引导语:伸出自己的双手把,哪怕你只能给予别人一丁点的帮助,也许对别人来说意义重大。

1940年,德国纳粹占领了荷兰,
物质的极度
匮乏困扰着
成千上万的
人们,11岁的奥黛丽·赫本与
母亲常常
食不果腹,在最
困难的
时候,她们得到联合国
儿童基金会的救助,那些
数量有限的
食物犹如
雪中送炭。小赫本捧着碗挤在
人群中,
清澈的大
眼睛里充满渴盼,
等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
工作人员分给自己一份食物。在她眼里,那些工作人员如救世主一般
神圣,她没想到,几十年后,自己也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一个偶然的
机会,赫本
认识了罗伯特·沃尔德斯,那时罗伯特正在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他向赫本
介绍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
宗旨及工作。
年少的
经历常会
不经意撞开
记忆之门,赫本一直
对联合国儿童基金
会心存
感恩。现在,她终于找到了报答的
方式。1989年,已60岁的赫本担任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
赫本第一次参与
活动的
地点是埃塞俄比亚,
贫瘠的
土地、
简陋的住所、因
饥饿不断死去的
孩子,一切带给她
深深的
震撼,如果不是
亲眼目睹,她无法
相信这些是如此
真实地
存在。
在一个小
村庄,全村的
男女老幼站在村口翘首等待他们。
孩子们都非常
安静,极度的饥饿使这些本该
天真活泼的孩子
失去了这个
年龄应有的
生气。一个三四岁的
小女孩吸引了赫本的
目光。小
女孩领取了食物后,并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颐,她
费力地提着食物
离开了人群。赫本蹲下身,轻抚小女孩的头,说道:“孩子,让我来帮你,可以吗?”
小女孩抬起头,面前的这位
奶奶面容慈祥、眼睛清澈。到了家,小女孩奔进里屋,
兴奋地叫道:“
爸爸,我们有救了。”床上的
男子形容枯槁、
气息微弱。小女孩把
饼干泡在
开水里,
小心地喂给男子吃。赫本对小女孩说:“孩子,你也吃吧,我来喂你爸爸吃。”小女孩
摇摇头:“不,让爸爸先吃,我要爸爸快点好起来。”陪同的
村里人告诉赫本,因为
疾病与饥饿,小女孩的母亲、
弟弟和
妹妹先后去世,现在家里只有父女俩
相依为命,看上去,
父亲的
状况也
不容乐观。赫本抱着
乖巧懂事的小女孩,不禁
潸然泪下。
之前,赫本一直很珍视自己的
形象及
隐私,她不
轻易在
公众场合露面,非洲之行
改变了她的
想法。她
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面前,利用自己的
名气为那些
贫困地区的孩子募捐、筹款筹物。赫本告诉人们,“孩子们自己不能去争取什么,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去争取。”她不知
疲倦地奔波在战乱及饥荒之地,
足迹遍布埃塞俄比亚、土耳其、苏丹、中美洲、南美洲、越南等地,把爱播撒在
全世界各个
需要的
角落。她对每一个
卑微的
生命保持最大的
尊重,每到一个
地方,除了送给孩子们食物、
药品外,她做得最多的是伸出自己的手,给那些
不幸中的人们传递一份活下去的
力量与
希望。她紧握并亲吻孩子们
骨瘦如柴的手;她把那些饿得
瘦骨嶙峋的孩子抱在怀里,泪盈
眼眶;她小
心地为饥饿的孩子喂饭,眼里闪着圣母般
慈爱的
光芒;她
悲伤地为一个
奄奄一息的孩子盖上
被单,滚滚而下的泪
水滴落在孩子的脸上……彼时,她不是那个万人瞩
目的国际巨星,而只是一位
女性、一位母亲。洗尽铅华,
一身简约素服的她依然如银幕上
一样典雅,
美丽的大眼睛里充溢着母性的悲悯与
温情。
1992年,赫本赴索马里看望受灾儿童,其时她已
感觉到身体的
不适,但仍以
顽强的
毅力坚持工作。回到美国,
医生作出了谁也不愿相信的诊断:赫本身患结肠癌,已到晚期。1993年1月20日,在
爱人及孩子们的
精心陪伴下,她安然走完
人生最后的日程。“她是
人类美好的
极致。她就像一场
美梦,在你梦醒时,你还会
微笑。”赫本的
朋友理查德·德莱弗斯这样
评价她的
一生。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需要一双手来帮助你,你可以在自己每条
手臂的末端找到它。我们每
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赫本生前常常这样说。她用一双
天使般的手给那些
苦难中的孩子送去
温暖、
光明与希望,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了奥黛丽·赫本
悲天悯人的
高贵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