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数人看到这样的短信,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充钱,否则“不足5元”就会像个警铃在脑子里不断尖叫着。
不知不觉间,“数字化”好像已经成了当代人的生活常态。我们的高兴程度可以量化表示为“+10086”,丧气也可以精准到数值,比如“今天忘记给手机充电了,掉血50%”。
就连喜欢某个人都可以表述为“他声音好听诶,好感+5”,或者“她半小时没回我信息了,热情降低98%”。
# 意大利艺术家Elia Colombo作品,“find the path”
这样一看,当代人似乎都成了一个个行走的“数据包”,生活里写满了数字、符号和程式,而且根据各自的数字掌握能力还进化出了不同的形态,比如——
●
被数字困扰?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家”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到了计算优惠的时候,只要折扣不止,他们就可以愉快地算到天荒地老。
@Jasmine 昨天双十二,我一共省了368块,加上了所有优惠券、跨店满减、满XX减XX的折扣。搞不懂为什么每年双十一我身边朋友都在哀嚎“这个优惠叠加折扣是什么啊,根本看不懂啊”,难道不是算一算就好了吗?
除了精打细算,他们甚至还在日常生活的“数字游戏”中获得成就感,比如上班。
@六安 我比较得意的一点是每天都能精准卡住上班时间。因为摸索到了最佳时间点:8:00出门就会迟到半小时,而7:50出门会早到十分钟,只有7:55出门才不早不晚,不亏稳赚。
果然归根到底,对于精算青年来说,省钱和省时间才是第一要义和最大驱动力。
●
在数字的主场,还有一些人虽然不精于“算计”,但却热衷“统计”。只要把平时极易被忽略的数字简单叠加起来,就能让他们有种一脚油门踩下去的血液沸腾感。
比如120天累计点外卖111次的“外卖吃货”,和全年里程7万公里的“飞行王者”。而他们的快感就来自统计之后显示的“击败人数百分比”。
大数据时代,除了吃喝出行,一个简单的数字也可以反映出“数据包”们的兴趣爱好。比如按部累加的豆瓣阅片量,“看过1469、读过98”的字样不仅意味着达到一定成就,而且还可以明确地告诉外界“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而对于那些毫无自律能力的人来说,由数字组成的、进度条简直就是大写加粗的续命符,给了他们浑噩的日常最清醒的一击。
@赵小生 马上就要考研的学渣,日常想放弃刷题,但打开手机看到“倒计时10天”,脑子又立马清醒了!
@李木子 文件夹里有3000本书,现在阅读进度是[308/3000]……就靠这种庞大数字带来的焦虑感,我才能逼迫自己继续看书和学习。
@苏辛辛 每次运动一定要统计!只有看到消耗的卡路里数值,我才能控制自己的嘴。毕竟辛辛苦苦跑步一周才消耗700千卡,一杯少糖奶茶喝下去,300多千卡就白跑了!
这时,“统计”出来的数目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数字了,反而像是一个隐藏的“数据包按钮”,只要点击某个数字,立马就会跳出来相应个人页面,从吃喝出行到兴趣爱好、学习工作状态全都一清二楚。
●
数字的海洋就像从1到+∞那样无穷无尽,不同于以上两类在数学浪潮中愉快冲浪的“数据包”,还有一类人表面上看起来早就已经被浪花淹没了,但在重要的“数字关卡”面前,他们总能凭借勉强的计算能力翻身上岸。
@斑斑 我,一个毫无数字概念的人,自己的生日都能记错一个月。但对一个数字刻骨铭心绝对不会忘,那就是每天早晨9:00上班打卡。
@阿季 求生欲让我成为新时代“优秀男友”,现在只要掐指一算就知道女朋友的生理期是哪天了。然后那天……就乖乖滚回去炖糖水。
@Sophia 第一次知道我还可以成为“数学王者”是在年末报销的时候,为了2000块的补贴,疯狂加发票和清单明细。一个文科生最后的倔强(心酸)。
时间点、日期、金额……这些数字就像是突如其来的一道道关卡警铃,把数学水平还停留在“能够应付菜市场买菜”的“数据包”们吓了个激灵,每次一响起,他们全身细胞都会立刻进入一级工作状态。
●
当然也有被数字的警铃声打搅得烦不胜烦的人,他们只想把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手动设置为“数字静音模式”。
比如对学生时代的分数印象深刻的@阿白:太多的数字让人焦虑,念书的时候,分数就是具象的成败得失。小学五年级数学考了59.5分,高一物理考了43分,这两个数字基本就把我钉在了理科的‘耻辱柱’上。
以及被数字化工作“绑架”的@钟严:看多了社交软件上不断闪烁的红色消息数、无穷无尽的财务报表、绩效评估的各个指标……现在就算下了班,我都感觉眼前还是一片飘红。
还有被来势汹汹的数字化社交打的措手不及的@团团:打开一些跟朋友的聊天记录,全都是“每天能投3票、朋友圈点赞100免单一次”……让我感觉只要完成这些数字,就完成了一段社交关系。
“有时候真想按下计算器的‘归零’键啊,然后biu地一声,像《大话西游》里说的: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城画君有话说
不可否认,“数字化”已经成为当代人不可避免的生活趋势之一。平时人们吃个饭需要AA、买杯奶茶也要记账……无形之中数字已经填满了我们的日常。但我们真正对数字的认知和运用其实还远远不够。
如果只是记录、统计和应对数字,我们充其量只是一个个被动的“数据包”,但如果加入数字思维那就不一样了,分分钟升级成“进击的数据包”。
就像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未来简史》中提到的“算法”,算法不是某一次计算的方法,而是“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而这种条理化的思维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完全可以学习和运用。
最近在《奇葩说》里很火的经济学家薛兆丰在他的付费栏目里就写过这样一段话:“你订阅这个栏目,并不是因为你要成为经济学家,而是你想要做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明白人。”
而城画君想说,没错,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654321%#*数字符号,但只要我们去把握数字而不是被数字所掌控,就仍然还是自己的人生赢家。
就算你说高考数学没及格,那也不要紧嘛,大家都是凡人,只要能在生活中做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数据包”就很好啦。
#讲讲
你是数学很好的“数据包”吗?
?
账号:gebelia
✒️
今日编辑|EDITOR
某一
??猜你还想看??
戳这里?? 一键成为聪明的“数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