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绘麟社的同学问道,如何把读书坚持下来呢,感觉每次总是半途而废,拿起书的前几天都充满了豪情,看待身边的人都带着一种鄙视,觉得自己已经走在了人生的新路程上。
但翻不过三页,就又刷起了朋友圈。
其实我想这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吧,别难过,我们人就是被这么设计的。
所有的顺流直下都有快感的欢愉,但欢愉过后就要忍受平静与空虚。那所有的逆流升空都是痛苦不堪,但云端有一抹珍贵的光彩是地面的人看不到的。
嗯,所以逆流升空就是反人性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让自己发现读书的那一抹光鼓励我们坚持,并且在逆流的过程中给自己打打麻药,找找乐趣,最后能持续不断的获得成就感,形成一个进步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就好了,并不太复杂。
所以方法就是在痛苦将我们淹没之前,找到读书的幸福感。我都是这么做的哈:
1. 手边放着最爱的书。
在我的桌边放着几本书,是我经常会闲翻的书,包括《玫瑰圣经》、《谈美》、《汉声》系列、《百鬼夜行》等等。当坐在画桌前发呆,没有思绪,就会下意识的禁不住拿起来看看。有时候乐子是最好的开门钥匙,而翻书的下意识的习惯养成是最重要的。
有几本汉声,一直在我的桌边。
有一次我看辉先生一边翻书,一边左手小拇指在点按,我说你在干什么?他说他有一页内容翻过了,左手莫名其妙的就在按ctrl+z 想回退回去。 -- 可见这习惯的力量是多么大。
所以随手在桌边放上自己时刻翻都能时刻开心的书,就是习惯的养成。开卷为益,翻翻就开心~。
2. 不同的读法。
我见过很厉害的人,读书很厉害,大部头小部头统统从第一页逐字逐句走下来,不懂得会做注释,为我辈所憧憬。
但我做不到那样的神奇,我的办法是会给读书分类。有次拿起《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会看他好看的细节描写。有次我翻《京剧脸谱》就会以变迁的京剧脸谱风格为主线去找规律。而有次我偷看辉先生的《原则》(对,就是达里奥先生那本),则会快速的抽取核心逻辑,然后比对这些逻辑的不同。其实逻辑之间有共性,你是可以合并同类项的。
所以其实不同的书,精彩的点不一样,按照自己喜好来就好了。但有的书,真的别错过一个字,比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一个字都不要放过,我经常被逗的在沙发上打滚。
但沈从文先生的衣服啦,罐罐啦,文字就没有那么吸引人了,但我通常会一边翻,一边梳理逻辑。
有些书读乐子,有些书看逻辑,还有很多书看感受,这是不同的。比如《玫瑰圣经》,我看的就是感受,如果自己在画的时候,那种感受没出来,就是不对的。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读了书,就会有一些进阶,而是要形成一个自己的知识网络和图谱。
比如我问你,你电话的第五位是多少?通常人是一下答不出来的,要从头到尾数过去才可以。
所以我们人有一个天性就是寻找规律。
那形成一个知识的体系就变得很重要。
我问辉先生,设计高手和初阶不一样的核心是什么?
辉先生答:高手是体系化的,每一个动作之间都充满联系,并且把所有的力量不断叠加出去形成一个别人无法竞争的体系。
而相对年轻的设计师可能能画出一个好看的图纸,但在往后,就会找不到长性,会在表皮的体验打转。
所以读书也是如此,给自己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在大脑中,在图纸上,都可以,而且每当你的体系边界扩展一点,都要为自己鼓掌。
所以后来每当读书的时候,就会去努力寻找知识的体系。比如珠宝设计从构思到工程最重到销售场景的体系是什么,那个时候再去看知识,效率就会高很多。
而且相信我,知识体系的扩展是会有快乐的,这种快乐就是我说的云端上的一抹光,别人体会不到。
从此,你也就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秘密。
所以知识体系的快乐也是不断叠加的。
4. 想明白为什么看书。
西绪福斯的悲剧就在于意义感的丧失,那读书这门苦差也是。
但每个人的意义感都不太相同,所以要找到自己的。
比如我主要还是为快乐,为平静,为和不同的人对话。
甚至我还愿意坦诚的说,有时候我就是为了享受一下读书翻书的感觉。
读书可以有远大的目标,也可以有体验的积累,这些都是能ok的。
比如辉先生就是典型书皮学高手,能看前言就估算出大致书的内容,然后侃侃而谈,厉害厉害。(开玩笑啦,他看书是我十倍之多,而且他还有很多“互联网学”的学习方法)
那么从二十四节气开始,我都会在每一次绘画之前,做一些研究来寻找答案,比如立春节气的食宿,节俗,地缘的习惯等等...通常互联网上的信息也都单薄,那就需要不断的去寻找。
而在早期墨迹天气的绘画中,就需寻找很多敦煌的色彩风格,去寻找中国人印象里的古朴。
那么在绘麟社的课程中,我甚至也会融入一点植物学,请教了植物学的老师。
通过绘画这件事,可能就会帮我打开不断读书和研究的路径,不断深入和寻找信息,获取满足感和成就感。
昨天的时候,一位插花老师来绘麟社分享了插花的意境的设计,最美的不光是花卉的形体,还有背后的故事,想做好插花艺术,没有大量的知识和世界观的探求是不行的。
所以我想,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件自己喜欢,让我们不断的精深去研究并获取知识和成就感,那读书也就成了自然而然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总结一下这五条:
1 . 养成习惯。
3 . 快乐奖励。
4 . 创造意义。
5 . 建立机制。
这样,也许我们就可以有节奏的获得读书的幸福感,从而让我们坚持下去这件乐事。
尊重人性啦,没有人是天生大神。(辉哥除外)
好,今天就聊到这里,你有什么读书的妙法呢?
- 林Caroline
如果你想加入绘麟社一起研习绘画,戳这个*,我们马上就要开始啦~
< end >
| 绘麟社 - 陪伴你身边的书屋与画室,你可以在这里开始学习绘画和跟我们一起读书,探索有趣的生活。
| 林Caroline & 相辉先生(隐形态)
民俗画家&珠宝设计师,毕业于江南大学,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创立绘麟社,著有《气象仪器史》《二十四节气美食》《城食》《花解语》《神样》等多个系列的绘画作品。
同时创立自己的珠宝系列 H&L,也为多个国内外珠宝品牌担任设计师,为多个知名品牌设计产品,跨界于绘画、民俗、设计、珠宝等多个领域。
2018,出版绘麟社第一本中国民俗画册《念想 - 二十四节气美食》
|
绘麟社有几千人的读书绘画群
欢迎加这个微信入群
hu
|
读书与绘画,是一种生活方式
合作* @huilin.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