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幽梦茜影
1
他们不关注事情的真相,无差别的施加着“网络暴力”,导致当事人遭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
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比网络暴力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二次伤害。
什么是二次伤害?
简单来说,二次伤害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在已经受伤的情况下,再次受到了伤害。
与第一次伤害不同的是,二次伤害除了刻意而为之,往往还产生于无形,其伤害程度也远高于第一次伤害。
2
我不能说,是因为你们都在说
2014年,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台湾电影《不能说的夏天》将校园性侵这个敏感话题搬到了大荧幕。
23岁的白白怀揣着纯洁而又热切的音乐梦想,只身一人远赴音乐学院深造。
白白在事后不敢向周围的任何一个人讲述自己的遭遇,她就像《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把自己埋藏在了逃避当中。
这一幕,镜头对准了白白的手机,在她遭到性侵后,她收到了铺天盖地的谩骂短信。
“贱女人”、“不要脸”、“去死吧”、“你为什么不下地狱”……
一个刚刚遭受了性侵害的姑娘,在她最需要帮助时,等到的不是周围人的安慰,却是这些引她走向死亡的风言风语。
旁边的那一抹鲜红也无时不刻的在提醒着我们:
性侵害没能夺取她们的性命,可是二次伤害,可以。
《不能说的夏天》里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细节,
当白白以无意识的自残来逃避现实被老师救下后,媒体立刻将白白的事情曝光。
新闻竟然以“女研究生单恋指导教授遭拒”为题,完全扭曲了事实真相。
可见,新闻报道作为传播事件的平台,其造成二次伤害的程度比个人更令人畏惧。
3
“我被性侵了,可我不是下贱的人”
电影中,白白最终在身边人的帮助下挽救了内心,可以说,她是幸运的。
但在生活中,有无数个像白白一样在忍受着二次伤害的姑娘们,她们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相信大家不只一次听到过:“你穿的那么少,你被性侵也是活该。”类似这样的观点。
我们都知道,这种观点毫无道理。
换言之,针对性侵类事件的二次伤害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其实,这类人都有着一种思维定式,就是:我只相信我认为的事实,而不深究事实本身。
人一旦进入了这种思维定式中,就产生了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行为。
其实,只要稍微甄别一下不难发现,他们相信的观点其实就是个悖论。
不久前,比利时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被性侵时我都穿着什么”的特殊展览。
她们穿着工作服、T恤、牛仔裤……显然,女生被性侵与衣着毫无关联。
这次展览举办的初衷是以被性侵者的真实经历,呼吁大家停止这种二次伤害。
所以,在此我也想告诫拥有这类想法的人一句:
即使你做不到去理解她们的痛苦,也请不要用你的无知再去施加二次伤害!
4
我不需要伪善的二次伤害
网络上不断爆料,说她的父母将善款提现后,没有用于救治王凤雅,反而用于治疗儿子的唇腭裂手术。
最后,凤雅的爷爷顶着孙女去世和舆论质疑的双重压力下,把在水滴筹、火山小视频等平台筹集到38638元钱款的用途一一罗列在了纸上。
嫣然基金也出面证实,患唇腭裂的是凤雅的弟弟飞飞,治疗的费用是由基金会提供的。不存在挪用善款的问题。
可是凤雅家人表示:“飞飞今年4月份还应该有最后一次复查的,但因为网上炒作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没敢去。”
家里一儿一女,女儿去世,儿子患有唇腭裂,本就是家庭的不幸,
却又因为几条不切实际的新闻,让凤雅的家人饱受二次伤害的折磨。
这更是媒体人的不幸,整个社会的不幸。
长此以往,二次伤害将会在社会形成一种寒蝉效应,受害者因害怕流言蜚语不敢再为自己发声,
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5
小希望?我看不到希望
在小凤雅事件中,除了不实新闻带来的二次伤害,作家陈岚无端的实名报警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10年,天津的一对夫妻生下一个先天畸形的女婴。医生表示孩子的病情已无力回天,家属无奈选择将孩子送到一家临终关怀医院。
陈岚得知后,打着关心孩子的旗号,冒充孩子的母亲,把这个严重危急的婴儿深夜抢出了医院,打车直奔北京。
然而抢走孩子的途中,陈岚不顾孩子病情,给孩子喂了乳汁,最终导致孩子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
陈岚抢孩子的举动引发了社会关注,社会舆论瞬时将矛头指向了本就患产后抑郁症的母亲和她的家人。
试想一下,如果是我们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被判了死刑,然后又无端被别人抢走,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后来孩子被归还回来,奄奄一息,在经过一系列创伤性治疗后,最终还是离开了人间……
陈岚所带来的二次伤害到这里还未结束。2013年,她出版了一本名为《小希望》的书,
可笑的是,这本书将陈岚实施的二次伤害美名其曰的包装成儿童权利保护,而将原本受到她伤害的家人写成了“虐童者”。
后来,陈岚因为这本书的出版,关注度再创新高。
但不知此时沉浸在喜悦中的陈岚有没有想过,
那本书里失实的文字,对于孩子的家人,就像用刀剖开尘封的伤口,让他们失去孩子的伤口永远无法愈合。
小希望?她的家人再也看不到希望……
可陈岚却打着“爱”的旗号,做了一件委实谈不上道德的事情。
这绝不是正义,而是伪善的二次伤害。
6
二次伤害,请适可而止
其实 ,二次伤害不只发生在上面所提到的事件中,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
可能有心,但大部分却出于无意。
面对二次伤害,我想呼吁当今的媒体人,
请不要在新闻中添加任何的妄断,否则,你掀起的愤怒会伤害到无辜的人。
但正如《匹诺曹》中仁荷爷爷所说:“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不适应要把别人的钱塞进自己的口袋里。而是硬要把自己的想法,塞进别人的脑袋里。”
作为信息接受者的我们,只要今后用心留意、甄别,没有人可以把扭曲的事实强加于我们,
这样做,我们就能避免更多的二次伤害。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事情开始留意。
面对一个艾滋病人,摒弃我们的偏见,给他一个拥抱,会比孤立他更值得被记住;
面对抑郁症的朋友,告诉他我一直都在,会比一句“多锻炼身体就能好”更能帮助到他;
面对因怀孕多疑的妻子,安慰她“你只是缺乏安全感,我都懂,我会陪着你”,会比一句“你别作了”更能缓解妻子的焦虑……
真正错了的是向你们施加二次伤害的我们。
请停止你的二次伤害,你并不善良。
-END-
作者:幽梦茜影,一个97年产的文艺女青年,喜欢唱歌的北京姑娘。来源:听读馆(ID:tingduguan),听百味故事,读有趣人生,听读馆伴你度过孤独且有趣的时光,转载请联系听读馆授权。
你可能还想看
▼
喜欢就点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