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怀书院因书明理,以慈怀道。
七月四日 小慈问安
经常审视自己,做个向善向美之人。
——小慈
朗读 | 念念不忘
编辑 | 慈怀书院(ID:cihuaishuyuan)
这几年,经常听到一句话:“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当你对美毫无认知时,当然很可怕。但还有一种更可怕的是,对丑没有自知。丑盲更可怕。
没有了分寸感,就会丑而不自知
一进门,便看到天花板上的水晶灯,和垭口两根欧式大立柱。客厅的桌椅却是中式的红木沙发,墙上挂了一幅中国山水画。
屋里其他地方均贴着繁复的花纹墙纸,唯有餐厅是一面凯旋门的背景墙。
朋友解释说,房子总体是当下最流行的简欧式风格,但因为自己也喜爱中式家具,才有了这样“中西结合”的感觉。
大家笑着纷纷吐嘈这像网络上说的“爸妈的审美”,不文不类,有点丑。
且不论“爸妈的审美”是如何,就连中国人的审美也常常让我们自己困惑。
走在大街上,店铺的招牌都是怎么大怎么耀眼怎么来,隔着老远就是占满你眼球的大红大绿,或是在黑夜中一闪一闪的七彩灯饰。
学生们穿的校服几乎没变过,也看不出男女差别。还有小孩子们玩的摇摇车,都长得有点魔幻主义。就连影视剧的构图色彩,也是色不惊人死不休。
审美本无对错,但总有一定的高低之分。大红大绿的色彩并非不好,而是搭配中那一点微妙的分寸感,就是审美。
以前中国的审美巅峰当属宋朝,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我们似乎把原先的审美观遗失了,于是着急地往外看,人家有什么好看的就拿来学,却不管不顾是否能水土相服。
于是,常常听到欧式、美式、韩系,日系,却很少有人能说得出什么是中系风格,才会出现朋友装修家那样“中西结合”的风格,其实是一种拧巴又尴尬的审美。
失去那一点分寸感的我们,就像失去了审美的那条基准线,有时候就会丑而不自知,这是比美盲更可怕的事。
失去了羞耻感,就会不知丑
最近发生了一件事,有个孕妇和老公在一家麻辣烫的店里吃饭时,遇到一个四岁小男孩跑进来拿筷子时,不小心掀起了软门帘并打到她身上。
于是,等到小孩拿了筷子往外跑时,孕妇便伸出了一只脚,把小孩绊倒在地上。
之后,当孩子的母亲想沟通时,孕妇却说自己肚子疼,叫了车就走了。所幸,孩子并无大碍,但这位孕妇的做法让人心寒。
以前经常听到熊孩子怎么惹人生气,要怎么治熊孩子,但这样的熊大人更让人害怕。
如果说熊孩子是没有建立完善的自我系统,不知美丑礼义,那么熊大人就是已经建立了一套系统,而那套系统里缺失了廉耻心。
有句俗话是:“最美不过人心,最丑不过人心。”
知乎上有个高赞的回答,题主讲到自己从小家境贫寒,哥哥学业突出,高考那年考了第一名。
当老师的亲戚说可以填保送去哪个学校,结果却没有上报,导致落榜。问起时,对方却只是淡淡地说忘记了。
而他这么做,并非有什么深仇大怨,只因心胸不够开阔,有了一点比较心和嫉妒心。
为了报复去绊倒小孩的孕妇,因为顾客投诉了自己就泼热水的服务员,为了赚多点钱勒索前夫导致对方自杀的人……也许换一个场景,他们会是另外的人。但在某个时刻,人心的戾气却很重。
如果多一点羞耻感,就会明白那样做真的很丑。人心的丑,不仅仅是不够美,还有不知何为丑,何为羞耻。
对丑不自知,对美更无力
美学大家朱光潜曾说过,美的本质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不仅仅是美学领域的,还包括了精神思想层面的。
人活于世,无非是寻求更好更美地生活。可是,如果我们连丑都不自知,如何谈论美?
但今天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属于中国的美的那条线,那已经不是个人舒不舒服的问题了。
也许,我们需要多回头看看,为何国画里的留白总让人浮想联翩,为何中国汉字的躲让更有韵律感,为何瓷器里那份羞涩的青总能让人一下子有了亲近感?
找回遗失的中国之美,我们才有可能建立起美与丑之间的线,寻回审美里那一点分寸感。
内心里的美,也许那更关乎的是人心的修养。也许人之初,性非本善,终其一生,我们的努力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得像个人。
作家梁晓声曾说:“文化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多问问自己,多换个角度思考,多一点同理心,人心不会有那么多可怕的时候。
对自我多以审视,我们才有可能不失去羞耻心,才有可能做个向善向美的人。
丑盲比美盲更可怕
因为失去对丑的自知
是失去辨别美丑的能力
失去甄别善恶的能力
愿你能多感受中国之美
多体会人心之善
做一个知丑之人
才能更好地寻美
*本文原题:《比文盲美盲更可怕的,是丑盲》
*作者:极致范,像张爱玲一样优雅,像三毛一样强大。我是范爷,分享女性精致生活,愿你美丽、知性、有范。
*朗诵:念念不忘,本名王向杰。有声小说主播,多个微信公众平台特邀主播。喜欢音乐,读书。 微信公众号:夜听梦时光(y1240891964)
格世间好物,养精神之美。
每早邀您,共赴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