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急着长大的我们也不甚遗憾。
如果把童年再放映一遍,
我们一定先会大笑,
然后放声痛苦,
最后挂着泪,微笑着睡去。
童年的人和事许多已模糊。
但也许一个游戏,一首儿歌,
当再次听到那些年不觉哼唱的旋律时,
童年开始放映了。
“葫芦娃,葫芦娃,
一根藤上七朵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
旧时童谣,今为儿歌
---
神奇的是,
仍然记得儿时的歌谣,
它们仿佛烙刻在了脑海里。
“儿歌”一词,最早出现于周作人的著作
“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
它的起源很早,
在古代又被称“童谣”,也叫孺子歌,小儿语。
“儿歌”得以正名,
成为了一种儿童文学体裁。
从“假”童谣到“真”歌谣
---
童谣是长期流行于儿童间,
但在明代之前,
如周朝童谣-“弧箕服,实亡周国”。
又如汉代童谣-
“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
木门仓琅根,
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
又或讽喻朝政,
它们多由成人口授于儿童,
让其传唱市井街头,
仅是被冠以“童谣”之名的假童谣。
虽然政治性童谣依然存在,
但已有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
以及收集真正意义上,
必备的童年记忆
---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场歌谣运动,
“天上星啦斗,地上鸡啦狗;
园里葱啦韭,河里鱼啦藕。”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喵喵喵,猫咪来,
叽哩咕噜滚下来。”
童谣成为了儿歌,
发展至今,
所以大多数儿歌都是边玩边唱,寓教于乐的,
乃至终生的。
童时习之,可以终身体认。
所以许多人都不曾忘记童年的歌谣,
甚至会因此触发童年的记忆。
“白龙马蹄朝西,
驮着唐三藏,
跟着仨徒弟,
一走就是几万里...”
“小燕子,穿花衣,
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你为啥来...”
大地复苏,又到了浪起来的春天。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
跑得快,跑得快。
真奇怪!真奇怪!”
在记忆深处,
都有着我们至今仍不觉哼唱的儿歌。
它就像一颗″时光按钮″,
一旦触及了这个开关,
童真,最真
---
长大以后的人们常常忘记了快乐,
又或是感慨怎么快乐就越来越难呢。
但童年却很奇妙,
我们什么都不做,即便站着不说话,
也是“大龄儿童”的纪念日”。
惟愿我们的童真永不过期,
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 今日互动 ·
---
小时候的你,在唱的儿歌是什么呢?
---
有礼有节微杂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