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三炮
其中有一条很醒目的词条叫做“阶层流动性降低”。简而言之,就是指阶级跨越变得更加困难了。
何为阶级跨越?
就是你太爷爷,爷爷,爸爸,祖上三代都是农民。到你这一代,成为工人阶级了。这就是阶级跨越。
更有甚者,通过自身的拼搏和努力,一举走向人生巅峰,成为“人上人”。
因为傻子都知道,高考是寒门出贵子的最佳途径。抛开高考,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去往罗马的路上人太多,路太窄,很多人还没出发,就已经被淘汰了。
我记得上高中那会儿,爸爸和伯父总会因为上大学这个事儿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伯父总是喜欢阴阳怪气地说:“那个谁谁谁初中毕业照样当老板,你服不服?”;
“除了清华北大,剩下的大学上了有什么意义?”
说完还不忘发出一声鄙夷的干笑声。
说实话,当时的我除了觉得大伯脑子不正常以外,你让我说点有理有据的东西出来反驳他,我还真找不出来。
很小的时候,我对大学的认知来自于爸妈的口耳相传,说大学生可以“不用受人白眼,都是坐办公室的领导”。
因此小时候爸妈对知识的尊重远超他人,为了让我上重点小学,哪怕举家搬迁,也要把我送到省里最好的城市去读书。
初中班主任说我数学底子差,父亲不惜每个月花费1000多的补课费,托人把我交给了数学老师,吃住都在老师家,那时候才08年。
上高中,爸妈放弃了生意,在学校周围租了一套小房子。母亲干脆当起了全职陪考员。三年时间,一日三餐,顿顿不落。每逢开家长会,班主任点到我的名字,母亲的眼睛里总会闪着光亮。
我的表格表姐们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自从我上了高中后,我发现彼此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最让人可惜的则是我一个表姐,上高中时成绩优异,所有人都认为她将是家族里第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人。
可后来因为早恋,成绩一落千丈,没考上大学,去了省会打工。
前几年回家过年时,一家人围坐在炉子边包饺子。表姐怀里抱着小侄子,腿边还要拦着一个小侄女。脸上早已褪去了年轻时的那种少年气息,手也因为常年干重活而粗糙不已。低头看了看我自己的手,表姐的手甚至还没有我一个男生的手看起来光滑。
曾经一起嬉笑打闹的兄弟姐妹却成了不同的模样,真的让人唏嘘。他们的生活狼烟四起,鸡飞狗跳,用一句水深火热来形容也毫不过分,而我这边却风平浪静。
现在鼓吹读大学毫无意义的无非是两种人。
一种是从未读过大学的局外人。
他们虚张声势,通过贬低大学来掩盖自身学历低的自卑。在人前标榜的是“大学无用论”,认为有钱即正义,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
却在深夜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的时候对着子女说:“以后要好好上学,考个好大学,千万别像你爹这样。”
随着“大学生包分配”的取消,从小接受到“考上大学就轻松了,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的大学生们一次次地遭到社会无情的打击。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年”。
寒窗苦读十年书,如今抢着去打工。当大学生们发现自己投了一堆简历,却收不到一张offer,好不容易找到个工作,结果到手的工资还比不上民工时,忍不住吐槽“读大学有个屁用啊”。
我的大学是一个普通二本。我所学的专业是一个连老师都弄不明白的新潮专业。
这样的大学生活注定是灰扑扑的,这样的结局也注定是平凡普通的。
上课对着几年前的PPT一念一节课的老师有之;向兄弟炫耀昨晚又睡了个处女的同学有之。没日没夜打游戏的有之。在这里呆了四年,我却看不到它可爱的地方;
但如果你问我,如果重新让我选择:你是否还愿意读大学。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比任何人都相信读大学的意义。
我忘记了在那里看过这样一句话,“其实大学对一个人的影响,并不是那个为你敲开就业大门的毕业证,而是给你建立一个磁场,让你遇见怎样的人,从而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说一个人是巧合,是命运造人,我相信你。那这么多人,都是巧合吗?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