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师都是“笨人”
日期:2018-05-27 21:50:46 作者:陈鲁民 来源:河北日报 阅读:

大师都是“笨人”

  潜心阅读过几本名人传记发现一个浅显规律。原来,古今中外那些天下敬仰的大师,居然个个儿都是“笨人”。他们笨得好笑,笨得出奇,最后,却都笨出了大名堂,摇身一变,跻身于“大师泰斗”的行列

  显然,任何一位大师都爱下“笨功夫”。胡适先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以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为例,他几十年如一日做读书笔记一丝不苟地查抄资料,每日读书写作十个小时,踏踏实实地钻研学问学者张自铭先生曾评价道:“辛亥以还,时局屡有起伏,先生未尝一日废学辍教。”历史学家孙国栋先生也说:“钱先生研究、讲学、教育、著述兀兀八十年未尝中断,这番毅力精神旷古所无。而学问成就规模宏大,实朱子以后一人。”钱穆先生自己总结治学体会时认为:“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功夫而已。”

  此外,几乎所有的大师,都爱用“笨办法”。比如,达·芬奇小时候艺术家韦罗基奥学画,老师要他从画鸡蛋开始,以此练习光影、渲染、素描、配色、留白与布局技巧。他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画,这一画就是三年。不知不觉间,他的画力大增,水平猛涨,很快就超过了老师。后来,达·芬奇先生画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都成为难得的世界名画,他也终于成为伟大艺术家。

  除了勤奋之外,背书也算“笨办法”。有趣的是,很多大师都喜欢这个办法,而且乐此不疲。早年,章太炎先生在台湾做记者。一次,与同学李书聊天,他自信地说:“在我所读的书中,百分之九十五的内容都可以背诵出来。”李书不信,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把自己读过的经书全搬了出来,想考倒他。不料,章太炎先生如数家珍,连哪一句出自哪本书、哪一页都丝毫不差,让李书佩服得五体投地。有这样的背功,章太炎后来成为海内外闻名的国学大师,想想,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还需申明,任何大师都爱使“笨劲儿”。比如,钱锺书先生的脑子好用,幼有“神童”之誉,他弄起学问却从不偷懒耍滑,舍得使“笨劲儿”。进入清华之后,一些“聪明”学生开始优哉游哉享受生活,而他的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每日泡在图书馆里,抄抄记记,梳理钩沉,甘之如饴。最能代表学术成就的《管锥编》,总共引述四千位名家的上万种著作,而且囊括数万条书证,他的专著汪洋恣肆博大精深。那就是他下了一辈子“笨劲儿”的结果

  其实,喜欢使“笨劲儿”的国外人士,还有大发明家爱迪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为了选择合适耐用的灯丝,他先后试验了一千六百多种不同的耐热材料,这种不厌其烦的不怕重复的“笨劲儿”,终于使他获得成功,给人类带来了光明

  《道德经》中认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与之相对照,文化大师们所谓“笨功夫”“笨办法”以及“笨劲儿”,都不是真笨、真傻,不过是他们不愿走捷径,不肯投机取巧,想扎扎实实搞学问,一丝不苟地投身事业而已。当初,那些嘲笑他们笨的“聪明人”,早就湮没无闻了,而这些靠“笨功夫”立身,用“笨办法”修业,使“笨劲儿”做事的笨人们不经意间都成了行行业业的大师巨匠。因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给人题词时,常用“宁拙毋巧”,也属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经验之谈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师都是“笨人”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