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 是 陪 你 的 第 4 3 8 个 夜 晚 」
1
佛系这个词现在的热度好像慢慢褪去了。
但不是不流行,而是成为了一种“词汇习惯”,被大众接受认同,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最近我看了一个新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又一次下滑,平均月薪也仅有3988元,这只是一个平均值,在某些二三线城市,应届生的薪资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焦虑,已经成为了新一代年轻人共同的话题,并且随着年纪增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早感受到了“中年危机”。
本来日子是需要一天天过,可现在生活一天三变,时代发展迅速,很多人好不容易走上了正规,还没站稳身子,就会被甩出轨道。
本来以为找了满意的工作,可现在变成了有份工作还不够,你要斜杠。
之前你还是校园里意气风发的少年,现在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加班成了家常便饭,之前你还说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现在别说更好,能维持现状就是阿弥陀佛。
更让人担心的是,人生不是没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也不知道该如何达到,可怕的不是日子没有希望,而是看到了微茫的光亮,但也好像当下无路可走。
许多年轻人,不想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但更多的人,是根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何方。
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瞬息万变的时代根本没有给你思考和喘息的机会,你就必须抓紧脚步,风雨兼程。
不是停不下来,而是不允许自己落后,稍微一松懈,马上就会被别人赶超。
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赶紧着,一步也不能落下。
以上这些,都是许多文章里提到的,很常见。
2
我有一个微信群,群里的大多是同事和同行,他们除了分享工作之外,更多的就是交流付费课程。
有人说买了这个课程不错,大家一窝蜂都去买,有人说听了这节课不错,甩个链接,一群人跟着去试听。
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但慢慢地我却发现,热衷知识付费,不过是另一种“佛系焦虑”。
我作为一个中青年,即将迈入中年行列,已经明显感觉到和现在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有了非常明显的代沟。
他们热衷的抖音视频,我没兴趣,他们喜欢讨论的话题,我也不懂,他们最近在追的热播综艺,聊起新兴偶像,我更是一问三不知。
他们调侃说,大叔,你老了。
在职场中,最怕的也是这种“落后”,别人知道的知识你不懂,别人讨论的话题你没听说过,别人的格局比自己大,这就非常让人焦虑。
我们担心终有一天会被淘汰,哪怕力不能及,也要挣扎着往上爬,生怕自己会被抛弃,恨不得分分钟成为人生赢家,碾压众人。
但就算成为人生赢家,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今天你或许风光无限,明天就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告诉你该让贤了,你老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职场人开始花钱学习,购买各种各样的付费课程。
我问过一些同事,你们买了那么多课程,学到什么了吗?
他们大多支支吾吾,其实也没多少时间认真听课,不过是图了一个心理安慰,付出了总会有点回报吧。
网上各种知识付费门类众多,稍微有点名气的自媒体人教你快速成功,有的是十堂课教会你写作,有的是三个月英语听说读写,有的是教你如何月入五万,有的是自媒体运营分享。
文案大多都是,授课人掏心掏肺,倾囊相授,只要你学习了这些课,分分钟就和他们一样,成为顶尖人才。
标注的价格都是,原价XXX元,现三十天折扣,只要99元,甚至更低。
这是非常明显的销售套路,和你家楼下小铺子每天嚷着“房租到期跳楼促销所有商品一律十元”的本质是一样的,但人们依然乐意埋单。
或许,他们从内心里也不相信一个十几节的课程就真的能让自己分分钟成功,人们只是害怕万一不学习这些,就会被抛弃,丧失了竞争力。
3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这种佛系或焦虑之类的名词,在网络上能大肆传播,成为了一代年轻人的代名词。
为什么善良、正能量人们却司空见惯,甚至不屑一顾,一股脑笼统地冠以鸡汤名义,动辄批判假惺惺。
在传播理论中,只有痛点才能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形成二次传播。
大范围的传播,有三个共性:
你和我一样。
你对我有用。
你不如我。
这是许多自媒体人在写作时的方向,只有抓住这三个方向,才能引起共鸣,形成传播效应,社交媒体的放大化,更是让深谙传播学的人,将一些极端的案例夸大,推波助澜。(我把这个真相说出来,估计会被其他作者封杀吧,笑)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转过的某些新闻和文章,这三点传播刚需必然存在。
哪怕你是转了一条社会恶意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但从潜意识里,也有“你不如我”和“幸亏当事人不是我”的思维存在。
我也研究过自己文章的转发规律,写一点自我的思考,如果离得读者比较远,曲高和寡,转发率很低。
最近我转发最多的文章是写电影《后来的我们》,转发达到4000多次,后台数据中来自朋友圈和好友转发比例,第一次超过了公号直接点开阅读。
但那篇文章一没有多少新的思考和和观点,二没有什么干货和正能量,只是因为一部电影的热点和分手后来这些关键词,与读者产生了同理心,形成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纵观网络上的热文,无不都是利用了传播学理论,一遍遍击中人们的痛点。
营造出一种大家都很糟的氛围,让有同样境遇的人快速聚拢,然后再次放大某种事实,变成一种现象级的案例。
这种传播,其实并非是一件单纯的好事。
它是一把双刃剑。
如今看来,我觉得是弊大于利。
4
你为什么总把佛系和焦虑挂在嘴边?
我认为,这就是传播带来的弊端,而并非你是真的有多么差劲。
恕我直言,现在许多媒体,尤其是自媒体,都已经妖魔化。
他们不仅善于将一些极端案例拿来进行总结提炼,提出一个新的名词发散传播效应,又特别善于引导和代表读者。
如果你关注的自媒体够多,你可能就会察觉到这种套路:
先是写了一些热点文,快速聚拢人气,之后就卖惨,将一些问题聚拢,通过同理心来加剧粉丝裂变和粘性,等到了一定阶段,触发几次网络大事件,博取关注,然后画风一变,就转向营销,让读者掏腰包。
将一些小的问题变做是必须解决的焦虑,刻不容缓,这种挑拨心理,实在让我觉得有些痛心。
说白了,某些媒体人,他们不会给你更多的知识,不会让你成长让你受益,只是简单挑拨了你的情绪。
同时,你也毫不自知地被他们引导带着走,无形中陷入这种情绪怪圈中,帮助他们完成了二次传播,最终获利的是他们,而你,变成了又佛系又焦虑的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应届毕业生刚工作时,尤其是进入大公司,就是要先打杂,从基础做起,哪怕帮领导拿个快递买个咖啡,都是你的分内事,我曾在文章里提过,我就做过一年半这样的打杂事情。
但现在有文章就告诉你,这样的领导是傻逼,你名牌大学毕业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伺候人的。
再比如:人近中年,尤其是进入婚姻家庭后,生活开始变得安逸,自然就会发胖,每个人也有不同的习惯,穿衣打扮,为人处世,各不相同,哪怕秃顶也可能是家庭遗传。
但现在有文章就告诉你,一胖就是不自律,多的是油腻中年,秃顶脱发也被群嘲,将多元化的生活粗暴地仅归于一类,剩下的都是错的。
你或许也对这些观点很认同,转发调侃,但请你此刻稍微思考一下,它给你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用处?
不过只是挑拨了你一时的情绪,给文章和报道增加了阅读和转发而已。
情感共鸣和挑拨情绪,是!两!码!事!
5
我写作多年,学心理学和人力资源多年,我深谙这其中的道路,我当然知道写什么样的文章能火,如何追热点能快速形成传播。
如果我套路满满,想把自己的公号做成大号,其实也有可能。
但我从内心不愿意这么做,因为我并非是一家独大,更不能丧失了自己写作的原则。
现在许多公号,基本都是为读者服务,属于定制,热点来了写个热点,什么话题火写什么,更会隔三差五做提问让读者留言,然后再集结成一遍效果极佳的文章。
这些,统统只是“公号人设”,并非“作者本人”。
说到底,他们不是在写作,不是在传播自我的观点,只是在用一种写作上的投机取巧,来挑拨读者的情绪,完成传播,创造收益,如此轮回。
我不是清高,也不能说这些公号是错的,毕竟人各有志,他们如此选择,无非是要养活团队公司,商业化是必须的,而且这种方式确实快捷便利。
我只是在向所有看到这里的读者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你每天混迹于互联网,到底为的是什么?是只用来打发无聊的时光,还是想要学习和成长?是跟风造作人云亦云,还是也不甘心被人挑拨了情绪其实毫无用处?
就比如佛系这个词,它其实并非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只是将你生活状态中消极的一面进行提炼总结,披上一层外衣,看似是新词,但实际上是老套路。
积极的思想如果一再被忽视,那么消极的一面就会立刻爬上来。
你佛系也好,焦虑也好,实际上,都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的人生应该是多元化和充满着各种变数的。
千万不要被某些文章蛊惑,认定你就是一个又佛系又焦虑的人,并且没法改变。
面对焦虑,不管是你自己产生的,还是其他媒体帮你总结和附加在你身上的,我建议你很多时候,看看就好,体会一下就好。
要稳住心态,要笃定自身。
人在处事时很怕“耳根子软”,今天这人说个什么你觉得对,明天那人说个什么你觉得也对,反倒丧失了自己的主见。
看文浏览公号同样如此。
现在网上的很多东西,看看便罢,笑笑即可,包括我写的文章,对你有用就学一学,没用就丢在一边。
最后送上一段鲁迅说过的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END
· 你 或 许 会 喜 欢 ·
光是确认眼神,你找不到对的人
▼
不 懂 你 的,为 你 忧 愁。明 白 你 的,叹 此 生 值 得 一 游
尽 情 分 享 朋 友 圈 | 尽 情 点 赞 | 尽 情 去 爱
♫ / White Night —— 久石譲
文中插图均来自网络
这么远那么近
你知道,该怎么找到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