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里 是 林 木 木 的 个 人 剧 场
上 演 着 一 个 少 女 的 内 心 戏
2MayBY 《春夜》“明天阳光将要燃烧你的窗帘,你会看到原野上长满花的树”NO.396我以前写过一条微博,我说世界上所有美好加起来,也不如一个七八岁小女孩扎着一头小辫子穿条小裙子对你仰起头笑一下的美好。
我一直也不喜欢小孩子,但总有那么几个时刻能感受到小孩子的好,他们天真的想法让人感动,娇嫩的身体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保护欲。我一直记得胡适说,看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三个标准:第一,这个社会是怎么对待孩子;第二,这个社会是怎么对待妇女;第三,这个社会闲暇的时候,人们都在干什么。
所以在微博看到公交车上,一个成年男人背摔7岁小孩,还猛踩他的头,我吓得视频都不敢点开看完。
我们这个社会对待孩子就是背摔踩头,我们这个社会闲暇的时候就是刷微博为这种行为叫好,如何对待妇女的大家心里都有b数,我在这里也就不详谈了。
微博里为施暴者鼓掌叫好的理由之一是:“这孩子也没什么教养”说真的,我觉得这种评论比直接说“打得好”的还过分,怎么着您是不是还觉得自己一双慧眼把世间看透,是不是觉得全世界都是激进分子就自己最客观冷静?不好意思,大人打小孩,无论理由多充分,就是不对。刑讯逼供还要被停职调查呢,杀人犯强奸犯上法庭还有辩护权呢,一个小孩犯了天大的错,一个成年人也没有充分理由能对他拳脚相向。
我真心地希望我们在冷静理智的同时,爱憎分明一点。
我和朋友也在高铁上遇到很烦的小孩,在高铁那么逼仄的空间里,一会儿声音很大地学英语,一会儿背乘法口诀,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背唐诗宋词,过了一会儿还开始了体操表演,我们也没把人家小孩怎么样啊,也不过就是下了高铁之后挖苦抱怨了几句啊。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小时候都挺淘的吧,三岁的孩子讨狗嫌这话至少流传几十年了吧,全世界的小孩都活泼好动吧,在飞机高铁大巴车这样的密闭空间里都容易哭闹吧,怎么到了现在这个时代,对小孩的容忍度就这么低了呢?全网舆论都好像哭哭闹闹是跟杀人一样的重罪。
要我说,也就是想把平时遭受到的委屈和不甘,找个好欺负的对象尽情发泄。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李海鹏聊到《完美的世界》,假期就看了一下这部电影。讲的是两个罪犯越狱,劫持了一个孤独的小男孩当人质。逃亡过程中,罪犯发现小孩跟自己小时候很像,没有父亲,性格孤僻,于是对小孩产生了保护欲。为此杀掉了欺负小孩的同伙。
后来又给小孩买了可乐,和小孩聊了很多他的生活,聊到不在身边的父亲,聊到从来不带他吃棉花糖,不带他玩过山车,不为他举办生日会,不允许他玩万圣节游戏的母亲,最后男主人公让小孩把他实现不了的愿望都写在纸上,要带他去实现。
但最后,小孩以为男主人公要杀人,于是向他开了一枪,奄奄一息的男主人公要小孩把自己的愿望清单收藏好,掏钱给小男孩的时候,被警察误以为是在掏枪,于是被狙击手一枪打死了。
电影最后,植物大片地摇摆,小男孩穿着精灵的衣服和面具,趴在起飞的直升机上看着倒在血泊里的罪犯。
这部电影里最感动我的两个镜头是,逃亡路上,罪犯看到有人抢夺过自己孩子的水杯并很凶地教训孩子之后,立刻变了脸色;还有就是看到有人莫名其妙扇孩子耳光的时候,暴怒地掏出了枪,逼他发自内心地告诉孩子他爱他。
我们是小孩的时候,肯定都是不完美的小孩,我们应该得到爱与保护,教导和容忍才能长成体面的大人,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长成了体面的大人,就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不完美的小孩。
这部电影其实很套路,几乎完全能猜测到剧情的发展,但仍旧很好看,很好哭。这个世界上动人的感情从来都没变过,恶有千千万万,但不伤害孩子一定是最低的底线,这不仅是我们在保护孩子,也是孩子在保护我们,一旦突破这个底线,我们就真的坠入了无边无际的黑暗。
而保护孩子之所以成为底线,也是因为只有孩子可以把我们托起来。
我也不知道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有人持刀上街砍死9个初中生,有人幼儿园里恐吓小朋友,有人性侵自己的女学生,有人公交车上背摔男孩踩头,还有人为这种行为呐喊叫好,说孩子没有教养,行行行,你们都最有教养。
我就奇了怪了那些在图书馆里嗑瓜子剪指甲的,公交车上吃韭菜包子的,大雨天里开着车路过行人不减速的,明明堵车没办法一个劲儿按喇叭的,都他妈的是谁啊,这微博上一个个装什么大尾巴狼呢,说得这么头头是道,真是怪政府没慧眼识珠发现您这样的行为模范。
气死我了。
保护小孩应该是一个社会的共识,是最低的底线,没有道理可说,就是应该这样。
所有欺负小孩的人都应该去死。
文字丨林木木
封面丨林木木
林 木 木
我的朋友瞿佳成说,哪个不看往期的发了财?
►20年过去了,姥姥还是在养花
►我沉默着,望向深深海洋
►很多事情别一晚上做完,你们又不赶时间
►致W:当我思念你时,海风就吹起了我的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