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M
在“狂炒状元红”的问题上,家长想得太简单了,至少只期待着“见贤思齐”,却绝对做不到“见不贤而内自省”。
首先,状元们也未必就真代表了成功。那些“小时了了”的孩子,长大以后却多半是“大未必佳”。真等状元们进了大学校门,可能大一的时候还有几分光环在头顶,等到了大二大三,也就泯然众人。等到毕业以后,能否找到工作还说不定呢。
状元们其实也挺苦。等他们上了大学,如果一帆风顺永远是众人心中的骄子倒还好说,可一旦在众多优秀竞争者当中掉了下来,那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足够逼疯一个人。轻者颓废,重者变态。这都是说不好的事。而且由于他们本身智力并无问题,甚至可能还超出常人,一旦要真想做些什么违法违纪的勾当,其危害还会大于旁人。
其次,状元只是成绩在当中拔尖,并不意味着其他方面也高人一筹。那些“高分低能”的“雨人”们也并不罕见。
但是人心理当中总有一种“移情”倾向,认为优秀的人就各方面都优秀。所以也就对状元们的其他方面都充满好感。如果再加上这其中还有无良商家找状元们做个代言,其结果就是除了学生和家长,状元、媒体和商家都笑得阳光灿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种“狂炒状元红”的方式,其实对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是个打击。至少我小时候,每次看到报纸上登载某某状元的事迹时,总是极端厌恶。我总是压抑着自己把报纸撕成碎片的冲动,而不是像项羽那样喊出“彼可取而代之”。
一群人里只能有一个状元。相比之下其他所有人都成了失败者。家长对孩子殷切的期许,其实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不切实际的压力。单成了失败者已经足够不幸,若还要接受来自亲人的失望,这更是雪上加霜。
别让“假状元”误了你孩子的一生
当你拉着孩子一起和你“津津有味”地看着状元访谈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可能反而会造成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的疏离?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会萌生出自由行动的渴望。而家长在这时候给得更多的应该是指导,还有心灵上的支持。但这些并不会在状元们的访谈中出现。也就因此会给家长们一个错觉: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外界物质上的支持。
殊不知,这是把原本复杂的亲密关系过分简单化、物质化,同时也会因为过高的期待造成孩子有意地自暴自弃与疏远。
一个社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要看它是否能够容忍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存在。一个家庭能够和睦相处,要看它是否能够容忍家庭成员有着不同于自己的价值观与成就感。
“状元红”,让原本就已经饱受学业之苦的孩子们雪上加霜。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亲人期待自己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所以他们自己也会有意无意地限制在其他方面的发展,甚至把那些看作是对满足父母期待的阻碍。这样的结果,势必是造就一大批俯首帖耳充满挫败感的“学业奴隶”。
在现今社会里,对物质、名声以及金钱利益的追逐,使得学校、媒体和商家选择了集体打造一个个的“状元神话”。
“淡化状元”,“高考成绩不再排队”……这些话最终还是沦为一纸空文。作为家长、作为学生,可能都无力改变这一现状。
但至少,家长有能力告诉孩子:无论你将来变成什么样,爸妈都很爱你;无论你高考成绩如何,都不代表你将来就有可能不优秀;无论爸妈是否能给你买得起“状元们”吃喝的那些营养品,我们都在尽力让你生活得更舒适;无论你将来选择在哪个方面发展,我们都会在背后永远支持你。
要知道,电视上那些侃侃而谈的状元们多半都是假的,他们将来的路还很长。而只有对孩子进行真心的支持,才能让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成功者”。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