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目前正迎来如火如荼的成长期,成为许多网友观众了解社会解构世界的新方向。
从《锵锵三人行》到《金星秀》,马东的《奇葩说》和饱受争议许知远的《十三邀》,在过去一年里互联网上将近出现三十余档语言类综艺节目,早已超过户外真人秀,婚恋,亲子等比较常见的热门综艺,其中李诞策划的《吐槽大会》以平均每集1.6亿的播放量,刷新了近几年内综艺节目点击记录。
在这个所有问题都选择用表情包和流行语来解决的时代,脱口秀是响应群众的号召,作为社会的解压工具而存在——大家身处于快速变化的时代之中,都急于知道这个世界怎么了,今天又发生了什么事。观众所期待的不在是解答而是笑声,大家似乎更愿意活在浅薄里,放弃思考。
《十三邀》这个以单一谈话为核心的节目,引起社会关注都来自于这个以知识分子自居的男人许知远常会问很多不太合时宜的问题,然而最终却让自己陷入尴尬,他抱着对这个世界的偏见和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去质问每一个受邀而来的客人。
在许知远对话俞飞鸿那一期,舆论将这个镜头前略显油腻的中年男人推上风口浪尖。
他在节目中不断追问:俞飞鸿你有男朋友吗?这样的男人你喜欢吗?就没有想过要依靠男人吗?真的没有想过吗?没有男人你该如何生活呢?
节目播出之后,指责许知远的文章、朋友圈、微博评论等铺天盖地而来。在大众印象里,许知远变成一位调戏俞飞鸿,满嘴充斥着“性、情爱、潜规则”的中年油腻知识分子,甚至觉得他存在本身就侮辱了知识分子这个词。
《十三邀》的片头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带着偏见看这个世界,然后在不断的认知中去打破这些偏见。
那么大众对许知远的偏见又何尝不是一种偏见呢?
许知远在很多场合都说过自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作家,他对这个时代所以孕育而生的新事物都持有怀疑态度,这是他特有的“偏见”,且固执,他面对受访者永远都是单刀直入,明知道这样观众会反感,依然坚持将自己的焦虑、困惑、不安和偏见一股脑的丢给对方——
他理解对方的反驳,用文艺包装对话,但他并不在意,该如何提出“偏见”,如何直面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焦虑,他从来不退缩不回避。
每一代人都不一样,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更喜欢包裹自己,我觉得这是面对一个从众年代的某种反应。因为包裹自己是安全的,这个社会其实更少特立独行了。在和李诞对话,从李诞表现出容易被规训,令许知远倍感意外。
大部分人认识李诞是因为《吐槽大会》节目异军突起,被他们标新立异的风格所征服,非常朋克非常躁动,符合年轻人线下价值观,用吐槽自黑的方式冷眼笑看这个过分服从的时代。
《吐槽大会》有多好看呢,16.5亿的点击量即可说明问题,由此李诞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众所周知的段子手,网红,他也管自己叫艺人。观众们一看见李诞,就想笑,特开心。而上一个达到这个效果的喜剧明星,是岳云鹏。
不过曾经的李诞是九十年代的文艺青年,他自诩一米八三大诗人,滞销书作家,不过社会变了,文青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骂人的词,人们不在欣赏诗词,也没有读书热潮,更多的是碎片化阅读,微博上一百四十个字的鸡汤,朋友圈里分享的深度好文,文艺青年穷途末路,他看到社会黑暗的一面,越觉得年轻人改变社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甚至对社会无望。
于是这个九零后的年轻人像个看破尘世的老年人,抱着对这个社会的“偏见”,觉得一切都已“无所谓”了,他时常挂在嘴边的就是“都行”,其实他更想表达的是:我说不行又能怎样呢,我也改变不了。
李诞更像是这个时代的某类标签,他真实的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年轻人,他在节目上说:“我就是流于表面,我就想要浅薄的快乐”,因为他看得很明白,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下,能够拥有浅薄的快乐就很不容易了。
《红楼梦》中最后一幕,王熙凤死之前也曾说过:“能吃的也得吃到了,能穿的也都穿到了,能享受的也都享受到了,这辈子可以了”,这和李诞的“自洽”理论如出一辙,而这种“自洽”确实让人很有安全感。
可许知远提醒李诞,自洽容易自我欺骗,像是一种自欺欺人。
同属于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我们也一样,抗拒繁琐枯燥的文学,拒绝思考,更偏向于娱乐轻松的八卦节目,你只需要随着表演者的语言,动作和手势,依靠本能和惯性放声大笑就好了,只需要有趣,不用了解有趣的意义。
但人生真的就只是快乐一天是一天吗?
如今的“丧文化”和“佛系青年”横行,对于一切都不争不抢,没有梦想不谈进取,反正得不到就满足于眼前的碌碌无为,很多人都拥有这份“自洽”,普通无趣也很快乐,不需要思考很快乐,那这份快乐很“珍贵”吗?
这些“自洽”无非就是一时的自欺欺人,而李诞的“自洽”是因为有观众为他买单,而大部分人呢,只能为这样毫无建树无趣枯燥的人生买单。
在访谈中的李诞,其实诠释的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现代犬儒主义青年画像。 提起犬儒主义有两种,一种是古典的,一种是现代的。古典犬儒主义就是提倡人活得像条狗,享受自然的馈赠,积攒精神的食粮。
而现代犬儒主义则是说服自己活得像条狗也是OK的,如何说服呢?让所有求之不得的事物都失去意义和价值,然后看透尘世,政治无感,营造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假象,再把世界抽象理解为非黑即白的存在,社会上除了伪君子就是真小人。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由少数人负责产生美好,而多数人负责毁灭美好。古今中外,一直都是这样。理想主义是一种很奢侈的东西,而理想主义破灭,对这个社会的“偏见”越演越烈,李诞明显是被时代改变的一代人。
而讽刺的是他的知乎认证写的恰恰是:脱口秀演员。
一个算得上是中国脱口秀奠基人的人,自己却对脱口秀的未来没什么期待。而他坚持做下去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有观众笑,能挣钱。
原本以他的聪明,他或许拥有可以改变潮水方向的能力,但他放弃深入思考,他在消费这个时代的同时,也在被这时代消费。
许知远四十多岁了,但是他还年轻,对这世界仍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他是一个坚定的个人主义者,相信每个人有寻找生存意义的能力。所以他罗列了40岁之后的人生计划,打算一步步去实现。
而李诞二十七八岁,已经老了。他觉得生活一切没劲,对这世界和自我失去探索的欲望。他只是在为大众而活,为了物质名利而活。他的理想主义被社会所侵蚀,他不再坚信自己有改变这一切的能力,于是漫无方向地前行着,等待着随时被时代叫停那一天。
在节目录制最后,李诞貌似无意的对许知远说:这个节目播出后,大众对你的印象会好转,而我会被人骂。
许知远在节目最后有一段话很好,他说:
当一个兴奋点出现的时候,所有地人群像风暴一样涌过去,然后风暴过后寸草不生,寻找下一个风暴口。我们是这样一个无规则的社会,这是一个信息社会的特点。
风暴社会里,在一个沙漠里面,风暴来的时候我们干嘛?我们要去种很多绿洲,所以我们就需要建有很多种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维方式...趣味的绿洲,它们会抵御这些沙暴的。
所以我希望我们的节目是一个小小的绿洲,不用那么大的影响力,我们需要很多这样的节目出来都是绿洲,当这个绿洲充沛的时候,仍然会有风,那个风可能会更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