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一个女孩对你有点意思,
但她又比较优柔寡断,
一直不敢跨出明显的一步,
这时你应该怎么做?
有两种方式。
一,直接施加你的影响力,
比如通过表白策划确定关系。
这种方式直接有效,
但有时并不适合,
这种小心翼翼的女生。
如果你喜欢的是,
一个弱弱的小女生,
而她总是不敢逾越你们现有关系,
对你的好也有所担忧,
那么,
也许你应该用第二种方式:
利用从众效应,
间接对女孩施加你的影响力。
听起来有点像玄学?
先来看看从众效应的定义:
它的意思是说,
群体的影响,
会改变一个人的判断,
让他趋向于和群体保证一致。
这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策略,
当自己和群体不一致时,
人首先会怀疑自己的判断,
因为特立独行需要背负压力,
有时甚至会付出代价。
如果你看过《人与自然》的话,
应该知道狮子和老虎的首选猎物,
就是那些从群体中落单的动物。
人也从这一步走过来的,
所以很多时候,
脱离群体会让我们感到一种压力,
于是最后凝结出了一种智慧:
随大流,不挨揍。
02
科学研究显示,
人在做出判断时,
更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发现,
自己变得和朋友越来越像。
不仅因为朋友和我们亲近,
更因为,
你和朋友是一个心理共同体,
你会本能的趋近你的朋友。
这样在遇到困难时,
朋友就会积极帮助你。
将【心理共同体】,
和【从众效应】结合起来时,
就不难发现,
说服一个小女生的一种高级方式,
是先影响她的心理共同体,
然后她就会在这个共同体中,
被你的影响力所改变。
《助推》这本书,
有一个非常牛逼的观念:
从众效应,
可以拿来优化人们的行为。
这也是本文的基本观点,
当你能意识到,
人们存在着种种群体性心理,
你就能在恋爱或者生活中,
用更优的策略去做出选择。
03
有一个学员叫于哲,
他喜欢一个叫小敏的姑娘。
初次见面之后,
互相都有好感,
但小敏的性格比较内向,
价值观偏向于保守,
对于择偶这件事,
她的态度也一直非常慎重。
于哲在很多次约会之后,
发现小敏的态度非常奇怪,
愿意接受约会,
但就是不愿确立关系,
于是找到了我。
根据他对小敏的描述,
我判定小敏其实很喜欢于哲,
但某种顾虑牵绊了她,
让她不敢做出这个决定。
像这样内向的女孩,
往往非常重视身边人的意见。
我让于哲,
去了解一下小敏的朋友,
最后得到的结果是,
她的几个朋友都是单身状态,
并且她们之间的感情非常好,
每个周末都会一起聚会,
是一个非常紧密的共同体。
我瞬间明白,
正是这种群体关系,
限制了小敏的选择,
让她处在一个非常纠结的状态中。
很多年前,
我曾看过一部电影,
叫《阳光姐妹淘》,
我至今记得,
女主角和闺蜜们的关系之紧密,
实际上已经替代了男友,
她们之间甚至互相约定,
谁都不能先找男朋友,
要这样好一辈子。
但这样拍下去,
电影就不好看了,
而且在现实情况中,
这也不太可能发生。
所以,
后来女主角遇到了男主。
她的反应和小敏如出一辙,
一直纠结于该不该告诉好闺蜜。
这也正是,
小敏之所以一直犹豫的原因,
她不想和姐妹们的关系变得别扭,
也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因此态度含含糊糊,
她害怕特立独行会让她被朋友孤立,
她不想做那个站在群体边缘的人。
明白了这一点,
我就知道该从哪里入手了。
04
既然小敏害怕被朋友孤立,
那么反过来,
用朋友的意见去影响她,
她也就更容易接受。
我让于哲做了一些准备,
在小敏和姐妹们聚会时,
他突然以小敏哥哥的身份出现,
并且带了很多礼物,
送给在场的姑娘,
在聚会中,
于哲一直主动和闺蜜们互动,
用“身份印象法则”
给闺蜜们留下好印象。
于哲的情商不低,
还加了几个闺蜜的微信,
这个举动有被接纳的意味,
小敏也受到了鼓舞,
时不时会让“哥哥于哲”
一起去参加姐妹们的聚会,
有一次在酒吧,
于哲借着现场的热烈的气氛,
把实情说了出来,
小敏那帮闺蜜们还觉得挺好玩,
开玩笑说是兄妹恋。
不久之后,
于哲和小敏就在一起了。
小敏是一个典型的从众人格,
她的很多决定,
都受到心理共同体的影响,
如果没有群体的背书,
她不敢贸然做出决定。
有意思的是,
由于第一次的印象很好,
于哲和闺蜜们,
达成了一种友好的关系,
于哲能通过闺蜜去影响小敏,
让她做出一些更优化的选择。
这就是从众心理,
在求偶阶段的一个应用。
关于从众心理,
科学家还说,
女孩比男孩更容易从众,
也就是说,
很多时候你被一个女孩拒绝,
有可能是她不喜欢你,
也有可能是她身边的人不喜欢你,
导致她不喜欢你。
所以,
下回当你要追一个女生时,
要时刻记得从众心理的存在,
对她身边的人也好一点,
他们很有可能成为你的最佳助攻。
大家都点赞了,
你要不要点一个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