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印记
请输入标题 bcdef
《战狼Ⅱ》
导演: 吴京
编剧: 吴京、刘毅、董群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战狼Ⅱ》是2017年中国电影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不仅仅因为它石破天惊的口碑与票房,也因为它精良的制作以及对民众心声和民族梦想的清晰投射。该片延续此前《湄公河行动》等优秀影片主旋律类型化尝试,将类型叙事的技巧用到极致,彻底摧毁了“主旋律不响亮”的刻板印象。从动作场景设计到叙事节奏把握,该片都远超此前同类作品。《战狼Ⅱ》对中国强起来的解读和演绎带有朴素而自发的爱国主义精神,细节处理也展现出对国际政治和种族关系的恰当把握。从纯粹美学角度看,影片有用力过猛的痕迹,但在超级英雄流行大银幕的时代,对英雄的超级英雄化处理也是大势所趋。(周黎明)
请输入标题 bcdef
《十八洞村》
导演: 苗月
编剧: 苗月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审美观照精准扶贫
电影《十八洞村》关注精准扶贫,却不是国家政策的影像图解,它以人本主义立场关照普通人精神世界,见微知著,打动人心。影片镜头语言清新自然,叙事节奏淡定从容,水墨般的中华田园影像,饱含着对这片热土的挚爱。现实思索、空灵意境与主人公恬静充实的精神生活完美融合,彰显“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韵味,是具有中国审美风范的现实主义影片,是对中国主旋律电影创作新的美学探索。(蒙丽静)
请输入标题 bcdef
《二十二》
导演:郭柯
摄影:蔡涛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人道记录民族苦难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我们不缺乏对英雄的崇拜,却少有人佩服凡人承受苦难的那种了不起。”纪录电影《二十二》2014年开始记录侵华日军“慰安妇”仅余的22位幸存者。电影镜头没有习惯性地站在宏大历史俯视人物,而是通过闲聊般的日常生活点滴纪录,捕捉苦难在她们心里留下的痕迹。她们回忆,她们逃避,她们啜泣,她们欢笑……她们虽身经苦难,却也是常人。记录者可贵之处在于,并不过分强调她们的特别之处,强行诉说她们的苦难遭遇,而是以大量看似闲笔的留白,让观众体味时间在老人身上慢慢流淌,见证人类携带苦难记忆仍然倔强生存的顽强生命力。纪录者以其对生命的尊重、对纪录的信仰、对艺术的忠诚,造就了2017年一个不大不小的电影奇迹。(海森铂)
请输入标题 bcdef
《绣春刀Ⅱ》
导演:路阳
编剧:陈舒、路阳、禹扬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扎实掘进武侠新路
古装刀剑武侠电影《绣春刀Ⅱ》在一个泾渭分明黑白对立的传统武侠世界延长线上,悄然修建了一座验证人格品性的“修罗场”,以此进行关于正义和生命意义的探索。影片主人公是在地狱般的战场上死里逃生的勇士,因为感悟到要“换个活法”而做出不同人生选择。剧中人物有的从黑变白,有的从白改黑,如果修罗战场就是洞悉历史、透视人心的场地,那么,没有谁能够逃脱它的法眼。《绣春刀Ⅱ》延续前作剧情厚实、情感真实、直指人心的特质,成为当下中国武侠电影最新代表作。(贾磊磊)
请输入标题 bcdef
《闪光少女》
导演:王冉
编剧:鲍鲸鲸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直面当前青年人生活现实,展现细微到生活肌理的矛盾纠结。《闪光少女》在国产青春片发展谱系上增添了坚实多彩的一笔。活泼跳跃的轻喜剧叙事潜隐成长的殷切期盼和真切情愫。人物行为主线根据其艺术专业学习,恰当安放在传统国乐和西方音乐的张力场中,又在感情副线上将少年间的恋慕表现得可爱可信。一改青春片惯用套路,不做利益计较更不渲染情感伤害,淡淡却又巧妙地实现了“爱与被爱”的选择和转折。《闪光少女》跨越所谓次元壁的代际隔阂,续接传统文化的感人力量,在融合老人与少年的肃穆仪仗中奏响编钟,完成了“掩仰大风歌,裴回少年场”的庄严合唱。(聂伟)
新征程
电影新格局初现
尹鸿
2017年电影市场仍然保持10%以上的增长,国产电影市场份额继续超过50%。国产电影整体质量和电影文化的社会关注程度稳步提升,中国电影观众观影选择更加多样,国产电影丰富性也日益呈现,电影创作生产观念正从“卖得好”的商品向“看得好”的作品转换,“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与“不低俗、不庸俗、不媚俗”逐渐成为电影界共识,新主流电影带动下中国电影多元化新格局雏形初现。
新主流电影。2017年最现象级电影应属《战狼Ⅱ》。58亿元单片票房,不仅创造中国电影市场奇迹,也打破了好莱坞电影对全球电影票房榜的“垄断”,不仅位列全球单日、单周票房排行榜首位,而且作为非英语电影有史以来首次进入全球票房排行榜前100位。更重要的是,《战狼Ⅱ》成为当下国产电影表达中国式“主流价值”的标杆。如果说一流制作是《战狼Ⅱ》成功基础,那么具有时代感、主流价值取向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则是该片引起轰动的推动力。《战狼Ⅱ》所塑造的人物,成为“大国崛起”背景下中国式“超级英雄”的符号,体现了代表正义和国家使命“站起来”的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Ⅱ》,两部作品相继以精良制作、精湛创作、个体价值与国家使命结合的主流价值观,为中国新主流电影打通道路。自由、平等、正义、使命、国家荣誉、牺牲和爱,这些“共享性”主题,缩小了主旋律电影与主流商业电影之间的缝隙,新主流电影将逐渐找到更符合当下观众需求的故事和影像表达。
献礼片。新中国成立后,向重大国家节庆献礼成为中国电影的特殊创作传统,出现过一批又一批体现时代主题的有重大影响的作品。2017年,表现精准扶贫主题的《十八洞村》、集合众多中青年“偶像”演员的《建军大业》以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血战湘江》,试图找到更具亲和力的美学方式完成与观众的沟通和交流,在类型范式和影像形态上进行积极探索。当然,如何实现与当下观众精神共鸣,如何以更具感染力的人性视角讲述故事,特别是如何真正体现“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可能还是主旋律电影需要继续挑战的创作课题。
分众电影。2017年最值得欣慰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选择拍摄“有品位”“有格调”“有责任”的电影,而不再把票房高低看作检验电影的唯一标准。更可喜的是,电影观众也已经不再完全“盲目跟风”。追大明星、追大制作、追大营销的“三追”现象减少了,不少所谓流量明星主演的电影本年度遭遇滑铁卢,不少所谓“大IP”改编的电影受到观众诟病,而追口碑、追情怀、追故事,成为观影新风尚。这一年,纪实风格的故事片《冈仁波齐》,记录幸存慰安妇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历史怀旧影片《芳华》和《八月》,老舍名著改编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探讨家庭情感的《相爱相亲》,关切儿童创伤的《嘉年华》,表达现实主义观察的《塬上》等影片都体现了突出的艺术成就。这种多元性、多样性是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将“蛋糕”做大的结果,不同观众、不同观影需求催生不同的电影类型。当然,这也是电影人经过市场化洗礼之后的结果,铅华落尽更显艺术本色。这些电影,更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时代精神状况和砥砺前行的情感脚印,体现了电影艺术的尊严和价值。
类型片。作为电影市场常规产品,类型片一直是电影作品主体。《空天猎》《绣春刀Ⅱ》《喜欢你》《闪光少女》等影片,在类型上都开拓了新空间。对于类型电影创作来说,制作精致、题材选择、演员搭配、场面宏大、节奏张力、影像奇观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与当下观众真实“焦虑”和“期许”达成共鸣。这两年,《摔跤吧爸爸》《天才枪手》《你的名字》《看不见的客人》等亚欧中小成本类型电影在中国市场受到观众热捧,表明商业配置和大制作不是绝对重要,类型电影的生命力更在于“简单”“极致”的故事、人物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性发现和对真善美的坚持,在于对人的现实认知和愿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想象、强化和满足。
这是新常态下中国电影逐渐形成新格局的一年,有《战狼Ⅱ》异军突起、一枝独秀,也有各种不同题材、风格、类型、样式影片形成涓涓细流,中国电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态。而这一年国产电影的最大软肋还是类型电影的整体品质不足,使得《战狼Ⅱ》与多样化电影之间,留出一个较大的需求空间。如果说中国电影还缺乏讲故事能力的话,首先缺的就是显人性、动人情、达人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来源,除了足够的艺术修养和技术储备之外,更需要创作生产者对世态人心真正的洞察力以及对生命、自由、正义和使命悲天悯人的价值观情怀,当然也需要直面人生和现实的勇气。这一切既是中国电影人需要面对的难题,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建构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新挑战
不够现实 仍缺想象
左衡
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继续红火、话题依旧热闹,令人瞩目,但国产电影与观众期许之间仍有相当差距。这种矛盾不难理解:在国内外影视作品多样选择中,人们早已不仅仅满足于“精神温饱”。站在全面小康的门口,人们更加渴望关乎心灵的文艺作品,更加期待文化昌明的盛世图景。作为重要文化载体的电影,一个重要任务是为观众呈现更加可感、可信、可爱的中国。
细细盘点2017年受到关注较多的国产电影,可以发现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想象力不足。春节档有几部主力影片不约而同地向以往成功作品借力,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新意不足。暑期档有的玄幻题材作品,本应以想象力取胜,但粉丝自发买票“锁场”的行为证明,想象力贫乏却又浮夸的创作套路已经走到尽头。二是现实感不强。相当一批当代题材作品,“现实”只是其背景板,缺乏对当前社会的新发现新思考,缺少对当下观众心理的关怀和回应,因而难以调动观众的观影兴趣,难以获得他们的共鸣。
现实与想象,这看似背道而驰的两极,却是优秀文艺作品必须兼备的可贵品质。平庸的作品往往不够现实,也不够有想象力,从而无法碰撞出强大艺术张力。而优秀作品,其创作者在对现实的敏锐发现和真实触摸中,被激发出强烈的表达欲,并且相信他的所感所思应当并且能够感动他人,与此同时,他又能调动非凡想象力,组织独特艺术语言使他的思想情志得以凸显。事实上,想象力仿佛古希腊神话里的大力士安泰,唯有在现实的大地母亲怀抱里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同样地,现实土壤无论多么丰饶,也必须借助想象力才能够生长万物、营造伸向天际的文明殿堂。中国观众希望在大银幕上看到现实,但不需要机械地、没有情感投入地照搬现实,更不是片面地、过于主观地曲解现实。中国观众期待电影想象力,但这种想象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更不是莫名其妙的无病呻吟。
当创作者真正站在广大观众立场来理解想象和现实的关系,他们就会意识到,中国观众最喜闻乐见的,是以理想之光照亮现实。即作品要能触及观众的现实焦虑,又能以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给予“电影式的解答”,让人感到温暖、看到希望。这种倾向既基于中国悠久的乐感文化传统,也符合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属性。娱乐观众、陶冶情操、传播正面价值观三者兼具的电影作品,应当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
新主流大片《战狼Ⅱ》的成功,新乡村故事《十八洞村》带给我们的感动,也恰恰证明现实和想象的辩证关系。这两部影片的形态差别极大,但在依托现实、超越现实以及大胆想象、落实想象上,都表现出色。特别是在与广大中国观众精神诉求充分艺术对话方面,这两部影片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通过这样的影片,我们既看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实,也期待更加理想化的现实。这种想象令人振奋,能够凝聚众人力量去追寻它、实现它。
期待更多有理想的中国电影,助力我们充满自信地开拓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