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再见2017 | 汉源,张国荣,最后一杯提拉米苏
日期:2022-04-19 03:04:36 作者:指间沙爱美人美鞋 来源:73烟纸店 阅读:

再见2017

  73烟纸店故事本该

  英勇且美好

  

  ━━━━━

  新年即将到来的前几日,上海绍兴路上的汉源书屋正式结业。

  我们在那吃到了服务员小哥说的“本店最后一份提拉米苏”。意外的好吃。可可粉下面是有层次的细腻、柔滑、湿润,甜中带着微苦。往下挖,酒都沉郁在底部。

  ▲绍兴路汉源书屋最后一份提拉米苏

  本来许多人以为汉源是永远不会在绍兴路消失的,开业廿一载,传过好几次闭门的消息,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但这盏灯终究还是灭了。最后的日子里,霉迹斑斑的墙,满架发黄卷边的旧书,早已预示着昔日不再。

  最后一天,往常门可罗雀的汉源内外拥满了特意前来告别的人,咖啡香气久违的扑鼻浓郁,店堂里放着张国荣的歌,将气氛一次次推至高潮,直到深夜。

  ▲绍兴路汉源书屋的最后时光

  汉源在一些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张国荣曾窝在靠窗的沙发翻书消遣时光,摄影师夏永康拍过一组照片。张国荣心仪的咖啡书吧,也是早年文艺青年心中的圣地。

  书店没能迎来2018年,但张国荣坐过的沙发会跨入新年,不会不知所终。

  ▲张国荣在汉源书屋

  张国荣自己办过相当成功的跨年演唱会,带领众歌迷一起倒计时:

  “你们看那边的牌呀,还剩下40秒,请将所有的灯调暗一点,对啦!让大家看看,什么叫作香港的夜景是最靓的,我们在红磡这晚,我们实现了它!

  

  手上有荧光棒的拿着你们的荧光棒,有电筒的拿着你们的电筒,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跨越一九九七,剩下多少秒呀?十六、十五……四、三、二、一,Happy New Year!新年快乐!”

  那是充满爱意与希望的跨年。

  ▲张国荣在汉源书屋

  北京马克西姆餐厅的餐饮部经理对记者说,张国荣正是在这座餐厅里度过人生最后一个跨年夜的:

  “当时正是冬天,张国荣抱着从庞各庄出产的西瓜,高兴地给现场所有人看,几乎跟每个人合了影。他在那个晚上玩得很high,这与以前他来餐厅时的沉静腼腆有些不同。”

  的确看到过张国荣在餐厅抱着西瓜与人合影的照片,看起来相当开心,但那分明不是冬天,而是1993年,同行的还有罗文、沈殿霞。

  ▲马克西姆餐厅里抱着西瓜的张国荣

  倒是另有一张他与崔健、邓光荣在马克西姆餐厅的合影在墙上,标示为“2003年新年晚宴上的合影”。

  ▲2003年张国荣、崔健、邓光荣在马克西姆

  他在马克西姆吃了什么呢?藏红花大虾、法国鹅肝批、炸山羊奶酪配无花果、法式洋葱汤、阿尔贝黑胡椒沙司牛排?

  这些算是马克西姆招牌菜,皮尔·卡丹在中国建的这座“宫廷”做的一直是法国料理。而张国荣更喜欢那华丽炫目的环境,来过恁多次,颇长情。

  与上海的汉源一样,北京的马克西姆也是荣迷的朝圣地之一。

  ▲北京马克西姆餐厅中也陈列了这张照片

  同样是新年,中国人的元旦与春节截然不同。春节是属于大家族的,促人走归各自原生家庭,带着很强的传统和仪式感,有极大的地域差异,是用来区分来路不同的你我的。

  元旦却是全球共贺,整齐划一地在零点跨入新年,不必拘泥在家里,可以出来和朋友纵情共度。跨年演唱会、跨年音乐会、跨年烟花秀、跨年舞会……皆是文艺的、青春的、自我的、狂欢的。

  刘嘉玲最后一个单身跨年夜,是撇下梁朝伟在香港铜锣湾聚餐痛饮到天明,打扮得花枝招展,一同跨年的还有难得脱掉墨镜的王家卫与陈家瑛、张叔平,直到清晨六点才走出餐厅。

  已然醉得需要人搀扶的刘嘉玲心情不错,向在外通宵守候的媒体道贺:“新年快乐!”

  而霍建华结婚后的第一个跨年夜也没有陪老婆林心如,欢乐地与《如懿传》剧组的众多演职人员一起聚餐庆祝。

  说到跨年必吃的,第一个想到的竟然是邻国的荞麦面。

  日本最出名的鸡汤文,大概就是讲跨年夜的《一碗清汤荞麦面》。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三星集团老板向45000名员工朗读《一碗清汤荞麦面》,台下唏嘘一片,后来企业熬过难关,又组织员工重温了一遍。

  说实话,这故事煽情得我有点不适应。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第六年改用阳历,而且一改就改得非常彻底,除夕即12月31日,自18世纪江户时代起惯例要吃“年越荞麦”。因为荞麦韧性差易断,除夕夜吃荞麦面希望将厄运在年末切断,来年焕发新气象。

  新年里吃漆器重箱里的御节料理,有黑豆、鲱鱼子等寓意吉祥的固定食材,事先准备好要重复吃三天。

  夜里的东京塔亮着橙红色灯光,人们跨年会到附近增上寺倒数,听108下钟声,完成新年初诣。火盆燃起来,伴着诵经声烧掉旧物。陪伴跨年的还有灯火通明的各种小吃摊,裹着清甜豆沙的车轮饼、脂香多汁的牛立方,到处都可见的章鱼小丸子。

  ▲东京塔

  当然,也有纯西式的新年派对。江国香织小说《东京塔》里,19岁的少年透与母亲的朋友诗史一见钟情,秘密相恋。

  家人与情人俱在的跨年夜派对上,诗史家的吧台上摆着几瓶红酒、奶酪、开胃三明治、熏三文鱼和水果,人人拿着酒杯,充盈着酒气和大花瓶中的百合香气。

  十一点五十五分,每个人都拿着一杯香槟。新年即将来临。人们关掉音乐,打开收音机听报时声。他们都已经醉醺醺的。

  和心爱之人一起跨年,总感觉彼此之间就许诺了未来新一年。

  ▲Olivia Bee 摄影作品

  虽然中国在民国之初将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但大多数人重视的还是农历年,至今也没太大改变。元旦的跨年夜为接受西方教育的进步学生与团体推崇,他们在户外开篝火晚会,敲新年钟声,举行音乐会,苏青写过篇《元旦演剧记》回忆中学的“元旦同乐会”……

  一如今天,是属于时髦年轻人的。

  1927年1月1日,徐志摩在为陆小曼作的日记里写道:“愿新的希望跟着新的年产生,愿旧的烦闷跟着旧的年死去。”

  他们的食物很应景。“雪里红烧细花生,真耐啖。炉边白薯亦焦焠透味。糖葫芦色艳艳迎人。蜜汁樱桃一瓶,仅存底浆。然眉儿犹哓哓苦口不尝新味,娇哉!”

  在热恋期,“作”也是一种秀恩爱。立坐壁炉前,火光照面,谈去春颜色,来春消息。他感叹道:快乐时光容易过,是真的,容易过故痕迹不深。

  春节吃的食物是程式化的、家庭制作,有传统标准遵循,相反元旦可以没有饺子汤圆、整鱼整鸡,摒弃了那些仪式化的规定食物,反而能吃到更合自己心意的美食。

  寒冬雪夜,点一个米白色的陶泥小炭炉烤北海道的蟹。炉火旺了,吱吱地响,炭花略溅,炉子上一块铁丝网板火烧火燎。

  放上丰腴的蟹腿,撒天然盐,再铺一两片柠檬,看它们烤得面色渐变,香味四溢,令冬夜的斗室有种肉欲和销魂的感觉,连炭也芳香起来。吃时滚烫,酌“玉乃光”或“梦之浮桥”。让跨年的夜晚先有三分醉。

  这是香港的李碧华所爱。

  ▲陶泥小炭炉烤蟹

  火锅当然很好,尤其当跨年夜禁了烟火后。记得以前上海新天地还有跨年烟火时,几乎每年都去看,各色歌星不怕冻地露天开唱。

  那样的晚上,吃得最多次的就是火锅。烤肉也不错,滴着热油,吱吱作响,在油碟酱料里打个滚就放进嘴里,一点都不矫揉造作。

  这一夜是可以在外浪玩的,哪怕高举一个冰激凌蛋筒,也都没问题,不会有妈妈的唠叨紧随其后。街道上满是人,张张恣意的脸。

  辞旧迎新,始终是有未来的。汉源虽然在绍兴路消失了,但移步邻马路就有一脉相承的汉源汇,敬告书里也写着“将择时择地重张”。

  跨完这个年行将告别我们的,还有另一座上海的文化地标季风书园,如今墙上写满摘句,比如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这首诗:

  假如回忆是忘记,那么我不再记忆。

  假如忘却即回忆,我几乎已经忘记。

  假如思念是乐事,假如哀悼是欢笑,

  那么采撷这些的手指是多么愉快,在今朝!

  2017,让我们记住,珍重翻页。

  ━━━━━

  ※  指间沙:原上海壹周品牌专栏作者,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毕业,爱八卦的多元文化,爱有趣的冷门知识,爱成熟有故事的美人。是的,只有美人才让人有下笔动力。

  解忧杂货店

  故事收藏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再见2017 | 汉源,张国荣,最后一杯提拉米苏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