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晌
她问我,你有没有了解过你男朋友的家庭,知道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做什么的嘛,以及生活习惯和他之后想在哪里生活等等。
我摇摇头说,没有,我不想知道这些,我只想和这个人谈恋爱,况且现在既让人觉得操之过早,又让两个人尴尬,就开开心心地在一起挺好的啊。
朋友又说,可是如果你们就这样相处下去,等到了谈结婚的时候再去了解这些,发现存在问题又分手,那样不是很浪费时间吗,但如果在两个人决定在一起前就互相了解好,确定了是可以走下去的人,再开始谈恋爱,这样的话等到谈结婚就可以少去很多麻烦事啊。
本想反驳说,我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即便我身边出现了一个各方面都很登对的人,我努力地把他划进未来里,但又怎敢保证后来不会因为不够爱这个理由分开呢?
但想了想又觉得,真的是爱情观的不同,没有办法就此争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怎样争论都是无用的。
私以为,谈恋爱这件事情,它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须品,更多的时候,它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剂,它的存在是为了让这平凡而又枯燥的生活多些乐趣,又或者说是拯救两份不开心,也可以是叠加两份开心。
讲真,我很小的时候就给自己的人生做了很多规划,比如,18岁开始谈恋爱,22岁读完大学,24岁结婚,25岁生孩子等等。
我很努力地去完成自己设定地规划,想在25岁之前完成生命中所有的重大使命,总觉得那样的生活才是不留遗憾的。
可是,有的时候,生活真的很难向着你理想的方向前进,即便前面几项都进行地很顺利,也总是会在中途拐弯或是刹车,给你一个措手不及。
18岁的时候我真的和喜欢的人谈起了恋爱,22岁也迈出了大学校门,可是在20岁的时候就和18岁时喜欢的人分手了,甚至连续单身了很多年,再过几个月就是我24岁生日了,我没有办法继续完成小时候给自己的人生规划,但也没有因此着急。
记得前一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叫做《“什么年纪就该干什么事”耽误了多少人》,文中有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什么时间,就该干什么事”这句话被植根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大学毕业前就该好好读书,严禁恋爱;毕业后就要快快稳定,成家立业。好的爱情是大棚里的蔬菜,只要你想要,永远都有。
这样的成长逻辑,让很多人还没有学会如何处理感情,就被送入婚姻。
我们的生活,通常有百分之八十的轨迹都不会按照我们预先设想的去行进,我们能做的只能打破所谓的设限,顺其自然地去生活。
想来,我本可以随便找个合适却不怎么喜欢的人在24岁前结婚,可是又怎么会允许自己这样做呢,我想所有人都一样,没人想嫁给合适,都想嫁给爱情。
前天给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她也盘问了我很多关于小哥哥家庭的问题,我很冷漠地回,我不知道,可不可以不要来管我的事情。
但对我来说,我还没有到去权衡利弊的那一步,爱情目前还是那个被我视如珍宝的宝贝,我想给它多一些单纯和烂漫。
当然,我能理解朋友跟我说的,像大人一样地去思考,了解清楚对方的家庭等等再开始恋爱会让以后少很多麻烦。
可是,私以为,爱情和生活是两个部分,生活是理性的,而爱情是感性的。
尽管我在一点一点地变成熟,由明目张胆地付出,变成小心翼翼的试探,但在爱的那个人面前,我依然愿意双手奉上那颗真心。
爱情太过于物质,那便不是爱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