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无助与孤独2005年6月7日,自我分析近一年之后,内心深处的情感第一次喷涌而出——那是一种深深的伤痛,一种深深的无助与孤独!我记录道:
“人生的记忆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无可依靠的痛苦和“寄人篱下”的辛酸,为了减少肉体上的伤痛,在父亲面前我不得不完全放弃自己的尊严,放弃自己内心的感受,还学会了察言观色博取他的欢心。在我的心中,他完全就掌握着我的生杀大权;在他的一再否定中,我的自我价值感和行为原则也无可避免地灰飞烟灭。我能做的,就只有讨好他,赢得认可,从而让自己在这个世界过得好一些。
现在,这一模式已根深蒂固:总是追求别人的认可而忽略了自身的真实利益。我要如何找回自己?”
6月18日,一种彷徨无助的体验将我席卷,我再次记录下内心的体验:
“突然从童年进入成年,巨大的跨越让我无所适从,仿佛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这个世界,谁可相依?谁能解开我心中的迷惑,掩住我的脆弱?很多事,我都只能从童年和他人身上寻求答案,判断是非,摸索方向……”
两段文字都记录于3年前,时至今日回顾,我仍能感受到心的颤动与激越!
“在这个社会里,自发感觉及真个性的发展很早就受到压抑,事实上,它们从最早对儿童的训练培养时就开始了。……在我们的文化中,教育的结果常常是扼杀了自发性——罗萨赫测验对3~5岁儿童进行试验的结果表明,儿童保存自发性的企图上升为他们与权威成人的主要冲突。起初,许多儿童由于与阻碍他们发展的周围世界发生冲突,都有一定程度的敌视和叛逆倾向,由于他们势单力孤,便不得不常常屈服。儿童不得不放弃表达自己的感觉,并最终放弃了感觉本身。最后,大量的自发情感受到压抑,并被伪情感取而代之(二者之间的区别,就是“真的喜欢”和“因为应该喜欢而喜欢”之间的区别)。总的来说,在我们的社会里,情感是大受其挫的!”(《自由》P172P174)
“当环境中各种不利的影响不允许儿童按照他自己的意志和能力来成长,当安全变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他最内在的情感、愿望和思想就退居末位了——事实上,这种最内在的情感和愿望不得不沉寂下来,从而变得不那么清楚了。他的情感和愿望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也就是说,他不再是一个‘追求者’,而是一个‘被迫者’。“(《成长》P5)
为了求得安全,我们与自身相分离,我们生活的重心落在了自身之外。这种情况使得我们面对世界时深感无能为力、极不安全!在我们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我们丧失了“自我(主体性identity)”——这种自我(主体性)的丧失是一切绝望的根源,选择成为自己就是绝望的对立面——而自我则是个人自由和真正安全的基础。
精神分析的过程,就是更加深入地体验自身的过程,就是返回自我的过程。当一个人以自觉而开放的方式充分体验自身的态度和情感时,他就开始变化为他真实的自我、真实的存在。
继续自我分析:你有什么问题?它来自哪里?在经过近一年的自我分析之后,我发现我面对的冲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际关系方面。2005.6.7 我体验到这样一种冲突:有时觉得“应该”主动与人交流,但当时却没有这个心情——理智要求我去做,而从内心讲我不想去做。
对此我分析道:在别人的印象和自我感觉中,我是一个阳光开朗而又热情的人,尤其不惧于与陌生人交谈。给人印象很好,所以想时时保持这一形象,而不管自己当时的实际情况;不愿意放弃嬉戏打闹带来的被接受感、愉悦感和归属感。后来又进一步发现,我需要这种喜笑颜开的交流,完全是沿袭了童年的模式——在父亲身边,只有在他笑的时候,我才能确信他不会发难,能够以稍微放松一下心情!父亲的笑让我感到如释重负!
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荷妮写道:“小孩亲近人时,他愿意承认自己的无助;尽管他也疏远自我,心有疑惧,但还是想争取别人的温情并依靠上他们,只有这样他才感到与他人在一起是安全的。”然而,“对每个人的基本不安可能会被一种表面的信念所掩盖,这种信念就是:所有的人都是非常可爱的,并且可以以一种良好的关系与他人相处。”换言之,我们体验不到我们对他人的焦虑和恐惧,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合情合理”的担心——害怕自己的某些“过失”会触犯别人;害怕自己不按照对方的期望行事,就会失去别人的认可——总觉得他人对自己有很多期望,设有很多条件。
长久以来,对于他人我一直都相当的细致周到,直到2005年6月8日,我才发现这种过度细致背后所隐藏的信念和需要。是这些信念和需要支配了这种行为。简单来说,那就是我一直渴求温情,并且认为别人也像自己一样需要外界的肯定。为了不给他人挫败感,为了让他人认可自己,善待自己,不给自己挫败感,我不得不煞费苦心以博取他人欢心。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认为别人跟自己一样,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心理,而对别人的个性和真正需要少有准确的认识。
第二天,我进一步认识到,之所以我渴求认同、渴求赞美,是因为父亲的长期否定和压制,导致了深深的无价值感,亟需外在的表示来填充。这时我才开始反省:自我评价的标准,不应该是别人的认同,而应该是自我的成长和自己的感受。
童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如果我拒绝了别人,就不会再得到他们的任何友善了,这种前景对我来说相当恐怖。无意识之中,我将父母的形象投射到了他人身上,然后再对自己加诸他们身上的东西作反应!
2005.6.13 在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这个问题上,我认识到:我的世界观由父亲塑造,我的焦虑不安由父亲传递,父亲将我推进审判坑,惊惧而无助地面对四周挑剔的目光,总是要迎合别人的标准和检验。父亲的不安全感太强烈,总是在为将来担心。父亲给我的观念里,这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落后就要挨打,不完美就意味着无价值。这正是我迫切地要完善自己的原因,这种紧迫感使得我始终无法放松下来。
2005.6.14 不敢直率地请求别人帮助,除非确信对方喜欢我,或者我曾经帮助过他,怕给别人不好的印象——需要时才想起我。这里,我再一次沿袭了童年的经验。小时候,我极少向父母索要任何东西,尤其是不敢向父亲提出要求,对他我是不敢有任何期待的。于是我就有了这样的观念:要想得到喜爱和帮助,就必须按对方的期望行事,必须讨对方高兴才有可能!父亲的形象泛化了,成年后我依旧生活在童年时那个悭吝难测的世界,请求别人帮助时我常常总是怯生生的,害怕别人会给自己脸色,常常要事先揣测别人可能的反应,事先做好应对准备。
“如果一个人感到外部世界具有敌意(不友善),如果他对此感到无助,那么他就感到冒险去打扰他人未免过于鲁莽了。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这种危险看起来就更大,而且他的安全感越是建立在他人的关爱上,他就越害怕丧失这种关爱。……由于他与他人的关系是脆弱的,所以,他不能够相信,他与他人的关系可以更好。他认为这样(‘打扰’他人)会遭到他人的抛弃,或招致他人的厌恶或怨恨。(《人格》P166P167)”这是我2008年才看到的论述,它极精辟地概括了我身上的这类情形!
2005.6.15 有意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关心他人、不麻烦他人,提高“他尊”。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因为我不自觉地就会在别人身上投射父亲的形象,总认为表现不佳就会有被惩罚的危险。这就是荷妮所说的基本焦虑:在他人中间没能形成一种归属感,没有形成“我们”这样的同在感,而代之以深深的不安全感和莫名其妙的恐惧感。
2005.8.20 习惯于斟酌自己的言辞,为什么?:过于关心自己,唯恐自己的形象受损害,习惯于维持一个“体面”形象;有一种我“应该总是”让对方感到善意、热情的自我要求,因为我害怕如果不这样别人就会不喜欢自己;我之所以如此看重别人,是因为小时候我的一切都要以父亲的喜怒为主宰,所以现在也把别人看成自己生活的主宰。
2005.8.23 总害怕别人会挑剔自己、不喜欢自己,因为我还不完美。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其实是自我排斥的外移,首先是我自己没有接受自己。因为父亲总是挑刺,所以我有了“不完美就不可爱”的观念,这是我的完美主义背后的驱力之一。
如果对方不是很热情,就会感到压抑:又是父亲的阴影——只有在他笑的时候我才感到是安全的,能够放松一下,否则我就得提高警觉,整个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完全没必要。
一套在童年时代发展成功,而且在童年时代很适用的观念与反应,被不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这是我们中很多人共有的问题:一直没有机会发展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因而将童年经验原封不动地带入成年后的世界。
我们成年后的与人的交往,完全受制于童年时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两者是极端类似的。事实上,我们仍然在对过去的经验做反应,仍然在感受过去的那个实在。成年后我们所接触的人,往往都被我们投射了童年他人的印象,然后我们再对自己投射出去的东西做反应。在这个意义上,世界的确是我们过往经验的再现、我们过往经验的表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能够理解莎翁的观点了。
“错误并非出自我们的星球,而是出自我们自身(莎士比亚)”——这是著名导演希区柯克所导演的心理悬念片《爱德华大夫》的片头语,也是编剧对于精神分析的认识。精神分析——按照这个词的发明者弗洛伊德的看法,就是用某些受压抑的冲动来解释神经症症状的方法;荷妮拓展了他的概念,将它看作是一种使无意识过程进入意识的治疗形式,涉及无意识过程的作用、无意识得以表现的各种形式。
生活中,很多人深受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困扰,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行为和情绪,因而也就无法对之进行有效的处理,更不用说摆脱它们的困扰了。精神分析——或者自我分析——的作用之一,就在于帮助当事人更好地理解自己。一旦真正认识到自己问题产生的根源,一旦行为和情绪困扰背后的驱动力量得以发现,我们就能够对它进行有效的纠正,情绪和行为困扰也会因此而逐渐消退。否则,这些驱动力量将独自驻留于无意识之中,对我们造成种种困扰。
需要说明的是,影片编剧夸大了精神分析的效果。事实上,情结得到揭示和解释,并不会立即消除当事人的困扰,而只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它。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当事人的困扰和混乱还会反复出现,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得以淡化。
(待续)
作者新浪微博:许世钢_明觉
【浴火重生】之一: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现代社会(代序)
【浴火重生】之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问题
【浴火重生】之三:自卑感是如何产生的
【浴火重生】之四:出现心理问题
【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堂之间
【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浴火重生】之七:生存,一个必须解答的难题
【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的防御机制
【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为何贪求荣誉
【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穷则变之
苹果手机用户专属赞赏二维码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