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切神经症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对荣誉的探求:急于达到某个目标,以摆脱令人难以忍受的焦虑、自卑、失落。
似乎很不幸的是,在通往目标的路上,一只猛虎拦住我们的去路——我们都遇到了困扰自己的问题(症状),我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我们直观地认为,是这些问题(症状)阻碍了我们,于是我们转而去关心问题(症状),想要消除它们,认为只要症状好了、障碍没有了,就能把事情做好,实现自己的目标。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断地面临矛盾、困惑与冲突;我们要开始反省这种方式,只能是在这种解决问题的尝试一再失败以后。甚至,一再的失败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前人的经验作为参考。正是因为寻求解答的努力一再失败,以及他人的亲身经验,才让我们开始逐渐放弃不顾一切的试图消除“障碍”的尝试和努力——正是这些努力和尝试构成了神经症的主要内容!
下面提供一些我的自我分析记录,从中你可以看到我对待“障碍”的态度的转变过程(冒号后的内容是对前面问题的分析、解释)。
2005.9.5 我记录下一种长期的困扰——感觉问题太多,顾此失彼(太多理论束缚/太多该不该)。对此我回答道:想解决是不可能的,只能和平共处;鼓励自己而不是挑剔,就像对待孩子;关注目标而不是干扰因素。
2005.9.6 要不要把每天有用的分析记录下来?不记,有可能重犯;记录,有过类似的经验,似乎是在“防止”。
2005.5.14 我也有过类似的疑问,当时的问题是,怎么判定该不该想?去想,加深印象,防止以后犯这个错;不去想,以消除强迫思维,不再继续被它纠缠。结论:实质都是怕,怕犯错、怕强迫,想消除它。
2005.5.14 我还第一次认识到“合理化作用”——常常都要寻求很充分、很合理的依据。对此我分析道:还是怕犯错,“合理”就不会错。问题产生于高三,经常在做出判断后怀疑其正确性,再去对其进行论证。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尽管意在解释怀疑,然而我们知道,是先有了怀疑,理性化的想法只是发明来使感觉更加可信,它们并非真正的解释,而是事后诸葛。也就是说,合理化的作用就是安定我们那颗因为怀疑而不安的心,从而在主观上觉得安全!这是一种典型的、被我们广泛使用的防御机制!
2005.9.13 不主动想心理知识;尽量少想,能止则止;知识越多,疑问越多;根据自己的体验(具体情况),而不是遵循理论/应该;真正的接受,让其来去自由,与之和平共处;想消除它,希望不被干扰是不可能成功的。
2005.9.27 问题客观存在,关键是我如何对待它?接受症状,关注目标,干扰因素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无法消除,工作做不好就是做不好,要负起责任;多年来我都在追求“理想化形象”,区分自己,只承认最佳状态才是自己。
2005.10.10 我接受了痛苦,就应该恢复。接受只是第一步,不可能立即而绝对的改善。完全接受自己,包括神经症痛苦,宽容,不去纠缠他,为所当为。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应该拥有绝对的宁静、健康、勇敢,任何些微与此相反的症状都会使他转而残忍地去攻击自己,试图通过推理分析来消除一切“症状”是其中较不明显的方式。
2005.10.12 做事总要寻求很充分的依据、理论:一种满足焦虑的习惯,要防止犯错,更安全;明白道理,就能“更快更好”;在努力去除坏习惯,希望减少干扰。
一些习惯是不对的,如果不判断对错,这么多干扰怎么办?怎么知道哪些该放弃?:试图增加对坏习惯的觉察力,以减少其影响的时间、强度。
同一个“问题”会反复影响:影响就影响吧,我无能为力!
2005.10.12晚 接受“妄想杂念”,不必急于克服、完善,不必急急忙忙,不逞一时之快,今晚的分析到此为止,知足者富。
2005.10.13 思考的最高结果就是使人知无知,不可能用理智证明、表述一切,而我一直过于用理智管理生活;“妄想杂念”是自身的一部分,视为干扰而控制只会增加负担。
2005.10.13晚 有的放矢,目的本位。想通了(对我的目标)有用吗?想得通吗?
2005.10.20 你必须相信你自己,这是人生中唯一正确的道路。
2005.10.26 常常想到某处,就把相关的东西想一遍、看一遍:牢记、防止,增加觉察力,更快地反应,以减少影响,而这是行不通的。
2005.10.29 思想的世界囿于悖论之中,思想只能使我们认识到思想不能使我们作出最终回答;心智万能是一种假象,它也受着潜意识的控制。
2005.11.3 彻底的放弃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关注自身,本身就是在“解决”,而不是放弃;用理论指导、检查、规范行为,本身就是没有放弃。
学习森田疗法的人,都容易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刻意的接受”,想通过这种方式摆脱自己的症状,实际上我们想的还是摆脱。如果是为了摆脱而接受,不是真正的接受,只要我们还在想它,想摆脱它,那就是没有接受。接受/放弃,是一种情感现象,而不是理智现象。
2005.11.11 由于(想尽快摆脱)内外的压力,总在想“逃避危险”、“更快更好”,总在想不犯错、不走弯路,用理智分析、控制,力求解答: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勇敢无畏,容许犯错!
很多时候,都在想“该不该”,总是在走极端,“非此即彼”地选择:该不该看、该不该想、该不该分析、该不该记录、该不该总结、该不该控制……前面5.14和9.6,我就分别记录了对“该不该记录”、“该不该想”的分析,已经明白,在纠缠“该不该”的背后,“实质都是怕,怕犯错、怕强迫,想消除它。”
我们常常都以为,相反的东西必然有一个正确的,一个是错误的,这只是因为我们在辩证法上的无知。事实上,相反的两种情形可能都是正确的,因为它们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束缚于无条件的、绝对的概念!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哲人赫拉克利特就领悟了这个真理,他说:“你们不明白,矛盾的东西本身并不矛盾,那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就象琴弓和琴一样。”
2005.9.9 我也曾遇到这种“非此即彼”的矛盾,当时是我发现,我正面对森田疗法与精神分析两种理论之间的冲突。
后来,在《未发现的自我》一书中,我看到荣格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忽视弗洛伊德和阿德勒观点中的真理成分,将是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但是把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奉为唯一的真理,同样是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两种观点中的真理都是与心理事实相对应的。……我试图尽可能地应用两种假设,因为我完全接受它们的‘相对正确性’。……我认为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也是同样相对的,并把自己也看做某种倾向的代言人。”“当今,如果说我们在某个领域中应该谦虚谨慎,并认为几种"看似"对立的观点都有正确性的话,那么这个领域就是应用心理学;因为我们离完全了解那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研究领域——人类心理——还差得很远。就目前而言,我们只有一些多少比较可信的观点,它们之间互不相容。”
走极端,非此即彼的选择,这是一个方法论错误,其结果是我们的问题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解决。我们要做的,是在矛盾中寻求和谐,在自身“自觉判断”的基础上,灵活地选择对立的两端。直觉判断,这就是自我的回归,这是必需的!
为了避免犯错/逃避危险,走捷径,我为自己穿上了内心的紧身衣,为此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于这种长期的、毫无效果的自我监控,我渐渐地有了一些愤懑的情绪,我不愿再忍受这样的束缚,我宁愿冒险活得自由自在,我对自己说:“(强迫思维)有就有、是就是吧;想就想、错就错、矛盾就矛盾、死就死吧,怕个屁!”从这以后,我开始较少地束缚自己的思维,较少地想“该不该”、“应该怎样”,思想活动渐渐地自由起来。
怕犯错、怕走弯路,有其深刻的情感源泉,当我们能够不怕犯错、不怕走弯路的时候,我们也就渐渐地走出来了。
2005.12.5 做不做都应该有一个结论,想清楚:因为想清楚就有了方向,可以减少犯错。可事实果真如此吗?不监控会犯错,用理智分析、监控本身就是错——害怕犯错误、走弯路!放弃“内心的紧身衣”,错就错吧!心智并非万能,错误是必须的经验!信赖直觉,而不是什么都依赖理智的明确解释。
想解决是不可能的,只有彻底放弃减轻或消除自身障碍的希望,接受痛苦,为所当为,才是建设性的道路。努力去除坏习惯,只会导致更多消极。
2005.12.4 我要做好工作,为什么要?:因为一种“我不够好”的自卑感;做不好工作,有一种无价值感,害怕会被轻视。
2005.12.6 难道一定要“做好”,你才能喜欢自己吗?难道一个人喜爱自己竟还需要条件吗?难道“不如别人/没做好工作”就没有价值吗?——父亲给我的经验如此,但毕竟大部分人都不是父亲的样子!难道你为了寻求完善付出的代价还不够沉重吗?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是做好工作,胜过别人,还是作为一个人而自由地成长?
如果完善是不可能的,或者为了完善我必须变得很不快乐,那么该死的,我接受,甚至拥抱不完善。我有不如别人的权利。
或许我目前根本就做不好工作/无力建立亲密关系?:努力即幸福,我只要努力去做就好(别人接不接受你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你自己要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感到满意,因为只有你最能理解自己)。
每次想要“做好”工作,我都会很紧张,所以我怀疑,莫非是因为现在阻力太强、人格具有稳定性,根本就不可能“立即而绝对的改善”;所以我怀疑,我是否一直在苛求自己,期望迅速达到期望/理想状况。这是我第一次有了这样的疑问,前面我说过,这种怀疑是极有价值的,对自身要求有效性的任何怀疑都朝着放弃这些要求迈进了坚实的一步。然而,这种对我们能否达成自身目标/要求的怀疑也是十分可怕的,因为它对我们活动的基础提出了质疑——我们一直都是坚信自己能够达到目标要求的。因此,很多人一旦有了这些可怕的念头,都会尽快打消它们,就好像它们从来不曾出现过一样。
我现在有这样一个疑问,不知道卡伦.荷妮所提出的“理想化形象”概念,是不是得益于克尔凯郭尔的启示。在100多年前,丹麦天才就这个问题作了极其精彩的阐述。在《基督徒的激情》的《重新成为儿童》一篇中,他写道:“这个形象仅存在于这个青年的想象范围内——即存在于远离现实的幻想中。……想象力所反映、所保持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非现实性。……这个完美的形象是他的挚爱,他的双眼并不注视身边的东西。……凭着想象力,他一直都很熟悉这个形象并希望成为和这个形象一样的人。……他双目注视着这个形象,而不注意自己立足何处,不了解自己处身何处。”
“想像力欺骗了青年,借助完美形象使他忘却了自己是在现实之中。……可以肯定的是,当他看清事态时,一时间也许会觉得毛骨悚然;但抛弃这个形象,——不,他不会下这决心!……他说,可谁会知道,会有更好的时代来临,会有援助来临,一切都会好起来。他就这样不放弃形象,无拘无束地走入他被导向的苦难中去。……理解这一点,他还不能承受,因此,他也不能理解这一点。”
“诱惑者向他低说:应该抛弃这个形象。但他不会下此决心,因而脱口而出:‘我别无选择,上帝助我!’——我们假定,他坚持到了生命的终点:这样他就通过了考验。”
我相信,这些文字鞭辟入里地描绘了我们很多人的生存状况!只要我们还过于惊恐、无助,不能直面我们真正的冲突,我们就必须尽抓住自己的要求不放——这些要求成了我们维持自己生存的支柱。
2005.12.17 是不是要找到“问题”的原因,分析清楚,增加觉察力,以减少影响:有时候放一放,“问题”也就过去了;想解决是不可能的,只要你还在想它,想摆脱它,它就更影响你。
并不是说要克服坏习惯(症状/习性),而是说完全接受坏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尽情生活,尽力做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何必求全责备,耗费宝贵的精力来寻求不可能的完善,对自己的不足和缺少如此地耿耿于怀呢?
2006.1.15 如果你“真的”接受,又何必关注那些“问题”,想摆脱它?
欲治不治,真正地接纳一切,放弃所有改善处境的希望,努力过一种充实的生活。生活第一,分析第N!
从这之后大约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我差不多都是每个周末在外面玩两天,直到后来我终于能静下心来学习。刚开始的时候,跟几个朋友下班后也常聚在一起活动,就这样,我的人生终于又充实起来。(待续)
作者新浪微博:许世钢_明觉
【浴火重生】之一: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现代社会(代序)
【浴火重生】之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问题
【浴火重生】之三:自卑感是如何产生的
【浴火重生】之四:出现心理问题
【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堂之间
【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浴火重生】之七:生存,一个必须解答的难题
【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的防御机制
【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为何贪求荣誉
苹果手机用户专属赞赏二维码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