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从吴亦凡开始变胖说起吧。
当时我还在上高中,看着突然爆火,被疯狂讨论的12颗新星,怎么看都没办法忽略其中一个高瘦男孩的脸。
长的是天神外貌,命里带热搜体质,就这样“加拿大电鳗”“freestyle””小G娜”“大碗宽面升级版”“吴亦凡胖了”一轮接一轮的冲上热搜。
别的都好说,就是最后一个话题,太让人扎心了,2019年的吴亦凡,亮相巴黎2020春夏男装周,一样的五官配方,两倍的豪华身材。
哥,你才29岁啊。
减肥这个事情,看似不难,但又太难。
就好像如果你问身边又瘦又好看的人减肥秘诀,她们可能很轻松的就告诉你:“可能是易瘦体质吧。”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易瘦体质,基因的确给点力,但大部分时间还是要靠自己。
C就做过一个研究,他们找来了十个吃都不胖的瘦子,然后连续四周之内让他们每天吃下 5000 大卡的食物。
比如比萨、炸鸡、巧克力、同时他们每天只能走5000步,不能做其他运动。
而且根据科学研究显示,当一个人过了二十五岁,每十年,新陈代谢会缓慢5%到10%。
那些又瘦又美的人,比如镁光灯下光芒四射的明星,她们更多都是在汗水和练习中度过的。
一天只吃几粒饭的颖儿
开吃播就吃了四口的章子怡
每天都坚持长跑的张钧甯
▲张钧甯微博打卡
还有体脂率数据越来越好看的彭于晏
我还听说韩国的练习生,为了保持身形,每天运动加跳舞的时候,拧出来的会汗要超过一个小水桶才可以离开练习室,不然不可以回宿舍。
我曾在健身房做过长久仔细的观察,看着一个一个瘦的人进去,更瘦的人出来。
时间久了,我甚至能够从某些新面孔走出健身房的状态,就知道这个人能不能塑身成功。
健完身出来脸上带着胜利愉悦的那一群人,通常都是第二天还会再来的。
自律的人,心里会形成自律的瘾。
有一部名字叫《如何减缓衰老》的纪录片,研究的就是人的皮肤,拍摄的本意是出于一个好奇的外科医生提出的有趣问题:
“到底皮肤怎样老化。”
总结起来,不想皮肤加速老化,并不是靠打针吃药,而是多注意防晒、注意膳食、防糖。
可说着轻松,做到却真的难。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多年前就深刻剖析过人类的心态,他提出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行事遵循“快乐原则”;超我行事遵循“道德原则”;自我就是平衡超我和本我之间的小桥梁,也是我们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人格。
什么时候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是一种选择。
低档次的人跟随本我意愿,不会用理智对自己本能的行为进行太多的干涉。
20世纪60年代,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进行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马上获得一样奖励,比如 1 个棉花糖,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得到 2 个棉花糖。
有些小孩几分钟无法等待,马上就会开始吃糖,有一些小孩可以忍很长的一段时间。
而后通过长达十几年的跟踪实验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
那些更厉害的小孩,从童年开始就学会了“延迟满足”。
o,一直都没办法瘦下来的人,大概是因为她们没办法控制吃吃吃的欲望,而且无法延迟这种明知道不健康的欲望。
而人性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比如,无法控制自己饮食和体重的人,往往在很多时刻,也会失去该有的自控力。
说条我自己走过的弯路吧。
我过去一直认为,我自己就是个怎么吃都不会胖的模板。
长得高,体型也均称,父辈母辈没有一个胖子,也就是说,我们家根本没有胖人的基因。我自己的体质也是属于那种晚上喝酒都不怕出小肚子的类型。
因此,我对体重和身材保持着长期的天然自信。
可在几次焦虑后,我发现除了体质会影响体型以外,还有年龄增长带来的新陈代谢变化,以及情绪和荷尔蒙释放量变化会明显改变身材。
情绪是一切的导火索。
每次工作焦虑的时候,总习惯吃零食的方式来缓解,高热量和高糖分的东西,真的会明显改变心情。
我从来没觉得,胖和我任何关系。
但是这么过了几年后,在一个特别焦虑的月份,我忽然发觉我的体重猛涨。
完了,我更焦虑了。
于是乎那段时间,我基本上就是焦虑-暴吃-焦虑的死循环里面走着。
那时候我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体质是会变化的,会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候,会把那些你的不自律,一口气的还给你。
同样的,还有情绪:大部分人的焦虑,处理不好,只会变成更焦虑。
在从一个身材顶尖的瘦子变成一个圆圆呼呼的胖子后,我发现身材和焦虑之间存在一个很诡异的循环:
身材无法控制=焦虑=暴饮暴食=逐渐被社会淘汰=更慌张焦虑=身材更走样=更焦虑。
这个循环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什么呢?
身材无法控制=焦虑=暴饮暴食=逐渐被社会淘汰=认为自己只能是个胖子了因此更加破罐子破摔=肆无忌惮的暴饮暴食=身材更走样=算了=认命
也多得身边有很多比我成长的快的人从旁提醒,总算是没有掉进无止境的漩涡。
但从急速变胖的过程里,从无尽悔恨的挫败感中,我也算认清了一个道理,减肥这件事情,是真的重要。
入社会多年,我慢慢发现,好看的人干什么都会成功。
最漂亮的女性比普通人多挣8%的薪水,最性感的男士则能多赚4%。
因此,他得出了一个结论:
好身材代表了一个人的阶层。
▲花400万整容的女生
为什么?
她穿上身街拍过的衣服销量都很好,于是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很多衣服商家找她合作。
再接着她自己开服装工作室,接的订单越来越多,现在是一个数十万粉丝的网红,毕业既老板;
如果你是一个实习生,在公司还不能充分了解你的真实能力和内在涵养之前,判断你有没有能力之前,
比如央视著名主持人杨澜在英国留学时,就曾因为穿着随意,不注重打扮自己而被面试官拒绝。
她回到家的时候,连房东也嫌弃自己,后来痛下决心开始培养自己的高雅气质,慢慢越走越远;
通常有健身习惯的人身体素质都会比较好,更容易对抗高强度的职业需求,同时也拥有到处出差需要具备的体力,所以她们会有更多上升的空间;
甚至可以不夸张的说,有时候只是身材,就决定了一个人的阶层。
所以,像减肥、自律、高效、自我提高...这些逼迫着人成长的词语,其实我听着也烦。
但我从不否认,这些词语背后的值得。
他们背后,藏着“更好的自己”。
回顾自己逐渐成长的这段路,二十多岁,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我学会了“延迟满足”。
我给自己设立了每个月一次的放松日,每到那一天我就会胡吃海喝,想吃香的喝辣的,都在那一天实现。
想放任自己不工作就躺在床上躺24小时,也都在那一天实现。
成效显著,而且比我每天都在想着要怎么和自己的本我欲望打架要轻松的多。
最重要的,我觉得其实是一种挑赢了本我的快感,一种不认命的快感,一种“你看,老子也可以”的快感。
有一年去韩国,我看着清潭洞地铁站手扶梯上形形色色的人,忽觉感慨,只看背影就知道我看到的这个人情况如何。
年轻人永远打扮的妥当,朝气蓬勃,穿搭的好看,一般喜欢独行,看着就很舒服。
中年的大叔们拿着公文包,头发奚落大腹便便,总爱围在一起探论事情。
而一堆大叔的中间,总有收拾的干净舒服,体态周正的一两个,一看就像是上位者。
不是从别的大叔都簇拥这一两个人的情况看的,而是形态外貌,看一秒就知道。
他们能够坐到被大部分人围绕,不无道理,外型上就压倒性胜利了。
而失去这些能量的人,我常常想,她们大概会活的别扭吧。
大学的时候有个师妹,五官很精致,成绩好,就是身材不好,人也内向不爱说话。
户外活动她基本不参加,就算一大堆人一起出去吃饭聚会,她也只是坐在角落里面狂吃。
本该是最美好的年龄,却没有收到过任何被重视的感觉,从来都是自己一个人出现着。
直到有一次部门聚会之后,我跟在她后面和其他部长走着,听到前面一对小情侣跟在她后面指着地面上的影子笑:
“你看,她的小腿,连影子都是你的两倍粗诶。”
我看着师妹越走越快的背影,一下子理解了师妹的自卑感来自哪里,突然觉得一阵心酸:
她才21岁,可以长得更漂亮,活的更漂亮的。
她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