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7 不知足亦……
今年nielsen发布的《2019新线消费市场人群洞察报告》中,将经济发展趋势良好,居民消费水平高速提升的城市,称为新的消费前线城市,这其中涵盖人群,达到了6.4亿。
以某短视频app为例,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一小时,次数为8.4次。
如今,无论是地铁、公交、商场还是餐厅,总能看到人低头盯着一部手机哈哈傻乐。
屏幕,不止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变成长在我们身上的一个器官。
线上耗尽所有能量,屏幕分走所剩无几的剩余时间。生活,正逐步淹没网络里。
1
正在变得艰难
同时,《纽约时报》的记者也发现了一个新趋势:人与人的接触正成为一种奢侈品,充斥着社会的屏幕正逐渐从富人的生活中消失。
相比起玩电子游戏,他们更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玩积木;相比起繁杂的线上课程,他们更愿意请一位老师与自己的孩子面对面交流。
奢侈品研究公司(Luxury Institue)的研究显示,收入较高人群在休闲娱乐和餐饮等存在更多人工因素项目中的支出,将超过他们对商品的支出。
一切简直要颠倒过来。
网友们收藏的BB机 / Instagram #beeper#话题下的截图
仅在几十年前,拥有一台个人电脑,或者一个可随身携带的科技产品,被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甚至一台BB机(传呼机)都可以是一个信号——它表明你是一个重要的、忙碌的人。
然而现在恰好相反,如果你真的十分有能力,你可能不必时时刻刻盯在屏幕前。
工作上开会,要建群;老同学聚餐,还是得用到微信——当然你也可以用QQ,或者微博,甚至可以是支付宝。
手机一定意义上促成了人类的联系 / 《Smartphones: The Dark Side》
因此,“不打开手机,不打电话,不回邮件,不上社交网络地生活一天”,简直成为了现代社会中身份的象征。
富人更多的资源和资本,致使他们可以选择不把自己的数据和注意力作为产品“出售”。而大多数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一项涵盖了1.1万名儿童的研究显示,每天看屏幕超过两个小时的儿童,在思维和语言测试中获得的得分较低。
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长时间看屏幕的孩子的大脑甚至出现了变化。他们的大脑皮层过早地变薄了。
屏幕占据了我们的生活。
作为一种奢侈品,“人与人的接触”和爱马仕铂金包并不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要它。
社会中“患上社交恐惧症”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向屏幕里那个更加熟悉的世界逃亡。
2
电子、屏幕
“生活” 正在被逐步瓦解
《纽约时报》中文网3月28号发布的文章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旧金山一位68岁的老年男子比尔•朗格卢瓦,他最近有了一个新的好友。她是一只生活在平板电脑上的猫。她能够和朗格卢瓦聊天,为他播放歌曲,展示照片,甚至监督他碳酸饮料的摄入量。
朗格卢瓦是如此地在意这只猫,以至于说:“她让我的生活重获新生”。
朗格卢瓦知道这只猫不过是个蒙人的把戏——她不过由一些工作人员操作的程序组成。她几乎从不移动,声音更是如电话拨号声一般刺耳。
“我找到了那么可靠、体贴的东西,让我进入了自己的灵魂深处,让我记起老天是多么关心我。”朗格卢瓦这么说。
许多人会觉得他很可笑,但实际上我们与他的区别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我们同样是从一块又一块的屏幕中汲取“生活的养分”。
手机成了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Smartphones: The Dark Side》(下同)
刷X手、刷X音、刷微博;我们玩完王者,又马上奔赴“吃鸡”的战场。我们看电影,看电视剧,津津有味地咂摸虚构的角色与剧情。
我们会因为100个赞觉得自己是世界中心,也会因为0条评论,感觉自己被宇宙给抛弃。
在意反馈,沉迷于此,然后上瘾。
这些本不存在的光怪陆离的影像给予我们高度的刺激,像咒语一样把人圈住。时间就在一条又一条拨扫着的指尖底下流逝,而我们本该理智的头脑也逐渐麻木,丧失了主动思考的能力。
夸张的音乐和色彩斑斓的画面不断提高大脑获得快乐的阈值,使人没法忍受真正的愉悦所必须经历的长时间的付出。
这种快乐就像毒品一样让人上瘾。
我们沉溺在屏幕中,美妙的气味让人飘飘欲仙,懒得进步,不再思考,忘了生活。
在屏幕熄灭后,对着桌旁又堆起一叠的工作毫无动力,只感到空虚。
我们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3
让你沉浸于此的快乐
也可能是“早有预谋”
可事情或许还要更糟。
它说,诸如明星、游戏等等大量生产的娱乐产品,实际上是一种阴谋。背后的操纵者让人们沉溺于此,进而获取巨大的收益。
手机应用的发明者,对其负面影响心知肚明 / 《Smartphones: The Dark Side》
传播学者提出过一种理论——数字劳工。它的意思是,互联网时代媒介的每一个用户,实际上都是这个企业的免费工人。
在放学或者下班后,流连于一个又一个线上的平台;在这个沙雕段子下留下评论,又在另一个配有劲爆节奏的视频里“双击老铁666”;在微博里偷窥明星八卦,在知乎里战队骂架,在朋友圈里秀出自己一天的生活……
不知不觉的,本属于我们自己生活里真实的时间被不断蚕食侵吞,转换成了网络上一条又一条虚假的数据,变成可视的收益。
这本只停留在上班时间里的被迫,现在进一步扩散至了我们的闲暇时间,并且穿上了一层漂亮的衣服。
一切的发明者,却在一边生产,一边让自己的家人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