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笨人,
1
有一种体贴,叫善意的糊涂
“妈,家里的米缸你放哪里啦?我怎么都找不着。”
“噢,转弯处那个柜子啊,我一直以为那是放杂物的,也就没看。”
“你看我才出门旅游几天,你就连米都找不到了……”
“等妈回去再给你做好吃的……”
听到经常在我们面前大展厨艺的琪琪说出这样的话,我不禁目瞪口呆,没想到做事一向雷厉风行的她居然在这种小事上犯糊涂。
琪琪看出了我的吃惊,解释道:“你别看小老太太嘴上嫌弃我,其实心里高兴得很。”
那一刻,我才明白,琪琪是故意装糊涂的,为的就是让她妈感受到被需要的感觉。
还会对他们“笨手笨脚”的言行加以指责,甚至因为自己的聪明洋洋得意。
殊不知,对于上了年纪的父母来说,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有用”,觉得自己在子女眼里“很重要”,就是最大的满足。
善意的糊涂,比聪明更难得。
小时候他跟爷爷奶奶一起出门游玩,一路上想尽办法表现自己的聪明。
正巧奶奶拿起一支烟抽了起来,他瞬间兴奋起来,得意地跟奶奶说:
“奶奶,有一句公益广告词说,每一吸口烟,寿命就会减少两分钟。也就是说,如果你每天抽烟两分钟,就会少活九年。”
本期待奶奶夸他计算能力好,却没想到奶奶收住了原本的笑容,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眼前的一幕让他手足无措,后来他才明白,聪明往往只需要高的智商,善意的糊涂却还需要高情商。
聪明的锋芒一露,有时就容易戳伤他人,到最后变成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世间有一种英雄主义,叫善意的糊涂,即使看穿了别人的不堪和无奈,却依然选择不动声色,让人体面又舒服。
善意的糊涂,饱含着理解、体贴和温柔,是懂得人人不易的成熟,是返璞归真后的从容,是风度翩翩的最好诠释。
2
心里明白,表面糊涂
庄子云:“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与人相处也是如此,即使心中清楚明白,也不宜因自己的高明而咄咄逼人。
怀揣着抱朴守拙的心态,实际上是以退为进、通透洒脱。
《红楼梦》中有一回讲到刘姥姥进大观园,鸳鸯与王熙凤为了讨贾母的欢心,故意逗弄刘姥姥。
王熙凤将花横七竖八地插到她头上,刘姥姥瞬间变成“花大姐”的滑稽模样。
众人取笑她看起来像个“老妖精”,她笑着说:“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
接下来,刘姥姥还顺势自嘲“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刘姥姥不知道别人是在拿她开玩笑吗?
当然知道。
事后鸳鸯来跟刘姥姥道歉,她是这样回答的:“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
其实刘姥姥心里明白得很,表面看似糊涂的幽默言行只是为了让大家和和气气。
既看得开,不觉得自己是被捉弄,也看得清,大家并非故意为难她。
恰到好处的糊里糊涂,是人生阅历的体现,是为人处世的高级智慧。
心里明白,表面糊涂,是看破不说破,是给人台阶下,是自敛光芒,让人如沐春风。
3
人生一世,难得糊涂
最近有一组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活得太清醒,想得太多,反而会让自己陷入焦虑和担优中,惶惶不得终日。
内心整天兵荒马乱,美食在前却不知味,躺在柔软舒服的大床上却无法入眠,对周边的曼妙风景也无心观赏。
钱钟书曾说: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清朝第一怪人、身居“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在任潍县知县时,收到堂弟寄来的一封信。
信里说,家里人为了跟邻居争一段墙基的归属权闹到了衙门,希望他能出面跟官府说情。
郑板桥读完后立即回信:“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并解释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糊涂,不是为了以后能有福报,而是勿忘心安。
如果什么都要争个是非对错,争个明明白白,到头来心累的是自己。
一较真就有看不惯的、放不下的,继而陷入无谓的纠缠和挣扎中去。
心简单点,活得糊涂点,不计较没必要的,于娴静处看山花烂漫,更能觅得人间好滋味。
正如大曾的画中所写:“岁月如梭人易老,何苦天天寻烦恼。活在世上一分钟,就要开心六十秒。”
图|源于网络,侵删
有一种高级的修养,叫遇事不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