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是人们对自己现状的一种抱怨和不安全感的反映,从中也能折射出人们对“好爸爸”的追求。
那,什么样的爸爸,才是真正的“好爸爸”呢?
如果一个家庭里,父亲有格局,又顾家,还会教育子女,这不但是家庭的幸运,更是孩子们一生的福报。
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更是戊戌变法领导者之一的梁启超。
梁启超这个爹当的到底有多好,不妨来看看他的孩子们。
梁启超一共有九个孩子,“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说的就是他们家。
“三院士”分别是他的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其他几位分别是诗词研究专家、军官、图书馆学专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等,没有一个人拖后腿。
为多跟儿女沟通,把儿女们培养成才,梁启超工作之余,用写家书的方式教导儿女,一写就是几十年。
而在梁启超人生最后十年里,他经常写家书到后半夜。
身边人都劝他好好休息,却挡不住他对儿女的关爱之情,一不小心就写了一百多万字。
后人为了研究梁启超的“育儿经”,把他写给儿女的信编辑成《梁启超家书》,如今再研读这本温情满满的家书,才真的体会到什么是父爱如山。
梁启超从不正经喊孩子的名字,每个人都有爱称。
他给大女儿梁思顺写的信最多,称呼也是花样百出,从“娴儿”到“我的宝贝思顺”再到“大宝贝”,对大女儿的爱真的呼之欲出。
甚至在1923年1月的信中说:
“宝贝思顺:我现在回家看见许多小宝贝,忘记了你这大宝贝了,把三张好玩的小照寄给你的三个小宝贝罢。”
就这一句话出现了四个“宝贝”,而且每个孩子除了都是他的宝贝外,还各有诨名,思懿是“司马懿 ”,思礼是“老白鼻”(old baby)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1923年2月他跟思顺说:
“几个月没有饮酒了,回家两天就是你妈妈生日,我想破戒饮一回,你答应不答应?”
不知道思顺会不会答应父亲的要求,而愿意拉下老脸跟女儿撒娇的父亲,即使是现在,也真的找不出几位了。
梁启超晚年时,因为身体出现问题,被家人要求减少工作量,他就跟思顺诉苦说:
“医生说不准我读书著书构思讲演,不准我吃酒。我的宝贝,你想这种生活我如何能过得?”
这些家长里短的碎碎念,梁启超都事无巨细地跟孩子们说,一位有趣的父亲形象更是跃然纸上了。
伴随着一封一封家书长大的孩子们,都浸染了父亲的乐观开朗的个性,遇到困难从不退缩,哪怕遭遇生离死别的打击,都始终挺直了脊梁。
1938年思顺的丈夫周希哲去世以后,她独自抚养四个孩子,从未被生活压垮,父亲带给她的乐观让她从不惧怕任何暴风骤雨。
但梁启超不是沉默的父亲,他把对孩子们的爱,都化成家书中一桩桩一件件有趣的事情,成为每一个孩子乐观前行的动力。
3、父亲有爱,孩子更自信
请来《梁启超传》的作者解玺璋先生,主持人问:“您对梁启超先生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1916年3月写信给思顺的信里说:
“吾此时深望吾爱女,安得汝飞侍我旁耶?”
他把对思顺的想念说得这么直白,读到信的思顺心里一定是满满的幸福吧。
而在当今时代,不提直接表达对孩子的爱,能够陪伴孩子超过两个小时的父亲又有几位呢?
后来几个孩子远赴加拿大,梁启超牵挂不已,孤身一人在家竟算出了孩子们的抵达时间,在信中说:
“你们到温哥华那天,正是十五。
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多有画面感!
梁启超对孩子的爱,当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他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格和特长,时时为孩子们人生道路提建议。
1923年梁思成因身体原因,延缓一年出国,他感觉非常焦躁,梁启超开导他说:
“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靡。”
拳拳父爱在字里行间流露,更让性格内向又敏感的梁思成,安心地把身体养好。
想想当今时代“丧偶式育儿”现象的普遍性,不禁感叹梁启超真是一位好父亲。
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梁启超家书里蕴藏的对孩子的爱,是一部震撼孩子们心灵的巨著,更是孩子们人生路上的指明灯。
4、父亲有学识,孩子飞得更高
梁启超被公认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更是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物。
车载斗量的学识,成就了梁启超的一生,而这些智慧都通过家书,传达给孩子们。
1919年12月他写信给梁思顺说:
“得十月二十一日禀,甚喜,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
一心向往民主的梁启超,经常把儿女的个人小事上升到家国高度,教导孩子们承担社会责任。
他说: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正因父亲的教育,孩子们从小就把复兴民族为己任,在各个领域努力进取,个个开花。
尽管自己是时代领袖,梁启超却从不会压制孩子,他只是给出建议,让儿女们自己掌握人生的决定权。
梁启超说过: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困苦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炼出来。”
这才是一位父亲的大爱,他不会把孩子们囿于一方小天地里,而是放任孩子们去广阔的天地中闯荡去。
路遥在《人生》中说:“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
梁启超在家书中,总会通过只言片语的人生哲理,帮助孩子们拨开人生中的迷雾,才让孩子们的人生站位更高,飞得更远,境界更宽广。
在中国近代百年动荡历史中,梁启超不仅功勋卓著,更是给后人们树立了好父亲的榜样,一封封词真意切的家书,却要比万金还珍贵。
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新春佳节里,你是否用浓情厚意的感情,教育儿女更好地成长?
一百多年前的梁启超能做到的事情,现在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