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到了初三,假期也过了一半(哭哭),我们各个微信群已经纷纷进入过年吐槽模式:
实习妹妹本想早到家多歇几天,结果赶上了扫除日,一回家就被当成壮劳力,立刻就把一年的家务活都补齐了。
一名同事不小心打碎一只碗,忘记及时喊“岁(碎)岁平安”,结果被老妈嘟哝了好几天,非说这会导致明年家里破产。
还有一位同事今天被爸妈押去串亲戚了,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跟一群据说是亲戚,但真的不认识的人说说笑笑,顺便把七大姑拎过来的礼物送给八大姨。”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正是这些讲究,构建出了属于我们的“新年仪式”,而这种仪式感,可能已经提升了我们的幸福感。
今天,我们想带领大家从“仪式感”的角度,重新认识春节的各种讲究。
仪式感是什么
1908年,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在其《过渡礼仪》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仪式”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生命总是存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仪式:
“每一个体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开头与结尾的一系列阶段所组成:诞生、社会成熟期、结婚、为人之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职业专业化,以及死亡。”
人也一样,本就是需要仪式的动物,包括因天象过渡所举行的礼仪,如季节的过渡,譬如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
而“春节”作为一个大型仪式,便是为了帮助我们从旧的一年,过渡到新的一年。春节间的各种小仪式,比如看春晚、拜年、发红包、贴春联,也是为了加深整个“春节”的仪式感。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一样的、繁琐的小仪式,“春节”才能成为“春节”,才有“年味”。
我们从中体验到的感受和情绪,也帮助我们真切的感到从“旧的一年”过渡到“新的一年”。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感
虽然大家都在吐槽新年的各种讲究,但其实,仪式感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意义。
仪式背后,是我们的愿望和需要
你也许知道,新年庙会上的很多表演本意都是给鬼神们看的。人类期望通过祭拜鬼神,能获取来年的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长辈们过年给孩子们红包,是为了压住邪祟,期望新的一年孩子们可以健健康康。而初六才能扔出去节日积存的垃圾,俗称“送穷鬼”,表达了大家对于富足生活的期待。至于元宵节吃汤圆,挂花灯,更是体现出我们对于“团团圆圆”的祈盼。
这些仪式的背后,都有我们一些渴望被满足的需要和愿望。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仪式的方式,来实现这些需要和愿望。
每年初一,我同事都要和家人一起去附近的灵山烧香。一家人会起大早,开几个小时的车到山脚下,兜里揣着一大把零钱,肩膀上扛着一大柱香,到山顶的寺庙祈福。
爬上山顶烧了香还不算完,还得去磕头。每个大殿有二十个左右的神仙,一共有几十个大殿,需要一个一个神仙拜,每到一个神仙面前就需要磕一个头,再放进去一些零钱。
他说,每年最打动他的是那些祈福的老人们。他们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磕起头来却一丝不苟。在他们的眼睛里,你可以看到一种坚定和信赖。
他问他们,这么去祈福,愿望真的会实现吗?老人们回答说:“心诚则灵。”
从心理学来看,“心诚”确实有助于我们实现一些愿望。
“心诚”,意味着我们有强烈的动机去做某件事,动机会激励着我们的行为,去为实现愿望做最大的努力。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当我们沉浸在仪式的氛围中,更容易受到这种自我暗示。
人们通常会将这些愿望的实现,归结于仪式后“有如神助”的力量。但是,通过仪式产生的自我暗示,才是帮助我们实现愿望的原因。
而这种自我暗示的核心,是“相信”。我们相信仪式可以帮到我们,保护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确实变的更有力量,有能力可以去达成愿望。
还有一名同事说,每年过年,他们家都会有祭祖的习俗。要先摆上酒菜,然后烧了黄纸,每个人依次去磕头许愿。等大家一个个都磕完了头,年夜饭才正式开始。
他从小生长在城市里,对于农村的老家没什么太多的接触。每次祭祖都会让他感受到,其实自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中的一支,从而感觉到一种深深的联结和庇护,即使身在城市也不会孤独。
对于他而言,“过年”是串联起他和老家的唯一方式。正是一个个关于“年”的记忆,组成了他对于故乡的记忆,让他隐约得出“我从哪里来”的答案。
仪式往往会有一系列的程序,这种程序制造的秩序性,营造了仪式的氛围,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到自己也在其中扮演着某种角色,从而可能建立起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
这个时候,我们似乎能感到自己作为社群的一员,和整个社群的共同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认同,感到安全和满足。
新年的仪式,让我们有了根。
是我们“真正的认同”
我们总嫌弃现在年味越来越淡:
“没有过年才能吃到的东西了,因为平时想吃什么都能买到。”
“在大城市待久了,很难理解家乡的人际模式,走亲访友常常很尴尬,满脑子只有这是谁、这是谁、这又是谁。”
“春晚也不好看了,连吐槽都懒得吐槽了,然而再也没有那种一家人一起跨年的感觉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的新年仪式逐渐丧失了带给我们感动的能力。
但不管是热闹的人群,还是复杂的程序,都不是带给我们“年味”的必要保证。
因为,仪式感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是我们自己所认同和相信的。
其实现在很多新的仪式,也在重新给我们带来新年的气氛。比如和家人朋友一起,想尽办法去找敬业福;大早晨被爸妈叫醒,督促自己去抢亲戚群里的红包……
和小伙伴们每年一次的牌局,和姐妹们每年一次的八卦大吐槽…… 这些个人化的,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年仪式,构建出属于我们自身的“年味”。
所以,仪式感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体验。
这种内在的体验可能会让你感受到:爱,思念,回归,新生等等。而我们体验到了什么,在于我们究竟赋予仪式什么样的价值。
除夕守夜时,我们会不断看时间点,会不由自主的总结过去一年做了什么,为新的一年设立目标,我们会体验到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一切都很美好。
元宵节要吃汤圆,我们希望和家人团圆的愿望。这种和家人团圆的仪式,让我们体验到温暖、安心,让我们感到家人对这个家庭都是有爱的,重视的,我们是有爱的归属的。
有人说,仪式感可以帮助人对抗“死亡焦虑”,但是我更愿意认为,仪式感是我们“给人生中一些重要的片段,罩上美丽的童话色彩,让我们短暂的生命获得意义”。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好啦,春节还有好几天,希望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仪式带给你的幸福感~
本文已被收录在知乎专题——
如何与「过年」好好相处?”
要面对与新年相伴的压力、差异、陌生、疲惫...也许你也需要一点勇气。
梁娟 ✑ 撰文
心里有事,来「简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