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爱过我》是一部由乔恩·阿维奈执导,罗伯特·雷德福 / 米歇尔·菲佛 / 斯托卡特·詹宁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研究生一年级时看过的电影,也是因为这部电影认识了罗伯特·雷德福。那时还懵懂无知,不知情为何物,也没谈过恋爱,可仍然被这部片子和罗伯特·雷德福的角色所感动。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米歇尔·菲弗在采访监狱时遇到骚乱,罗伯特·雷德福在外面的演播车里指导她完成任务的那一幕。最后罗伯特·雷德福的不幸遇难终于让我的眼泪崩堤而出......
《因为你爱过我》影评(二):对于爱的领悟
什么是真正的爱?!
如果有一个人可以抛弃自己的利益和前途,用咆哮的语言和真挚的心帮助你,自己却得不到任何好处,你说,他是不是爱你?你说,这是不是真正的爱呢?
这是同甘共苦的经历,这是不计报酬的付出,这是相濡以沫的情感,这是心有灵犀的交流。
这才能知子之手,与子偕老呀!
看过这个片子后,我久久不能忘怀,虽然已经时隔数十年,但是我所领悟的到的,绝不简单!
告诉我吧,爱是什么?是因为你爱过我!!!
《因为你爱过我》影评(三):难道这不是爱情最好的样子么?
不记得是在哪里第一次看到势均力敌的爱情这个字眼,这部电影大概足够诠释了。他成了她的伯乐,而她也在自己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好。以至于,可以互相理解惺惺相惜,亦可以意见不合争个高下,也甚至有一同经历危难后的相拥而泣。可惜的是,巴拿马的兔崽子们最终还是太不安分.........
歪个楼,女主在电影中的造型变化我也是很心水,在她到费城以后的妆发,服装简直不能更美,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影藏福利......hahhaha
《因为你爱过我》影评(四):我就是想叨唠叨唠,年纪大了,怕自己忘了
记得第一次看到Reford,是在马语者里.那年,我18,他62.金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迷人的微笑......仿佛早已在我的人生中定格.
在up close中,姑且就把其本人真正代换近角色中吧.其实挺像的两人.一个是现实中的独立导演,制片,一个是片中有强烈责任感和人生抱负的新闻制作人.Pfeiffer做为一名涉世未深有点傻气又有点姿色的小播报员走进了Reford的人生.如果用中国导演来演义,用中国观众来解读,这两人肯定有一腿,就算现在没有,将来也一定有.因为用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来臆断,这两人实在太具有潜与被潜的客观条件了.呵呵 ,的确大家都猜中了.两人的确have someting了,在办公室里激情一夜,就算被boss撞见,也依然天上人间.
情结还是俗辣的要死,即使在工作中男主对女播报倾注的爱是如此之真切. 可是把reford代入,我反到觉得这样男人deserve everything, 他就是有让一切都顺理成章,浑然天成的魔力.
来看此片的人,相比大家都是心有所向的吧.故事讲地一般,可又有谁去在意呢?
《因为你爱过我》影评(五):新闻界的律政俏佳人
这是我在晃动的车厢里听的电影。我还以为,是很早很早以前的,至少是胶片时代的片子。大概是因为亘古不变的译制片配音的文艺腔。从来没有像周围的人那样反感配音。大概是因为视力不佳的缘故,去电影院看配音的译制片,比起原音的字幕片,对我来说轻松快乐得多。渐渐地也爱上了这种浮夸的腔调,什么“哦,弗朗克”,“不不不,亲爱的,我唯一的缺点就是过于爱你”,之类。
整体上说,是个新闻界的律政俏佳人的故事。很喜欢几个片断。她第一次播报新闻,马上要播出了,还语不达意,镜头对准时,却特别安然冷静,准确传递着情绪:“这两位难民,离自己的目标迈阿密还有二十五公里时,淹死了,前方不远是他们心中的天堂。”第二个片断,商会不肯给当年度第一位出生婴儿送一年的婴儿用品,就因为婴儿的父亲是个囚犯,母亲有两个私生子。女主播毅然坚持宣布这一年真正的首位婴儿,不是商会所指定的有着良好家庭背景的那一位,而是囚犯的孩子。因此而被迫辞职走人,去了费城。第三个片断,女主播与摄影师未得到主编的同意,就去监狱进行采访监狱改革的事情,居然遇到了监狱暴乱,于是在现场进行转播。当监狱长向外宣布,已经控制局势时,她对着镜头,冷静地说,确实局势被控制住了,但控制权在囚犯手中。当天死亡八人,全都是囚犯,而非狱卒。其中一人,竟然是前面提到的那位婴儿的父亲。最后一幕,她得了奖站在领奖台上时,她的丈夫刚刚在巴拿马采访时,在运河城中了乱弹而死。丈夫的笑脸与话语在屏幕上展现:“她刚刚进入我的办公室时,傻极了”。那一刻,我不知女主播脸上是泪多还是笑多,但至少对于地铁里晃动着的我,那是催泪的顶点。
我对于迈阿密基本没有概念。只是因为三巨头的暴力打法,让我有一点向往。这个故事是另一个让我对这个城市产生了念想的原因。
《因为你爱过我》影评(六):我只想要一个平凡的婚礼,美好的结局
电影里平凡的婚礼似乎是婚姻能有一个美好结局的保证,(当然一般情况下婚礼都出现电影的最后)鲜花、美酒、男相宾、女相宾、白色的桌布、还有一对相爱的人,happy ending。但是,当一个不平凡的婚礼出现在故事的中间时,我就开始担心这个将会是一个美好but sad story。
当然电影要讲的东西远远比“从此以后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要深刻,原谅我的庸俗,我只是看惯了爱情剧里揪心的讲述两个人的长相厮守,而不是要女主角像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样发表获奖感言缅怀自己死去的丈夫。虽然他是一个理想的男人,但却不是一个理想的丈夫。他把Sally从一个对新闻毫无概念的金发女郎培养成全国知名的主播,采访新闻,他们是黄金组合,最佳拍档,Sally只有在他的引导下才能达到最佳的发挥,而他为了Sally放弃了他游刃有余的迈阿密,去了一个最能实现他的价值也是他梦想的世界。
电影中如果其中一个主角死去而另外一个活着,通常那个死去的是个大好人,并且教会另一个生命中的真谛。我总是觉得活着的人好狠心。他/她好像在所有人的希望下认为自己好好活着就是死者最好的安慰,如果死者还活着他/她也一定希望自己好好活着云云。很多年以后,他/她和下一任爱人在起的时候,还可以一起怀念死去的好人,仿佛当年已然不是爱情。这无疑是对的,但我还是觉得活着的人好狠心。遇到好人就像上了一堂课,他们或者教会你如何用刀叉或者教会你如何当big star,但是这一切似乎都不重要,领奖台上你成就的是自己,那个初到这个城市时懵懂的少女。而你的事迹会给无数还懵懂着的女孩幻想,她们幻想自己也拥有star的潜质,并遇到独具慧眼的好人。当然,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我以前写过一个关于《情人结》的评论,题目是“一个人的等待是传奇,两个的等待是爱情传奇”。现在我想说,一个人死去是传奇,两个人死去是爱情传奇。只要能在一起厮守,就是爱情。
凌晨过后,看完这部电影,久久不能入眠,这部电影深深地感动我,不知不觉眼角流下了泪水。
整部片子没有大场景,没有大事件的烘托,只有最普通的生活,可以说是真实的再现。从两个主角的相识到一起工作,波澜不惊。但是当女主角要选择离开这个被男主角光环保护的环境,所有的真相都明了:"What do you want?"是啊,作为一个男人,唯有喜欢的女生可以知道他到底要什么。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相逢。在另一个陌生的环境,离开光环保护的女主角再次失去自我,活在别人的言论和阴影下。也就是这样的境遇下,女主角才意识到自己是男主角创造出来的,远离他她无法自力更生,但是作为坚强的女性,她深深地把内心的情感掩藏起来,在现代社会或许很少人能够做到这点。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所谓的工作可以说到快被解雇的地步。而也就是这时候,男主角出现了,见面后的激情在所难免。“You said you could stay as long as you want.”在女主角撒娇般的要求下,男主角请了long and long的假期留在她身旁,这一个假一请就没有回头路。面对这样的依赖,我想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谁都无法拒绝。这是鱼对水的渴望,这是父亲对婴儿的不舍不弃。在他的帮助下,她再次找到自己的定位,在自己的岗位上荣光焕发。但是他却失去工作,为了能让他有个工作,她深夜起来写稿构思,这又是为什么?因为love。
平淡的生活下,总是会有哪些波澜,他和她在监狱风云事件的配合和卓越现场报道,使她已经成为一个巨星。一切仿佛都结束了,他们的人生该圆满了。但是导演又把整个片子的主题深化,他作为新闻工作者死于一次战地报道,男主的死着实使我陷入痛苦中。无论是她还是他,都面临过危及生命的时刻;无论是他还是她,都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用最真实的语言和最惊心动魄的场景把世界带给观众。他们是无数新闻工作者中的2为代表,他们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1个多小时的述说,以爱情为基础,以媒体新闻为始末,平凡中显伟大,细节中露真情。两个优秀演员的信手拈来,不能不说中国的商业片真的该反思下,电影到底应该给观众什么?
《因为你爱过我》影评(八):若不幸你曾拥有沧海
看这部片很偶然,是因为看到某帧菲弗美丽的侧脸,心说咦,这部片里的她很不一样,于是我看了这么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
最开始的时候,能看到一个毫无基础却捡到机会的姑娘,凭着一股原始热情,渴望着摄影机。最初他也是轻视她的,之所以没放弃这个人,是因为她表现出来的“想要”。她不是sweet heart,她是Sally,她寄出成千上百卷面试录影带,在里面表演自信:“为什么你会选择我,因为我会成为super star”,虽然土气但是真诚,所以也别开生面。而且,绝非扶不起的阿斗,虽然前一分钟还在风中凌乱,正式开机立刻能平静、有感情的念出一段台词。念台词是基本技能,但是他眼前一亮的是镜头前的走心,镜头背后的渴望。
她的妹妹出事,她消失,预支现款,不做交代。他已经有理由放弃她了——一个不讲诚信不负责任的不靠谱女青年,已经有背景造假的前科。但是他在人前按下不表,然后亲自飞到她家,帮她处理烂事,传递支持与信任。这时我想他已经做了他平常不会做的事,她对他已经是特别的,也许不是特别钟爱,哪怕只是特别好奇。好奇是许多种感情的发端。
他们真正相爱,是在她回归之后,但是那时她在众人眼里都是他的门徒。她不喜欢这样,他就放手。先前那么“想要”的姑娘,豪情正炽,谁的羽翼下都不会是她的归宿,爱人的羽翼更让她难堪。远赴他乡前,曾经抵死缠绵。但是理智尚存,双方心里都明亮的像镜子,走的人为什么走,留的人为什么留,只是感情的何去何从,小心翼翼的不去深入讨论。
离开了他的扶助,职业之路很坎坷,她最初迷失掉了自己的方向。听说她过的不好,他捐弃一切,来陪伴、帮助她,真正让她从羽翼之下走出,直到她已被羽翼托起并自能远扬。而同时,他们进一步吐露了自己的脆弱,离开了你,就像行尸走肉……如果仅能彼此愉悦,也许止步于彼此生活的一段插曲,但是承认对对方深深的需要,则是真正把自己交付给命运和爱情。
监狱暴动这段采编经历,险象环生中他们默契配合,她在混乱中面对镜头,依然临危不乱。他在电脑上自己打出的一些关键词和要点,如同心有灵犀,她在镜头彼端极有条理的一一提到。此时,他慰籍地一笑,发现不知不觉间她已经平等的站在自己的身边,是一个卓越的记者,也是一个背对背的战友。
并不是只有他成就了她。他在行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也许经验逐渐替代灵感,她重新点燃了他的激情,让他远赴战地去挖掘巴拿马那段新闻。没想到机场一别就是永诀。
最后,她独自上台领奖。领奖前先播了两段背景短片,他出现在片子里,笑着回忆起她刚出现时又土又滑稽的样子,但是有一种孤勇。她在台侧看到拭泪。
他就是她曾经有过的沧海。一个人曾经尽心的对待另一个人,给她的信任、敬重、怜惜,愿意为她付出的时间和心血,都是慷慨阔大比奢侈更奢侈一千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