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阿妈》是一部由王小棣执导,文英 / 许杰辉 / 莊博文主演的一部喜剧 / 动画 / 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法阿妈》影评(一):感動的小故事
之前看到預告片覺得畫風不是我喜歡的,就沒特別去看了,無意中在電影台看到,沒想到意外的好看! 其實故事背景蠻現代的,父母因為工作沒辦法照顧孩子,就把孩子送回去老家給父母帶,但是隔了兩代,有很大的代溝。就看著阿嬤怎麼用她自己的愛去帶這搗蛋又不聽話的孫子!好笑又讓人感動的一部動畫! 簡單的故事背景,可是感情蠻細膩的,看著看著,也感動的哭了! 推薦大人帶著小朋友一起看!
《魔法阿妈》影评(二):魔法阿妈
看电视里播的电影,常常看不到头和尾,
打开的时候已经进行到中段,结尾的时候我又有事情没能坐在电视机前继续。
《魔法阿妈》,我看到的地方是小豆豆问阿妈是不是很迷信,阿妈正全副武装要去给一个人“送行”。
好柔软的感觉啊。
下午剁白菜馅时,心里也突然想起《拥抱大白熊》,决定把它更为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不在于技巧和形式,而是那种对电影,对故事,对人生的态度。
很碰巧,看之前,并不知道王小棣和他的工作室。
《魔法阿妈》影评(三):那年夏天我们一起过的假期
受日本动画风格影响的一部中国台湾本土动画,虽然制作技术不能和同时代的日本动画相比,但是魔法阿妈这个故事讲得太精彩了。
魔法阿妈 融合了民间乡野奇谈的神秘性,进而发挥为对自然及超自然、生人与亡灵的对等尊重,即使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还是完成一部远超过大家预期、而足以成为台湾动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作品。
一部集惊悚、鬼怪、亲情、友情、泪点、笑点一身的相当优秀的动画片。
也许我直到九岁前都是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加上我的老家就在闽南,所以我对这部片中的一切描绘就都更是显得亲切,尤其那个叫"阿嬷"的称谓仿佛瞬间便将我带回了童年.
从九岁后开始的城市生活,总是提醒着我那个再也回不去的色彩缤纷的纯真年代。我是高中时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魔法阿嬷>这部动画片的,还记得当时看到片名时还觉得阿嬷这个词真的好亲切啊。于是便忍不住的充满期待的看了下去,在观影的过程中那还是我第一次看超过20分钟以上的片子可以保持着一个姿势一动不动的,甚至到了影片结尾时心里还充满着浓浓的不舍。对于从小在闽南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自己,在这部片中所感受到的极具闽南特色的文化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对于这样的诚意佳作哪怕是放在现在也仍有着它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影片不盲从欧美\日本动画,独具创新的画风以及故事中浓郁的民间传统习俗实在是让人耳目一新,这与当下只是一味模仿抄袭的某些大制作相比真真是弥足珍贵。
《魔法阿妈》影评(五):儿时的记忆
在今天来看,我很幸运,远在台湾的魔法阿妈刚刚上映,我们那就有碟可以租了,那年我还很小,只记得看了这么一部动画,那画面很精致,那配音很动人,那故事很感人。
只记得小豆到外婆家去度假,那是个奇怪的小镇,镇里面有各种鬼怪,外婆本来是个捉鬼大师,因为小豆的原因,却被鬼捉去了,最后小豆经过自己的努力,救出了外婆,接受了外婆的特殊的爱。
极其简单的故事,在现在看来似乎很弱智,但是对于当时的自己来说,真的特别感动,也许是自己太过幼稚,也许是找到了一种亲切的感觉,但是,到今天为止,这样一直有深刻印象的动画真的屈指可数,包括小倩在内的几部,基本是隔了好几年,躺在床上却能清晰的回忆起那经典的镜头。
当然,留下的不仅仅是片段的记忆,还有小小的启发,总感觉该好好的活,该好好的听父母,听婆婆爷爷的话,经常有一总离去的伤感,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何时何地,这感觉就油然而生了。想起以前语文课本上的边城的一段,小女孩做梦梦见自己想爷爷死掉,突然就惊醒了,然后哭着去找爷爷。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太强烈了,当时很震撼,作者竟然能写出这种模糊的感觉出来。。。
现在一想,是自己对亲情看得很重的原因,因为自己每次做一种梦,自己的亲人出事了,悲痛难当,惊醒后都有想打电话回家的冲动,仔细一想,又觉得是多余的,太杞人忧天了。恩,就这样觉得自己越来越恋家,也因此和长辈的距离靠的越来越近了,总是能想着尽量考虑他们说话的出发点和一片苦心,是变成熟了,是长大了,也静下来了。
自己的变化,源于点点滴滴的小经历,而魔法阿妈正占据了这点点滴滴中的一个重要位置,让我至今难忘。
《魔法阿妈》影评(六):不顾一切为你落泪
大概是在某天中午在中央六看的这个动画片。最爱看恐怖片的我居然也小流泪了一时,印象中曾使我不顾一切流泪的片子,似乎只有《不可不信缘》和这部《魔法阿妈》。其实,早已过了迷动画的生理年龄,而心理年龄却仍止步不前,于是庆幸自己在把遥控器控板无意中播到中央六,发现是动画片时,没有继续按下去……于是欣赏到了一部佳作。在此后一段时间,疯狂寻找可以买碟、或是可以下载到这部片子的途径,直到这周一,才终于在明珠5层一个动画片合集中看到了这部作品的身影,迅速买下。
我的母亲老家福建,经过电视时无意中听了一耳朵,于是她站住了,因为她听到了熟悉的乡音。我一直不太相信福建和台湾话有联系,毕竟隔了海呢……但是这部动画就好像麦兜一样,小孩子(把麦兜拟人……)才会有的想法、语言、眼中的世界,对于我们,曾经是那么的亲切,而遥远。
中元节,放水灯。小的时候很喜欢火,现在虽胆小如鼠了,仍对火有一丝眷恋。从未放过水灯,惭愧的说一句,直到看过这部动画片才知道,中元节要放水灯的,也许北方不讲这个吧……
说了一堆废话。其实,对一个已经即将迎来第2个本命年的人来说,力荐一个电影没有什么奇怪,但是力荐动画片……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是幼教在吸引学龄前儿童排排坐呢。每一个有过美好童年的人,虽然印象极浅了,但不会忘记,曾有一段百分百无忧无虑的日子摆在面前(模仿的话随口就出来了……)我们曾经那么快乐,相信世界上有鬼魂,有动植物和我们说话……大人嗤之以鼻的我们都相信,并且是坚信。
我有一个想法,我相信人有好几个掌管不同方面的灵魂,在不同时期只会出现一个,小时候有小灵魂,可以看到一些灵异而奇怪的现象,当年龄长大,小灵魂离开我们走了,变成了别的灵魂,于是,只有小灵魂在时才会有的想法、视野也离开我们的身体了。就像张信哲唱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
似乎哀伤了。可是,一部人看后产生如此多想法的动画片,一部看后还要再看几遍的动画片,一部在我看了几遍后仍眼睛湿润的动画片,值得力荐。
毕竟,我曾不顾一切为你落泪!
《魔法阿妈》影评(七):温暖的鬼故事
前不久在找电影的过程中很意外地在土豆网上发现了一部小时候非常喜欢的台湾动画《魔法阿妈》,还记得那时我还在读小学,暑假一个人窝在六楼的家里,胆战心惊地看着租来的VCD碟,外面是强到刺眼的阳光和知了的叫声,故事看完后却觉得意犹未尽。外婆浸在水杯里的一张一合的假牙,豆豆充斥了阿拉丁神灯、玩具和电玩的光怪陆离的梦,丑巴巴又凶悍的怪娃娃,用尾鳍一步步学走路、随后在大街上游动的鲸鱼,还有Q版的牛头马面跟弹簧一样的青蛇小扁(话说这名字确实很搞笑,而且上大学后还有另一种意义了,哈哈),这一切若非真具有童心,恐怕是根本想象不出来的吧。也就是这些东西将鬼故事的背景设定和天真的童话题材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现在再回头看看这部片子,单从画面上恐怕可以列举出一大堆超过它的日本动漫,但是内容天真到这么纯粹这么亲切的童话题材却很少再见到了。阿妈和一帮老太太的台湾方言,还有那些夸张到跟唯美不搭架却贴近生活的人物形象,再加上各种各样的鬼怪形象,总会让我想起小时候长辈为了让小孩子听话,连哄带骗的各种说法,从吓到不行,到将信将疑,再到如今想起那些甚至还会傻笑着觉得有点温暖,这就是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吧。
而且即便是现在这么大了,看到这部片子仍会感到似有所悟。浓浓的祖孙情贯穿了整个片子,当放到豆豆回家前不久,阿妈带着豆豆骑脚踏车的场景,背景音乐里用阿妈口吻唱出的歌词让我都忍不住想到自己的外婆,突然觉得很难过。故事的结尾还是传统的正义战胜邪恶的喜剧收场,逃出去作祟的小鬼给抓了回来,不过更让观众开心的应该是阿妈和豆豆妈妈这对母女间误会的消逝,而豆豆也从未从谋面到深深喜欢上自己的阿妈吧。
最后附上脚踏车场景的歌词吧:
一个个离去
带着成长的欢喜
人生有聚有离
我也懂得这道理
只是你给我这辈子最美的回忆
我只怕不能把最好的都给你
风不停地吹呀吹呀吹
像你的手轻拍我
我慢慢闭上眼睛等你
等你跑进我怀抱
睁开眼,你却说再见
《魔法阿妈》影评(八):用爱看世界
文/火焰蓝灵
————《魔法阿妈》观后感
其实我一直觉得动画片比成人世界的电影好看,简单,道理易懂。适合我这样简单,喜欢简单的人看。我不喜欢所有复杂的东西,喜欢待在自己的梦里。也许有些与世隔绝,有些孤傲,但我却享受这种感觉。
或许,我天生就是为梦而生的人,天生要做一辈子的追梦人。孤独却幸福着。但比起千千万万古代作者,我又是最不孤独的一个。
但许多成年人都不爱看动画片的,甚至排斥与讨厌动画片。他们认为动画片是属于小孩子的“开心零食”,已经不是他们这个年纪该“吃”的东西了。我却不以为然。如果我有孩子,我一定会耐心地陪他/她看每一部动画片,等看完了再跟他/她一起总结,一起讨论。这也是母亲与孩子沟通的好方式。去他/她的世界陪他/她玩,陪他/她疯。
特别像这部《魔法阿妈》一类的亲情式动画,完全可以跟孩子一起看。很寓教于乐。
我喜欢这部动画片最大一个原因是它里面有台湾本地方言,非常有味道。虽然我不是台湾人,但除了南昌话我不喜欢,其他方言我还是很喜欢的,也希望看到各地的方言得以发扬与保留。如果单一说普通话,生活就失去了它一些些色彩。
还喜欢片子里的阿妈和片子的主题。
看到片子里的阿妈,会想到外婆这些年爱我、陪着我的点点滴滴。谁说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最伟大的?我觉得只要是我爱的亲人,朋友、粉丝的爱,同样也很伟大啊。同样重要。有了这些爱,才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我恋恋不舍的人世间。
片子里有演阿妈很迷信,甚至可以帮助他人超度亡灵,能够制住邪恶的鬼魂,但又与可爱的鬼魂一起生活着。
迷信这种东西,要看你怎么看。怎么看都可以。但我更喜欢用爱去看。我相信鬼魂一说,我相信四维空间的存在,更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外星人。因为这样,我们便不再是孤单的地球人,不再是所谓的唯一幸存者。我相信我身边就有好多我看不见的“亲人”陪着,包括陪我睡觉的布娃娃们。它们都有灵魂,只是一般人“看不见”、“听不见”它们罢了。
用爱对这个世界,用爱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原来你一直被幸福包围着,被上帝宠爱着。
用爱看世界,送给所有我爱的和爱我的人们,感谢你们为我做的一切。也谢谢这个有爱的世界供我茁壮成长。
《魔法阿妈》影评(九):阿妈说:人哪,不能只想自己好就好,有能力的人,要多帮助别人。知道吗?
一开始听到老太太的台湾方言就觉得好温馨。老人家讲方言是最接地气、最温暖的一件事。然后小孩子的声音就真的是小孩子,说话的内容也很童趣,就觉得这部片子配音不错,有想看下去的欲望。
之前看过一些国语配音的片子,尤其是国外引进的,真是配得惨不忍睹,远不如看原声带、看中文字幕。
这部台湾产的动画电影讲的是一个叫豆豆的小孩暑假去阿妈(貌似就是台湾话里奶奶、外婆的意思)家玩。阿妈其实是个通灵者,经常把村里死人处理丧事、引导死去的人投胎、正压恶鬼。豆豆不小心打破一个装恶鬼的罐子,把恶鬼放出来,不断吃小鬼,越来越恐怖,最后镇压。这个是主线,其实没什么意思。主要是一些小支线,帮压扁的小蛇抢中元节的食物、教大鲸鱼学走路、给死去的老人烧纸房子……挺感人的。其实这种阴阳眼帮死人的故事打温情牌都挺温馨的,但主角一定要是小孩,不然就没那种温馨的感觉了,成人的世界太复杂,小孩子才会心地纯善地帮别人。烧纸房子那段,我想起之前我爷爷过世的时候,也是这么烧纸房子的。死去的亲人,送一送,心里好过些。
因为是动画片,很童趣很温馨的同时,也很有教育意义。
比如阿妈说:假如你做坏事,死后就要变成恶鬼,不允许吃东西,就算吃东西,到嘴里就会变成火,把他们烫得呱呱叫……
豆豆问:普渡就是请恶鬼吃饭吗?为什么?
阿妈说:做坏事就要被惩罚,这是活该呀。可是没有子孙祭他们,害他们做孤魂野鬼,不是很可怜吗。——人哪,不能只想自己好就好,有能力的人,要多帮助别人。知道吗?(这话深得我心!配上阿妈的方言口音,好温馨!)
就像阿民帮大鲸鱼学走路。阿民说,我看到它了,当然就要帮它呀。
后来阿民看不到大鲸鱼了,剧中说孩子长大了就看不到鬼,能不能看到只能靠缘分,阿民就很难过。
阿妈还说:不要叫他们鬼,他们会生气的,要叫他们好兄弟。我觉得好尊重哟。就像有些人很体贴地问我,单纯叫同性恋会不会太标签化了?会不会生气?——我生气倒是不会,只是很感激这份体贴、温柔的心。
五星推荐看下这部童趣的动画片。台湾动画片不错嘛。故事情节、氛围(这个很重要,完全没有雷人的情节,很童趣)、配音都很不错。虽然主线略俗套。
在线视频地址: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618291/
《魔法阿妈》影评(十):我的阿妈没有魔法,但她是我的世界里最酷的阿妈
(温馨提示:不是影评!不是影评!不是影评!)
农历中元节,翻出这部小时候看过无数遍碟片的动画片。直到现在都对碟片的包装印象格外深,深绿色的外壳,封面不是海报上很萌很萌的动画人物,有点像暗黑系阿拉丁神灯,特别吓人。对这套碟片的来历也格外印象深刻,上小学时候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宝莲灯》拍了续集,吵着要买碟看,买不到就哭。音像店的老板没办法,就翻出一张外壳全是灰的动画片,告诉我,这个比《宝莲灯》好看多了,便宜卖给你。当年傻到实心眼的我,就是这么好糊弄,将信将疑的拿着碟片,抹着鼻涕眼泪跟我妈妈回家了。
小时候看不懂繁体字幕,听电影里面的闽南话也像听天书,从最开始的半懂不懂连蒙带猜,到看过无数遍之后,台词都能差不多背下来,什么“听说过飙车,哪有人飙狗”,还有黑猫西罗被恶灵附身之后,阴阳怪气的说话声,都能信手拈来学出个模样,可能小时候也有当声优的潜质,长大之后就荒废了。
“阿妈”应该是外婆,也就是我们北方话讲的“姥姥”。我很小的时候口齿不清,只会叫“舀舀”。我从小长在姥姥家的孩子,从我记事开始,就记得我姥姥每个星期都会给我买德芙巧克力,不是小小一条那种,是很大很大的一板。小时候身体不好,动不动就咳嗽,严重的时候去医院报道比上学还准时,吃甜食的份额也就全都在管制下。怎么形容巧克力对我的吸引力有多大?当时连剥糖纸在我看来都无比神圣。
我小时候是个特别难带的孩子,不爱吃饭,不爱睡觉。我姥姥为了哄我吃饭,把一堆玩具并排放在窗台上,让我排在这些熊猫狮子兔子玩偶后面,舀一勺饭菜,先从一个个玩具喂过去,小兔子吃一口,小狮子吃一口,最后轮到我。姥姥跟我说,你看小动物都吃了,你还不吃吗?我拗不过,只好乖乖吃饭。小时候幺蛾子特别多,总要把饭搞成黑暗料理,什么香芋冰激凌配炒豆角,这么玩肯定要被妈妈骂,但是姥姥会一边等我玩,一边趁我不注意,多喂我几口饭吃。
不爱睡觉,就缠着家里人给我讲故事,其实那些故事,我早就会背了,不过还是喜欢听大人讲的感觉。我姥姥讲故事的时候,总会在间隔几句之后,下意识的问“是吧”,像是征求我的意见,我就会纠正,没有“是吧”,你念的不对。姥姥会问我,那怎么念就对了?几个回合下来,我已经听着窗外的蝉鸣睡着了。记忆中姥姥家的凉席是枣红色的,夏天睡在上面特别舒服。
开头说心心念念不忘的《宝莲灯》,就是姥姥带我去看的,可能也是我唯一一次和姥姥一起去影院看电影。姥姥那时候已经快60岁了,还用自行车带我,去影院要先上桥,再搬着自行车,从桥侧边的楼梯下楼,曲曲折折很不方便。那次特别耿耿于怀,看电影迟到了十分钟,没有看到《宝莲灯》的片头,姥姥怕我不高兴,还给我买了橘子味的冰棍。现在回想起来,真讨厌透了那个不懂事的自己。
长大了之后不会像小时候那么粘姥姥,去了外地上大学,只有寒暑假的周末,才回去姥姥家,也还是像小时候一样,脱了鞋直接爬到床上滚来滚去,知道姥姥肯定不会骂我。姥姥知道我和表弟要去,就会早早出门,买上一大袋子水果和各种吃的,每次我妈妈和小姨都会再三嘱咐,千万不要买太多东西,当然了,姥姥从来不会听。有一次和姥姥一起去市场,回家的时候,我根本拎不动那一车菜上楼,真不知道姥姥每次是怎么做到的。
姥姥还说过,要我赶紧结婚,趁着自己身体好,可以帮我带孩子。可是我大学毕业,姥姥也走了。姥姥信佛,办葬礼的时候家人也不穿孝服,我站在众人当中,不知道姥姥不在了,除了我妈妈,还有谁会那么疼我。
现在的我学会了化妆,也会在工作不爽的时候开口骂人,姥姥不在了,我心里住着的那个不乖又任性的小孩,也随她一起去了。
我的姥姥不会魔法,但她陪我长大的时光,是我一生中永远不会忘记的,最幸福的时光。
如果姥姥还能听得到我心里的话,想告诉她,迟一点,天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