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风情画》是一部由乔治·卢卡斯执导,理查德·德莱弗斯 / 朗·霍华德 / 保罗·勒马特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风情画》影评(一):2016.01.12 JBT
It doesn’t make sense to leave home to look for home, to give up a life to find a new life, to say goodbye to friends you love just to make new friends.
《美国风情画》影评(二):剧情简介
简介
1962年夏,高中毕业生科特(理查德·德莱弗斯饰)和史蒂夫(朗·霍华德饰)即将远赴美国东海岸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在临行前的最后一天傍晚,两人与好友约翰(保罗·勒马特饰)和特里(查尔斯·马丁·史密斯饰)相会在停车场,四个普通的青年在晚上相聚,为即将去外地读大学的科特和史蒂夫送别。尽管科特得到了奖学金,可他依然不愿背井离乡前往那座陌生的城市,而史蒂夫恰恰相反,对前途未卜的新生活充满期待。作为史蒂夫的女友,科特的妹妹劳里(辛迪·威廉姆斯饰)对男友的离去深感迷茫,史蒂夫希望尽快分手,这样两人便可以另寻佳偶。
《美国风情画》影评(三):如果这就是青春
1973年,29岁的乔治·卢卡斯执导《美国风情画》。
整个故事几乎都发生在晚上。几个年轻人驾着自己心爱的汽车,在城市里四处溜达,约会女孩儿、和男孩儿赛车。夜晚的公路似乎没有尽头,年轻人们从车里探出脑袋互相搭讪、叫嚣。
一个让年轻人都为之疯狂的电台主播。在这个毕业季的夜晚,一群告别高中的年轻人们肆意狂热的在公路上追逐他们偶像的声音,或者也追逐些别的他们也不知道的东西。
他们在一起、分别、成长,最后都变成一个个和当初再不相同的中年人。电影停在了他们成长的瞬间。那一夜公路上的故事是他们整个青年时代的缩影,赛车、喝酒、撒谎斗气却也诚实可爱。因为对缺点的不矫饰所以反而显得更加可爱。不同于博格丹诺维奇《最后一场电影》里寂寥落寞、暗自骚动的小镇。这部《美国风情画》虽然大部分都是夜间场景,但片中所有的快与不快却都是清晰明了非常外化非常恣意的。
如果这就是青春,那它一定是那年代美国年轻人们都怀恋着的模样。
70年代中期,随着乔治•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的出现,代表青年文化的新好莱坞占据了主流,不再是小制作的边缘文化。卢卡斯在1973年执导的《美国风情画》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这部当年大获成功的作品中,青年人虽然依然叛逆,却已经不再迷茫,他们都在影片最后确定了自己想要什么:一直想到外面世界闯荡的小史,明白了爱情的重要性,选择留在小镇与女友共度余生;而一直对去留犹豫不决的小柯,放弃了可能出现的爱情,毅然决然踏上前行的飞机。
最终小柯从飞机上俯看大地,这个镜头让人联想到《逍遥骑士》的片头,两位骑士躲在车中,飞机在他们头上轰鸣而过,他们只能低着头,忍受着飞机的巨大噪音。而70年代,卢卡斯让小柯坐上了飞机,向自己理想的大学进发。青年人终于不是漫无目的地游荡和反抗,他们找到了自己将要前往的方向,构建了属于未来的乌托邦神话,而不再苦苦追问已经消逝的过去的伊甸园。
随后兴起的一系列科幻大片,其实正是对这个新神话的强化,当过去不堪回首,希望属于未来。开拓边疆、自强不息的西部精神在外太空找到了表达的途径,从而回避了越战的尴尬。随着未来被构建成神话,青年人回首过去也带上了温情,而不再是愤世嫉俗。过去于是变成了童话,父辈获得了谅解,青年人也踏上了归家之路。
《美国风情画》影评(五):最好的夜晚
小史用了八个月的时间来劝小柯去东部,离开家乡,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小柯很犹豫,他是一个忧伤而富有罗曼蒂克情结的年轻人,他说,人们不必为了结识新朋友而告别旧朋友,就像不用为了搬到新房子而放弃旧房子一样。
瞧,这种话多么像出自未来的作家之口。
这天晚上小柯毕业了,拿到了东部某大学的奖学金。小史很开心,但小柯还在纠结。
这天晚上发生了好多事。
在加州的街道上,各种形状古怪的小车,各种漂亮的姑娘,还有一个又一个荷尔蒙旺盛的年轻人。
不靠谱的四眼田鸡、突击队一样勇猛的小强、上进却有些玩世不恭的小史、忧伤的小柯,还有看似坏孩子的那些可爱家伙,甚至连总是给小强开罚单的CS(胆小鬼)警察都那样让人忍俊不禁。
这天夜里发生了很多事,在狼人的哈哈大笑和各种摇滚乐中。当然,最主要的还是Buddy Holly,小强说,Buddy Holly死了之后就没摇滚乐了。
好像天永远不会亮,选择不会到来,也不会分开一样。这个夜晚就像青春期一样漫长。那是夏天,夜里很凉爽,星空很灿烂,我们无所事事,不急不忙,漫无目的,只为此刻的好时光。
一晚上的时间,小史选择留下,跟女朋友萝拉一起。小柯决定离开,去东部读书。
影片最后出现字幕,交代了几个哥们的结局。就像《Stand by me》一样。
在这个夜晚,谁也不会想到未来会怎样。但未来的某一天,总会常常想起这个夜晚。
不管最后怎样,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晚是最好的时光,这些朋友都是最好的,以后再也不会有。
老天,真的是这样。
可以看成是卢卡斯的青春自传,当年,乔治•卢卡斯本人就生活在加州的一个叫做“蒙德托”的小镇,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卢卡斯也曾年少轻狂,喜欢开着改装过的汽车,听着摇滚乐,在街头兜风、泡妞、飚车。老式摇滚和老式汽车,已经成了越战前的这代人的一种标志。影片一开始,就伴随着比尔•哈利的《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而整个电影都一直伴随着“狼人乐队”的歌声。那时候的美国,那时候的青春,没有当代的喧哗烦躁,全片都笼罩在淡淡的茫然和淡淡的喜悦与忧伤中。犹如浮动在夏夜里的一层水汽,清新宜人。当你听到约翰对着广播里的“海滩男孩”乐队嗤之以鼻,说摇滚已死时;当你听到柯特感叹“为了找寻新家而离开旧家,为了找寻新的人生而放弃现有的生活,为了交新朋友而舍弃旧朋友,是不值得的。”时,真不敢相信这是在看卢卡斯的影片。那种隽永、幽默、平静,都是后来的《星球大战》所无法带给你的。涂鸦当然是凌乱的随意的,惟其凌乱所以充满灵性,惟其随意所以完全自然。看《美国风情画》,你可能会自然地联想到罗大佑的歌曲(尤其是那首《童年》),联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照村上春树小说里的话来说,那时候,“世界要单纯得多。努力当得报偿,诺言当得兑现,美当得保留。” 《星球大战》系列的导演乔治·卢卡斯能拍出这样清新可人的小品,令人叹服。故事以1962年夏天美国一个小镇为背景,描写几个高中生毕业一夜的生活,反映了越战前夕过着优裕富足生活的美国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引用了大量美国50年代的摇滚乐作为背景音乐,恰如其分。这部影片是乔治·卢卡斯最有深度的作品。
《美国风情画》影评(七):【影评】那时大家忧虑的还只是青春
《美国风情画》乔治.卢卡斯1973年的作品,制片人依然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高中生们肆意挥洒的青春。毕业舞会、街头飙车、恋爱、大学、送别……美好的一切。伴随着科特上大学远行,天空留下一道弧线。随即便简短地交代了四个主人公的未来,科特当了作家定居加拿大,史蒂夫做了保险公司雇员,特里在越南战争中失踪,约翰车祸身亡。画中人早逝,风情已不再,不久越南战争爆发,肯尼迪总统遇刺……人们会怀念六十年代初的美国,那时大家忧虑的还只是青春。 惊异于乔治.卢卡斯对这一题材的把握。知道他能拍出《星球大战》这么宏伟的片子,但想不到他对于青春片的细腻描绘也是如此深刻。我对于卢卡斯的《五百年后》确实没有多大感觉,但《美国风情画》却是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从音乐片的角度来看,它是成功的;从青春片的角度来看,它是深刻的;从喜剧片的角度来看,它做得无与伦比。 还捕捉到一个小细节,片中约翰车子的车牌号是THX138。而卢卡斯1971年拍摄的科幻片《五百年后》的男主角编号就是TXH1138。卢卡斯还真是对他的第一部电影念念不忘啊。 有多喜欢《星球大战》,就有多喜欢《美国风情画》。 那,这是我所看过的,最好的美国青春片。不光是因为乔治.卢卡斯,还是因为最好的哈里森.福特。
《美国风情画》影评(八):最后一夜的疯狂
1.新好莱坞从来不是一场有共同目标的艺术运动,不过本片应该处于新好莱坞的主轴之上,而更为重要的是本片正预示着新好莱坞的转向。2.夜幕逐渐降临,他们仍然像《无因的反叛》中的青年那样游荡在大街上。但是,比吉姆、柏拉图们幸运的地方在于,他们无需忍受家庭的不健全,他们甚至无需真正面对危险和损失,被偷的汽车失而复得,而赛车中的车祸也没有让任何人受到大的伤害。3.夜晚的小镇就像这些少年的游乐园,欢乐并且安全,也有着落幕的这一天。但是,还有新的游乐园等着他们,沙漠中的牛仔进入太空惩奸除恶,大学中的牛仔同纳粹展开约柜争夺战,带着孩子们逃离恐龙的魔爪,直到骑上飞龙在潘多拉的悬浮山中同大资本开战,一切如此理所当然。4.卢卡斯在充满自由、纷争与镇痛的6、70年代,为美国人描绘了一幅少年人自由、欢乐、荷尔蒙涌动且最终无害的图景,但是同时也开始略显疲态。Steve问道“为什么我们要离开家去寻找一个家,为什么我们要离开我们爱的朋友去寻找新的朋友”。而黎明之后遭遇车祸的Laurie所言更有代表性:“I couldn't bear it"。从“We blew it"到"I couldn't bear it",他们迎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妥协与回归。5.影片从黄昏开始,到黎明结束,他们第二天就要离开家走入大学、步入中产,这是新好莱坞最美好的最后一夜。6.这一夜虽然如此无声无息的过去了,但是时代仍然给人们留下了伤痛;片尾远去飞机的空镜上,逐渐浮现出来了几位主角的头像,他们有的或死于醉酒司机,或死于越南战场;剩下的只得终身处于无处可逃的中产生活中,作为一直生活在幻想中的美国6、70年代自由气氛中的我,实在不知道谁更值得同情。7.值得记忆的场景: ①John刚开车到大街上时,剪辑异常流畅,车水马龙的大街与驾驶自然地就像我们摩肩接踵的菜市场。同时, 不同方向车流的剪辑也充满着不安的意味。②车牌是THX138哦。③片尾的only you太传神了。
《美国风情画》影评(九):一夜青春
You’re the most beautiful and exciting thing I’ve ever seen in my life. 如此传统而热烈的表达方式,让我在最后心头一热。也许这部电影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英年早逝”的Milner勾起的对于James Dean的追思。而令我最为难忘的两个镜头,是机翼下疾速奔驰的白色雷鸟,还有Curt背后在光亮处微笑的wolfman。
夜色中年轻人开车炫耀四处寻找女孩,舞会上制服乐队奏响了罗曼蒂克的摇滚。六十年代一群年轻人各奔东西之前经历的一晚,这是星战导演乔治卢卡斯1973年的作品[美国风情画],似是留念曾经亲历的“纯真年代”。(IMDB上有人提到剧本创作于60年代末,也许是越战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所生的慨叹和追思。)
总是要有四个彼此个性迥异,却又同时随着故事的发展引人入胜的角色:学业和爱情之间摇摆不定的Steve,在相拥的舞步中渐渐失去了女孩的心。为观众平添笑料的Terry,也能遇上心怡的女孩过上失而复得的一晚。不明方向飘泊一夜的Curt,在终于接到梦寐以求的电话那一刻,才为自己做出了决定。以及拥有第一赛车手头衔的Milner,最终依然渴望一次真正的胜利。
原本打算远走高飞的Steve放弃离开,第二天三人为远赴他乡的Curt送行。而记得在电影的开始,Curt告诉Steve,不必在远方证明自己。如此,命运翻转在一夜之间。
“神秘男人”wolfman的广播节目,好似穿插于各个章节之间的画外音。略带调侃却温暖的电波声响彻一夜,贯穿了整部电影。也许那是又一段遥远的记忆。
:演员表中的阵容还是日后相当有来头的。比如我能认出的Harrison Ford,嚣张过后只能看着自己烧毁的爱车直叹气。而Steve的扮演者是当时不到二十的大导演朗 霍华德。
插曲有很熟悉的。伴着Steve和Laurie起舞的一曲Smoke Gets In Your Eyes,以及临近结束时的Only You。
《美国风情画》影评(十):致我的高中
一直知道乔治卢卡斯的才华不止于星球大战和夺宝奇兵的史诗和视觉奇观
毕竟有能力辅佐科波拉并成为他的挚友不是光靠视觉奇观就行的
但是美国风情画还是让我大大吃惊
相互交错的四线叙事+curt和steve的命运置换堪称故事教科书
T-BIRD女和WOLFMAN的抽象隐喻相当概括相当到位
哈里森福特竟然是反派哈哈哈哈,黑车帽子加骷髅,谁能想到这是以后的大英雄?!
虽然john和toad的两条线也很有趣,但是我还是更喜欢curt和steve的故事
对于未来去向的挣扎仿佛就是高中迷茫于出国或者高考的我
被wolfman口中外面的世界诱惑,选择了出国,然后又发觉自己可能不是competitive type,这一切我想很多的留学生都会感同身受
高中时我也像steve一样在学校里算半个人物,有过一个自己很爱的女友,当然我没有像steve一样的远见,我放弃了爱情
如果我有机会来写这样一个故事,可能我也会为我自己写一个steve,然后让curt去享受外面的冒险,hey, but you never know,if i stayed i might wish i was curt,唯一的后悔是没有能多给我前女友一些爱(crying face)
引用阿城一片文章里的话:“少年人的“情”之难写,还不在此,而是挥霍却不知是挥霍,爱惜而无经验爱惜。好像河边自家的果子,以为随时可取,可怜果子竟落水漂走。又如家中坐久了的木凳,却忽然遍寻不着。老年了才恭恭敬敬地晒太阳,其实那东西与少年时有何不同?而最要命的是那种劝也白搭的伤感;或者相反,阳刚的像广东人说的“死鸡撑锅盖””
虽然我知道少年人不听劝,但如果有高中生能读到这篇牢骚,我希望能给你一个建议,好好地去爱你的女友/男友,至于选择留下或者离开根本无所谓,选哪个都好(反正你也不会满意的you little bitch),you have lived your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