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的女孩》是一部由帕特里斯·勒孔特执导,丹尼尔·奥特伊 / 凡妮莎·帕拉迪丝 / Frédéric Pfluger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桥上的女孩》影评(一):拉出去放了
导演是我很讨厌的一位,包括这部以及雪地里的情人,都是我很不喜欢的片子,也因为他,而从来没有过的开始讨厌比诺什。
通常意义上而言,法国片子因为其情绪思维的进化比较深而都带有一些做作的成分,但做作如这位导演的,未见。
一个很简单的故事附加于一个飞刀的噱头,过程拍的乏善可陈,尤其是飞刀关联做爱一环节,痕迹太深。
《桥上的女孩》影评(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爱情
两个同是无比落魄和失意的都想了结自己生命的男女在桥上相识,一直想要寻找真爱的女孩最终找到自己等的人的故事。这两个人的爱在黑白的色彩演绎下有种让人觉得孤独和清冷的感觉。唯有结局的拥抱让人感觉到了一丝暖意,的确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爱人的怀抱是一个安全而踏实的港湾。无论如何,还是不喜欢法国人稀奇古怪的爱情观和爱情表现形式,或许这种爱情大家都倾向于美其名曰浪漫吧。
《桥上的女孩》影评(三):我们为什么要犹豫那么多?
看见合衬又不信,看见幸福要逃避。更好的是否存在我们看不见,看不见永远安全。不能对着自己承认失去不起,不能有丝毫证据呈现失去不起,越是好越是恐惧,便要拿着旁的事物作测试,测试过头便失去结果,失去了可以缅怀。缅怀永远安全,还具有传奇性的悲情姿势,多么动人。
就是这样。电影可以拿一个首尾呼应相拥相抱的结局赚取热泪盈眶的满足,仿佛观者的感情和生活也在十秒钟可以过一下满足的瘾。我们可曾如此合衬?便又回到最初的命题:不测试如何知晓?…
《桥上的女孩》影评(四):罗曼蒂克
简单的爱情故事,不过手法和设定富于想象力,情调烂漫诙谐,DANIEL的沧桑内敛搭配VANESSA的童颜跳脱满有火花,飞刀段落着实拍出了不是高潮胜似高潮的销魂感。
其实这片子对我来说太过轻盈,但VANESSA在当中真的气质又美丽。作为她的多年歌迷,实在无理由不将其珍藏。另外,她每次说台词尤其是长串的法语都酷似鸟叫(虽然法语本身也象鸟叫但她比很多人都酷似!),笑死,简直无人能及(不含褒贬)~~~且此片让我再次认定,自己已彻底习惯DANIEL那张如同被胡乱踩踏过再随手捏出五官的脸,竟开始认为他又MAN又酷又迷人,果然才华才是王道么?哈哈哈哈哈~~~~~
《桥上的女孩》影评(五):我是年过四十的飞刀手
当盖博(Gabor),一个马戏团的飞刀手,遇到爱德蕾(Adèle),一个企图在大桥上自杀的女孩,他们的命运,就从此,捆绑在了一起。
当他举起飞刀,音乐声响起,她的声声喘息,他的坚定不移。场下一片喝彩。
很多的故事,都是从一个点出发。时间点、或是一个地点,又或许,只是心灵上的一个截点、一个起点。他们的故事,遵循了这个事物发展的逻辑。就如同张爱玲的散文,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
他们遇到,谈论运气,当她终于习惯了跟他在一起,跟他们的好运,他却犹豫了......他嗅到了危险。
影片结束。脑子里留下两句话:“我是年过四十的飞刀手。......忘掉我吧。”
《桥上的女孩》影评(六):黑白的珍珠
也许这部电影不合唯美主义者的口味,在很多方面也确确实实可以挑出毛病来,和很多法国电影相比甚至更突出。但是作为一部并不大的制作,作为黑白片也过滤了很多时代特征和无关细节的干扰性。电影刚开始的部分,女孩的对白几乎达到独白的效果,语速之快之无条理之感性给整部电影开了一个完美的头。电影摄影上也有很多独到之处,没有夸张手法或者是非常规的取景,但是将整个过程记录得扣人心弦。音响效果很简介,但是看完以后很久,飞刀出手前发力的声音,刀过的风声,钉在木板上的响声,以及女主角恐惧之中喘息的声音是一气呵成,让紧张得闭上双眼的观众听完以后也浑身是汗。
演员的表演,没有过多的做作,甚至有早期的不成熟在里面,却是两个演员所有电影当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所以虽然不能称其为电影中的钻石,那么黑白片的珍珠应当是当之无愧。把很平凡无奇的手法和题材,用不寻常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桥上的女孩》影评(七):桥上的女孩
水性扬花的女子历经情感挫折后迷途知返,最终还是找到回到真爱身边的故事。说这个女子水性扬花一点都没错,影片短短十分钟片段内,她就勾引了三个男人,表现之淫荡,能令良家女子坐立不安。从行为来看,这是有惨痛过去的女子的放浪形骸,爱情沦为身体的机能,仅需要肉体的拥揽和填充而已。
绝望到寻死的女子被流浪汉男子救起之后,并没有水到渠成的爱情,而是一段诱探与魅惑,包容与牺牲,其中有一个落魄男人对落难女子的怜悯转化成的深爱,或者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俗套悲情。这里不得不想起如出一辙的《新桥恋人》。可惜的是,本片对情感的描述,生硬的叫人生厌。
马戏团表演飞刀绝技的男子只有该女子当镖靶时才能发挥出奇特的准确度,赌场上和救生艇上的心灵感应,都过分神话了俩人之间的缘分与默契,过分做作。法国知名导演帕特里克•勒孔特,拍了一出琼瑶剧。
类似的题材,本身并无太多诗意,命运随残酷现实流转,不应该过分诗化。
倒是黑白影象,纯粹的原色,令人明白了,爱情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色彩斑斓。
《桥上的女孩》影评(八):持久的高潮
勒孔特,看过他的烂片《我最好的朋友》,感觉是法国二流电影,但也许有奥图的加盟吧,让我感到了导演的法国性。加上对之前《理发师的情人》的崇拜,看《桥上的女孩》前拉片瞥了几眼,我就知道我又要沦陷了。
果然,这是一部把短暂的高潮尽力延长的电影,帕拉迪丝是那种哭泣时递上手帕也能感动的羽毛一样轻的女孩,她寻求的只是他人的一瞥、温柔的一抱,但正因为所求不多,所以只是获得零星的短暂高潮,直到她遇到奥图——在刀尖上行走的男人,两个短暂的天使融成了一段持久的高潮。
片头一段独白一下子把一切都坦白在观众面前,女孩的性格、电影的特征,加之导演高超的拍摄技巧和台词,把观众也一起带入眩晕中。
——让我来改变你吧,好么,把你变成乐观、快乐生活的女人,就像夜晚的女王那样
——那白天做什么好呢?
——将来,我觉得就像坐在等候室,坐在长登上有风吹从门口进来,赶路的人都从窗口走过,担心赶不上车,谁都不看我一眼,那是因为在别的地方有人等着他们,我就坐在那里等着
——你等着什么呢
——等着某件事的发生
就像颐和园的郝蕾,阿飞正传的张国荣一样,帕拉迪丝是如此善良,在她那里,做爱、跳河就是等待,是无脚鸟在风中飞呀飞,直到她遇见奥图,两人才能在风中休息,他们休息的方式就是将自己长久的置于险境的巅峰,恢复生命的轻盈。
《桥上的女孩》影评(九):世界很简单,只有两种颜色
黑白片。恰巧是我买了V40以后试机的第一部电影,画质出众,赏心悦目。导演是Patrice Leconte,之前就非常喜欢他的《理发师的情人》Mari de la coiffeuse, Le,里面的异域音乐和万丈阳光让我心醉神迷。他是个非常善于处理边缘爱情的导演,他讲的爱情故事,都是衍生于平凡人当中,又超越于世俗之上的激情。
在影片的开始,有一大段装模作样的独白,让我差点以为这又是一部拿着劲儿的法国文艺片。接下来的部分,忽然被炫目的杂耍蒙太奇带动着旋转起来:一个活腻味的女孩,做了一个表演飞刀的杂技人的活人标靶,四处去卖艺,流浪。一个人在想自己要什么,一个人在想别人能给她什么?于是一边是一次又一次搏命的飞刀表演,一边是随遇而安似的身体出轨,身体在互相背叛,心灵却互相摸索,互相安慰。激情下的酸楚感觉慢慢地浮现。
atrice Leconte是指导摄影的大师,他的电影画面都十分通透,有印象派的感觉。光影的舞蹈,是他美学的主旋律。女主角是Vanessa Paradis扮演的,前面有她另一部影片《詹姆斯战役》,我有详细介绍,请自行潜水参考,总之是我觉得非常漂亮的演员。男主角Daniel Auteuil,本片为他拿到了恺撒奖最佳男主角,少数我喜欢的法国男演员之一,非常迷人的中年男子,有着很cool的不对称的脸庞:)看过他好几部:《玛歌皇后》Reine Margot, La,《萨德侯爵》Sade,最新的可能好多人看过,《36总局》36 Quai des Orfèvres。
《桥上的女孩》影评(十):持久的高潮
勒孔特,看过他的烂片《我最好的朋友》,感觉是法国二流电影,但也许有奥图的加盟吧,让我感到了导演的法国性。加上对之前《理发师的情人》的崇拜,看《桥上的女孩》前拉片瞥了几眼,我就知道我又要沦陷了。
果然,这是一部把短暂的高潮尽力延长的电影,帕拉迪丝是那种哭泣时递上手帕也能感动的羽毛一样轻的女孩,她寻求的只是他人的一瞥、温柔的一抱,但正因为所求不多,所以只是获得零星的短暂高潮,直到她遇到奥图——在刀尖上行走的男人,两个短暂的天使融成了一段持久的高潮。
片头一段独白一下子把一切都坦白在观众面前,女孩的性格、电影的特征,加之导演高超的拍摄技巧和台词,把观众也一起带入眩晕中。
帕拉迪丝的表演不错,但如果让年轻时的比诺什出演可能更好。
——让我来改变你吧,好么,把你变成乐观、快乐生活的女人,就像夜晚的女王那样
——那白天做什么好呢?
——将来,我觉得就像坐在等候室,坐在长凳上有风从门口吹进来。赶路的人都从窗口走过,担心赶不上车,谁都不看我一眼,那是因为在别的地方有人等着他们。我只坐在那里等着
——你等着什么呢
——等着某件事的发生
桥上的女孩=热内+王家卫+泰西内。首先想到的是让-皮埃尔·热内的《天使爱美丽》,连车站都是同一个的。摄影和音乐像王家卫,女主角温柔程度和悬念程度像泰西内。
就像颐he园的余虹、阿飞正传的张国荣一样,帕拉迪丝是如此善良,在她那里,做爱、跳河就是等待,是无脚鸟在风中飞呀飞,直到她遇见奥图,两人才能在风中休息,他们休息的方式就是将自己长久的置于险境的巅峰,恢复生命的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