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惊魂》是一部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唐纳德·普利森斯 / 弗朗索瓦·朵列 / 莱昂内尔·斯坦德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岛惊魂》观后感(一):荒岛惊魂
罗曼波兰斯基比较特别的作品,纷杂的叙事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故事是要如何发展与收尾,粗暴野蛮的Richard、胆小软弱的George、水性杨花的Teresa、以及诸如会骂脏话及开枪的小孩等等,把本属于世外桃源般的孤岛变成一个争相离开的末路,虽然隐喻的指向性不如《水中刀》那么明确,但却可以有开放性的多重解读。
《荒岛惊魂》观后感(二):太成熟了
第一个镜头我就被震了。
后来被震了很多次,构图、镜内调度,太成熟了,根本不像一个33岁人的作品。东欧人好像天生知道怎么摆弄摄影机,而且他们的创造性强于意大利人。
荒诞性正合我口味,乔治这个角色令人叹服。这部戏既不惊悚,也不悬疑,这部戏是安东尼奥尼的黑色幽默版,你看不到现代社会的痕迹,但你能体会到那种现代社会的焦虑。
波兰斯基真是天才。
《荒岛惊魂》观后感(三):死胡同的倒塌
结尾的一幕男主用尽全力大步奔向渐渐涨潮的公路,最后蜷膝蹲在礁石之上喊出了最为心碎的一句“阿格尼斯…”极具反讽意味的是其前妻“阿格尼斯”跟历史上因忠贞和信仰殉道的圣女同名,导演以此结尾大概一方面想表达男主此刻的悔恨与企图被救赎;另一方面也把一个被欲望淹没的绝境之中的男人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因仰慕作家而倾所有买下孤岛古堡,因痴迷貌美而另娶新妻,心存欲念的占有遭至外力入侵之后愈发不可控的走向失衡,如困境之兽的死胡同,也如正在涨潮的海水,终将引向毁灭和消亡。
影名直译为“死胡同”,导演仿佛在此暗示了男主角最后只有“发疯”这一条路可走了。
olanski早年拍摄的不少电影都包含这样的主题——“他人究竟是不是地狱?”(冷血惊魂,水中刀,唐人街……)。
但有趣的是,看完这样一部看似怪诞,绝望的电影,我对此的答案不是“YES”,(明证在此:坏蛋1号和坏蛋2号相互之间就存在着深厚的友谊)。
它是 一部可以称得上是“邪典”的电影,虽然按照导演的想法(“我只是想拍摄一部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
我想,这位当年的“青年才俊”大概还没揣摩出什么叫大众口味吧!
《荒岛惊魂》观后感(五):是女人毁灭了一切吗
这部片子断断续续看了两次才看完,我觉得故事讲的有点乱七八糟,人物进进出出,还有一群母鸡窜上窜下,这么混乱而没有紧张力的波兰斯基的片子还是我第一次看见,即使第九道门装摸做样的神神叨叨也没于让我这样不耐烦
影片的地点却选的绝佳,落潮时会有一条小路通向外界的小岛真是一绝。照例是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一个孤绝的地点发生的故事,一个闯入者和一对夫妇。三个人的关系变幻莫测,甚至还一同在另一群闯入者前演了一出戏。其实这样说起来,也许还是有点意思的。不过,由于任性古怪的女主角对粗俗的闯入者的勾引失败,最终引发了两个男人之间的火拼,闯入者在倒下之前,痛苦地说了一句,其实根本没有必要这个样子。一个男人死了,另一个男人精神失常了,而女人则把他们统统抛弃,跟着另一个男人离开这个小岛。
波兰斯基刚离开波兰时,在两个英国人的资助下,拍了这部片子,荒岛惊魂,和另外那部,冷血惊魂。年轻的波兰斯基那个时候究竟是怎么了,对女人有意见吗?
《荒岛惊魂》观后感(六):黑色荒诞喜剧一种
波兰斯基的早期作品有种让人惊讶的影像冲击力,以及突如其来的幽默感.除了荒岛上的城堡之外,那条被晚潮淹没的公路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环境的设置和变化连带影响到角色心理和人物关系的发展,这种手法在此后更多的经典作品中显出更为惊人的娴熟。
极其有限的人物角色,二男一女被困在相对单调的空间里,幽闭恐惧的意味慢慢渗出来,戏剧冲突和张力亦由此引发而来。只不过这一部的喜剧成分明显偏多,很多带有无厘头的感觉,比如像客人聚会那一场,令整部电影的调子不断在变化,尽管整个故事都笼罩在一个异常阴暗的场景下,甚至近乎一个虚拟的舞台。
不得不提的是影片中诡异至极的配乐,从来没听过这种风格的爵士乐,有点阴森和滑稽的含混效果,配合上那些荒诞的场景却又是天衣无缝。
电影的寓意令人难以捉摸,我估计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或社会环境相关(?),又或者只是导演一时兴起的冲动之作?无论如何,这部异色作品已完全展露出电影大师的凌厉风格和破格的艺术追求。
《荒岛惊魂》观后感(七):存在与自由
结合萨特的他人即地狱更好理解这部电影。重点不倾向于桃源世界的崩毁,而是在闯入者出现后,一男一女各自的反应。
女人是讽刺的大胆的聪明的,她并非不能保护自己,但出于她对于一如死水生活的厌烦,对丈夫消磨殆尽的爱情,她本身即在期待这样一位闯入者。所以她像是实验般地,并不如丈夫那样如临大敌,甚至开始与粗俗的匪徒嬉戏。而她则始终将反抗的权利交托于自己的丈夫,而搁置了自身选择的权利。她拿到猎枪,又放下;挑衅歹徒,以激起丈夫的反应;她摸出歹徒的手枪,又交给瑟瑟发抖的丈夫。她向往自由,但本身又放弃了自由,纠结于对丈夫的执念上。直到最后丈夫发疯时,她才选择离开,但其中也有不得已如此的意味。
而男人真的没有能力反抗匪徒吗?他和匪徒之间是一种权力游戏,他们之间的差别不是一把枪和强壮的身体,而是心理上的战斗。男人在剧情的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存在,躲避曾经,选择避世,消极地任自己成为他人压力之下的客体。他有无数机会反击,但从起始就放弃了自己的行动与选择,想用不作为来继续自己的存在,延续过去的生活。但最终当妻子离开,他独自坐在与世隔绝的礁石上,望着孤零零的古堡时,还有谁能证明他是存在的?
故事的背景设定暗示,男人与前妻离婚,变卖财产,选择与年轻的现任妻子隐居世外。这一选择是出于逃离社会压力,追求自由的初衷,本身即是被动的,而非一种主动向往。但在荒岛之上,他们得到的并非自由与幸福。自由来源于自我选择,而非逃离他人。最终生活的崩溃,还是归根于人的自我束缚。
《荒岛惊魂》观后感(八):你不能隐居因为你是想享乐
有很多时候,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你不能只看一小段。因为那会让你不知所云。和希区柯克不同,对于悬疑他侧重的相对较少,而对于人性的刻画也较多,而且这是自然得出的。
最后的乔治疯了吗?疯了,我们大家都看到了。但是我们会问自己,为什么会疯呢?在最后,威尔逊准备拿着枪想打死他们的时候,乔治和妻子两个都惧怕死亡然后推搡着对方为自己挡枪。乔治在最后当了真正的男人,但是在死亡面前乔治也似乎明白了自己和妻子只是在逃避生活。他买了这个城堡准备来这里隐居,但是与11世纪萨特不同,他是来享受的。这种实质区别乔治到最后才明白。
而里面的歹徒威尔逊,是一个反派人物。他不追求享乐更多的是一种刺激,也不喜欢美女(乔治妻子是个大美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他的兄弟却出乎意外的重情重义。这个人物有着鲜明的性格,有着巴尔扎克小说的味道。而里面的妻子呢,在罗曼的电影里,女人总是勇敢的人物。她比自己的丈夫勇敢,但同时也虚荣暴露狂。这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聚集在岛上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是罗曼跃跃一试想要展示给我们的。在电影里,三者形成一个很好笑讽刺的关系。后电影过半的时候,三人的关系突然平和下来。然后又被客人的到来所打破。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来客人这个场景。这似乎对剧情并没多大实质性意义。然而不是,这里着重的突显一群小丑式的人物。乔治像只老虎一样破口大骂,只因为他们破坏了自己的伊甸园。而更具有戏剧性的一幕是当他为自己的妻子辩护时,妻子却在里面和别人调情。两个人的感情是禁不起风浪的,因此两个人才躲进城堡里面。后果是必然,而只是威尔逊提前进入打乱。“两个笨蛋”这是威尔逊临终前的一句话。
罗曼在这里展示了他惊人的调度天才,一个简单的故事慢慢的扩张开来。先是在海里救人,后面挖坟墓,来客人,最后枪杀。这让我想起了让·雷诺的《游戏规则》,只是规则放到了孤岛上去了。这是罗曼的一部杰作,水平和《水中刀》相似。比如都和《云中刀》一样用了单调的背景,显得“与世隔绝”,也同样的探讨了人性的意义。你不能隐居,因为你是想享乐。
重看《荒岛惊魂》,终于感受到其中的幽默之处,并且不得不为波兰斯基的才华所点赞。有限的场景及人物间,营造出必要的戏剧冲突及张力,同时还通过幽默的方式尽情展示人性的一角。
凶徒的闯入,打破了原本看似平静的生活。电影一开始就展现了妻子不安分的事实,后来妻子也肆无忌惮地与客人进行调情。随着情节的发展,更能随处看到妻子对丈夫的不满:如两人独处时,妻子对丈夫的冷漠;在凶徒面前时,毫不留情地嘲笑丈夫的胆怯。与丈夫相比,妻子明显更具心机,与凶徒之间的相处更显得外向冷静,不仅不害怕凶徒,反而主动挑衅,发现凶徒弱点后刻意激发凶徒与丈夫之间的矛盾,最后成功脱离险境,并得偿所望地逃离发疯的丈夫,这也意味着其逃离了压抑无趣的生活。
丈夫的角色更显得耐人寻味,更像是中产阶级的代表,有点钱,追求品味,但实质性却毫无勇气可言,一切以妥协态度作为生存法则。因此面对凶徒的闯入,丈夫毫无办法,只能甘受奴役。但说到底,丈夫依然是男性,因此在妻子面前渴望保持男性的尊严,但在凶徒面前却屈服于强权,丧失了维护尊严的勇气。因此丈夫从一开始便是挣扎的存在,最后的奋力一搏或许是强权(手枪)和自尊(妻子的教唆)同时在手而做出的非理性选择。所以在凶徒毙命之后,丈夫彻底失去了思考能力,沦为了强权以及尊严所摆布的行尸走肉。
可以说这一次凶徒的闯入完全将主角费尽心思所营造的价值观尽数破坏,如为了中产阶级的情调而购置的城堡,其实冬天压根暖不起来;刻意编造的军人经历,在凶徒的面前彻底打脸;在朋友面前的装逼计划,更是由于凶徒的存在而流产……中产阶级的追求不过如此,脆弱而无用的表象,一旦失去面对贫瘠的生活面目,或许也只能发疯了。
凶徒如同一把钥匙,成功解放了人性的枷锁,并展示出在极端环境下,人性是如何从理性的面具包装下所展示出来的。更难得的是,波兰斯基是采取了黑色幽默的手法来表现这一切,各种形象反差所营造的笑点让人捧腹,让人为了这社会下的人性伪装而忍俊不禁。是的,只是当丈夫最后在岩石上发疯的时候,观众究竟是何等表情呢?
《荒岛惊魂》观后感(十):有趣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波兰斯基
1、个人一向认为,在黑色、悬疑、惊悚领域,罗曼.波兰斯基是唯一一个可以拿出来和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放在一起说说的主流导演。
2、当然希区柯克的伟大毋庸置疑,开创性的创造了繁多的叙事方式、故事创意,但是在拍摄剧本水平程度相同的黑色悬疑故事时,感觉波兰斯基的表现力并不弱于希区柯克,某些方面甚至更强!
3、除去上述两位大师级人物,在黑色悬疑惊悚领域,其他主流导演都至少差了一个级别。(其实大卫.林奇或许会比较接近,但过于另类、非主流)。如早期酷爱悬疑片的布莱恩.德.帕尔马、大卫.芬奇、克里斯托弗.诺兰、甚至朴赞郁等人,虽然也足够优秀,但总是感觉他们的电影骨子里差了些什么东西。艺术“二字”有的时候确实不大好用理论解释清楚,“感觉”、“天赋”确实不是可以后天修炼的东西。
4、还得继续说波兰斯基,在电影领域,提到“天才导演”、“才华横溢”这类评价时,我首先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就是罗曼.波兰斯基。29岁导出《水中刀》、30岁导出《荒岛惊魂》(影片推迟上映了3年)、32岁拍出《冷血惊魂》、35岁《罗斯玛丽的婴儿》横空出世......天啊!无法用言语形容我对罗曼的敬仰。
5、本来想写点儿《荒岛惊魂》的观感,却说了这么多波兰斯基。现在回到正题。《荒岛惊魂》的故事本身带有很强烈的戏剧性、悬疑性、未知感,主题和《水中刀》有某些类似,但却用黑色幽默的形式来展现,呈现了一种荒诞、暴虐、阴暗、凄冷、嘲讽式的电影状态,个人风格化展露无疑,迥异于其他导演。喜欢他电影风格的人不可不看。
6、观影过程中一度认为饰演女主角的就是凯瑟琳.德纳芙,可仔细看又感觉气质上不对。没想到这位演员是凯瑟琳的亲姐姐。同样非常的漂亮,比凯瑟琳更加的立体、野性。可惜过早的死于车祸,不然其成就之高当不在妹妹之下。(忽然想起了类似经历的相声界的马桂元和马三立两兄弟,吼吼)
7、《荒岛惊魂》虽然具备一定的观赏性,但在波兰斯基早期的惊悚电影中比较,算不上特别优秀,没看过的建议先看《罗斯玛丽的婴儿》、《冷血惊魂》和《水中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