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是一部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伊朗 / 日本 / 法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伍》影评(一):好看!!
第三个镜头太长了,有点看不清,不是特别喜欢,其他的都很喜欢。
阿巴斯在这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他的诗人身份,这部《five》的含金率要稍稍超过他的那本诗集。
《伍》影评(二):《泉》
前半段,几乎要睡着,基本是跳着看,后半段一下子喜欢上了。
导演通过倒映在水面的月亮的阴晴圆缺、水面的波纹的紊乱与静谧、以及各种动物的叫声和雨水的声音,画面和声音尽可能重现自然。
我无法言说的被这种自然所吸引了,有些可能我还不甚明白,但是这种艺术一定是超越很多通俗意义上的电影,就像杜尚的《泉》、蒙德里安的格子画,虽然没有多少矫揉造作的添加,甚至任何人都可以做得来,却可以从灵魂深处直抵人心。
是在影视课上看的,很喜欢!
枯木在大海的不停地冲刷下,断裂成了两半,一半飘向了海洋,一半留在了岸上。
在我看来,就像一对恋人,原本在一块,却在外力的不断阻挠,或是时间的冲刷下,分开了。一半走了,一半寂寞的留在了原地。
也像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人不断的改变,最后,适应这个社会的,便融入了社会,剩下的是什么?童真?信任?爱?
这是看完第一段后的感想,每一段都会把你带入一个全新的,审视自我的世界。
真的是很棒的电影!现在还回味无穷~~~
《伍》影评(四):你愿意花一小时看阿巴斯吗?
电影是什么?电影与观众的关系又是什么?
看与听被思考与谈论取代。
当曝光过度海浪变成数字波,当木块分解可以被理解小津的家庭的分解,为什么角色、情节的缺失不能理解为对伊朗电影或政治制度的投诉呢?过度诠释
如果让世界最牛逼的导演们制定一套电影程序,利用网络收集素材,然后让程序自己去剪辑,出来的又什么影像呢?
你愿意花1小时去看听思考吗?
如果苏宁的sony高清彩电专柜在放这片子,是不是又可以另拍一部叫60”的电影
电影始于观众,终于观众
评分此片毫无意义
花了很短的时间看完这部神经质电影。
还好阿巴斯是大师。还好阿巴斯是神经病。
壹。枯木。
叁。六只哈巴狗蹲在海滩口。
肆。鸭子的集会。
伍。夜。
http://hi.baidu.com/%CA%C0%CF%AE%B5%C4%C9%DD%B3%DE/blog/item/35643a993f4f7f0e6e068cf2.html
《伍》影评(六):舒服
文字和电影似乎总是相通的
尤其是现在
一般片子火了 书也跟着火
但是这个只有五个镜头的电影当然不可能有情节 也没有主题
看一看潮汐
至于反射到心里是什么
那都很自由
所以这还是我看过给观众最多自由的片子
我不能否认这样的片子无聊
但是无聊得很舒服
当我们看片子的时候
就像我们自己坐在海边的时候一样
这样舒服的无事可做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还真是
《伍》影评(七):原来 海是寂寞的。。
5 我最喜欢的数字
我也承认 这是我要看这部电影的原因
但五个镜头的诠释中
我已经得到一份自己的答案
没有完完全全的认真看完,
但第1第2个镜头。已经让我感动
[第二个镜头]
这里没有故事
还有海。
海的声音谁在聆听?海的浪花谁在触摸?
没有人。没有物。
原来 海是寂寞的。
它永远的不属于任何人
它或许永远的想属于每个人或某个世界
而不是单独一人
但 或许这就是自然的造化
[第一个镜头]
十几分钟的海滩。。
看着海浪前后拍打
看着木头随着海浪漂泊不定
看着被冲断的木头各分两地
在镜头的两边,不再是一体
渴望。而不可及
《伍》影评(八):宁静,离我好远好远
我要坦诚,这部片子我是快进着看完的,想到片子刚开始时我信誓旦的样子,不禁觉得滑稽,我以为我有这么文艺,我以为我有这么平静,结果我错了,宁静是这个世界的,而我只有浮躁。
枯木在海浪的拍打下慢慢散了,来来往往处变不惊的人群,远处的海天交接,沙滩上的几条狗,从清晨到白天,阳光渐渐刺眼,一群鸭子过来又回去,这四个镜头和着周而复始的海浪。夜晚,蛙鸣,狗叫,雷鸣,闪电,一场短短的雨,始终的月光,最后天晴,天亮。蓝色,又是一片水蓝色,飞鸟掠过水面,最后浅浅的白——November 2003
这究竟是不是一部电影,没有台词,没有男女主角,没有眼花缭乱的镜头,只有最朴实的生活,倒更像是一副画,一首诗,关于海的今生前世,当导演让观众站在摄影机后面,这种全新的角度让人又爱又恨,这些原始的画面既新鲜,又乏味,不过它始终是宁静的,虽然有无数种声音,却没有一点的躁动不安,只是我的心一直都没有静下来。
看毕,除了不懂为什么要献给小津安二郎以外,我还发现,宁静,真的,离我好远 好远……
《伍》影评(九):伍,无。
若我有朝一日鼓起勇气去评他,也仅敢留字一只,
“无”。
当你抱着目的和期待去看他的电影时,你定会感受些落差。因为小津拍东西,偏偏不迎合人的期待,他的结局未曾有过丝毫结束的意味,而是渐渐隐去:最后的镜中人,仅如大梦初醒般,安然如故。
不过,若你感受到了这份心理落差,便是中了小津的计,因为他想告诉你的就是,他什么都不想说。
你不应去索求。
人们看书也好,看电影也罢,潜意识中易被这种急功近利的期待所禁锢,所以往往最终,只留得一个片面的印象。当你急于盖棺定论的时候,你也就丧失了不断去思考,让自己对世界的感受更加深化的机会。若总用这般态度对待艺术,那也是早已将艺术沦为了娱乐,极度危险。
哪怕经受着千夫所指。
他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在表现故事的反面;他将事物付诸意义,却告诉你,这些毫无意义;他表面抛给你丰满,你看到的是意味深长的留白;因为他知道人往往惧怕平凡无闻的生活,但是我们生而为人,都只得过着平凡无闻的生活。
谁能幸免。
小津用低机位静静仰望着生活,波澜不惊,保持一种礼度,一份谦和。他在最大限度隐去自己,去做一个失语者。他藏,而不施。人说海纳百川,他亦复如是,将生活的寂寥尽收眼底,悲欢离合,了却一生。
阿巴斯向小津致敬的纪录片《伍》,74分钟,5个长镜,静静凝望着海。而人与物在海的面前,匆匆来去,同样被海尽收眼底。
阿巴斯用一种抽象的方式,拎出了小津这份云水禅心。
这就是阿巴斯的心,和心里的小津。
伍,
无。
《伍》影评(十):什么都没有
摄影机只用完成它的本份——记录运动影像,这在现如今的电影已经不多见了,《伍》中在充满了观影经验的二十一世纪带来了什么?先不谈致敬的问题,那么它是一次对摄影机的回归?想到阿巴斯还给威尼斯70周年重拍了《浇水园丁》,所以说在本片中其实最重要的是要重新发现日常?想当年《火车进站》还寻求着一种极大的心理身体刺激,但在五个片段中,多了声音,没有叙事的运动,少了那种对身体的主体性的运动刺激,它缺失了被摄主体也就缺少了观影中的“我”,不能将画面中任何的个体单独抽离出来,这样观众就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进画面中去体验那个“无我之境”了。 《伍》是对小津的致敬,那么至少第一个镜头里是有那么点小津的,毕竟它是阿巴斯一贯的做自由运动的苹果和瓶子的另一个复写,阿巴斯对这样的物体的自由运动非常着迷,它们都只受自然之力(地心引力,潮水···)的支配,也许这让阿巴斯想起了小津的浮萍,当然,其实是不一样的,小津的禅意来自于日本文化并且穿透了它,但阿巴斯的自由运动可能是因为他想做电影界上的宇航员,一个漂流在太空的缺失方向的物体。在巴列维时代成长,又见证着霍梅尼神权统治,还要想追求艺术,那也只能追求一种无限超脱的艺术了,也许阿巴斯并不反对他的祖国的文化,而他也说艺术家无法离开他生长的土壤,但这听起来就像是反话,毕竟电影不会撒谎——无论作者是否真诚。而阿巴斯的电影艺术就告诉世人,他是无根之人。因此事实是,小津走向了虚无,而阿巴斯则把自身虚无化,在这部什么都没有的《伍》中清楚地展现了这一点。当然,幸运的是,拍电影不仅可以拯救作者的心灵,拍电影这门事业也让作者有了活下去的动力,早已扬名立万的阿巴斯后来在异域拍摄两部电影也都是杰作。只不过,不知道他想到过没有自己最终的结局会是在本国的小医院里遭受非人的对待而死,也许就像一个心智健康的中国艺术家会知道自己在中国有什么样结局,他应该也是有想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