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诗复仇》是一部由朱丽·泰莫执导,安东尼·霍普金斯 / 杰西卡·兰格 / 乔纳森·莱斯·梅耶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诗复仇》影评(一):怎一个酷字了得
记得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看过的了
以至于我在豆瓣上苦苦寻片,
今天看到竟然还有这么多影评
找机会一定要好好地美美地狠狠地不念叨地再把这部Titus看一遍
想起来心里那个爽啊
《圣诗复仇》影评(二):舞台剧
明明是罗马的故事,但是却有摩托车/冲锋枪,服装也是现代风格,甚至有SM装;台词是大段的,啷啷爽耳,但里面的单词却似英文诗一样生僻;典型的舞台风格,加入了大量的蒙太奇,有种荒诞不经的风格。
虽然我喜欢血腥一点的场面,而且里面的拍摄风格也够怪异,但是故事似乎有点长,所以最后是跳跃式看完的。但好比你看一出京剧一样,随便你什么时候到场观看,基本上你不用担心看不懂。
《圣诗复仇》影评(三):好片
果然是名副其实。
阴谋、杀戮和复仇是本片的焦点,不过,导演有意识的加入了诸多现代的元素,却使得电影带上了明显的“隐喻”色彩。
最后,当恶人好人都死光的时候,整个场景突然从家中变为罗马的斗兽场,周围都是观众(也许是人民),似乎电影回到了戏剧。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圣诗复仇》影评(四):为了评价的评价
这片原本是冲着战争去的,结果搞成了荒诞剧,还带有魔幻色彩,有种舞台剧的感觉,各种装饰都特别夸张,台词也是一板一眼,偶尔还舒下情,后来看看,原来是莎翁的作品,戏剧改编的,难怪那么具有特色。
以前如果看到这种剧,肯定会很反感,不想看下去了,现在也看得下去了,看着看着还挺投入,挺入戏。不像看最近热播的天涯明月刀那样,总觉得幼稚,年轻的几岁,风华正茂一点,或许就会比较喜欢那些偶然中的必然了。
这部片子应该是荒诞中带有魔幻,魔幻而又超现实,各种服装都很有特色,哥特风格很阴暗,也符合片子旋律。人物很明朗,很简单,很痛快,要杀就是杀,绝不墨迹,酝酿半天,很干脆,很紧凑。台词也很好,有时会出来几个极好的句子,可惜没有机会记住。上网百度查下吧。
总之看片还是挺享受的,舞台剧的感觉,演员陈述台词时能充分感觉到英语的激昂,舞台服装造型,场景变换都很有穿越,很具有观赏性。
《圣诗复仇》影评(五):彻头彻尾的悲剧
昨晚和某人想找个电影看,挑了几十张后她选了这张碟。说实话,请原谅我的无知,我居然不知道这是莎翁的作品,只是那封面就让我觉得极度不舒服。直觉告诉我,想看喜剧的她绝对不会喜欢的。果然,两个多小时的片子被她攥着遥控器不到一个小时就看完了……快睡觉的时候,她和我说,如果我没接着找个《佐罗的面具》给她看,看了美得惊天动地的凯瑟琳,她今晚一晚上都会在噩梦中度过。
好吧,我必须得承认我也不想看第二遍了。……从剧中人物开始对话不一会儿,我就知道这肯定是一出戏剧——在我的印象里,这种语言其实可能更适合舞台而非银幕。从塔莫拉的长子开始,剧中的冲突和“复仇”的主题就开始不断一浪高过一浪地走向高潮了。
呃,隔了一夜还是难以接受,就不多评论了……只是一开始觉得导演莫名其妙地把一大堆现代的舞台元素,诸如麦克、汽车啥啥的都堆砌到了剧中,让人摸不着头脑,最后反而觉得,这样更显示了主题夸张。
——如果因为我点了推荐就去看了,回头可别骂我。……这只是想让你去看看这出独特的戏剧,我花了2元买的DVD,我可没说它……嗯,非常符合我的口味。
《圣诗复仇》影评(六):尽管它并不新鲜
茱莉泰摩,舞台剧《狮子王》的导演,《弗里达》影片的导演——这样似乎让我对这位女导演不再感到陌生。舞台剧我们暂且丢在一旁,《弗里达》的成功多半也应归功于这位墨西哥女画家本身传奇性的人生,因而正如我们提到弗里达时多半不会先从她是画家的身份入手,而是6岁患上的小儿麻痹症、少女时期遭遇的车祸、与里韦拉(墨西哥著名壁画家)的分分离离,双性恋、与托洛斯基的暧昧等等,于是我们通过这些入口终于进入到迷宫的中心开始观赏她的画作。茱莉泰摩的TITUS之于我的感受也是如此,就我个人而言,这部影片从电影角度上来看并无多少精彩之处,格林纳威89年的《情欲色香味》已经让我们大开眼界(并确定了某种刁钻的口味),让舞台剧的抽象视觉暗喻在摄影机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譬如色彩随房间及人物变化而变化,当然不止于此——正如下面评议提到影片TITUS开始小男孩在厨房的饭桌上自导自演的玩偶战争,紧接着窗口出现爆炸,一个肥臀大汉把小男孩带出厨房,直到这里你仍然保留着对影片时间定义为现代的沉默,故事的继续发展,现代服装、摆设、甚至是手势等元素毫无尴尬地登堂上“台”也并不会让观者产生焦虑感,我如此解释的原由即是台词浓重的舞台戏剧风格无法实现电影对现实虚伪“恭奉”并激起错觉般怜悯之心的特殊功能。导演并没有掩盖她的“出身”,舞台剧的站位安置比比皆是,然而抑扬顿挫的表达方式拖沓了摄影机视角的力量。不论如何,此片视觉的多元化肯定不会让人厌烦离开座位,尽管它并不新鲜。
片子我暂且看到 女儿Lavinia被糟蹋的那段,
剩下的部分以后再看吧,
我承受不了这种痛苦的画面。
虽然片子里的演员我都 接触过他们的其他影视作品,
但是把他们一个个分别放到这个电影里来,
以往的亲切都不能让我容忍这样的剧情。
我看《所多玛120天》的时候,也很平静的,因为画面风景优美,明亮白皙,音乐古典,荒诞中是一种静态的美,
清淡口味,也没有觉得恶心。这说明,我还是有一定的心理承受的,因为很多人都觉得变态极了。
我反而觉得还好啊,毕竟血腥的画面少,更多的是荒诞。
可这个《圣诗复仇》,哥特黑暗风格???狂风暴雨,塑料,金属。重口味的,的确是重口味的。
加剧了我的难受度,
那2个白痴般的,无人性的儿子,强奸Lavinia,把舌头割了,
是人吗? 还是人吗?怎么做的出来?
鄙视,痛骂那些强奸犯,
1,强奸太可怕了,犯这种罪的人真是该死,
为什么会有强奸这样的事情发生? 别人不愿意,你干着也是很恶心的啊?
2,先强后杀,割活人的舌头,砍活人的四肢,插上树枝,绑在树上,
3,在受罪的人面前 ,还嘻嘻哈哈,作出一副疯子的状态,得意忘形,把快乐建立在别人巨大的痛苦上,
看着这些滔天罪行,看着都快崩溃了,还要去犯,
——————————————————————————
片子拍的很好,演员也演得很好,
可还是觉得整个片子太恐怖了,让我受不了。
演员们用一种暴烈激动,漫画卡通般夸张剧烈的演技方式来诠释,更显恐怖。
以恶攻恶,把生活中的阴暗面放大给我们看,以一种隐喻的故事,其实片子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圣诗复仇》影评(八):太残酷了,所以笑
《Titus Andronicus》几乎是莎士比亚的盛名之下,最受冷落的一部戏剧,甚至有人拒绝承认此乃莎翁所作,十七世纪之后便几乎从未被搬上舞台过。相反,到了上世纪,这出戏却意外热闹起来,1923年,英国老维克剧团为了要好大喜功的上演莎翁全集,硬上了这出戏,观众看到台上最后好人坏人通通在五秒钟之内一个接一个倒地死光光,全都忍不住笑开了。1955年,彼得·布鲁克邀请劳伦斯·奥利佛、费雯丽等大腕搬演此剧,一方面是因英国莎士比亚剧院要再次创造以一个剧团演完所有莎剧的光荣纪录,另一方面也是因此剧的极致残酷性吸引了大导,以此实验残酷剧场的理想。
这部戏有多残酷多怪异?看以下这些情节:哥特女王Tamora的两个儿子,强奸了Titus的女儿Lavinia,而为了让Lavinia无法开口说话,故将她舌头割去,为了让她无法书写,将她的双手砍去,并在断肢里插上树枝;Titus终于得到报仇机会,他将Tamora的儿子血一滴滴放尽之后,将其肉做成大餐款待Tamora……
多么疯狂,莎翁的第一部罗马悲剧,曾经乐观明朗渐渐褪去,然而毕竟仍然年轻,连仇恨都那么血气方刚,没来得及沉淀和修饰的阴郁悲愤,在舞台上却是用瑰丽的血色铺成。这种狂乱,这种扭曲,正中上世纪末电影工业的下怀。
1999年,百老汇女导演Julie Taymor将这个剧本搬上银幕,在肉体芬芳里,阴谋丛生——人心的恶,黑得见不到一点光。穿着现代装的演员们在那些极富装置感的道具里穿梭,在摩托车、枪械、冰箱、随身听、台球桌、麦克风、百事可乐里,残酷隐隐有了狂欢的色彩。被割去舌头砍去双手的Lavinia回过头来,白衣飘飘,无言的痛楚一旦开口,只见鲜血汩汩流出——这镜头竟如此美轮美奂,受难中的Lavinia比之前之后的Lavinia都美,难道你相信导演不是有心成就这暴力美学?看得我,也情不自禁微笑起来。
每个人心里都有黑泉,恶无可鞭挞,因为它被每个人的人心豢养,如同夜豢养出乌鸦一样——这大概是当代很多先锋电影隐约的主题。难怪莎翁的这出戏,在这个年代才得以平反,亿万吨血浆的电影工业成了我们当代人的精神食粮,越残酷越美丽。
我听说,一个人如果跳楼自杀,那么在坠落过程中便会失去意识,为在无知中迎接撞地那刻的痛——1923年,英国老维克剧团的台下,那样的笑声朗朗或许意义在于此。太血腥了,所以笑,我们在笑声朗朗中一次又一次迎接银幕上的血腥,一次次预习,为的是在实现的那刻,让自己麻醉。
很早就知道这部电影,是因为Hopkins和Lange的出演,但似乎反响不大,在碟市上也一直不太好找,即使看见了也没有太多的注意,只是这一次正好碰上减价,才买了回来。三十晚上,为了抵制那足够让人变成老年痴呆的春晚,躲在另一个房间里看碟,轻松地看完了僵尸肖恩,想找部气氛不同的电影来调剂一下气氛,恩?刚好就把这部Titus放入碟机。在鞭炮声中,我伴随着这部电影走入新年,半晌说不出话。莎翁的原作我没有读过,具体的剧情设置是否一样我不清楚,但主线肯定是一样的,罗马大将Titus战胜哥特人后,将哥特女王的长子作为祭品杀死,并回罗马后拥戴一个昏庸的王子做了皇帝,一心复仇的女王勾引皇帝,做了皇后。而Titus要把女儿嫁给国皇帝,他的儿子不干,Titus在忙乱中杀死了一个儿子。随后,女王的仆人和情人摩尔人阿龙唆使女王两个儿子在狩猎中杀死了Titus女儿的未婚夫并强暴了她,还将她舌头割去双手砍断,并将杀人罪名推到Titus两个儿子身上,Titus在阿龙的欺骗下,想用自己的一只手换儿子的命,结果只换了两颗首级.Titus仅存的长子逃走了,征集了哥特军队来复仇。而Titus诱骗杀死了女王的两个儿子,并且在最后的宴会上成功地杀死女王复仇,但自己也被皇帝杀死, 皇帝则被Titus的长子所杀,Titus之子成了罗马的新皇帝。
原谅我不太好的表达能力,不知道以上的剧情有多少是改编后的结果,但想必梗概还是一致的,否则演员们不可能念出那些“莎”味十足的古英文台词。看上面的剧情,大家可以看到,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杀死”,据不完全统计,在片中仅有名有姓的人物,死于非命的就有11人之多!不知道是否是莎翁作品中死人之最,且没有一个是正常死亡,说这是一部血腥的电影也丝毫不为过。
但这不是关键,以上我的描述可能还会让各位以为这是部中规中矩按照原来剧本排的传统史诗电影,那倒也没什么了,即使拍得再出色,一大半还得归功于莎翁。但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一种颠覆。片头是个在自己家厨房的漂亮男孩正带着暴力倾向地用一群玩具进行战争,但门打开后,外面是古罗马的斗兽场,他被高高举起来。这时更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一群穿着罗马战袍的战士们开着摩托车和装甲车进场了!而这个看起来很现代的小男孩直到影片进行到一大半时才有台词,其余时刻一直作为一个无语的旁观者出现在每个血腥的角落。而他,居然是Titus的孙子!
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这样的表现手法,都让人目瞪口呆:想象一下,开着高音喇叭竞选的王子,听着重金属玩着电玩的年轻人,以及后来哥特兵团酷似纳粹德国的装束……在一派后现代的颓废与古典的悲剧气氛中进行的歌剧。感觉像是两个被解构了的世界在一个妄想狂中的重组。想说点什么,但又发现根本说不出来。
还是来谈一点吧,仅仅就形式上而言,女导演Julie Taymor已经玩到一定水平了。不仅仅是那种带着躁动的画面质感和不断出现的有着强烈精神分析学倾向的梦幻场面(比如女王
长子被屠时,影片没有正面表现,而是在森严的音乐中将被肢解的一座塑像的部位逐一呈现,最后出现一完整雕像,但心脏处被挖出一道伤痕),这些可谓见仁见智。但她在画面描绘中对古罗马社会注入的后现代工业社会独有的空虚感并与环境契合得很完整,即使是喧闹的场面,所表现出来的仍然是一种让人欲哭无泪的伤感,比原著更多了一种悲天悯人。比如当Titus受骗,献出自己的双手后,来报信的是辆类似小丑巡回演出的小车,两个小丑唱唱跳跳,但大幕揭开后显露出的两个人头和一支断手使周围彻底安静下来。那一刻的感觉就好象“Brazil”中那个报信的歌女一样,充满了一种荒谬的真实,而此时的Titus却笑着接受着一切,更切合了这种闹剧中的悲伤气氛,那种剧痛后的近乎崩溃一下就显现出来了。而之前的那场戏,Titus一家站在十字路口,孤立无援地念白,周围凄凉一片,淡蓝偏黑的色调,让人联想起了Eliot的“荒原”。这样的环境设置也正符合Titus的内心,痛苦得到了空芜,但仍然有理智,仍然有家人在身边,他还带着希望。而到了前面提到的场面,捧着儿子首级的Titus只是为复仇而活了,那开怀的笑更让人不寒而栗。讲到主题,复仇是少不了的。但我想导演可能更愿意表现一种宽容,这种宽容不是正面的,更不是说教式的,而是通过无情的杀戮体现出来。影片中几乎没有一个清白的人,每个人的手上都沾着别人的鲜血,只是多少问题。说到这里,阿龙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必要重点提一下。他是个摩尔人,他是个奴隶,他又是女王的情人。某种意义上,女王为子复仇,情有可原,Titus杀死俘虏,也不能说是很重的罪过,皇帝昏庸但不是恶毒,但这个阿龙,却几乎是彻底的一个坏人,为了坏而坏,正如他死前说的,他只可惜自己不能活着来做更多的恶,他只为自己身前做的善事忏悔——如果有的话。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却情不自禁对这个角色充满了同情,尤其当他毫不露怯地和Titus长子对质时说出的“羞耻?你们不是说黑人永远看不出脸红吗?”简直可以看作是与“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刺我,我也会流血”一样经典的对于种族歧视的反抗的台词。对于一个从小被蔑视被侮辱的人来说,一旦获得权力,那意志必将因此而膨胀,为所欲为。阿龙就是这样的。所有的悲剧他都几乎有插手,但不应将他视为完全的凶手,每个蔑视过他侮辱过他的人都同样有罪。虽然,阿龙一生作恶多端,但当他面对死亡的时候,我清楚地看见他的平静和安详,尽管口头不承认,但我想,他已经真的有些忏悔了,因为他看见了自己的孩子——这曾经被他作为自己罪恶沿袭的载体的小生命,被安静地抱在一个白人孩子手中。阿龙是属于悲剧的,仅仅从他的命运来说,完全可以看作一个反英雄形象。虽然戏份不很多,但这个角色十分出彩,几乎夺去了我全部的眼球。很奇怪,在这个最不可能会宽容的人身上,我却看见了宽容的影子。而在Titus、女王因复仇而血红的眼中,我看不到任何的怜悯。包括Titus那几乎一尘不染的女儿,她为自己的骄傲得到了惩罚,虽然这惩罚太重了。而女王那两个儿子,我更愿意将他们当作婴儿,即弗罗伊德的本我,懵懂的,幼稚的,罪恶不是他们的本义,在那两个孩子眼中,不过是场游戏。而阿龙是他们的老师。
虽然充满了传统戏剧的二元对立,但并不存在什么特别的善和恶,只是一群背负着罪责的人在徒劳中增添着手上的血渍。在杀戮中开始,在宽容中结束,所有人都是迷途者,当他
们走过时,只留下背后11座坟墓。
《圣诗复仇》影评(十):不能爱了,只好去恨
恨之所以没有爱高贵,或许是因为爱通常带来的是希望与宽容,而恨是一种绝望的情绪,即使复仇能够带给人快感,但是人物在仇恨中,最容易迷失自己。
影片《提图斯》中的人物,最多的情感便是恨,于是故事在人物的复仇中发展着,层层推进,但是这部充斥着复仇的影片,想告诉我们的却不是复仇。
《提图斯》是一部形式感很强的影片,它更像是一出舞台剧,而不是电影,很显然,导演朱丽泰莫在改编上,尽可能多地保留了莎士比亚的戏剧的特色,影片中大段的内心独白以及旁白是莎士比亚一贯的作风,但在影片里,却是一种比较省力的刻画人物内心的方法,虽然有很好的抒情效果,体现着莎翁的个人风格,但是放在电影中,却显得有些取巧以及画蛇添足,即使这些台词写得很棒。毕竟电影是用画面来讲述故事,冗长的独白虽然使得影片极具特色,但人物一旦用语言代替了动作,便显得有些脸谱化,少了些能够深挖的东西。人物的复仇,也在他们各自的独白中体现出来,观众缺少一个发现的过程,因此大家所关注的,只是他们怎样复仇,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
故事有一条很清晰的线索,高卢战败后,皇后泰莫拉作为俘虏却被罗马的皇帝看中,摇身一变成为罗马皇后,她开始为自己死去的儿子复仇,提图斯因此失去了两个儿子,自己的女儿拉维尼亚也受到残害,皇后的复仇计划一直在进行,而当提图斯得知女儿是被皇后的儿子所害,于是他们一家人的复仇也开始了,两方对抗,实际上就是相互复仇,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故事的发展围绕着复仇,但是复仇给剧中人物带来的却是更大的伤害,这些活在复仇中的人物,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因此《提图斯》给我的感觉是只有故事,缺少极具个性的人物。
片中主人公提图斯本是一个英雄,为国家打了胜仗,带来荣誉,他原本会是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国家的人,他甚至可以因为对皇帝忠诚而杀死自己的儿子,但是当他的一家受到残害的时候,个人仇恨大过了一切,从此生命的主题便是复仇,这时的提图斯其实要比影片开始时候的提图斯更加真实。提图斯的改变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两个儿子,女儿受到残害,自己失去了一只手,而是作为英雄,在他向人们祈求“对我儿子手下留情”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在影片中的这一场戏,提图斯面对着这群走向他,经过他身旁的人,而这些人当中没有人停下脚步,这样的设计也使得提图斯的被孤立与无助体现了出来,他所经历的其实是精神上的背叛,而这一切,胜过肉体上被残害,当他得知残害自己女儿的凶手是皇后的两个儿子,此时他的仇恨被激化,因而走向了一条不归路,可以说提图斯的复仇是被动的,是在巨大的伤害下被驱使的复仇。而相比之下,皇后的复仇显得要主动多了。泰莫拉从一开始就是主动的,从设计到行动,步步为营,而她复仇的原因也只是因为提图斯在她苦苦哀求之下依然杀死了她的儿子,这是一位母亲的复仇,但这并不能作为一个很好的理由,无限的恨意并不是从无限的爱意当中产生,很多时候面对丧子的痛苦,复仇并不是唯一可以做的事,但泰莫拉的选择正是惊心动魄的复仇大计,可见隐藏在人物内心的,原本就是一颗残忍的心。
而在人物表现上,剧中人物都是比较夸张的,夸张的台词,夸张的动作,但是夸张并不是很好的诠释人物内心的方式,这种表现手法同样更适合舞台剧而不是电影,一旦表现过于夸张,便会使观众无法很好地移情,因为夸张带来了渲染,加强了戏剧效果,却带走了更加真实的人物情绪,我们看到的是剧中人物在复仇,可是人物内心的仇恨并不是在观众的观影过程中挖掘出来的,而是用夸张的语言,表面化的动作呈现出来,这样的表演或许是好看的,但却不一定实用,人物内心真实的仇恨应该是隐忍之下的爆发,这个点没有拿捏好,便显得有些虚张声势了。
然而无论影片采用了怎样倾向于舞台剧的拍摄手法,它所表现的,也只是两方复仇这样简单的故事,故事不复杂,但是故事背后,始终是有创作者想要我们观众接受的东西。
《提图斯》实际上是一部比较感性的影片,但是感性的背后,更多的是剧中人物因仇恨而失去理性之后的疯狂,复仇是一种缺乏理性思维的行动,贯穿全片始终。在影片的主要人物中,其实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无辜的人,提图斯的女儿或许可以算是一个无辜的人,但我个人认为也是在她受到残害之后,在那之前,拉尼维亚依然会在撞见皇后偷情的时候冷嘲热讽一番,她所受到的伤害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父亲杀死了泰莫拉的儿子,也因为她对泰莫拉的羞辱,在泰莫拉眼里,她一定是咎由自取的,但在拉尼维亚成为一个受害者的时候,观众对她的情感便只有同情。在影片《提图斯》中,我们所能感受到最多的便是浓烈的,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恨意,与残忍的报复,坦白讲我个人并不喜欢这样的故事,如同恨会让人绝望,这部片子也会给人带来绝望的感觉,即使最后提图斯报仇成功,但是他依旧死在皇帝的复仇中,而皇帝又死在了提图斯的儿子的手上,由此可见,影片想要说的似乎并不是复仇,而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但以这样的故事阐释关于宽容的主题,总是会让人心底生出一份寒意。好在故事虽然围绕着复仇展开,但是想要表达的却是与影片内容相反的态度,宽容。
每个人在看一部电影的过程中,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理解,每个人从一部电影中接收吸取的东西是不同的,而在《提图斯》中,我以为创作者在这样一个复仇的故事背后想要表达的,却是宽容的主题。
《提图斯》在我眼里是一部阴暗的影片,夹杂着太多人性的扭曲,当拉维尼亚长大她的口露出没有舌头的口腔时,观影仿佛成为一段恐怖的经历,在充满血腥与复仇的罗马走了一遭,这样的影片无疑会给观影者带来不舒服的观影感受,即使是悲剧,也少了那份悲怆的美丽,反而用大段血腥暴力代替。并且在血腥的复仇之中,我们也不得不感叹命运的造化弄人,使得原本作为罗马英雄的提图斯落得这样的悲惨下场,命运就像是无形的手,翻云覆雨,带给每个人不同的际遇,在命运的安排之下,每个人的所为都带着一些伤感色彩,走上复仇之路,何尝不是命运的一场作弄,只是故事的最终结局依然是坏人不得善终,但是复仇的人何尝不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一切是仇恨带来的,必然会有一种解决方式,那便是宽容,也唯有宽容,才能改变这一切。
所以在影片结束之后,故事没有随着主人公提图斯的死亡而结束,反而是一种新的开始,心灰意冷之后,还是会等到春暖花开,因为新的故事是属于下一代人的,影片的最后提图斯的孙子抱着爱伦的孩子所走向的,仿佛是一片光明,影片多少还是为我们留下了些希望的,罗马的故事要重新开始,所有一切的暴力与血腥,或许可以告一段落。
最后,想提出一些个人觉得在剧情方面不合逻辑的地方,首先皇帝在当初的争夺皇位时,同自己的兄弟是敌对的,即使在登上了皇位之后,他依然想要夺走自己兄弟所爱的女人拉维尼亚,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弟弟可以说是没有手足情的,但却在提图斯的儿子被怀疑杀害他弟弟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处死了他们,我第一点质疑的便是皇帝对自己弟弟的感情是否足以让他处死罗马英雄提图斯的儿子,甚至是在他们只是作为怀疑对象的前提下。其次,提图斯曾因自己的儿子协助拉维尼亚抗命而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可见他对皇帝的忠诚大过自己的骨肉亲情,因此当他为两个儿子求情的时候,便显得有些前后矛盾。这是个人认为影片中不能自圆其说的两点,当然也不排除创作者这样安排有其用意所在。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个人对于《提图斯》的一家之言,或许有过度阐释的地方,但依旧认为只要言之有理,就是有价值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