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渔童》影评10篇
日期:2018-09-15 01:1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渔童》影评10篇

  《渔童》是一部由万古蟾执导,杨文元 / 邱岳峰 / 阳华主演的一部动画 / 短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渔童》影评(一):绝赞的剪纸动画

  前不久刚刚回顾了《大闹天空》,然后又找来《哪吒闹海》和《渔童》来看,其实就画面来说,我觉得《哪吒闹海》比《大闹天空》更好,不管是人物造型表情动作、构图、配色都比《大闹天空》要好,《渔童》也比《大闹天空》好,各方面都超棒。尤其是娃娃从鱼盆里出来跳舞那段场景,看得我眼泪直流,有人要说了,这么欢快的场景你怎么还流泪啊?但我要说的是:如此优美动态,如此美妙舞蹈动画,现在中国动画片里还能看得到么?如此这般的灵动巧妙实在让人感动

  《渔童》影评(二):流传于渔民间故事

  本美术片改编自鸦片战争之后、义和团运动之前流传于渔民间的故事。

  帝国主义占领了中国的港口,不准渔民出海打鱼,然而渔民仍要交渔税。老渔夫迫于生计,在一个风高浪急的雨夜,冒险越过封锁线出海捕鱼,可是忙活大半夜,只网到一个画有渔童的汉白玉鱼盆,他没想到的是,该鱼盆竟然是个宝物,夜里他熟睡时,渔童从盆里跃出来开始垂钓,为他“钓出”许多又大又亮的珍珠。第二日,老渔夫拿珍珠去市集上售卖,向众人讲述了这件神奇的事,洋教士听到并偷偷地见识了这件宝物后,妄想将其霸占。

  《渔童》影评(三):记忆中的“渔盆是我滴”

  爸妈童年的记忆让我好奇,我上网看了这部动画片。动画制作传统中国手法,是万氏三兄弟代表作之一,表现思想也是传统的中国文化传承。

  经典画面有狂风暴雨海浪穷苦的老渔夫打捞上来一个美丽的渔盆,这只渔盆在深夜会跳出一个坐在莲花上的小娃娃,跳着舞唱着歌,挥舞着鱼竿,水珠浅在桌子上,然后变成一粒粒珍珠。老爷爷集市上卖珍珠时被洋神父发现起了邪念,想抢为己有。

  围绕着捍卫渔盆和抢夺渔盆娃娃、渔翁和洋神父之间展开了各种周旋。很搞笑的台词比比皆是,很是漂亮之作。

  《渔童》影评(四):为什么现在看还是经典?

  那,20分钟的片子故事很紧凑,台词不多却句句精辟小时候看就很喜欢

  今天翻出来再看,发现里面几位不同角色或许不经意,或许很刻意的台词,很应当下的景,够残酷的,下面举例

  年轻渔民有一句“***,这是什么世道。”59年的片子,到现在底层人还是这句话

  官老爷有一句“你放屁!”59年的片子,到现在当官的还是这句话

  洋人有一句“渔盆,是我们国出的宝贝。”59年的片子,到现在外国人还是这句话

  一些当时直白愤怒,50年后竟然升华成了某些隐喻,我想这应该是和当时创作者本意相左的

  《渔童》影评(五):童年

  嘿嘿,只要是中国人相信只要看一遍,就会对他留下很深的印象

  人物的语言很具有感染力老人家沧桑沙哑声音里透露出他的愤怒,对待渔娃的怜惜与疼爱让人对恶人只有恨!

  还是很高兴,咱家还有这么好的作品,虽然这是很早的片子,我觉得我们是他们给带大的,看到他们就能回想起童年往事:打弹珠、搓泥球、插地、跳房子、 跳皮筋、打画片、挖蚯蚓、钓鱼、钓虾、抓蝌蚪、野炊……

  还记得,在公园里,和几个小伙伴偷偷的趴在池塘边,用手把刻都给捞起来,带回家养在自家的玻璃瓶里,它总是长到长出4支腿的时候悄然偃息了……当年并没有环保意识,直到上了小学,才知道,不能这样。其实最后没有再捞是因为公园的管理员阿姨天天蹲堵我们这些小调皮蛋蛋,实在没有下手的机会,才作罢的。小孩就是小孩,没多久我们就把目标转移到挖蚯蚓钓鱼上了。

  嗬嗬,当年只因一个小小的玩意儿也能了上一整天,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了我一个幸福的童年回忆……

  《渔童》影评(六):总感觉神父像骆驼

  《渔童》

  总体来说,印象不算深刻好人方的角色缺乏特点老头太老了,胡子都那么长那么白了,就记着他被铁链子锁了,属于被欺负的对象村民像陕北的农民,除了其中一个说出了一句“***,这是什么世道”比较生猛,再无表现,属于敢怒不敢言的;比较能打的是那个小渔童,不过武器就是一个鱼竿,和金箍棒,乾坤圈相比差远了,而且人太小,勉强可以分清胳膊腿,脸基本看不清,这渔童好像干什么都要唱,但是唱什么听不清。比较吸引我的是那个外国神父,我总认为他长得像骆驼,地中海中间的那个尖像驼峰,再就是他那外国味的中国话,“克脸滴捞头儿”。

  影片中一个细节让我困惑,老头做白日梦,幻想把珍珠卖了钱买船,用船捕更多的鱼,到这里梦就结束了,如果他继续下怎么打发那些鱼?自己吃还是把鱼再卖钱?自己吃吃得了吗?再卖钱要钱干什么,直接卖珍珠就可以了,现在也不懂。

  《渔童》影评(七):向老一辈动画人们致敬!

  细致的美工,诚意的制作,深刻而又易懂道理蕴含其中。。。今晚已经看过太多太多童年那珍贵的回忆了。。。那个时候的动画人真的是用自己一颗炽热的心去做每一部动画给孩子们。无论配角主角,无不塑造深入人心无可挑剔

  我现在点伤感了,伤感我以后再也看不到像这些神作一样的动画了。。我已经20多了。。。从当年的无知小朋友成长为一个懂得看问题认识问题的成年人了,我看到了遗憾背后那深深无奈

  我先要说:老一辈的动画人们,我代表80们向你们致以崇高敬意!(大家不会介意吧?他们值得,绝对

  是你们,让我们拥有了一个无比快乐精致的童年,是你们让中国动画产业在那个时期焕发出无与伦比光芒,是你们让迪斯尼都感受到中国人非凡的创造力,是你们把“中国特色”这四个字的含义真真正正完美诠释了出来,是你们铭刻出了那个时代光辉的一页。。。

  也许你们已经老去,也许你们已经放下手中的画笔,也许你们还在回味曾经用自己心血谱写出的动画,也许你们还想再回到昔日那让自己魂牵梦绕岗位,也许你们还想用自己的心再为孩子们画出一部带给他们欢乐的动画,也许。。。

  也许我们不能给你们带来一座小金人,也许我们不能给你们应当的财富,也许我们不能带给你们应有的荣誉,也许我们不能为曾经努力工作过的你们做一些什么。。也许。。。

  也许,今天我们能大声的告诉后人们,曾经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只为换来孩子天真笑脸,用那一祯祯的动画告诉孩子们人生中蕴含的哲理,用那绽放着光芒的油彩谱写着那个只属于孩子们的时光书本

  致老一辈中国动画人们!你们永远好样的!敬礼!

  《渔童》影评(八):强烈的能指与现实隐喻意义

  《渔童》的故事被设定在鸦片战争与义和团运动之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开端,是中国半殖民封建社会的肇始,从此人民生活在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中;而义和团运动则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极致太平天国运动在某些方面有对西方的利用,在宗教势力上),有强烈的反洋的民族化目标,而起因也是国人与洋教的矛盾。创作者在此话语体系中,有着明确的主题指向,就是底层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

  在艺术上,木版画风格的剪纸动画,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民间音乐艳丽鲜明色彩,紧凑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都造就了此片的经典性。人物形象塑造上,以白胡子老人为代表的众渔夫的魁梧有力强悍身材爱憎分明面孔炯炯有神目光,渔童的哪吒化造型,教父、县官等一干妖人的魔鬼化造型。在语言上,年轻渔夫的“***,这是什么世道”,官老爷的“你放屁”,洋教父的“可怜的老头,这是我们国出的宝贝”,在即设的“所指”中有着强烈的“能指”。再比如,渔童出现后,衙门上方“明镜高悬”牌匾的特写,县官的帽子被扔在狗头上,都有着隐喻意义。

  与现实情境来看,本片却不像那些革命电影的死板与僵化,正在于其现实的隐喻性。当时的殖民主义在今天仍不过时,在“改革开放”的宏大话语体系中,招商引资的强烈诉求带来的一种自身位置的降低,政府在与西方列强对话明显有一种“媚洋”的心态。当时的半殖民与今日的新殖民主义,相互映照,更应引起国人的深思。当反殖民主义者与新殖民主义合谋后,处于最底层的仍是渔夫们。而渔童也只能成为渔夫心里的美丽幻想。

  根据张士杰搜集的同名民间传说改编

  导演:万古蟾 

  作曲:王易 段时俊 

  造型兼动作设计:胡进庆 钱家骍 沈祖慰

  摄影、特计:游湧 

  时长:23分钟

  出品年代:1959年

  出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渔童》影评(九):看《渔童》

  看《渔童》

  ——回味历史,那段屈辱,那段兴盛

  导演:万古蟾 

  作曲:王易 段时俊 

  造型兼动作设计:胡进庆 钱家骍 沈祖慰

  摄影、特计:游湧 

  时长:23分钟

  出品年代:1959年

  出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那一年 ,鸦片战争的硝烟蔓延在中国大地上,让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激动不已,可是屈于国力弱势,我们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外国军舰大摇大摆的驶入我们的港口,而我们只能是摇尾乞怜,不断地和谈,割地赔款!祖国母亲财产一点一滴的被掠夺。

  我们的故事发生破坏最为严重的沿海小镇:那一日眼光明媚,可是远方的天空似乎有丝丝的阴霾,渔夫们早早的成群结对的出海打渔,一位白发苍苍老者摇着那已经残破的小船赶来,当听见远处的人传来洋人封锁港口的消息时,无奈却又咬牙切齿的挥动着臂膀发泄着不满,那是来自底层受压迫人民的心声。那些苦难的人们受尽外国人的欺压还不够,还要受到当地官吏的压榨,催缴渔稅。面对种种压力天公似乎听见了劳苦大众怨恨的呐喊,那晚,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浪花拍岸。老渔夫苦闷的坐着,抽着旱烟思索着。看着恶劣天气,在他脑海里唯一的想法就是趁着黑夜出海打渔,以此来维持生计和缴纳渔稅。可是波涛滚滚的海上鱼儿似乎都回家睡觉了,老渔夫一无所获突然远处金光闪闪,老渔夫撒网捞上来一只汉白玉的鱼盆,老渔夫只得闷闷不乐的回家睡觉,正当他熟睡的时候,鱼盆中升起一朵莲花,花中一个小男孩唱着哥儿挥舞着鱼竿逗引着水中的小鱼,一颗一颗大的珍珠从水中跃出,散落在桌上。第二天渔夫拿着珍珠到集市上卖,引来了洋教父的注意,于是教父决定想一探究竟,最终知道了事实真相,就想把鱼盆占为己有。神父勾结了当地的衙门,老汉被带进了衙门,受严刑逼供。最紧要关头,老汉打碎鱼盆,渔童现身,他用手中的鱼竿打败了所有的人,最后,破镜重圆,白玉盆还是完完整整的回到了老渔夫的手中!

  短短的二十几分钟,简单的台词,人物内心的思想感受都可以从影片的音乐中得知,一首首民俗音乐倾注着那时劳苦人民内心的伤痛期望。影片设置在鸦片战争与义和团运动之间,那时候的人民处于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之中, 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人民与洋教的矛盾激发了强烈的反洋运动,主题明确:反帝反封建。

  在艺术上,全片采用了剪纸的艺术形式,运用人们耳熟能详的民俗音乐,色彩明快鲜亮。故事的梳理性很强,节奏紧凑,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人物的造型:白发苍苍的老渔夫魁梧有力,眼神炯炯有神,一副爱憎分明的面孔;渔童则是以哪吒化的造型示人;还有片中的洋神父,县官,衙役等都是妖魔化的。

  在语言上,一些话到如今似乎都值得一谈。片中开头年轻渔夫说:“***,这是什么世道?”那是代表那时候的最底层老百姓的心声,而如今,环看四周,那些任然生活的不好,受着这样或那样苦难的人们同样会说那样的话!还有洋教父说:“这是我们国出的宝物。”呵呵,看看如今的西方列强,那些在军事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往往会藉由种种借口侵占那些弱国的资源。真的是强权政治啊!

  本片沿用了中国动画片一贯的寓教于乐的思想。比如渔童出现后,衙门上方“明镜高悬”牌匾的特写,县官的帽子被扔在狗头上,都有着隐喻意义。似乎再告诉我们有其名必要有其实,做官者要有做官者的言与行,不能为虎作伥欺压老百姓,不然到最后只能是名不副实,受到大众的唾骂。作为具有时代意义的一部影片而言,其时代性是可以延续的,就拿如今的加入WTO之后大量的外资涌入大陆,我们面临了很大的挑战,很多人一味的关注外资企业,似乎有“媚洋” 的嫌疑。作为新一代大学生而言,我们也在选择,选择如何对待那些新鲜事物,我想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吧民族大义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面,既要学习西方社会的先进科学知识,但是不能随波逐流,趋于大流,我们要时刻记住: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是最值得同情与帮助的。要不断地反思,不然渔童也只能成为渔夫心里的美丽幻想。

  读完《渔童》才发觉他的魅力,美丽鲜明的色彩,嘹亮的歌声,让我不禁想起儿时的美好时光:打弹珠,钓鱼,钓虾,抓蜜蜂……影片是我国艺术家智慧的结晶,是独特的,是我国动画的唯一与兴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渔童》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