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之王》是一部由麦克·卡希尔执导,迈克尔·道格拉斯 / 埃文·蕾切尔·伍德 / 爱丽森·阿什莉·阿姆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快要进入坟墓的人却难得有如此激情。不仅是因为愧疚想给他的女儿弄一笔财产,他感觉到孩子已经被生活压迫没有创造和幽默感了;在查理的眼里,循规蹈矩地做一个麦当劳的服务生简直就是在扼杀生命。电影中一直对是查理否找着大批的金币没有正面回应,对查理的是否死亡也语焉不详。 但是我们看到女儿在参与父亲的寻宝游戏中,找到了生活的创造力和想像想像力,米兰达敢于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了。这可比财富本身更有价值,这也是老爸的苦衷吧。
有个细节,老爸勾引中年女警察,很有意思。一直没有谈恋爱的正经女儿后来竟利用自己的色相偷到了超市的万能钥匙。
我也快步入老年行列了,查理永远激励着我,是我的榜样,这也是我感谢作者给我们写了这样一个好的故事!
其实我最近也一直在想
是不是在坚持自己不应该坚持的东西
却又放弃了许多不应该放弃的
可是真正可以分清这些事情的人又有几个?
一个疯老头
在精神病院呆了两年
就放弃了所有之前的爱好
变卖提琴Bass,家具。。。。甚至不惜把自己未成年的女儿也拖下水
从整个事情的过程来看
一件可以让他付出一切的事情
真的很自觉的联想到了自己
我仍然在痛苦的坚持着明明就不应该再继续下去的事情
我不舍得放弃掉现在这样的生活
或许还因为有太多的人跟我说
这样太冒险,太激进
或许我真的应该像老Charlie一样
坚定的放弃掉之前的一切
坚定的去做一件疯狂的事情
因为希望
《加州之王》观后感(三):为什么叫KING呢?
Charlie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体系之外的人。自由,人家那个算真正的自由,形神合一的自由,接近于原始人类的自由,像他这样的人没有历史局限性,穿越到任何年代都这么活,因为他的精力都放在忙着实践自我理解的世界,根本没时间理会当下的时代背景、政治体制、主流价值观念。。。他比反社会、反政府主义者都更cool,因为他根本就不觉得有任何东西可以束缚他,也就无从反抗么。后来在社会主流理念中Charlie被判定为疯子,把他下放到精神病院改造,人家不评论,不反抗,不浪费时间,继续进行未完成的自我实践,开始了新的冒险旅程。
Charlie也不能完全超脱,他与现实的唯一联系就是Miranda,因为Miranda是遵守社会规范的孩子。当然孩子么,总是容易受周围事物左右,当父亲在精神病院时候,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社会,她要遵守规则,养活自己;但当父亲回家后,接触超凡的父亲久了,叛逆的基因被激活了,跟父亲开始寻宝之旅,虽然日子开始变得荒诞,但是我们发现跳出社会规范束缚的小女孩也有童真的一面,年轻的脸上绽放的笑容比以前多了很多虽然日子更拮据了。由此可见社会规则只能保证你可以生活在这个时代,你会有一个身份但并不关心你是否快乐,甚至有时候规则就是要牺牲自我和快乐。
寻宝是整个故事最妙的编排,有双关的意思吧。对Charlie,他寻找到的宝藏是证实自己的理想和女儿给于的信任。对Miranda,寻找到的宝藏是现实的财富和父亲的爱。
...Then,I started to see that all my life.I've been trying to do something great.But then I realized that I was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you.You know ,to do something great or whatever...这是父亲在跳回河里前对女儿说的话。看到最后我才意识到这部电影带给我了什么,原来我父亲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原来他这么多年来通宵看书搞他的山寨试验不是为别的,是让我能to do something great or whatever.非常震惊,我应该找个合适的机会跟爸爸谈谈心,我想让他知道我有一点儿懂他了,至少我保证不再笑话他是山寨科学家了。
《加州之王》观后感(四):Out of law
你看古文便是如此简明传神,只一个徒字,就有两手空空的怅然。而确为此亡命。
那便沦为世人讥笑的对象。他们不是傲然义士不是铮铮志士,而是同样不顾性命却不是为高风亮节不为天下苍生。
他们或许在每一个角落,只为一个信念而不顾一切,他们孑然一身遗世孤立,模样高傲而自由却不奢望别人能认同他的轻狂。
纵然是荒谬可笑的,道家朴素辩证也告诉了我们荒谬是相对的。相对于亡命之徒的恣意,循规蹈矩唯唯诺诺,机械地生活木然冷漠的人们,可曾是可敬的?
始终羡慕只身打马走天下的人们,抛却一切不顾一切只是放手一搏,为了一个信仰。
即使过程艰难而惨烈,即使最后死不瞑目,他们仍是洒脱而骄傲的,因为有信仰,信仰哪怕只是一个理念。
而如今我们在夹缝中苟且生存,不为明天不为未来,没有面对黑暗是内心的支柱。
在这个没有信仰的年代,我愿尊称您为,加州之王。
《加州之王》观后感(五):那一部电影叫做“加州之王”
这一篇文字我写了很多遍,但是一直写不好,删了又删,仍然不满意。就这样吧。
我希望你们都能看看这部电影,这是唯一一部我连续仔细看了两遍,又泛看了一遍的片子。
母亲做手模特但是很早就离开了,父亲查理住进了精神病院,所以女主角米兰达在十四岁的时候就不得不辍学开始打工。故事故意说得很轻松,但它本身是那样的沉重。米兰达将要17岁的时候查理出院,他在医院看了一些几世纪前的小说,坚信有一批宝藏就在附近,他根本不管现在的家庭状况,一意孤行的开始了寻宝的旅程。
米兰达只是个在麦当劳辛苦赚钱的小姑娘,开着一辆破旧的二手汽车,住在摇摇欲坠,墙皮不断剥落的小楼房里,但是她仍然忍受查理的疯狂举动。她说,人长大了有时就不会再相信父母了,但还是很想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也或许因为查理是个病人,所以当她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总是会原谅查理对待那些“莫须有”宝藏的狂热。她随查理走遍所有只要是查理认为在宝物轨迹上的地方,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享受温馨的家庭气氛,渐渐的她开始对查理的行为表示接受并如此的快乐——她享受着自然之美。站在灌溉田中穿着雨衣,看父亲挖掘,笑得那么甜美。甚至当查理租来挖掘机破土的时候她也开心的当起了望风人——我原以为故事就这样了——查理为了弥补女儿的快乐而故意带她四处看看,可导演并不是这么简单。查理到底发现了一些17世纪的文物残片,有时是一枚古钱币,有时是一块精美的瓷器碎片。。。事情复杂起来,女儿明白查理的寻宝梦没法阻止,工程越来越大,不是她仅仅凭着爱能够理解和宽容的,纵然她知道查理的痛苦,也曾经救下过上吊的查理——当查理探测(不如说是猜测)出宝藏位于一个大型超市地下,为了购置寻宝的装备卖掉了她的汽车,她终于拆穿查理的谎言和幻想,与之争吵,然后一连几天发疯的工作,为了买回她的破汽车。
等她回到家里,看到的是酒醉的查理躺在门廊的长椅上等她回家,查理卖掉心爱的大提琴赎回了米兰达的车(这里要说翻译组的恶劣,很多字幕都不对,要不是听原声根本不理解是为什么,是怎么回事)。米兰达心软了,决定迁就查理,满足他的心愿。
查理终于挖开了地面,他准备下水去的时候米兰达试图阻止,因为她担心查理安危,同时也清楚一切只是幻想。查理仍然去了。当警察进入大卖场搜查,米兰达意外昏迷,被查理绑了起来。查理让米兰达说她是被自己胁迫才这么做的。在一系列诡秘的搬运动作之后,查理穿着潜水服跳进挖出的地下水脉里,消失了。警察在慌忙追逐他的时候,踩塌了洞口。。。我们明白,查理是再也上不来了。
第二天米兰达来到超市,工人正在修补那个洞口。她买走了查理最后跳下水洞前暗示她买的家电。当她打开盖子的时候,里面金黄色的光芒照亮了她的脸。米兰达流着泪微笑,在影片的旁白中,画面是她被绑起来的时刻,她说,如果没有被绑起来,她会跟随父亲一起跳下去。她看着查理离开的背影终于叫了一声爸爸。。。
我几乎是一直流着眼泪看完了整部片子。片中讲述的梦还有爱都那样艰涩。米兰达着迷于超市中洗碗机的镜头出现过两次。她看着喷射的水流,闪烁的灯光还有旋转的支架发呆,眼睛里透露出无限的渴望。其实洗碗机就代表了她的梦想。她不愿意做那些本不该她做的事情。辍学打工,为疯子查理做饭,洗大堆大堆的脏盘子。。。甚至在她为查理望风的紧张关头,她仍然痴迷的摆弄着洗碗机的开关,漆黑一片的超市里,自动洗碗机轰隆隆地运转着,涓涓的水流在明灭不息的灯光下缓缓划过洗碗机透明的外壳,米兰达如此着迷地望着它,抚摸着它。或许在她看来,洗碗机似乎代表着洗净自己生活中的不幸与绝望的能力。。。
在超市的外面,查理的一位老友——从前他们一起组乐队,查理是大提琴手,那老友吹萨克斯——为了掩护即将被发现的查理父女开上摩托车引开了警察。他似乎相信了查理关于宝藏的秘密。他慢慢的开着摩托车,身后的警车越来越多,最终将他制服。。。他的表情幸福而又决绝,我想起一个最底层人的小秘密。。。他们也有美好的梦想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而查理,在影片的最后,他穿过长长的水流,找到了宝藏的秘密入口。那里太狭小,他扔掉了氧气罐,向着那幸福的前方游去,向着他认为能够给女儿带来幸福的地方游去,他不忍心看女儿辛苦的打工,他不忍心女儿辍学,所以他那寻宝的梦才开始萌芽,越来越严重。他终于找到了宝藏,而为了保全女儿的幸福生活,他决定死去。一个疯子父亲,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子女。
父爱让我感动。片中父女之间相互迁就,为了对方舍弃自己的行为更让我感动。我知道导演想说的不是这个。在最后的最后,一群偷渡的人们在海滩登陆,他们问米兰达,这里是不是加利福尼亚海滩。米兰达说,是的,欢迎你们。
所有的人都有梦想,所有的梦想都会开花。每个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当那梦想是为了给他人创造而去梦想的时候,那梦想就尤为可贵。不管查理到底有没有找到宝藏,不管米兰达打开箱子到底看到了什么,我们还是应该知道,每个人都在寻找希望。
我想,无论家庭如何,每个父亲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乐健康,也希望在他们离世时,自己的孩子能拥有活下去的足够资本。这位父亲最后的孤注一掷,就像几十年前来这片土地淘金的人一样,耗尽心血,不顾一切:测量,挖土,寻找金库。为了让他的女儿以后不必吃苦,能够从容生活,这一点,虽然他的女儿不一定懂,但至少在寻宝的过程,她不时开怀大笑,暂时摆脱了苦闷、单调、无聊的庸常生活,像个小女孩一样无忧无虑地渡过了一段时间。也许,这就是意义所在。
爱,可以改变一个人,我从来都相信这一点。年老的父亲由于对女儿的爱而一点点向女儿妥协,既让人感到欣慰,不知为什么,还有一点点心酸。
让我最难受的一点是,这位父亲最后就那样走了:沉入水底,解开救生绳,任凭水流将他带到远方,让自己尸骨无存,融入于天地之中。从此,归于尘,归于土,归于水,归于大地和河流。就像《红楼梦》所说的,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而他的女儿似乎也没什么表示。她的内心不痛苦吗?或者,因为父亲本是一个荒唐的人,带给她和她母亲的痛苦已经够多,所以她对他的离去并不觉得非常痛苦?
而到底她打开箱子时,里面有没有藏着金子?也许,有没有金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已经释然了。
《加州之王》观后感(七):单纯与疯狂
我想,这是一部单纯的电影。现在很少有单纯的电影了,电影表现的内容各式各样,但总是无法让一种纯粹的东西打动心灵。但是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想法就是:单纯!
单纯是一种品质,就像我们总是追求各种物质的纯度一样,人生如果能够单纯一些或许会更美好一些。看了各种影评之后,对这部电影大赞特赞的最火的影评并没有打动我,反而是一个理性得让人觉得有点生厌的影评给我以好感。虽然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而这个影评的作者对这部电影的缺点毫无保留的揭示出来并没有让我觉得因意见相悖而不快。那篇影评说得很好:电影的主题陈旧,无非是梦想与亲情;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拍摄的某些细节和情节的处理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完美;主题过于理想化而失去了现实根基。这些评论都让我觉得一针见血,但看完他的评论之后更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当中的单纯让人喜欢。
父亲是单纯的,有梦想就去追求,无所顾忌,倾家荡产也不算是什么大事,想尽各种办法,耗尽一切精力。就是这么疯狂而热烈。父亲是疯狂的,因为其单纯的追求。而整部电影也就如同童话一般,即便最后的结局并非美好,我也并没有感觉到感伤。因为这是童话,童话中的死亡是一种状态罢了,比死亡更重要的是梦想。这就使电影之所以单纯的地方。其实,这部电影关于梦想事寻宝这一设计似乎就已经在向观者表明了:大可不必当真,童话,童话而已。
既然如此,童话就应该是美好的,单纯的。所以,主人公最终一定会完成他的梦想。但是最后他还是因为追求梦想而离开了。看来这部电影不是纯童话。它只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最最单纯而疯狂的童话罢了。童话讲完了,我们还是要回到现实的。电影当中美好的固然很多,但是我们终归还是要回到现实当中。影片最后,几个中国的偷渡者类似游泳一般上岸,为了终于到达了梦想之地而狂欢不已。可是,他们为何要远离家乡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呢?“为了梦想”。开始我是这么想的,因为这符合主题。但是难道梦想就是在加利福尼亚,在美国,在发达国家吗?梦想应该是可以在任何地方生长的,何苦来此呢?说到这里,我想之后的就不必多说了。因为现实终究是残酷的,是不近人情的,所以总有人想着去一个充满了梦和黄金的地方,就不必面对残酷了,梦想就可以生根发芽了。有的人说这样的结局设计是对中国的蔑视,难道导演特地设计了中国偷渡者的场景是为了发泄对于偷渡者的愤恨吗?还是不必这么义愤填膺,现实如此,不承认也无用。
再来看电影的名字,《加州之王》,开始看到的时候就想到了《狮子王》,称之为王,无非是表明这只是一个美好的童话罢了。回到现实,他的女儿还是要面对苛刻的老板和艰难的生活。难道他最后留下的寻宝所得的金子就可以让女儿一辈子顺风了吗?如果把它看作是儿童读物的话,那大概是这样的,“从此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其实,他留给女儿的是单纯和疯狂的资本。黄金并不能将人从现实当中解救出来,而心灵可以让人暂且拥有童话的心境。这才是他一辈子为女儿得到的一切。
《加州之王》观后感(八):到底什么是梦想?
一个疯子和她的正常人女儿,还有一个半疯半颠的老朋友,三个人做了全世界最疯狂和最精彩的加州探险。什么是加州?什么是梦想?什么是人活着的目标?我们从娘胎里来,但究竟在往哪儿去?电影巧妙地用温馨的故事探讨了重大的命题。
结尾没有明确说明查理的生死和金币存在不存在,至于结局,我更喜欢做这种解读:查理第一次入水就找到了金币,然后把金币放在了烤箱里,撕下烤箱标志塞在女儿口袋里,让女儿用信用卡买下那个烤箱,然后自己出去自首以便女儿带着金币脱身,但是当他上岸的时候意识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给女儿看自己是在追逐伟大的梦,于是他干脆就又跳回到河里,也许日记里面记载了从河里逃生的路,也许他更喜欢活在那个梦里。最后女儿买回烤箱,拿到金币,在加州海滩看到了naked chinese guys和金币,相信了父亲的话,并且发现人生最重要的是追逐自己对高于现实的美好梦想的追逐。另外,至于查理到底死没死,这不好说,我主观上愿意接受他没死的故事。
当然还有另一个残酷而且不太合理的解读:查理在河里没有找到金币,但是他有幻觉,认为自己找到了,然后撕下一块烤箱标签塞给女儿,告诉她金币在烤箱里。然后女儿买回烤箱,虽然没发现金币,但是发现了naked chinese guys,于是相信发现父亲并不是疯子,只是在追逐自己的梦,虽然逐梦未遂。
虽然可能有别的解读吧,但是我觉得还是第一个版本更合情合理一点,一些细节其实还是很能支持这个结局的。
至于导演为什么不明确说出结局,我想两个原因:一是结局本身的内容远远小于电影对梦想本身的表达,查理第二次跳水的过程和心理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是否拿到了金币无所谓;二是一个朦胧的结局省去了很多续貂的篇幅,让电影的结构和叙事更有冲击力。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影片叫加州之王?我初看名字和演员表,以为是道格拉斯又要出演什么狠角色,没想到是温馨片。影片直到最后五分钟查理第二次跳入河里才真正给出答案,女儿说:加州的名字就是一个作家编的,他把人们对美好的西班牙黄金梦用california这个词描绘出来了。所以加州之王的意思大概也是说梦想的主宰者,或者追梦之王。
什么是梦想?什么是加州?是人们对一切高于现实的美好的向往。我们为什么活着?因为我们要向我们在乎的人证明自己,因为我们要追逐自己的梦想。我们终究要向哪儿去?要去过我们自己梦里的生活,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加州之王》观后感(九):荒诞得让人笑 温情得让人哭
昨天晚上,看了一场电影《加州之王》,中央六台电影频道放的。我冷落家里的电视已久,若不是何西和号南到家中玩,估计我还不会宠幸她。电视就好比朕的皇后,体面地挂在客厅最显眼处,还得做个背景墙来衬她,虽然地位无比尊崇,可朕久未临幸她。而电脑则是贵妃,躲在深宫卧室里的床上,朕天天抱着她过夜。可是来了邦交使者,皇后还是要搬出来镇镇场面滴,所以暗哑已久的皇后,突然发出声光魅影。邦交使者何西号南在《加州之王》登场的时候就退朝了,各回各家,而我却被剧情吸引住了。皇后就是讨厌,偶尔宠幸她一次,她还不肯放低身段,居然在我看得入迷的时候插播广告,我只好抽空收拾邦交使者的作案现场,各种瓜子壳零食袋饮料瓶。陪我过一次夜,皇后居然插播了三次广告,我才得以看完一部电影,真不容易呀。
《加州之王》看了一半,才发现剧中父亲的扮演者是迈克尔.道格拉斯,主要是络腮胡遮住了他的真面目。这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单亲家庭,刚从精神病院出来的父亲沉迷于研究古西班牙教皇留下的宝藏。从小的很懂事,要养活自己,要提防父亲自杀的女儿,虽然不是很相信父亲的狂热想法,却还是陪着父亲踏上了寻宝之旅。整部影片剧情非常荒诞狂热,许多地方用常理推敲根本行不通,可就是荒诞地惹你哈哈大笑。这是一部黑色幽默的电影,小人物苍白生活中的亲情和梦想是片中一直在传达的主题,荒诞得让人笑,温情得让人哭。影片最后,女儿打开箱子,被刺眼的金光照亮了美丽的脸庞,而中国人,也终于到达了加利福尼亚的海滩。父亲的尸体警方一直没找到,影片中交待的也很隐晦,他潜入地下河,游到深处,手在摸索着什么,然后扔掉了氧气瓶。我一直以为后来会有海滩父女相见的镜头,可居然没有,影片就结束了。我后来看豆瓣上的影评,很多人认为父亲已经死了,可我这个乐观主义者,只相信《基督山伯爵》、《肖申克的救赎》这类的故事,所以,我一直觉得,那个父亲没有死,他找到了地下河的源头,逃出生天了。
《加州之王》观后感(十):重新理解精神病
看完整个电影,电影中那个充满激情,满脑子疯狂幻想,富于才干的父亲,让我想起来我生活的乡村两个被大家视为精神病的人。一个是我爸爸的同事,和我家也有亲戚关系。我叫他伯伯。人到中年时,突然看了一些当时被视为“黄色书籍”的杂志,竟然买了一些当时视为有些淫邪的白色三角内裤,然后逼迫老婆穿上。有关他的疯狂的事迹,我只从父亲口中得知这一件,其它的不得而知。只知道后来他接受精神治疗,每天服用药物,人也变得越来越虚胖和沉默。另一个精神病患者则是不知受了什么影响,突然将自己家砖瓦房子拆除,然后自己动手建了一座外面粉刷了泥巴和干草的房子。当然新建的房子比原来拆除的更为丑陋,以致人们认为他肯定是疯了。看完这部电影,我突然觉得理解了这两个人。他们都是敏感的人,肯定是受了什么影响,了解了还有另外的世界,想凭借一己之力也想复制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生活,但是他们囿于自己的知识和整个社会环境(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的人见识过什么东西呢?),无法清晰的表达自己却又靠着心里那混沌的想法想实现自己头脑中那些疯狂的想法,怎么不被当时的人视为神经病呢?他们俩也许一个只是想看看书中那穿着性感内裤的女人,一个想住书中描绘的金碧辉煌的大厦。可是在当时封闭的乡村,这怎么可能呢?也许他们不像电影中的父亲为自己的疯狂举动找到了一个关于爱的很好的动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实现头脑中那些疯狂的想象和想法。可惜,在那个电视都不太普及的年代,他们能做什么呢?至少现在我觉得他们肯定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只是两个在黑暗中挣扎的敏感的灵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