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巴阿里亚》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8-06 03:4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巴阿里亚》经典观后感10篇

  《巴阿里亚》是一部由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马格蕾斯·梅德 / 雷欧·波瓦 / 安赫拉·莫利纳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巴阿里亚》观后感(一):仍然继续的故乡

  《巴阿里亚:风之门》是托纳多雷继“西西里三部曲”之后,蛰伏多年推出的对故乡西西里岛的致敬之作。倘若我没有坚持看到结尾,我不会想动笔写一写它的。

  人在死的一瞬间是痛苦还是舒服呢?我想会是舒服的。一生经历,总该用去最后一点气力去回顾一下。就算是十恶不赦得罪人,或者是江洋大盗,在死的一瞬也该是安乐的。人生来就有回忆本领年纪越大,这个本领越强。去年读张爱玲的《小团圆》,发现她梳理一生的精妙方式,发现“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莫扎特死得早,他不愿死去,他死前写《安魂曲》,我愿相信那是莫扎特的自言自语,他没写完,但我仍相信他死时也是“快乐”的,就算他没有填完最后一个音符,但在脑中早已将这段乐曲谱写完整

  托纳多雷当然没死,他亦能通过《巴阿里亚:风之门》“慢慢醒来”,也“快乐了很久很久”。

  诚然这是一部快乐的电影,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阳光是快乐的,意大利西西里岛的百姓是快乐的,从头至尾的橘色调,足以让人相信,人的一生就该是充满阳光的安然处之。巴阿里亚,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小镇,那里平静祥和,那里就是导演托纳多雷的故乡。

  故乡能赋予一个艺术家多大的意义?鲁迅在小说《故乡》的结尾感悟到:“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坐看风云的卜然一笑,对希望的无所谓事实上是对生活无所畏惧,故乡告诉鲁迅生活就好比走路。《故乡》倘若没有这个结尾,只能算是平庸;有了,便是伟大。《巴阿里亚:风之门》亦是结尾取胜法,电影的百分之九十九都在通过主人公讲述其一生的经历,平淡无奇,毫无悬念的那种讲述,犹如观看美丽风情照片。但结尾太妙了,和鲁迅的小说《故乡》异曲同工

  《巴阿里亚:风之门》以主人公佩皮诺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主线,伴随其父亲奇科从壮年到死去以及孩子彼得罗从嗷嗷待哺远走高飞生命历程,又将诸多历史事件穿插其中。我、父亲、孩子,三代人犹如一个人一代一代下去,不过是自生到死的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轮回影片故意将佩皮诺的童年和轮回的未来自己,以及梦里面自己的儿子参杂在一起,仿佛不是一个人,又仿佛是一个人。影片的一开始,童年的佩皮诺在教室里睡着,在梦中自己从青年走到壮年,从壮年走到老年,影片的结束,童年的佩皮诺醒来,他走上大街,来到了当代,看到了自己轮回的未来。这个轮回未来并没什么大不了,他仍然是西西里的活泼少年,依然会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依然会在死前回忆一生,然后安乐地死去。

  真正好的电影,不在于它多么吸引人的眼球,而在于你看完它之后不断地去回味。我不记得鲁迅在小说《故乡》中和闰土说了哪些话,但始终记得小说的结尾。我也宁可忘记《巴阿里亚:风之门》的大篇幅的叙事,而只愿记住他最后一个画面。那是一只苍蝇:未来的佩皮诺即是童年的佩皮诺,当他的玩具陀螺被砸碎后,陀螺里面飞出一直苍蝇。那是前世的苍蝇,是梦里面佩皮诺的儿子放进去的苍蝇,一只还能飞的苍蝇。

  《巴阿里亚:风之门》,让托纳多雷继续着自己的故乡梦,不管是《天堂电影院》还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西西里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也都在继续,并将永远继续下去。

  刊于5月14日《假日一百天》

  《巴阿里亚》观后感(二):那逝去的时光……

  aarìa!

  确实是托纳多雷的电影,画面、色彩、配乐、摄影、风情、叙事……

  人的一生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些特定的事、特定的情

  上一个几十年就是这样动荡的往前走

  我们的几十年呢?

  恍惚中,自己马上就到而立之年

  佩佩的童年、佩佩的成长、佩佩的爱情、佩佩的事业、佩佩的家庭、佩佩孩子、佩佩老去……

  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过去了

  当同一块石子一次同时击中三块石头时,就会有一个盛满金币宝藏出现在你的面前,多么熟悉的故事啊。这个传说,即使都知道是假的,可是直到有人同时击中时,你才能真正的确定他的真假……

  我喜欢的托纳多雷,但愿你能永不老去……

  《巴阿里亚》观后感(三):《小人物的大党派》

  《小人物的大党派》

  意大利小城市巴阿里亚,一个曾经跟着叔叔去放羊的孩子,读书不多,认知不少。反对传统反抗既有财富分配制度

  二战后,参与了大社会的小政党PIC。不过这个叫做GC的党在那个横跨欧亚大陆地方,却是最大最大的!

  为何学习再分配,他作为当地一个代表朝圣于那里,回来后还组织了同样渴望进行分配制度改变实名等,来到郊外,私垦荒地

  之后也有大城市发起的各类运动活动,可慢慢火焰变得温和,唇枪取代暴力

  小人物的大党派参与城市和市民管理,也获得了一席之地

  小人物的孩子们也在长大,他们的未来是全球融合眼界广阔了!

  哦,对了,我说的不是西西里黑手党!

  虽然它的故事背景是巴盖里亚(意大利语:Bagheria)是位于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大区巴勒莫省的一个城市。最早建于1658年。后发展为一个度假胜地

  该片导演是:

  朱塞佩-托纳多雷靠他的“西西里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必定成为所谓万千人心中之名片

  回顾下意大利该党历史:

  为西欧最大的共产党。1921年1月在里窝那成立。由意大利社会党的左翼组成。1991年2月改名为意大利左翼民主党。

  1921年1月在里窝那成立,由意大利社会党的左翼组成,认为必须用暴力革命摧毁现存政治秩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次年国家法西斯党上台,在意大利政党中 ,唯有意共坚持反法西斯立场。1926年10月被墨索里尼政权取缔,总书记A.葛兰西被捕入狱。1934年意共与社会党订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行动公约。

  (片中我们看见一些基层人士不无幽默讽刺着法西斯及其爪牙们!)

  1943年墨索里尼政府垮台,纳粹德国侵占意大利,意共率先组织民族解放委员会,派遣意大利旅开展反法西斯武装斗争,其威望前提高。

  意大利被划为西方势力范围。面对国内外形势巨大变化,意共决定进行战略调整。意共领导认为,党最初的性质和纲领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党根本没有机会用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党必须制定一条与党的创始人最初设想不同的新道路

  1944年4月参加联合政府,党的领导人陶里亚蒂先后任副总理等职。1947年,国际形势日趋紧张,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起冷战。意共及其领导人被排挤出政府。此后长期居于反对党地位

  (片中我们看见主人公所在集体积极参政议政的活动)

  1956年提出走议会道路和进行结构改革的战略,主张从内部逐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并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应实行多中心主义。60年代,一些派别分裂出去,另立意大利共产党(马列)和意大利统一共产党等政党。

  该事件背景是: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揭开了非斯大林进程公开承认实现社会主义有不同的道路。于是,意共重新恢复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程。

  (片中我们看见主人公所在党派,带领大家上山抢夺土地,积极开垦,最后万恶地主武装之骑马者说“闹剧结束了,回家去吧”)

  70年代,意共是欧洲共产主义和民族共产主义倡导者之一。80年代以来,在国内提出“民主替代”战略,试图联合左翼民主力量,取代以天主教民主党为中心的政权体系;在国际上提出“新国际主义”概念,呼吁加强国合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主张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自主、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1984年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得票超过天主教民主党。1987年大选后,仍为议会第二大党。在2000多个市镇、约半数省份和若干大区,与社会党联合执政。总书记A.奥凯托(1988年起)。中央机关报为《团结报》。

  图为:1985年意大利共产党《团结报》节会场

  这么一个摇啊摇,随着国际趋势环境不断看多和看空的集体,终于到了要转变投资方向的一天了!

  最后,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意共全党上下经过长达14个月的激烈辩论,最终决定解散共产党,建立左翼民主党。

  1991年2月改名为意大利左翼民主党。经过几十年的策略调整,意大利共产党已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传统的共产党标准。因此,小人物一梦睡醒,从教室的黑板后面迷糊双眼走入车水马龙的当代21世纪,不变的,就是教堂宗教)。

  《巴阿里亚》观后感(四):在西西里,我也曾生喝牛血

  昨晚和甘小弟一边聊天一边看这部电影。但直到去公园,也没看完。今天把这部电影的后半部看完了。这个电影是意大利总理之女玛丽亚·贝卢斯科尼担任制片人,《天堂电影院》的导演朱赛佩·托纳多雷再度以西西里为背景制作的电影。该导演是双子座双子座的思维跳跃从电影的前半部就能实际感觉出来,一个孩子如何长大,如何入党,如何抢别人的老婆,几个跳跃性的镜头解释出来了。但思维反映慢的人容易看不懂,譬如我。

  后来在电影中看见了结婚杀牛生喝牛血的片断。顿时,我的嗓子眼似乎也充满了那血腥且令人作呕的味道。去年在西西里,偶遇一户人家结婚,新娘的父亲被我奶奶性感的意大利语深深打动,非要留下我们一起吃饭,寻欢作乐结果遇见了杀牛的情景。几十个幸灾乐祸村民拿着碗排队去倒在地上却依然睁着眼睛的牛身上取血,然后一边聊天一边喝血。新娘的父亲给我和奶奶也接了两碗血,为了不辜负他们的好意,我们也尝试性的喝了一口。那个味道,那个场面,真是太血腥了!我强忍住呕吐的欲望喝下了血,然后猛灌烈酒,试图用酒精冲散那作呕的气味。太特么恶心了!再后来,生喝牛血的经历似乎成为了在西西里旅行的唯一难忘记忆。但愿他们早日能改掉这个不好习惯!真的不好!

  《巴阿里亚》观后感(五):一个男人旅程

  我修了screen writing and narrative studies这门课程,因为作业,自己也在写电影剧本,professor说,写个1小时短片就够了。正好我认识一个意大利人,就把他的人生写了进去。虽然时间限制只采用了他童年在阿尔及利亚跟法国的那些事情,但不可否认,Tornatore给我的影响深刻

  我原认为将人的一生浓缩为短短的2个半小时是不可完成任务,要么容易陷入记流水账的雷区,要么因为为了赶时间而丧失了电影的灵魂。不过Tornatore告诉我们,只要抓住人生每个阶段精华的匆匆一瞥,联袂起来一样是个好故事。

  aaria并非是本教科书,没有什么特别目的想要告诫我们什么,他只是阐述了一个普通男人的旅程。一个男孩目睹了西西里数十年的变迁,政府的流水更替,自己年轻狂妄挣扎,中年之后的顿悟坦然放弃。在即将老去之际,回首一生,用手中的石子同时击中3块岩石

  我一直在想Peppino究竟实现了什么愿望,现在结合自己手中的这个剧本,我忽然间悟到了,这两个男人一直在寻求认同。对于Peppino,他在实现尊重与社会认同,马斯洛精神需求层次中的第四层。他孜孜不倦的加入Communist Party,费尽心思想要得到选票,想要达到权利巅峰。而对于我的男主角,一个一生都在颠沛流离的男人,他也在寻求社会的认同,他渴望能被看成一个真正的加拿大人,而不是移民。渴望有一个真正的家,从而不用永远在路上。这是一个关于旅程的故事,男人,或者说人,最终需要的是什么。只有等他们老去的时候,才会理解

  《巴阿里亚》观后感(六):A bon locova

  我常听人说意大利人与中国人有无数种的相似,比如对美食热爱,对生活的阿Q精神——相传墨索里尼的军队可以因为没有充足的意大利面而放弃对北非战场关键阵地的防守,而被德国人怒吼:与意大利联盟,还不如与十个法国开战。这也许是一个古老文化在传承中总会出现的共性

  西西里是意大利乃至欧洲最具传奇色彩的地方之一。这个三角形岛屿曾经被各种民族、各种宗教所统治,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独立王国。这里的文化复杂多样,这里的故事层出不穷。在这里诞生了《Baaria》的导演Tornatore。他用西西里人独有的幽默和包容,诠释了二十世纪一个西西里人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

  这是一部复杂而不能被概括的电影。没有人比二十世纪初出生的那一代人经历了更多的沧海桑田。中国人如此,西西里人也是一样。电影的时间是混乱的,现实和梦境是不能被分开的——正如这个时代的人一样,闭上眼睛,曾经的硝烟仿佛还在昨天,而谁有知道明天还会如此平静安详?对于一般的西西里平民而言,谁会去关心基督主义、共产主义、抑或社会主义——人们甚至不想知道这些到底是政治名词抑或舞蹈术语——正如中国的所谓“庸人”一样。然而,他们为什么要去关心呢?不管政治如何,生活总还是会照旧——不管是什么主义的政客们关心的其实也不过就是自己和家人的体面和收入,至于什么理论,那是年轻人当政前在茶余饭后的娱乐罢了。

  然而,导演Tornatore的乐观主义和包容精神却让我们这些善于批判的年轻人着实自惭形秽了一回。不管是什么主义,民众有多么厌恶,电影的表达都那么含蓄,而富有幽默。卖香肠的男子,在笑声和叫卖声中坐在两名宪兵的肩上远去,留下了母亲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解释:去监狱。Peppino夫人的流产,不过是一场破碎鸡蛋的梦境和夫妻相拥的镜头的淡去。就连为了逃避战争而不惜自残四肢的Minicu,也不过是一笔带过。在各种的沉重中,导演却一直把主旋律拿捏得充满激情和意大利式的幽默。或许导演以为,一切都是宿命。所以不分善恶美丑,不管喜怒哀乐,一切仿佛都是安排好的,困苦总会过去,哀怨和仇恨,不如享受现在,心满感激——Peppino对儿子说:有的人看起来很好,其实很坏;有的人看起来很坏,其实不然——这很难区分。那个看柠檬园子的胖跛子是这样,这些某某主义者或许也是如此。

  而Peppino的“共产主义”也正在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浮云,更还有什么善恶美丑?Peppino从一个“不体面”的家庭出身,从事他所毕生奋斗的“共产主义”,带领工人游行,农民发动土地改革,参与革命战斗,甚至因此负伤。然而他在家则是一个缺少责任的封建家长,苛扣邻居的社会补助,当政后镇压工人运动……他的“共产主义”似乎只停留在那个呆头呆脑的年轻人。这个善于玩弄权术的西西里人,最终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同事的好评,即使晚年的自己也毫不掩饰的承认自己的人品不好——而慈悲的导演对此的表达简单到几乎不经意。Peppino是一个政客。当政治不再眷顾这个连演讲都不能脱稿的“演说家”和“社会活动家”之后,生活再次归于平静。和曾经的叛徒在服装店相遇的时候,两个人重新相拥,似乎一弃前嫌。一切就如同浮云,政治不过是借力的青云,不过是脱离“不体面”生活的一种途径——老Cicco临终前所说的“Politics is beautiful”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当“痰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干燥”,这个用了动听的意大利语和西西里方言拍成的电影进入了尾声。当你已经对某些事情坚信无疑的时候,那个苍蝇却从陀螺里钻了出来。

  A bon locova,困苦的过往。

  《巴阿里亚》观后感(七):梦醒了 狗叫了

  托纳多雷又一部回忆感极强的电影。你是否也有过忽然一觉醒来一阵恍惚,觉得自己还是当年那个孩子?刚想赶紧爬起来去找隔壁的王二小玩弹珠,猛然间又意识我已经“长大了”,还要上班买米买面包,好一阵失落的感觉。

  梦里的田野没有了,水渠不见了,门口的那条河还有曾经摔下来的水塔也模糊了?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陌生的口音,陌生的钢筋水泥混凝土。离开家乡快十年了,乡愁日深,不过思的也只是当年的岁月和岁月里的伙伴,长大后的我们早已是闰土跟那个小长工,渐渐地无“话”可说只剩寒暄了。

  对于片里的政治倒是没有什么突兀的印象,历史离不开政治,历史中的人物反而应鲜明起来,一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吉欧达纳的《灿烂人生》。

  反正看到他跑起来,看到孩子赌气没要大人的20块钱,看到孩子的陀螺被几个同伴打破,看到陀螺中爬出的苍蝇,心中就起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应该是乡愁吧。片尾的狗叫声真是又把我带回到了过去,在我贴满球星海报和奖状的屋里,睡在我的小木床上,想想第二天妈妈又要叫我好几遍才起床,真的不想上学。。哎 那就明天上班,只不过叫醒自己的是6:45 ,6:50和7:00三次闹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巴阿里亚》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