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影评10篇
日期:2018-07-27 02:21: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影评10篇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是一部由大卫·叶茨执导,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 艾玛·沃森 / 鲁伯特·格林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奇幻 / 冒险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影评(一):十年之哈利波特

  前两天跟几个同学一起去科隆逛动物园,然后看了《哈利波特之死圣下》。《哈》系列绝对是电影史上的巨作,其演员除去世外,十年来零换角,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据说麦格教授的演员也罹患癌症,但还是坚持拍完最后一个镜头,这份坚持恰如十年来哈迷们一如既往热忱一样,注定将《哈》推向不朽的位置。豆瓣上这最后一集的打分相当高,今天看有9分了。我觉得最后一集在剧情上其实并没有那么精彩,但是始终是一个符号的逝去。看网上关于各主演的第一集和最后一集剧照对比,哈利、罗恩、赫敏经历了一番世事,一个个从幼稚变得成熟,伴随剧中人物成长实际生活中的演员也一个个长大成人。当然,十年一点一滴地过去了,与哈利一起长大的不只是他的演员丹尼尔,也不只是罗恩和赫敏抑或金妮,还有我们,千千万万的观众。

  《哈利波特》刚上映的时候,我正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高中,只在电视中的一些娱乐播报中了解到关于那个魔法世界只言片语,那时候电影看得很少,基本只在电影频道看一些已经好几年前上映的老片子。我第一次看《哈利波特》,是在刚上大学没多久,大概是国庆节的时候,也就是《哈》上映两年之后。那时候大家还没有电脑,同学买来便携式的DVD,在路边摊抑或音像店买来的碟片,一群人围在宿舍活动室的电视机前,关上灯,伴着淡淡的光影唏嘘不已。都为哈利捏一把汗,祈祷他们几个晚上到处逛的时候不要遇到斯内普,这个脾气古怪老师说不定就是最后的大boss。从此,后面的每一集都补上,并都会期待新一集的杀青。

  我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哈迷,对剧情和人物并没有那么了如指掌,也没有追求层次故事精神,没有把电影看几遍,也没有看原著。只有在研三的时候,我睡觉之前打发时间,才在手机上看完了《哈7》的电子书。虽然我对《哈》没有那种粉丝般的热忱,但是这十年不仅是《哈》的十年,也是所有人的十年,当然也是我的十年。初看《哈》时,我刚走出那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开始接触外面的风风雨雨经历过高考的洗礼,怀揣天子骄子般的臆想走向远方。到了完全陌生环境,没有故亲旧朋在旁眷顾,却结识许多新的朋友。在我所在的大学校园里是否也有某个密室藏着魔法石?当初我的入学通知书是否也是猫头鹰送到当地邮局的?晚上一个人厕所会不会遇到爱哭鬼?在教学楼的某个角落是否也有怪教授在盯着我?

  时间是最好的消磨器。平淡的校园生活将我从宿舍、食堂教室之间拖曳着前进,也曾放纵自己在古龙小说网吧之间。期末来临,终于开始为懒散学习生活还债,于是对《哈》的所有疑惑都不再考虑,不再管九又四分之三站台那边的火车到底驶向何方,我的生活里没有魔法杖,没有会飞的扫帚,也没有长翅膀金色飞贼。

  终于,老谋深算犹如明灯般的邓布利多挂掉了,面目可憎阴阳怪气的伏地魔也伏法了,搞怪的双胞胎韦斯利兄弟只剩下了一个,忍辱负重用情至深的斯内普也逝去了,慈祥的麦格老太太终于发大招了…...终于哈利他们也从霍格瓦茨毕业了,不知道遭受决战破坏的校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恢复教学活动的,不知道阿不思.斯内普.波特乘上火车前往的霍格瓦茨有没有变化,一切都显得不重要了。因为从来没有猫头鹰给我送过信,我去穿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只能头上撞个大包,还是安心做我的麻瓜好了。

  啰嗦一堆,都不像是影评~

  http://weldom510.wordpress.com/2011/08/09/ten_years_harry_potter/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影评(二):魔法谢幕青春散场

  很多年以后,我还会记得那天早上看哈利波特的情景天色有些沉郁,我刚挣脱睡眠的余威,坐在逼仄的厨房里吃母亲做好的早餐。面前摊开一本淡绿色纸张的书,插画中的小人正在经历着华丽的冒险 。

  那是10年前的情景,那年我还刚上高中。那时的我想不出以后的十年里会有什么降临在自己身上。

  不得不说,罗琳的文字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魁地奇,魔法石,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满足孩子们(不是指年龄,而是指心态)最大胆而奔放的想象。像是示威似的,昭告着我们所生活的麻瓜世界是何等的无聊乏味

  高中课业繁重,抽空读几页闲书就是难得的消遣。在和数学习题搏斗的间歇,钻进书里神游一会,就像蔚蓝的海面突然崛起鲸鱼欢快地喷出数米高的水柱。

  不知不觉间,一本书已经翻完。接着是第二本,第三本,第四本。。。

  还记得第二册密室刚从书城买回来时的兴奋,抚摸着封皮,再嗅一嗅书香,已是极大的满足。

  还记得第三册囚徒挑灯夜战到深夜的酣畅淋漓,为小天狼星和巴克比克的命运揪心不已。

  第四册火焰杯直到现在都是我最偏爱的一本。圣诞舞会情节仍然记得,它总令我想到冬夜,窗外飘零雪花,壁炉的火苗欢乐歌唱人们接受了神赐的恩典全身懒洋洋的舒适,具象的幸福嘴角徜徉。

  之后,电影版第一部也出来了,同学买了影碟,我借来看。影像总是比不上想象,我总觉得电影的色调有些偏暗。争夺魔法石的大战也没有我脑补的精彩。演员倒还可圈可点,那年的Daniel 还是正太,Emma还是萝莉,邓布利多还没换演员。

  第五本书凤凰社出来的时候,还是刚入大学结束完军训不久。人生里第一次出那么远的门在外,就像刚来到霍格沃茨的小巫师一样,不乏憧憬,也夹杂着敏感忐忑。这时候的哈利就像是一个沉默的朋友,陪我穿过这空间距离,使我和过去的自己会合在了一起。当时是夏末的季节,同学彼此还不熟识,坐在操场上互相介绍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在校超市买了英文老歌的磁带,一边听一边埋头看书,不去理会命运在头顶好奇张望。我已经拔离了故乡土地,只能任凭它在眼前涂出什么光景

  第六本混血王子对应的是大三上学期。那时的我正值大学里最好的时节学业上似乎不那么费劲也说得过去。周围的环境和人也都了然于胸相安无事。我玩劲乐团,手指笨拙水平一直很烂,却总是很开心和朋友去新实验楼打乒乓球,去真知上网,在网球课上努力让球不飞出球场,每周一次的定向越野都要去不知名小山上探险。待的最多的地方还是图书馆,背背单词看看闲书,翻翻杂志,或者随手写点无病呻吟的小文章

  虽然每天都很平静地过去,可是心底却总是充盈着温暖情怀,还有一种无可救药的乐观。即使在秋风渐起的肃穆里,也有情致去游栖霞山,去寻访传说中的红叶

  那时候有一门军事理论的课,我都会坐在后排,把书摊开,若无其事地进入另一个世界,留下一个虚拟躯壳课堂上。

  还有我最爱的学校剧场,一块钱可看两场电影。早早吃完晚饭就要跑去买票找座位热门大片总会人满为患,最后挤进去的观众只能站在凳子上。而小众文艺片则门可罗雀,放公民凯恩的时候,观众连绵不绝地走掉,好像一条条陆续挣脱渔网的鱼。

  第2,3,4部哈利系列电影都是在学校里看的。看时的状态心情都已经忘却了。唯独记得第三部囚徒拍的很有原著的感觉,至今依然是我心中最好的哈利电影。

  之后的生活彷佛一出荒诞的哑剧,总是疑心情节是错乱的,却得不到任何的证明。人生的轨迹急转直下,就像天边的流星砸入未知的湖底。情感,考研,工作件件失利,人生的无奈悲观争先恐后地和我见面,似乎还露有讥诮的神色。我就像是漂浮在茫茫水天之中,目光所及找不到彼岸。只能沉沉睡去,让流水决定未来方向

  毕业后稀里糊涂地来到昆山。经历着简单的工作和简单的生活。这时候,哈7大结局出版了。照例买了正版回来,照例狼吞虎咽地读完,读完的刹那心底有些失落,有一种悲伤意味,故事就此结束,而我们还要继续。

  没有了当初的惊喜激动,彷佛在履行一个责任。就像合格的听众礼貌的听完乐曲的最后一个音符然后起立鼓掌

  后面的几部哈利电影也有类似的感觉。虽然每次都去电影院捧场,但内心共鸣却越来越少。情节已经忘却,人物变得模糊。我和那个世界的联系以看得见的速度消逝着,彷佛在古道斜阳里送别友人,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在黄沙氤氲热气里变得影影绰绰。不时还有沙尘浮起,带来离别愁绪

  第五部电影是在昆山看的。那时候昆山还没有好的电影院,唯一的一家虽在市中心,却小的可怜,就像城市的弃儿。从这部起,导演换成了大卫耶茨,他导的后几部都很平庸,给人一种生硬冰冷的感觉。场景缺乏过渡,人物也丧失个性,好像一个踩在冰面小心翼翼的过河者,不去理会脚步的华丽,只求活着走到对岸即可。这部印象最深的只有双胞胎冲出霍格沃茨的场面,还勉强痛快淋漓

  后来我来到上海,日子依旧没滋没味地过下去。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人总是显得渺小无助。彷佛超市里摆满的鱼罐头存在的只有存在本身,而其他的一切都像数学题一样被四舍五入掉了。

  后面几部电影出来的时间都是盛夏,伴随着蝉鸣细小隐秘欲望。第六部仅记得开始的食死徒大闹伦敦的场面。第七部上我在电影院里昏昏欲睡,能把紧张刺激的故事拍成催眠曲也真是一种本事

  而最终章还是来了,不管怎么说,都是最后的一部,即使没有多高的心理预期,还是要像敬业舞者一样把最后一个动作漂亮地收尾。果然,电影继续地保持和导演同步的平庸,以至于我看到豆瓣9.0的评分时,都疑心自己是不是跌入了时间的空洞,在另一个的次元里的电影院里看的是另一个次元的电影。很多人说打的是感情分,但是这部电影完全没有表现出原著的神髓,即使这样都还要偏执地打高分,不是更加荒诞的事么?

  然而,不管从哪个角度,一个属于梦想时代都结束了。岁月,恐怕才是最大的魔法师。它为少年增加棱角,在心房耕耘出新痕。让世界变得膨胀而找不回原点

  我们怀念它,莫如说怀念自己。因为我也说不清楚,到底是时间在变,还是自己在变。或者改变只是我们的最大公因子

  我的青春在06年的夏天就已经死了。但是它的阴影却持续笼罩在我的周围。就像一具远古的残骸,我行走在其中,跌跌撞撞。石子被扔到池塘里,作为一个事实早就干脆利落的结束,但泛起的余波却经久不息,几乎使人生厌。

  以前,在面对着这个纷杂的世界的时候,总想着还会有逃避的空间。即使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还是会有宽慰人心力量在身后,就像在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上演奏的乐手,在最兵荒马乱时刻也能奏出舒缓柔美的音符。如果生活欺骗了你,起码还可以后退几步,关上房门,把命运隔绝在外,和那些温暖的梦影相聚。好比孩子在被欺负之后扑向自己的玩具盒。

  而如今,哈利波特系列也彻底划上了休止符,曾经它为这个世界戴上的一层温柔的薄纱被粗暴地扯下。我一转身,身后原来已是空无一物。

  灯光重新亮起,电影散场。我揉了揉被3D眼镜压得变形鼻梁,起身离开。外面华灯初上,正是2011年8月6号晚上7时许。渐紧的晚风还在增加着势力天地间彷佛都在屏息等待着什么。

  “快来台风了,得快点回家。”

  “是的呢,得快些了。”我说。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影评(三):笑着说再见:再见哈利,我们会想念

  19年后,当开往霍格沃茨的列车再次开起,列车上小哈利、小罗恩和小赫敏们向我们挥手,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标识渐渐隐去,我知道,属于我们的故事结束了。今年之后,我们再也不需要从年初就开始期盼暑期的到来,因为在以后的暑期里我们再也见不到那个额头有疤的男孩,再也见不到最亲爱的邓布利多,甚至,我们会怀念那位面目狰狞的伏地魔。那个陪伴我们十年的魔法世界,我们笑着说再见。

  我们向最美好的十年告别,要感谢很多人,感谢小演员们用十年的时间陪我们成长;感谢这系列电影的所有导演,不管是好是坏;感谢罗林阿姨的故事;感谢这几年时间里陪我们看电影的身边的朋友,或许每一部身边的人都不一样;感谢所有热爱这部电影的影迷们,我们一起携手走过的十年。

  最后的结局,最后的落幕。电影一开始情绪便不能自己,因为自己知道,两个半小时之后,我们便要永远说再见。然后想起这十年来身边的物是人非,甚至还有未等到这最后结局的已离去的朋友。时间,白驹过隙,沧海桑田

  从第一第二部的经典,到第四部的饱受争议,第五第六部的平庸,即使是到第七部上,观众口碑也不如人意。来来去去的导演,兢兢业业的演员,不管前几部如何如何,这次大卫·叶茨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落幕。

  没有上部婆婆妈妈的剧情,这次的剧情要紧凑得多。超炫的战争场面,配上带有悲情曲调的煽情音乐,霍格沃茨校园里可爱的教授和同学们,所有的一切都很完美,我在这部中真正体会到了爱,freinds and family。我们勇敢的哈利,智慧的赫敏,长大了有点变残但是依旧可爱的罗恩,还有不再忘事的纳威,依旧神经兮兮的卢娜,帅气的双胞胎哥哥们,被误会的斯内普教授,还有海格教授、麦格教授等等,所有的人都鲜活饱满,有多少人为斯内普的痴情和被误会流泪呢?这应该是最煽情的一段吧。

  导演这次主次剧情分得非常清楚,也拿捏得非常到位。庆幸的是,导演终于没有用大量的镜头来描写哈利与金妮的恋情。回忆斯内普那段戏也没有用过长的时间,所有的次剧情都是点到即止。

  制作上也完美,好莱坞的高科技,那真是我们国内没法比的,但3D效果到没有《变形金刚3》的好。

  好吧,说再见吧,再过十年,我们依旧会记得那个装载我们成长记忆的霍格沃茨。再见哈利,我们会想念你。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影评(四):也好

  我永远记得07年在大学宿舍晚上打着手电窝在被子里看哈7的情形,直到看到最后一页的那句“少年们终于长大,成为中年,平安无事,但变丑了,也好。”才松了气,把头枕在书上,又难过又高兴,慢慢的睡着了。

  看电影之前我很期待,因为觉得书里那几个特别动人的片段电影里一定会有,等不及去重温它们。

  然而,(转折了啊混蛋)

  几乎一个都没有啊,啊啊啊啊啊!

  也许编剧,和罗琳没有在同一个魔法世界吧。

  似乎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但凡在表达什么东西,特别是感情方面,你越是想爆发就越是要收敛,留出无限的空间让听者见者去澎湃,去发现那隐藏在收敛里的呐喊。罗琳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哈利为了找魂器离开霍格沃茨在外漂泊长达半年之久,在这些日子里,他每当闲下来就立刻翻开活点地图,看那些浮动在地图上的熟悉的名字,在他们之中寻找金妮。他见不到她,就盯着地图上她的名字,看着她从教室到休息室到图书馆到宿舍,有时候盯着盯着哈利心里就暖起来,眼眶就会湿润。当时看书看到这里我就有点吃不消,想象着一个少年在困难重重颠沛流离的时候手里握着爱人的名字给自己昏暗的心情一点亮光,觉得再多人说两人不般配也是P,哈里非常爱金妮,非常。

  后来哈里他们回了一次凤凰社,发现这里已经被伏地魔的人抄检过了,物品散落的满地都是。哈利在天狼星房间的地上捡到一封信,是他妈妈写给小天狼星的,总共应该是不止一页,但是哈利只看到第一页,第二页怎么也找不到了,线索到这里就停了,没再说信的事。直到斯内普死了,哈利在他口袋里找到了这封信的第二页,其实总共只有两页,第二页上只有一个落款:lily。他连她的笔迹她的名字都要收藏着,这种威力的爱的表达,应该也不比召唤出银鹿逊色。辛辛苦苦埋的伏笔,只为了说一个爱字而已啊。

  虽然没有这些细节,电影也是挺好看的,因为故事也不能总是收着不放,也需要爆发啊,霍格沃茨保卫战算是一次爆发,哈利与伏地魔对战算是一次爆发,不过还是有点太快了,显得伏地魔好弱,而且后来哈利叫了一次汤姆。。。。。尼玛我想到猫和老鼠了。

  但是必须承认电影真的赢了,赢在我们对所有角色都很有感情上。不只是主角,就算是男4567号,女8 9 10 11号都有大量的支持者。

  我们爱他们,因为他们不完美,有缺点而更爱他们,这样才会真正的和他们共同经历成长。有时候你会不会想:也许在我12岁的时候也有一封从魔法学校寄出的录取通知书,只是送信的猫头鹰一直都没到达罢了。。。。。。但到后来你发现,虽然你上的不是魔法学校,可你经历的磨练和成长同他们是一样的,也就不那么遗憾了。

  读者和书里的角色共同成长,是哈利波特系列的小说、电影最大的成功。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影评(五):从此世上再无斯内普

  电影上映一个礼拜了我才去看,只在案头摆着哈七的原著,一遍遍看关于斯内普“真相大白”那一章,近乡情却吧。

  昨天去看了,作为一个原著迷,对很多细节在电影中未能展现很是遗憾:

  比如我最最遗憾的,斯内普关于自己和莉莉的记忆太过草草,并且有美化詹姆的嫌疑,当然他抱着莉莉尸体哭泣这段书中没有的内容,我很喜欢~~

  比如纳威从燃烧的分院帽抽出格林芬多的宝剑斩蛇头的场景,原著完全按照电影手法渲染,全场那么混乱,却好像都静默了,大家仿佛慢镜头般只看见纳威一剑斩掉纳吉尼的头,那是全书中纳威最英勇神武的场景,不过对于他和卢娜的配对我很喜欢~~

  比如终极决战,原著渲染如此给力,在全场人的注视下,哈利告诉佛地魔斯内普一辈子都在爱着自己的母亲,并且为了保护自己一直都是邓布利多的人;而自己才是老魔杖真正的主人,然后哈利发出“除你武器”,佛地魔发出“阿瓦达索命”,但是佛地魔被自己的魔咒反弹,哈利“以找球手的精准”抢到老魔杖,佛地魔倒下了,“这时候太阳升起了,阳光映入霍格沃兹的大厅。。。”

  :电影中哈利与佛地魔相拥翩翩飞舞的场景真是刺瞎狗眼,真不知道导演怎么想的,有这钱烧不如按照原著好好拍

  再比如在斯内普的回忆中,邓布利多要求他杀死自己时,电影没有出现的那句台词:“那我的灵魂就堕落到那个地步了,对吧,邓布利多?那我的灵魂怎么办?”

  比如腐女们心心念念的邓布利多与格林沃德的“基情”

  比如邓布利多和哈利假死时候的对话

  比如妖精与马人们加入战争的场面

  比如哈利告诉阿不福思,邓布利多在临死前对妹妹忏悔

  等等等等等

  当然我也理解,哈七原著内容过于庞大,短短2部电影却是很难拍出那么多的细节,所以对于电影本身,无论场景,特技,演员的表演,都无可挑剔,因为就感情而言,这是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部了,最后一部了。

  说一说我喜欢的俩段:

  霍格沃兹的教授们一起举起魔杖为学校增加结界时

  波特再一次见到父母、小天狼星、卢平时

  铁三角在飞来屋骑着扫把救马尔福时,特技场景不逊于终极之战

  还有:在影院的时候,我以为我会哭,在斯内普死去的时候,当他说“look at me”的时候,当黑眼睛最后一次看着绿眼睛的时候。。。

  但只是眼角湿了湿,只是现在,想一想,眼泪没忍住。

  从第一部起,从看到他的时候,我就没认为他是坏人,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勇敢的人。

  从此世上再无斯内普。

  强烈建议,拍哈里波特之斯内普外传 邓布利多与格林沃德 佛地魔传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影评(六):So long, Mr. Porter.

  影片结束后,影厅内小范围内响起了掌声,于是我震惊了。

  在海口这座城市观影十数年,观众会对一部影片鼓掌致敬的情况我只遇过2次。一次是包括我在内的几位MJ迷一起看This is it,掌声+尖叫声是基本配备,但其实那不是电影。一次就是哈7,想必他们也一定是哈利系列的粉丝。

  在这样一座连【阿凡达】和【让子弹飞】都无法收获掌声的城市里,我觉得哈七的价值就这样得到提升了。至少连包括我在内的非哈利迷也会觉得这是一个较为完满的收官之作,真正做到了叙事和煽情的双线平衡发展,那么对于那些一路看一路捧也一路骂过来的哈利迷来说,有什么理由不为这个美好的句号报以最热烈的掌声?唯一有点小遗憾的就是哈利和伏地魔最后的PK,欠缺“最后大决战”的殊死惨烈氛围,这貌似是许多含有“终极BOSS PK"结局的电影共通的毛病——最精彩的一战往往不属于最强大的BOSS.

  最后,So long, Mr. Porter.

  .S. 忘了做重要提醒,千万别看3D版,否则观影遗憾中会多加一条:这坑爹的3D!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影评(七):蛰伏10年的集体恶意卖萌事件

  由于看的是译制3D非IMAX版,遗憾总是有的,好在不像加勒比海盗只有字幕是飘着的,这次总算画面和字幕一起3D了,感谢总菊!

  虽然是译制片,亮点还是有的。各种酱油都出来卖萌了,规模之空前、萌点之激凸,史无前例。

  麦格教授终于甩膀子干斯内普了!之后的结界魔法很亮有没有,召出雕像后傲娇地说“我早就想用下这个咒语了~”

  10年前的小胖子纳威这集戏份很足,食死徒总攻开始说了句“露娜在哪儿!明天死之前我要向她表白!~”

  罗恩战马尔福小队说了句“敢打我女朋友!!!”然后像只脱缰的草泥马般冲了出去。。。

  罗恩和赫敏用斯莱特林的巨蛇毒牙毁灭魂器的那紧张一刻,两人四目相望,一个短小的长镜头,结果啃上了,啃上了,上了,了。。。。当时我就凌乱了,- -。。。

  食死徒和霍格沃兹正面对决,我看见了兽人、山岭巨人。。之前还有飞龙、矮人。。。瞬间山口山了

  斯内普大叔爱你爱到爱了你全家的大爱,可是这就是人生啊。

  19年后的事情,我就不吐槽了。

  总之萌点无穷、有待考验。

  掐指一算这10年哈利还没毕业就辍学了,我可是初中高中大学都毕业了;人哈利初恋后再恋19年后都有俩熊孩子了,我初恋初吻初什么的都米有了孤家寡人。剧终时全场灯启我忍不住地悲怆莫名,反正一个阶段告别了,但我心中没有确定的说法给这个阶段作定义,恍惚就是这10年的本身。

  此前斯内普在电影中的表现始终立场不明,如果说10年决定一个感人的角色,那绝对是斯内普。当邓布利多说出“哈利Facebook,Facebook!!难道你是真爱这孩子吗?”其实我心已经凉了,我们那么相信的邓布利多,其实他只是个公允的老者,没有自私的爱恨,是大爱,谁死都是无所谓。转而我们便对比出斯内普的伟大。对莉莉深沉的爱与詹姆斯的那种厌恶,以至对于哈利的复杂感情,但从始至终,一直庇护他默默承担着一切无视任何人的目光始终坚持自我的只有他,这个你从来没有相信过的斯内普,一个有血有肉隐忍坚持的人。

  对一个人来说10年有多长,斯内普大叔懂这时间的真谛,斯内普大叔说爱不是说出来的,是做的。

  我的10年也没了,但是我已经讲不出任何话了。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影评(八):十天复习完前面七部,有始有终,第一部最后一部都在电影院吧

  第一部要追溯到n年前了,我都记不得具体年份了,但我记得是在电影院看的,十有八九是大华。后来听说要几年才出来一部,觉得很沮丧,才不愿意被牵着鼻子走呢,放言,等全出来再看吧。

  转眼十年过去了,终于迎来第八部的大结局篇。趁着在外培训的机会,先温习第一部,再紧赶慢赶,看完前七部。最后一部,决定去电影院看了。电影院就在楼后面,三分钟的步行即到。看周三半价日,居然还要半百块的3D版,继续坑爹啊。同学推荐个好网站,我就以六折的价格拿下,也算体验了自助打印电影票的快感,真的不错。

  进场只我一个人,心想包场啦?几分钟后来了对情侣,于是开演了。

  幸好赶在一个多礼拜看完前奏,否则时代久远估计也记不住对不上。这个系列的片子,色调都是黑的,也越来越不适合小孩子看,谁说这是要伴人成长的片子呢,反正我不要电影伴我成长。

  终于开始巅峰对决了,这才明白佩内普的良苦用心,真是百转千回啊。那么最后的魂器咋安然无恙啊,伏地魔就稀里糊涂被灭了。有点纳闷,伏地魔除了鼻子怪异,面庞颇像逝去的父亲。至于谁的法力大,我觉得是精灵才厉害呢,一个响指,就搞定顶级魔术师的魔杖了。

  偶然在读者上看到关于作者杰克罗琳的介绍,说她成年了依然痴迷于童话中,为此经历婚姻的坎坷,才在中年后一举写出哈利波特,并因此财富媲美比尔盖茨……读者的励志体我是一贯嗤之以鼻的。这如何能够与无数人智慧结晶的软件帝国相比呢?但商业的成功又确实是事实,不解中,或许我太奥特曼了吧。

  不过,当罗格教授给魔法学校施加防护、呼唤石头人时,我还是有点热泪盈眶的。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影评(九):霍格沃茨 不说再见

  如果你问我近几年来有什么电影是你看了一遍又一遍的,我想应该就只有哈利波特系列了吧

  犹记得第一次见到哈利 赫敏 罗恩时,他们还是十岁左右的小孩子,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把我带进了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霍格沃茨的宏伟建筑让我内心感到震撼。从魔法石到死亡器,哈利和罗恩慢慢变成大叔了,赫敏越来越漂亮了,但都改变不了我对电影的热爱。

  整个系列最让我心疼的便是斯内普了,从始至终都在扮演着坏人的角色,让哈利几人一直视他为敌人,可他却是那个一直暗中保护哈利的人。斯内普临时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的眼睛很像她。 可见他是有多爱哈利的母亲。好在最终哈利知道了真相,阿不思.西弗勒斯.波特,给儿子起这个名字是为什么纪念邓不利多和斯内普。

  多年后再次听到哈利波特里的音乐,依旧能让人感到热泪盈眶。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影评(十):十年陪伴(严重剧透。。。)

  麦格教授是个好人,伏地魔你别伤害她。

  斯内普是个可怜人,哈利你别伤害他。(以上是玲姐体签名)

  世界上最安全的银行古灵阁都被闯入了,动 车出轨算什么。

  杯具的霍格沃兹。悲催的有求必应室。

  麦格教授好帅好可爱!

  19 years later ,赫敏好漂亮,赤果果的气质啊!小正太波特好漂亮,两个小萝莉也好漂亮!马尔福是个帅哥!正太的斯内普也是帅哥。

  。。。以上是刷屏的微博。

  魔法三人组闯入古灵阁的那一段让我又重新找到第一部时的惊艳。神奇的古灵阁内部,索道飞车,驭龙,盗杯。。。掉入海里那段拍得很漂亮。麦格教授保卫霍格沃兹的那段真是超可爱超帅气的!她一直像温馨的长辈一样陪伴、支持、爱护哈利,严厉,也慈爱。宣召石像保卫学校的时候说“我很早就想念这条咒语了”实在太可爱了!斯内普是个可怜的娃,青梅竹马暗恋了那么多年的莉莉被抢了还要保护情敌的儿子,当邓布利多问你还爱着莉莉,斯内普说“forever ”,他的眼泪里都是对爱人的回忆。对于主角,还是正太时候的哈利可爱,大叔的哈利比较古怪,罗恩和赫敏从当年胡不顺眼的两个小别扭到儿女成群,被赫敏惊艳到,一直觉得她不漂亮的。

  当又看到9 3/4站台,一切就好像十年前。可是哈利老了。我们也老了。小学的时候开始看《哈利·波特》的书,初中的一个春节,和樱子看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东湖电影院。十年后的今天,还是和樱子,还是在东湖影院,见证魔法世界之旅的结束。

  现场很多小孩子,我说,十年了他们才几岁,怎么看得懂结局。

  樱子说,现在网络那么方便,前几部网上都有了。

  可是他们没有我们的十年。我们等着JK的书一部部出来,我们等着我们幻想的世界一部部呈现,我们和哈利一起长大。

  有多少人,多少东西,能长久地陪伴我们?请珍惜,珍惜,在它们还没有离开,没有变的时候。

  感谢陪我成长的人,事,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