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是一部由大卫·叶茨执导,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 艾玛·沃森 / 鲁伯特·格林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奇幻 / 冒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观后感(一):哈利波特,你伴我走过的成长
我相信,在很多人的童年里,都有那样一个头上带着一个闪电伤疤的男孩子。他代表着太多的东西,以至于想起他来,都会是一双双闪闪发光的眼睛,oh, Harry Potter.《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观后感(二):语言可以治愈伤口,抚平伤痕
又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导演让我力不从心啊,明明有那么多美好的画面和故事但都没有表达完整,说什么时间限制,我觉得你拍300分钟我也会从头到尾津津有味的看完,虽然我不算是骨灰级哈迷,但每一部书都看了不下于十遍。《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观后感(三):终章
电影系列最终章终结的时候,似乎没有什么过多的言语能够形容与概括这部几乎伴随一代人成长起来的魔法传奇 一切都是从那个神神秘秘的国王十字车站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十年前,当11岁的幼齿哈利推着小车直愣愣从那里闯过去时,没人会预料到,十年后,它将会成为人类电影史上的经典场景 哈利在那个洁白的国王十字车站问邓布利多,这一切是真实的还是只存在在我的头脑里,邓布利多回答他,当然只存在在你的头脑里 头脑里的东西就不真实了吗? 我觉得拍得最好的是教授死的那一段,没有过多的煽情 当年罗琳蜷缩在咖啡馆着手写第一部哈利波特小说时,她怎么也不可能料想到她将开创一个无与伦比的魔法时代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观后感(四):电影少了好多东西
邓不列多、伏地魔、斯内普这三个人的戏份太少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观后感(五):哈利波特
如果你从第一部电影开始就养成了去电影院观看哈利波特系列,并且用数着下一部书/电影的发行来计算自己流逝的岁月,那么你应该去电影院里好好地善始善终。 如果你不是,那么这部中规中矩又容量不够的电影对你没什么意义。 影评这么多,也不差我一条。我就朴素地讲讲,大家随便地看看。 最好看的一段儿,是麦格教授带领大家保卫学校,以背水一战的庄严决心说:“那个人的名字叫伏地魔,你也应该这么称呼他。”各位平时一直在打酱油的老师纷纷抽出魔杖,布下魔法,温柔的银色雾募笼罩在霍格沃茨上空,看到这儿我哭了。 拽死了啊各位老头老太太!简直是伦敦保卫战的复刻啊!英国人民的光荣传统!这才是爱和正义和勇气!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Alan爷叔以将近古稀之姿扮演年轻时的斯内普还跟波特他妈搞琼瑶。我说干脆就找个青年演员来演吧,或者就别给他特写镜头了吧,虽然我们都很爱教授可是也他妈的受不了呀! 这段儿太玛丽苏了,不过JK罗琳不这么写也圆不了,只好说她还是走了最保险、最传统也最稳妥的路线。我从第三部开始就知道他得爱一个谁(不是波特他妈,也得是波特他爸),所以看到结尾就皮实了,很难再被感动。这也不是教授的错…… 最基情的地方则是波特说“来吧汤姆”然后搂着对方(貌似要接吻)跳下去了。我真的以为他要亲下去了!我真的以为他要亲下去了!我真的以为他要亲下去了!我真的以为他要亲下去了!我真的以为他要亲下去了! 我个人觉得处理得最好的配角和细节是德拉科一家三口的戏份。 看书会比看电影更感动。 哈利波特系列是很好的儿童文学,不过还没有达到惊世巨著的层次。但是它真的已经很好很好了。在我们这样以厚黑学为圣经以低档次中二病为青春残酷物语的地方,就是缺少这样正气积极又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就这么结束啦,我们的青春岁月!孩子们也长大啦,他们变得富有而且可以愉快而合法地享受性生活啦(这话我好像在看上部的时候就感叹过- = )! Keep calm and trust Snape!!!如果遇到所有糟糕的事都能这么做,那该有多好啊。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观后感(六):(二十六)终章
剧情概要:哈利波特等从马尔福庄园逃出,先去了古灵阁找到了赫奇帕奇金杯,然后来到霍格沃茨找拉文克劳的王冠。所以这一篇基本上是在霍格沃茨内的战斗了。斯内普被伏地魔杀死,死前把记忆丢给了哈利,哈利得知真相,前往禁林送死,结果没死成,反倒是伏地魔杀死了自己留在哈利体内的一片灵魂。最后纳威杀死了纳吉尼,伏地魔被哈利干掉,天下太平。《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观后感(七):邓布利多是否为了正义不择手段
我说的比较乱
谈一谈阿不思·邓布利多 J·K·罗琳用恢宏的想象力和毅力创造了一个十分完备和神奇的魔法世界,关于哈利·波特的故事,已经不需要再多说了,人物分析也不少,关于校长邓布利多,几乎是良师益友的代表人物,但是真的是这样的么,我觉得不尽然。 邓布利多书里面并非第一章就出现,电影的处理确实更符合电影的拍摄手法。邓布利多在分院开始才正式露面,而后其实书里面和电影里面戏份都不算充足,但是罗琳对每个人物都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使得邓布利多正义领袖的形象非常突出,而且高洁。 第一部里面面对厄里斯魔镜,邓布利多关照哈利内心对亲情的失落,并讲出来那句金句——沉湎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这时候邓布利多真正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有理由相信他对哈利说谎了,或者是罗琳并没有想好更完备的剧情设计,看到一双袜子确实是无欲无求的人的一个非常好的证明。关于看到了什么,下面再分析。 第二部密室,邓布利多唯一的设计就是被传唤,剧情使得哈利必须独自探索密室,为海格洗冤,而后延续第一部爱的教育。但是这里,看到青年伏地魔留下来的笔记本,汤姆·马沃罗·里德尔的笔记本,他已经清楚事态的严重了,笔记本是伏地魔的一个魂器,他大概还没有意识到哈利也同为魂器,也没有猜到伏地魔另有魂器,但是在校长这里,事情远远严重于预想了。 第三部阿兹卡班的囚徒,结合后面的发展,斯内普的双面间谍人设,邓布利多一直应该都清楚小天狼星是无辜的,没有试图救他可以理解,请卢平来当黑魔法防御课老师,这大概可以理解为,邓布利多已经试图在亲世代上找寻线索了,而且已经在引导哈利,只是比较隐晦。 第四部火焰杯,我非常不满意这一部电影里面邓布利多的扮演,和书里面的描写严重不符,在得知哈利的名字出现在火焰杯之后,过于急躁,书里面更稳重。邓布利多的计划在这一部里面开始埋下伏笔,在邓布利多得知伏地魔用哈利的血复活肉体之后,书里面有写他闪过一丝窃喜。而后我们将知道,血的联系加强了邓布利多对爱的保护咒的猜测,使得伏地魔杀不死哈利,可是这已经是邓布利多针对伏地魔的计划的头角崭露了。 后面我们按照上帝视角来看,邓布利多先是听到预言世家特里劳妮在神情恍惚时候做出的那个影响整个巫师界的语言——两个只能活一个,七月份出生的孩子将会杀死黑魔头。当时已经是食死徒的斯内普刚好也在酒吧,听到了语言的一半,报告给了伏地魔。 但是七月份出生的孩子有两个,纳威和哈利,纳威的父母因此丧命,而后得知此事伏地魔锁定了哈利,巫师界已经被伏地魔和食死徒的恐怖搞成了白色恐怖,人人自危。邓布利多提醒詹姆和莉莉,并且此时获知詹姆家传的隐形衣就是死亡圣器之一。于是,大概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作为邓布利多邻居的詹姆·波特,突然邓布利多来访,只是提醒他可能会遭遇危险,最好做下保密咒,然后看到隐形衣,并意识到这就是另外一件死亡圣器,并且也意识到詹姆就是三兄弟的一个后裔,临走他借走了隐形衣。 而后詹姆和莉莉选择小天狼星作为保密人,但是小天狼星认为这样太容易被人猜到,于是虫尾巴成了保密人,而对外透漏的消息却是小天狼星。虫尾巴向伏地魔泄密,伏地魔在一个晚上找到戈德里克山谷,先杀死了詹姆,又杀掉了苦苦哀求伏地魔不要伤害哈利的莉莉,却在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身上折戟,阿瓦达索命被莉莉的保护咒反弹,并且摧毁了伏地魔的肉体,另外撕裂了他的灵魂,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使得哈利成了一个魂器,也给哈利带来了那个著名的,闪电伤疤。 此时的邓布利多为什么借走隐形衣呢?往前追溯他年轻时候,少年成名,十分骄傲,却受困于家庭,母亲死后照顾因为童年阴影不能使用魔法和正常入学的妹妹阿丽安娜,阿不福思尚在霍格沃兹,邂逅格林德沃。两人一拍即合,相互吸引,终日研究死亡圣器。而后阿丽安娜在邓布利多,格林德沃,阿不福思的混战中死亡,格林德沃逃走,阿不福思打断了邓布利多的鼻子,兄弟不合,邓布利多开始转向教育,在霍格沃兹任教。 群主借走隐形衣就是他并未放弃死亡圣器研究的一个说明,在书《混血王子》中,邓布利多焦黑枯死的左手,就是因为他找到斯莱哲林的戒指,并且推断出里面藏有复活石,没有考虑后果就戴上去的结果。 那么回到厄里斯魔镜上,邓布利多最有可能看到了什么?他在晚年放弃权力以后为什么还是没能抵抗复活石呢,只是因为它是死亡圣器吗,那么为什么他把隐形衣还给哈利了呢?结合邓布利多在湖心岛取吊坠喝下毒药的反应,他一辈子对妹妹的死心怀愧疚,他想复活的应该就是妹妹阿丽安娜,在厄里斯魔镜里面见到的,可能也有阿丽安娜。 那么再来看邓布利多和伏地魔的对抗,伏地魔是被邓布利多接进学校的,如果海格对于哈利,但是恰恰相反,哈利和海格成为了彼此都非常重要的朋友,邓布利多却始终和汤姆·里德尔不合。也只有他看透了汤姆在霍格沃兹表现十分优异的背后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栽赃海格的真凶是谁。 那么这时候的邓布利多也没有想到日后如日中天的伏地魔,就是现在的学生吧。伏地魔得势以后,唯一忌惮的人只有邓布利多,所以邓布利多成立了凤凰社。在这以后,邓布利多在各处搜集关于伏地魔的情报,拼凑出真实的一个学生的黑化之路,并且埋身于众多的记忆研究分析,得知了伏地魔魂器的秘密,却不知道他有几个魂器,最后一片重要的记忆存在于霍拉斯·斯拉格霍恩手中。 在密室之后,他就“养着哈利,如同一头待宰的猪”。 因为只有他知道真正的数量,知道怎么彻底毁灭伏地魔,计划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甚至设计了自己的死亡,毁掉了斯内普的一生,造成了斯内普的死亡,和众多的牺牲。 邓布利多是否为了正义不择手段? 我想的是,大概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的计划,可以牺牲自己即便是大义,也已经不是个人应该承担的重量了,邓布利多因此伟大,也因此更有心机和曾经黑暗的一面,他不只是一个慈祥的人生导师,也是一个非常拼命和聪明的阴谋家,伏地魔和他相比,还差的太远。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观后感(八):一个麻瓜的魔法世界
即将再刷一次这部电影,觉得应该写下个短评纪念一下陪了我十年的哈利与霍格沃茨。当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特地早早买好了预售票,特地在当天把前几部一一翻出来回顾了一遍。为了看完上部的结尾,我去的有点晚,影院为了首映而特意安排的魔术表演,我去到的时候只看到魔术师在行礼了。我暗暗好笑,麻瓜的魔术也配放到魔法世界来现眼?零点场的人比我预想的多,其中还不乏一些中年人。《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观后感(九):当哈迷正青春
看完这部才感觉,作为一个标准哈迷的人生终于完整了。这么多年,从疯狂的迷恋,到断断续续,隔年隔月地从书和电影中重温那个世界,每一次都还是能在内心掀起风浪。七年的故事,陪伴了我们的,又何止七年。是整个青春。《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观后感(十):纳威.隆巴顿——主角光环下的另类英雄
刷完全八部HP电影,纳威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与伏地魔终极对决中,那段声情并茂的的演讲:“每天都有人死去,但他们并没有白白死去。今天我们失去了Harry,但他仍然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