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一部由刘国昌执导,黄孝恩 / 邓德保 / 黃溢豪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围城》观后感(一):只看开头两分钟
电影名字出来的时候,还惊叹其实不是缺少好电影,大概是缺少发现,缺少好的推广评介,否则何以这样有感觉的电影会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虽然我明白导演的意思是想表现一个冷漠的世界,但是用极端情况下的亲情的变态,并且两段都是很极端的情形,有做戏的嫌疑,至少是从观众理解的角度看是这样的。
电影的最后也有感叹,也会回归,也有希望,但是整体上导演做戏的成分太浓,也不回产生类似侯孝贤电影中那种驳杂的生活气息,不会生发出类似生活本身生发出的叹息。
这个导演或者还有机会。
:那个劫持者掉在主角头顶玻璃上玻璃四散溅开的镜头,太惊艳了。
《围城》观后感(二):作践到死
危机重重的少年时代 = 滥赌的父亲 + 麻木的母亲 + 自私的兄长 + 同学的欺负无度 + 拳头 + 混黑道的朋友
花季少女的夭折 = 兽性大发的父亲 + 抛夫弃女的母亲 + 懦弱的姐姐 + 乱伦的孩子 + 坐监的黑社会男友 + 吸毒的疯狂 + 姐姐的误杀
简言之,这就是围•城讲给我们的故事,学校、家庭、社会成了一个逃不出去的城,罪恶疯狂无度地上演。没有大牌聚首的阵容,没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主义,没有山崩地裂的场面,没有唯美浪漫的柔情,有的就是一帮平凡而卑微的人被生活作践,又作践到死。有的人因为被甩操起菜刀,有的人无望跳楼自尽,有的人嗑药过量到死,有的人被人街头一棒子打死,当然,还有那个年幼的孩子乐乐,等待他的也无非是面目全非的生活,没有幻想没有温情。
本着无所谓的心情看了这部片子,看完就象心里下了一整夜的雨,透心凉,不知道这样无望的现实距离我们多远。
《围城》观后感(三):我的围城时代
看了电影,我只想说,他哥太软弱了。
本来生在那样的家庭里,还有个那样的父亲。两兄弟就已经很可怜了,然而却不知道相濡以沫,更是可悲。
纵观全剧,只要前期有一个人能站出来帮助弟弟,可能就没有这部电影了。
另外,这就是现实。吃人的社会不是你吃人就是人吃你。
你不吃人?OK。那么自然有人吃你而活。
一切的线索都是必然的结果,所以之前弟弟的环境造就之后的必然。
有人说警察,学校?有个P用。
老师也就是上班赚钱吃饭,他们就是混日子,一切以利益为主。难道给自己惹麻烦?
也许有个别会说几句,那又有什么用?今天老师能按下去,明天呢?老师不再照样欺负你。而且会更狠!(如果有人打小报告,我就是要把人打残的人。)
警察更是笑话。
警察会管你学生之间打架闹事?你不是市长儿子,不是大款儿子,也没杀人事件他们有功夫管你?
有人恬不知耻的说夸张了,说只是少部分?只能说你们没有看过听过经历过。
记得我上学那会儿,和电影里也差不多。但也算有些差别,因为内地对毒品或者‘糖’‘粉’管的严些,那些东西很少会去碰,可是身边也有吸的人。
就校园暴力而言,我所在从小学到中专为止,班上总有几个是被虐的对象,谁都可以欺负他。吃屎的事情亦有人干过。
可是不去管默默的向片中哥哥那样的角色你不找麻烦也会有麻烦来找你。
记得我的一个兄弟比较狂的是,初二那年路过高二班级,在走廊上有个高二的撞了他一下被拉到厕所暴打一顿,结果被告了。
学校不想闹大压下来,我朋友家陪了几百医药费,结果那天晚放晚自习,那高二的o(∩_∩)o...被火砖敲脑袋。我朋友放话他可以随便去报警,只要不怕治安十五天之后他会不会再被敲。
我和我那朋友从小学到初中三年都在一起,每次他出事我虽然从不动手也会去看看。所以我说电影里的故事不算夸张,只有少许政策不一的问题偏差。
当然不想找麻烦麻烦也会来找我。
也许我沉默的样子让人看着好欺负,学校里高一的一老大就找上了我,介绍一下,那小子也算在我们那小镇上有些关系,他的哥哥算是说得上话的。
结果我被打了……55555.只能说有些轻敌被堵了个正着。虽然我被打是没办法,毕竟他那方拉了十多个人,不过我相信那小子伤得比我轻不了。。。哼哼,我对他也下狠手打。
第二天就有,校门口四十号人要来堵我。
正巧,老虎不发威当我病猫了,我正想找回场子他来的比我还快。
一个电话我找了我表哥,那小子的靠山是见我表哥还要点头哈腰的角色。结果对方拉来的四十号人,在我表哥一句话之下,统一倒戈,矛头指向了对方。那小子连他那靠山听说一共缝了六十二针,脸被啤酒瓶砸破相了。
(以上全属亲身经历,并非杜撰,不信者也随便。)
我还是默默的装B从不惹事,不过自从出了那件事后,我也全校出名了,结果再没人惹我,我也到平淡的过完了初中三年,平时娱乐活动还是跟着去看我那朋友怎么嚣张。
这却是一座‘围城’
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当我出那件事后,有很多同学朋友想跟我的,他们执着的想出名,想横着走,想看谁不顺眼就打谁。
当我离开那座学校的一年后,我听说我那朋友腿被打断了,下半生要靠轮椅走路……
和同学挤在小小的出租屋里看的,看到整个气氛压抑到谷底,也有些带着负罪感的小庆幸。
结局的最后,小乐乐光着稚嫩的小脚丫,盲目的奔走,寻找着妈妈。那个妈妈已经冰冷僵硬的躺在水泥地上再也不能动弹。然而那小小的身子还要摇摇晃晃的寻找母亲,一声声的喊着“妈妈在哪里?”……从电视的一开始就没有母亲这个角色,你说那个何俊杰的母亲?那副痴呆的身子怎么会是母亲?你说Panadol?她自己也本身就是个没有母亲的人,怎么可能做一个母亲,况且显然是个孩子。看完电影,我一直都觉得母亲是这部片子的缺失点,却又好像若隐若现,既是,需要她的地方,她都不在。
不管是Panadol也好,Panadol的姐姐……还是谁都好,你根本找不出什么好坏的依据,或者根本就没这东西。一件看似到此为止的坏事,到最后终究会衍生出无止尽的悲剧,但是谁也不会去追究最初的源头,因为已经分不清其中的关系,小乐乐的结局,无非就是让人绝望的颤音,你几乎可以看到他逃不开那个类似的悲剧收尾,但是你想象不到的依旧上演……如果让上帝来处理这个问题,甚至无从下手。
何俊杰是里面我认为最无辜,最纯良的孩子。甚至为他怜惜。他错了吗?没有,他受人欺负,受人践踏,他的反抗只是为自己身为人的尊严和人格,但是他得不到支持,所以走上也许我们来看的不归路。不过不想大部分人,成了反社会人格,报复社会,却错了方向,残害更多人,想那个被Panadol引进出租屋而遭轮奸的女孩,谁知道她的人生又会有什么样的转变,也许光明,成了一部励志剧,也许灰暗,又是一座围城。何俊杰一直是坚持的,坚持自己的良善,他没有向别人伸出罪恶的手,只是黑暗并没有放过他,不是你不同流合污就可以获得拯救的,黑暗包围了你的时候,你寻找不到逃生的出口,你就会绝望。因为你看着自己身边的人,明明是受害者,又是施害人,明明没有错,却要被惩罚,这才是震撼人心的根本,才是让人抑郁的所在。
anadol最终想要改过,但是却依旧无法逃脱。她想给小乐一个有阳光的人生,一个好的前途,然而逃不过命运的拨弄,正是这样的心,让她把小乐阴差阳错的送上了和自己一样的路途。就像希腊神话里的俄浦狄斯,千方百计逃脱杀父娶母的命运,却终逃不开。
围城,是一座被命运围困的死牢笼;是一个让天使都绝望的死循环。
《围城》观后感(五):太残酷了?
许鞍华的电影带给观众一丝欣慰,因为在城市的荒漠之中还有温情,天水围当中的人没有放弃只是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平淡最是真。
然而《围。 城》则像是要将残酷进行到底,一幕幕伦常惨剧接连上映,不给你一丝喘息的机会。给人的感觉直到最后,围城当中的人仍然要挣扎,似乎永远看不到希望。但再细想一下,其实就像“灵杰”说的只要不放弃我们仍然有希望。
无论唱好还是唱衰,两出电影的导演都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天水围一个真实的香港,香港不是我们平常想象的那样美好,不是每个地方都像旺角那般繁华,一样有它的问题它的症结,而且金融风暴过后经济刚有好转,去年又遇上金融海啸,以后的日子还要挨。面对此情此景当中的居民又是怎样一种态度?你的选择就决定了你和你家人的生活,甘于平淡还是深深不忿?
最近巴士又升价了,而且元朗出去的长线巴士取消即日返程优惠,经营几十年的酒楼食肆相继结业,电盈等大公司裁员,金融海啸的影响会持续一段长时间,生活负担可能更加重,一切又将如何?
希望我们一定不要放弃!
《围城》观后感(六):谁杀了知更鸟?
看了刘国昌的电影《围•城》和漫画《17岁监禁杀人事件》,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当一个人处于不幸状态时,所有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推她一把(两部里的受害者都是女性,我就用这个她了)。所有的压力、事件堆积在一起把她推下悬崖。那些推的人又再说:不关我事,不关我事……在只要一个人稍稍做些努力就可以挽回的情况下,往往怕受牵连,或者屈服于强势力,或者仅仅是怕麻烦,还是推了。
好吧,谁的事都不关,那么是谁杀了知更鸟(大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这句 觉得这语气很衬 不过意思就大误了 鹅妈妈的童话里这篇《谁杀了知更鸟?》说的是因果报应 但我不是说这个)?
那些形形色色的参与者们,或许有始作俑者,或许有眼见同情心生怜悯什么都不做不关我事者,却一个个的都在推卸责任。“不关我事”是逃避的咒语,只要说了这句就万事大吉,什么都没发生,什么都不知道。看着她掉下悬崖,有一副叹息怜悯悲愤的表情,可能还会说“她终于解脱了”。这些参与者们何异于杀人犯,不过是暴力和软暴力的区别罢了。
这世界并不真善美,残酷的现实没有尽头。
就好像众多的踩踏事件。你一旦摔倒被人踩在脚下,所有经过的人都会踩上一脚。你不会因为某个人踩的某一脚而死,但是最终你会被踩死。而且人群几乎以誓不踩死不罢休的信念往前冲着。
说回来故事,故事本身也并不是很绝望,受害者们都有人再为她们寻找真相,最后当然真相大白,因为要给我们看。(摊手)加害者们 基本上 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围•城》差不多是对等的报复,《17岁》里则只是法律程序上的惩罚(其实我觉得某种程度上 法律纵容了犯罪)。也可能因为是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未成年人吧。电影、漫画里,加害者至少都还受到惩罚。现实中,可能很多情况下,加害者可能还是生活的多姿多彩,该多好还多好。对被害者做的事情好像从来都没发生过。不过往往都是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破坏程度,才会有人去注意它。那时一切已经晚了。人偏偏就是对这种重蹈覆辙乐此不疲。
《围城》观后感(七):还有希望吧
坚持看到最后一幕,姐姐还是逃不掉报应。姐妹俩一直想要保护的乐乐迷失在围城深处。
好绝望。
然而,导演真的是一点希望都不给我们吗?应该不是的。
灵杰是整部电影的线索,他原来只是想和弟弟俊杰撇清关系摆脱麻烦才去接触弟弟的朋友,但也因为这样,他有机会重新认识弟弟。他在俊杰的故事中穿梭连线,看到了这些边缘少年的苦乐悲伤,还有他们的纯真。在这些叙述中他看到了弟弟的善良,从panadoll的姐姐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他开始了良心的谴责,更从panadoll的遭遇中吸取了教训,明白到自己再不做些什么,他们的结局可能会向更坏的方向发展。所以他向俊杰说了对不起,向俊杰表明他开始要做一个真正的“哥哥”,并告诉俊杰“不要轻易放弃自己”。
悲哀的不是这些被迫走上绝路的孩子,而是明明有思考和改变的能力,却不为所动的冷漠的旁人。明明姐姐也是个孩子,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下她单薄弱小的身躯可能无法保护另一个孩子,但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思考和想要改变的动力,就是希望。
《围城》观后感(八):关于<围.城>和<天水围的日与夜>的一点愚见
总觉得很难给这类电影 下一个评论
诸如围.城 诸如天水围 这种毁誉参半的电影
说08的香港影坛 说围.城 都要提到天水围的日与夜
提起天水围 都要拉个围.城来做对比
在我看来 两者大为不同
其实我更喜欢围.城 大抵是因为没看过童党 我喜欢刘国昌做出来的这种悲怆得同归于尽的调调
围.城 天水围的围 香港的城
是对香港天水围问题的探讨 也是对香港在九七回归后该何去何从问题的探讨
香港人喜欢把 九七回归后 称之为后九七(后殖民时期)
好难就这个想法的对错 去下一个定论
香港的文化一直没出现过断层
并且在英殖民时期 也并无抵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
中华民族渊远悠长的文化和思想开化的外来文化 长久以来包容并蓄 形成了今天的香港思想文化
香港文化开化的那一部分 自然是接受不了中国大陆在思想上的"闭关锁国"
但这个是一个无法述论谁是谁非的问题
所谓百样米养百样人 回想以前做班长 管理数十人
面对心思各异的这只有几十人的小群体 都意见不一 难于管理
何况中国是一个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
加上倘大的国土 南北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各种差异
矛盾是势必存在的
我个人 其实极少去香港 香港这个繁华之都 总给我一种说不出浮躁
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 我是受香港文化熏陶长大的
15岁以前 都不曾看过CCTV 甚至至今都不知道CCTV到底有多少个频道
而求学阶段 受的却是正统的中国式教育
所以很能理解港人的呻吟 和大陆人的无奈
围.城的好 在于它终于跳出了后九七时候香港电影过于隐晦的隐喻(诸如无间道等等)
直接挑出围城来隐喻香港的处境
但是作为一部"撞墙"的电影 刘国昌在做结局的时候 却又把过多的个人悲观色彩带入到电影里去
这样的电影 充其量只是给城墙在"瘙痒" 无法解决日益尖锐的矛盾和差异
而香港影坛上 这类充其量呻吟一下的电影 已经太多太多了
相比之下 天水围的日与夜 侧重于人性和温情的展现
这大抵就是 男人和女人之间 看待问题和叙事的不同
我不知道其他人如何 但是在包起静(贵姐)身上 我总是不时见到我母亲的影子
单身独自抚养大一个孩子
自尊心极强 不愿接受其他人的帮助 觉得那是施舍怜悯
却在朋友或者弱势群体需要帮助的时候 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贵姐在天水围里面代表的 更是这种倔强又温情的香港精神
我想 ANN想表达的是 在这种香港精神的支撑下
香港的情况很快会得以改善
结局天水围的万家灯火 和广场上围成一圈圈点灯 笑得幸福的人们
真有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幸福
再用明月千里寄相思作为片尾
重复人间尚有真情在
我也喜欢这种 有浓重许鞍华特色的 光明又柔和的叙事形式
许多人说ANN老了 再拍不出去时那些轰烈的电影
但是轰烈过后 终究要归于平静 一如铅华洗尽后的香港
与其一直呻吟 不果
还不如 做点实事 给人去改变现状的力量
没人知道 这种改变是好是坏
但我知道 一成不变 终会什么都不得
后九七 港片从"向外看"到"向内看"的转变
港人从无处可走 到拥抱过去,拒绝未来
香港的大环境从迷城 走入围城
再到现在如今这种"撞墙"的呻吟
香港电影一直都反映并代表着香港社会的精神状态
而香港 也一直都在找适合它自己的路
犹记有次在香港 和一个普普通通的 某大学电影专业的在校生攀谈
她说 她老师总说 在香港 搞艺术 太难
这句说话 总不时在我耳边响起
其实看香港电影这一路走来
在香港 做艺术 真不算太难
就像foo fighters在Grammy上说的 It's about what goes on your heart and your mind
《围城》观后感(九):再论香港的社会问题
在《黑势力》的评论中,我提及香港社会的社会问题,几个小朋友一片叫嚣。当然,对于某些头脑简单的智障人士来说,由于他生活的世界不同,眼光看到的角度也不同,也许认识不到这么多问题和危害。
说是香港的社会问题,其实内地、台湾到处都再所难免,其本质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和黑势力的侵入校园造成弱势青少年犯罪的问题。网络上经常爆出内地出现类似案件,学校的暴力事件,流浪儿童的犯罪事件。
这部电影显然是暴露了这部分问题,当然,如果你看得并不深刻,并没有给你带来思考,也许你也可以看到纸醉金迷、另类刺激的自由放飞生活。如果你认为这一切只是我的过度解读,也只是说明我们看电影的角度不同,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即辛酸与无奈。
可能是一个死局,唯一的出路也许是一句台词,“记住,永远不要放弃自己。”
简单来说,本部电影涉及的社会问题有:
1、低收入阶层赌博、家庭暴力,引起对子女教育的粗暴冷漠,从而引起离家出走。
2、低收入阶层父母离异,父亲对亲生女儿的性暴力。
3、黑社会入侵校园,对弱势群体的欺凌。
4、富裕家庭对子女的过分溺爱,造成子女心理的扭曲。
最后,乐乐的阿姨或姐姐(身份的混乱由第2点引起)被杀,乐乐流落街头使整部电影陷入黑暗的永久沉沦。
电影本身非常流畅,不同角色回忆串成的故事娴熟而精炼,演员虽然年轻,但表演都非常到位,希望不是本色演出。
《围城》观后感(十):香港的现实题材影片,还颇具悬念,值得一看
1、讲述香港天水围地区发生的故事的电影,之前看过一部《天水围的夜与雾》。这次看《围.城》之前,特意百度了一下天水围的情况。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香港的现实题材电影总喜欢围绕这这个地区讲故事了,确实是非常特殊的区域。
2、简单归纳一下天水围的特点:a、地点偏远、距离市区路程远,往返市区的交通费用很高,导致区内居民甚少入城,固步自封。b、区内高层廉价住宅林立、密度极高,人口数量超高。c、教育环境差、医疗设施差、文化设施缺乏、警力差、居住环境差。d、区内居民大多为内地移民,几乎全都是社会底层,收入低下。e、就业率低下,收入低廉,犯罪率高。f、近几年该地区发生了多起丧失伦常的家庭血腥惨案。
3、好了,综上所述,上述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是有可能的。如本片《围.城》所讲述的故事,每天都在这个特殊的地区内上演。
4、基本故事非常的灰暗,从开篇到结尾,看不到光明。
5、悬念保持的非常不错,观影人跟随灵杰找到各个当时,一步步揭开事件的真相,节奏感控制的相当不错。这一点很难,很多正八经的悬疑片都做不到的,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居然做到了!难得!
6、小演员们演的就算可以了,很真实。尤其是扮演piandoll(忘了怎么拼了,肯定不对)的黄孝恩,很不错,有一定的前途。
7、进监狱的那个大哥长得实在太像周星驰了,呵呵。
8、最后,希望众多的家长可以看看这部电影。影片中的孩子们走到这一步,绝不是自己的过失。那种家庭环境下,想活下去,又能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