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基督者》是一部由拉斯·冯·提尔执导,威廉·达福 / 夏洛特·甘斯布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 / 情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基督者》影评(一):当你的妻子变成了魔鬼后,你是否爱她如故?
片名/反基督者
导演: 拉斯·冯·提尔
编剧: 拉斯·冯·提尔
主演: 威廉·达福 / 夏洛特·甘斯布
类型: 剧情 / 惊悚 / 情色
制片国家/地区: 丹麦 / 德国 / 法国 / 瑞典 / 意大利 / 波兰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9-05-20
片长: 108 分钟
又名: 撒旦的情与欲(台) / 失落伊甸园(港) / 敌基督 / 反基督
IMDb链接: tt0870984
剧情简介:
在充满狂乱且略带忧伤的夜晚,一对夫妇痛失可爱的幼子尼克。这件事给他们以莫大的打击,也让这段原本便矛盾暗生的婚姻走向崩溃边缘。妻子(夏洛特•甘斯布 Charlotte Gainsbourg 饰)久久沉浸悲痛中无法自拔,身为心理咨询师丈夫(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一方面希望弥合破裂的婚姻,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心理疏导让妻子忘记过去。最终,他们决定前往位于伊登(Eden)森林的小木屋中缓释心情。此前一年,女人曾带着尼克在此撰写一篇关于基督和反女性的论文,过往的回忆让重蹈此地的她紧张慌乱。心理治疗在焦灼烦躁的情绪中进行,夫妻俩没有找到渴望已久的光明,反而堕入更加无边的黑暗之中……
本片荣获2009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Charlotte Gainsbourg)。
本文一共1260字,你数一数看对不对
丈夫自以为可以将妻子从丧子之痛的阴霾中解救出来,没想到却使得自己险些掉进了深渊。还好后来自救成功了。否则又将会是一个树洞中的陪葬品。影片的最后那些源源不断的人群,我能理解到的意思就是,因为丈夫逃生之后,就等于将那些可能回赴死的人群解救出来了。因此才会出现很多人,很多看似非常虚幻的景象。
至于那“三个乞丐”则是更好理解了。先抛开对于宗教的寓意。当一切谜底揭开后,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孩子的死并非是意外,而是母亲在知道小孩即将有掉下去的危险的时候,依然是放纵自己的欲望,而这位父亲是完全不知道的。因此小孩的母亲的悲恸就会大一些。基于她之前的属性,因此在现实人格中的母亲接受不了自己的这一行为的事实,因此会难以释怀。
“鹿”从一开始就出现爱了,或者说小孩子的死是一个开始。而很显然,妻子的进入到自己的邪恶的属性当中的速度显然比丈夫发现问题要快的多。当妻子已经看到了撒旦之后,丈夫依旧是处于“鹿、狼、鹰”的初始阶段。显然丈夫并不愿意相信那些反科学的事情,而是仍然执着的陷进去自己的科学理论中不能自拔。丈夫显然是错误的估计了妻子的疯魔程度。当他觉得一切都失去控制的时候,自己已经是伤痕累累了。
将妻子一步一步推进深渊的恰恰是丈夫的自信,而到了最后自己却又不得不去接受那些可以摧毁自己的理论的东西,自己所做出的假设被自己一步一步的推翻,那种滋味或许只有丈夫自己才能够了解。
这一部充满着宗教味道的电影,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的话,就只能从一些别的方面进行解读了。还好,本片除了那些宗教元素之外,还有着很多令人感觉非常烦正常的段落。比如说开始的大开大合,当达到高潮巅峰的时候,瞬间就有一个生命陨落了。人生的大喜大悲不过是这样子。
还有就是本片的色调非常的阴暗,当然也算是从侧面为我们呈现了这样子的一个悲剧应该有的结局。耶稣当然是会给予人们带来阳光的,而撒旦则是躲在阴暗的角落处,将人们一步一步的吞噬,然后那些人就渐渐的变为了撒旦的奴隶。
妻子的心中的恶魔存在已久了,而丧子只不过是在某一时刻将心中的恶魔渐渐的召唤出来的一个引子。丈夫引以为傲的疗法并非能对于内心的阴暗面做一个解救。更多的是将那些难以忘怀的事情又重新勾勒起来了。妻子在发疯之前的反常的愉快的举动就已经是一个预兆了。而丈夫虽然觉察到了这样的事情,但是依旧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接下来丈夫就已经慢慢的陷入到了妻子一样的癫狂中去了。树洞的时候,丈夫自己也陷入到了癫狂。因而在最后演变为丈夫最终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或许这个决定也会在不久的未来成为引发丈夫陷入到自己心魔的催化剂。
当然,本片中的很多地方让人感觉非常的不舒服的,或许在看后会留下很多的阴影。至少会让你明白有的时候不理智的性爱是会让人厌恶的。或许每一次的冲动都是魔鬼在向你招手。而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救世主。
如果仅仅是解救一个即将湮灭的灵魂的话,还好,否则你所引发的就是撒旦的先锋。当一切都尘埃落定的时候,或许留给丈夫的是,无穷尽的悔恨。毕竟,当初他的目的很是单纯,解救妻子的初衷固然很好,只可惜在后来却逐渐的引来了撒旦的灵魂。
2009年戛纳电影节极具争议的一部电影,尺度大胆的性爱场面却不敢勾取丝毫的性欲,女主角凭此片获戛纳影后,女主角是7月21日的巨蟹座。我不得不看。
《反基督者》片名源自尼采的同名著作,黑板粉笔效果的题记是这样写的,泛着一种病态美的板书风格。查实后发现尼采的是《反基督》,一“者”之差,不知道是不是行为和行为人的这点区别,于是存了尼采的著作,以备稍后的精神反刍,还是迫不及待的先睹影片为快。
序曲:
黑白的胶片,慢镜的画面,配着深情的歌剧式美声女唱,将近6分钟的序曲,把故事的起因交代得唯美动人。一对正在享受鱼水之欢的夫妇,没有注意到自己天真的孩子爬上了窗台,失足坠楼而亡。情节从一开始就是让人揪心的。做爱的镜头的确叹为观止,不像那些普通的性爱场面,露点就好,有动作就好,而是直白的特写阴茎强有力的进入,直白得刺眼。
第一章:悲恸。
这一章是顺理成章的,就想看看序曲中的情绪将会怎么发展。前半部分也是意料之内,妻子出现自责,痛苦,寻死,反思,埋怨,怀疑,否定,自残,做爱,伤害等一系列的反应。那段描述焦虑的生理反应片段,视角很是感同身受,眼睛干涩,喉咙干涩,手发抖,呼吸加重,脉搏加快。作为一个了解心理学医用的丈夫,开始帮助妻子寻找让她害怕的东西,然后通过面对内心的恐惧来治愈自己,了解什么是自然的反应,什么是危险的反应,面对害怕什么,害怕什么地方。于是妻子坦言自己害怕的是Eden的森林,此前一年妻子曾带着孩子在此撰写论文,那是她和儿子相处的最后一个夏天,现在,丧子之痛让她害怕那里的一切。但是就像本章开篇时有个推进花瓶中污水的镜头一样,一切开始变的混沌不堪,从此影片的调性甚至都改变了,变得很文艺,很虚幻,甚至神经质。在去Eden的列车上,车窗中出现一晃而过的狰狞的脸,本来饰演妻子的夏洛特•甘斯布,和饰演丈夫的威廉•达福,这两张脸和表情就够恐怖级别的了,这样一出现,瞬间毛骨悚然,有点不敢往下看了。影片还特意安排妻子在催眠状态下提前进入Eden,这样的处理也算是为了给这片森林定调性吧,本来自然是没有调性的,因为人物内心的恐惧,而有了阴森可怖的黑色虚幻美。结尾出现了惊慌失措逃跑的小鹿,这是一个线索,后面会讲到。
第二章:痛苦(混乱当道)
这一章是一个过渡的章节,从简单的物理害怕,走向化学反应般的深度恐惧,从一个单纯的悲剧故事,走向一个探讨反基督的哲学信仰议题。分别出现了两个比喻,两个救治,两个发现。第一个比喻还算隐晦,是橡子,坠落屋顶的橡子渲染了恐怖的声效气氛,同时种子比喻的是孩子,同样的掉下来象征生命的死去和繁殖。第二个比喻就直接很多,摔出窝的幼鸟爬满蚂蚁,立时被鹰吃掉,视觉上那密密麻麻的恶心画面,似乎得到了导演很大程度上的偏爱,甚至形成了风格。第一个救治是直接的、行动的,丈夫帮助妻子通过走石头,克服了对桥的恐惧。第二个救治是内心的、意识的,妻子总是能听到森林里传出孩子的哭声,而这是她臆想的,丈夫告诉她,如果你的恐惧,确实有真实的存在,就可以救你,但如果没有,你将陷入深深的自我恐惧中,恐惧只会你影响对真实的判断,妻子遂又称撒旦是神,最害怕的不是大自然,是撒旦,这已经很明显的进入到反基督的层次了。接下来第一个发现,是意识上的病症根源,丈夫看到妻子在屋顶上放满了女性屠杀的图片,原来妻子的论文是关于基督和反女性的,而妻子却将“恶在伤害女性”曲解成了“女性本恶”,并由此释放了自己深深的罪恶、邪恶感,以至于她的笔记都出现了混乱而神经质的字体。第二个发现,是意识导致的行动上的病症表现,丈夫发现尸检报告中说孩子的双脚有点畸形,而母子在去年森林里相处的那段时间的照片中,孩子的鞋全部都是左右对调穿反的。顿时,丈夫意识到,在丧子之前妻子的精神状况就已经不好了。而就在这时,妻子回光返照般的轻松的告诉丈夫,自己感觉好了,可以看到丈夫的眼中是深深的忧虑与恐惧。结尾依然是程式化的出现了一个线索,会说话的狐狸(或者是狼?这样判断是为了和后面影片的吻合),它说的是一句“混乱,之始”。
第三章:绝望(女性屠杀)
情节的发展在这一章是急速推进的,直至高潮,情绪呈几何级数放大,画面的震撼程度也登峰造极。首先是妻子要求丈夫在做爱的时候打她,伤害她,否则就是不爱她,不知道这算不算解释SM的心理期待。然后,手淫!妻子在树根下几至痉挛的手淫,进而和丈夫全裸做爱,这时候出现了全片最为诡异的一个画面,树根中伸出密密麻麻的双手,像是表达着一种畸形的欲望。影片的海报即是以此为主视觉制作的,当时我还以为是平面的艺术处理需要,直到看到动态的画面,才知道海报是完全写实的,真的,有点,太恶心了。接下来的更是让我觉得之前的神马全部都是浮云,完全恶心到发指,妻子在做爱的时候,重击了丈夫勃起的阳具,并用手挤出飞溅的血,并没有善罢甘休的妻子完全失去理智,为了不让丈夫离开自己,趁着他痛昏过去时,用钻头钻穿他的小腿,横穿铁棍,加放上磨盘施重,最后拧死螺母,还把扳手扔进了房下的空地里。丈夫苏醒过来,出于本能的拖着沉重的伤腿躲进树根下的洞里,赤裸下体的妻子发现丈夫不见了,就在林中歇斯底里的喊叫寻找,最终洞里雏鸟的叫声暴露了丈夫的藏身之处,妻子彻底的疯了,最终拿铁锨铲向泥土。在这一章,丈夫将妻子最害怕的撒旦,改成了她自己。
第四章:三个乞丐。
原来妻子没有铲死丈夫,而是把他挖出来,拖回了木屋,并且再一次回光返照的向丈夫道歉。但是,转眼,妻子就说她找不到扳手了无法帮丈夫卸下磨盘。丈夫战战兢兢的问刚才她是不是想杀了他,妻子迷离着眼神说三个乞丐到来时,一定要有人死去。这三个乞丐就是前三章分别流露的线索:鹿、狼、鹰,来源于叶芝的宗教诗歌。我插叙式的找到了那首诗,暂时保存着一会解读,还是回来看影片。没想到,妻子又开始手淫,并拿把剪子,一刀剪了自己的阴蒂,我靠!这片子看完都再也不想做爱了,这个疯狂的女人居然把她自己和老公都给宫了。我试图理解她的病态,因为在研究女性屠杀时已经在意识信仰上出了问题,然后又是在和丈夫做爱的时候失去了孩子,所以就拼命的憎恨做爱,直接导致对性爱器官的毁坏,但是讽刺的是,孩子又是因为性爱才能出生的,这是一个痛苦于生命由此诞生又因此而死亡的内心纠结。最终三个动物都到了,丈夫无意中找到了扳手,卸下了磨盘,再次出现描述焦虑的镜头,而这一次,是妻子被掐死了。他果然是最终救了她的,让她解脱了,通过死的方式。画面再次风格式的出现漫山遍野的密密麻麻,这次是全部的裸体。
跋
同样的黑白胶片,同样的慢镜画面,配着同样深情的歌剧式美声女唱,孩子蹒跚学步,交叠着满心满身伤痕的丈夫蹒跚跛走,再次出现三个动物,再次出现密密麻麻的人,像蚂蚁一样的涌向小屋。这是一个完全总结式的尾声。这是一部完全纠结式的影片。
尼采有文采
过后,当我通读尼采的这部《反基督》时,在表面上,这部书和这部影片是没有直白的联系的,肯定的,尼采又不是剧作家。但是在深层次的哲学、信仰、价值观上,是有着内核的深刻影响的。
尼采在书中首先明智的定义了他的读者,堵住了发出反声的嘴巴。随后重新定义了他理解的善、恶和幸福。“凡是增强我们人类权力感,增强我们人类权力意志,以及权力本身的东西,都是善。凡是源于虚弱的东西,都是恶。幸福不过是那种意识到权力在增长,意识到反抗被克服的感觉。”
可能是因为上学的时候通过鲁迅的文章对尼采的批判,对这个人的印象只是学会了“自诩为上帝”这个词,以及他后来疯了(不知道这个疯和这部影片妻子的疯有没有相媲美的含义),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好的认同的印象。而同时,我又是在马克思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信仰下成长的,自然也对基督教没有什么好感,甚至也是不认同的。于是,我竟然由此可以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继续阅读下去。
我大概从五个方面归类了一下尼采反基督的论点,并且也在寻找着和影片相关的蛛丝马迹。
第一:生存法则
尼采如是说:“虚弱的人和失败的人应该灭亡。这是我们对人类的爱的首要法则。人们甚至应该帮助他们自取灭亡。当某一动物,某一种族,或某一个体,失去其某种本能时,当他选择以及当他偏爱对他不利的东西时,我便称他是堕落的。不该把人看作是源于“精神”或“神性”的,我们重新把人放回到动物中。人是一切动物中最失败的动物,最病态的动物,因为他是最危险的失去了自己本能的动物。人们总是谈论信仰,但是人们总是基于本能行事。”
我自己是90%赞同的,那10%我是觉得,的确这样解释是真实的、现实的,但是人毕竟不完全是动物,人是有感情的,即使说那全部都是自我欺骗的虚伪感情,可我终究还是觉得可以因为这一点区分于动物,并且不生猛的采用动物那种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法则。
第二:同情泛滥
尼采咬牙切齿的说:“还有什么比任何一种恶习更有害呢?有,这就是同情,就是对所有失败的人和虚弱的人的行为的同情。同情的作用就是抑郁。同情的时候就是去了力量。同情拼命的保护着失败的人,正是因为世界上充斥着失败者,所以世界上就出现了认为生命本身是抑郁和可疑的这种观点。由于同情,生命被否定了。同情促进了虚无,但人们说是涅槃、拯救、极乐,这些难道不是虚无?同情需要用泻药彻底清除,悲剧就是这样一种泻药。”
这我100%赞同,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应该如何对待弱者呢?真的是帮助他们灭亡?这样就人道了?不堪回答。
这两点在影片中,丈夫对妻子的感情是不是一种违背生存法则的同情呢?依然不堪回答。
第三:反基督教
尼采标榜:“基督教毁坏了所有蕴藏于最高贵、最强大的天性之中的理性,而他毁坏的方法就是对大家宣扬什么必须把精神性的最高价值,看作是有罪的。今天人类用以概括其最高愿望的所有价值都是颓废的价值。纯粹精神,就是纯粹谎言。最有价值的洞见是方法,但方法经常是被蔑视的。一个为自己而感到自豪的民族自然需要供奉一个上帝,人对自己充满了感恩之情,所以他需要一个上帝。上帝,是弱者的上帝,弱者才有上帝,但他们并不称自己为弱者,他们说自己是善良的人。上帝的概念是伪造的,道德的概念是伪造的。牧师靠罪恶生活,因为上帝宽恕悔改者,上帝宽恕那些服从牧师的人。基督教是一切匍匐在地的东西对具有高度的东西的反抗。用道德牵着人类的鼻子走,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基督教之爱的原则是最后它需要得到好的报偿。上帝创造了人类,对于上帝来说,人类是可供消遣的东西。教会就是在把整个世界当做一个疯人院。文艺复兴就是对基督教各种价值的重新估量。一个人本来应该要勇于抛弃任何与自己的最深刻的利益背道而驰的困境,而基督教却以困境为生,他创造各种困境,为的是使自己变的永恒。”
关于别人的信仰,我不想说什么,我自己是不信基督的,就像我也不完全信我们的老子,有些是可以借鉴的,有些是不用沾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了。只不过,我感兴趣的反而是想了解一下,很多人是怎么就信了的呢?影片中也是,很想知道,妻子怎么就通过研究女性屠杀而走火入魔的呢?可能不知道也好,也许在知道的过程中也会让自己步其后尘的,哈哈。
第四:比对佛教
可能是为了比对基督教,尼采还是对佛教肯定了一些的:“佛教比基督教更为现实,他不再说“与罪恶斗争”只说“与痛苦斗争”,它远超于善恶之外。佛教基于两个生理事实之上:一,对痛苦的细密性的过度的敏感,二、专注于概念和逻辑的过度精神化。这两种生理事实促使了压抑的产生,于是用卫生学的方法对抗。素食、禁欲、流浪等。结果既没有宁静的观点,也没有愉快的观点,他发明了一种脱离他人的方法,他把善良和仁慈看作是可以促进健康的东西。自私成为义务,成为一种必要的东西。佛教从不许诺而是维持,基督教许诺一切,却不维持什么。”
我也觉得佛教是相对来讲值得肯定的宗教,但是我个人不太喜欢,虽然那种淡化悲喜的超然态度能够解除痛苦,能够养生修性,但是没感情、没苦没乐的活着有劲吗?还活那么久,不会觉得很漫长吗?
第五:反犹太人
尼采毫不忌讳的说:“德国哲学,仇恨上帝,上帝是个犹太人。犹太人以一种毫不忌讳的意识不惜任何代价的选择生存,这个代价就是极端的伪造整个自然,伪造所有的自然性,伪造所有的真相,以及整个内在和外在的世界。他们将一切幸福解释为报偿,将一切不幸解释成不屈服于上帝的惩罚。用报偿和惩罚废弃了自然的因果时,一切都反着来了。根据服从的程度来判断是得到报偿还是惩罚。法律的防护墙,一是天启,是神圣的也就是完美无缺的,二是传统,对传统的怀疑就是对自己祖先的不敬和犯罪。仿佛这两者是不能反抗,无力反抗的真理。法律不过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自然认可。”
想到犹太人在二战中的被屠杀,我不想说自己也是同情,单说那杀的一方,就不是能让人赞同称道的行为。另外,评论一个民族的性格,是不是都会有偏激的可能呢?所有的犹太人都是那样吗?而且,并没有说的是,为什么这个民族会这样?同样是人,你只是进行了区分,却没有讲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难道不是一种主观的狂妄自大吗?
公平的说,即便存在分歧,还是非常欣赏尼采的才华的,呵呵,毕竟从小听到的正统教育太多了,听听异样的声音和思想,还是很开阔认知的。而且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义愤填膺的豪情,尼采也算是一个性情中人吧!
叶芝的《三个乞丐》
全文摘录如下:
“尽管在浸及我的羽毛的水里,
我自破晓一直伫立在这里,
但我还没有找到一点吃的东西,
因为只有垃圾来到我这里。
我难道要以小杂鱼为生?”
那郭特的老鹤咕咕哝哝。
“费尽力气却以小杂鱼为生?”
癸尔王漫步在他的宫廷里,
宫殿庭院和御水河边,
在那里对三个老乞丐说:
“你们曾流浪得广阔遥远,
定能解开我头脑中的疑团。
人们是欲求愈少所得愈多,
还是欲求愈多所得愈多?”
一个乞丐说:“人或恶魔
都无法使之疲倦者所得最多,
除非欲望使他们肌肉绷紧
什么又能使他们如此?”
可是癸尔心思诡秘地大笑:
“假如这象看起来一样真实,
你们三人中就有一个是富翁,
因为第一个睡着者将
得到一千镑,只要他能
在第三天正午前入睡。”
于是,象雀儿一样喜欢,
带着他老年的思想,癸尔王
离开了御水河边和宫殿庭院,
撇下他们争论个不休。
“如果我赢了,”一个乞丐说,
“尽管我老了我仍将说服
一个漂亮姑娘与我同床共卧”;
第二个:“我将学一门手艺”;
第三个:“我将赶到赛马场,
挤在别的绅土先生们中间,
把钱全押在一匹马身上”;
第二个:“我又想了一下:
当个农场主才更体面。”
彼此相对又是叹息又是喊叫:
妄自尊大与游手好闲
生出的乞丐的非分幻想
透过他们的唇齿从正午唱到正午;
当第二个黄昏带来了
乞丐们的月亮的狂乱的时候,
谁也不曾合上他充血的眼睛,
只是试图使他的同伴不能入睡;
全都在大叫大嚷直到怒气冲冲。
他们相互撕打扭作一堆。
他们又捶又咬过了一整夜;
他们又捶又咬直到天光大亮;
他们又捶又咬过了那一整日,
直到过了又一个晚上,
或者假如说他们稍事休息,
他们就蹲坐下来咒骂指斥,
当年迈的癸尔前来站立在
这三人面前来结束这童话时,
他们浑身是血混合着虱了。
“时间到了,”他喊,三个人
全都盯着他,瞪着充血的双眼。
“时间到了,”他喊,三个人
跌倒在尘埃,打起了鼾。
“也许我还会有运气,
既然他们安静了,”那鹤说。
“尽管在浸及我的羽毛的水里,
我一直伫立着象是石头做的,
看着垃圾跑来跑去,
但肯定有鳟鱼在某处,
也许我会捉到一条鳟鱼,
只要我显得满不在乎。”
这是一首关于欲望的诗歌。核心之处就在于这一问一答:“人们是欲求愈少所得愈多,还是欲求愈多所得愈多?”“人或恶魔都无法使之疲倦者所得最多,除非欲望使他们肌肉绷紧,什么又能使他们如此?”欲望在此成为了贪婪的动力,欲望让人上瘾,让人无止境的疯狂于满足欲望的行为中,不能自拔,欲望本身就是人和自己较劲的形式,但是人却一点也不觉得疲倦,直至死亡。
回到影片中,实际上是映射两个欲望的。第一,妻子寻求身体性爱的欲望,可以看到影片中妻子对性,是几近痴狂的,直到儿子的死,这种欲望更是朝着变态的方向发展,最终解决了自己的性器官。第二,妻子寻求精神解脱的欲望,在精神上,妻子是一直处于自我折磨的状态的,而且她沉湎其中,直到最终完全疯掉被掐死。这两方面的表现,也回答了那个关于欲求的问题,影片给出的答案是:欲求越多,所得越少。
《反基督者》影评(三):唯美,与地狱
所谓“反基督”,一指男权社会的对立面,也指被卫道士屠杀的“女巫”们。
电影分为六章:
-Prologue
-Grief
-Pain (Chaos Reigns)
-Despair (Gynocide)
-The Three Beggars
-Epilogue
(Grief, Pain和Despair三词从序幕开始多次在片中出现)
开场五分钟, 是异常优美的黑白慢镜和女声吟唱"Rinaldo, lascia ch'io pianga" (作曲:Georg Friedrich Händel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夫妇因为沉醉在性爱之中而失去了幼子;片刻欢愉所带来的苦涩点燃了这部悲剧的引线。
丈夫是心理医生,自信可以亲手治愈精神日渐崩溃的妻子,所以把她带回了他们位于Eden丛林中的小屋。他相信这里藏着恐惧的答案,也是挽救她的唯一处方。
催眠情景中的Eden:妻子漫步在浓雾弥漫的山林中,如同仙境一般美丽恬静……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其实自己正在引领两人步往黑暗的彼端吧。正如妻子后来说的,他就败在太自信一点上。
现实中的Eden:潮湿阴冷的小屋,榛子如雨般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异常刺耳,空旷的丛林中还偶尔出现让人不安的异像--难产的母鹿,死去的雏鸟,还有被掏空内脏的狐狸……关于女性的隐喻实在多得太过明显,难免给人画蛇添足之感。
我觉得相比后面的情节,以上的铺垫才是全片最压抑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段落。
夫妻之间的治疗对话初听有点乏味,其实都是后来突变的伏线。到女主角的精神状态开始出现转机时,“Pain”一章以男主角见到那只狐狸开口念出“Chaos Reigns”的诡异方式结束。
异像越来越频繁的出现,是否也标志着理性(男性)的一方,终被代表感性(女性)的一方所操控呢?
”Despair“一章气氛突变,原来在主导地位的丈夫忽然变得无助起来。妻子的行为越来越乖戾,虽然也有神志清醒的时候,然而这片刻的愉悦很快就被黑暗所驱散。丈夫在惊恐中得知原来妻子恐惧的根源不是黑暗的丛林, 也不是所谓撒旦,而是她自己!她的心其实早在儿子死前就已经开始被侵蚀(附身?),源头是她之前没有完成的、关于女巫屠杀现象的论文。也许, 连儿子的死也是她故意而为之。
自此,电影终于进入最黑暗,最血腥(也是最具争议)的部分“The Three Beggars”;杀戮正式开场,情节也达到了失控的顶峰。
妻子对丈夫(特别是对生殖器官)所施加的暴力,代表了对男权的挑战,也是她心中“恶(女巫)”的觉醒,同时呼应了“反基督”之主题。-- 在钻穿丈夫的腿上后装上石磨, 又何尝不是基督受难的再现。
丈夫的反击, 也不过是重复了女巫们的命运吧。
-因为描写这段的文章很多,我就不另外写细节了。
除了震撼之外,很难形容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觉。
我给这部片子打了5/5分,我承认是有点偏爱。一方面是电影语言真的很唯美;另一方面,或许因为是女性的关系,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女主角的精神状态,会觉得情景真实得让人从心底里透出寒意来。正如导演von Trier自己形容道:这是他能想像到的“最接近地狱的情景”。
(女主角Charlotte Gainsbourg 片中表现可以说是完美。 Cannes最佳女主角的名衔实至名归。)
.s. 有人认为此片在某些情节上和Hard Candy有相似之处~ 不过个人认为两者完全是不同level的作品, von Trier的功力明显深厚多了 :P
.p.s. 剧终打出"向Andrei Tarkovsky致敬"的句子, 突兀之余也招来了不少友善的笑声
http://www.susser-tod.net/blog/2009/07/27/nziff09-antichrist/
《反基督者》影评(四):他者是
水从她身上弹回来,像被打趴下的敌人,从我身上无力地滑落。我的注意力在这上面,于是静止地看这些敌人,疑惑她在想着什么。
我的敌人,也正同样地看着我。这种关系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鼠疫,医生和作者分别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历它。他们互不相识,直至瘟疫结束,在叙述和记录中度过余生。
目光从她目中出现,抬起头看我,就像色情的故事。我的注意力在这上面,也就静止地看着色情的敌人,她正在看我,这种关系是。漫山遍野的妇女从山上下来,她们的其中是鬼魂,从中世纪以来被杀的女巫,维权者。信仰和愤怒漫山遍野地铺盖过来。还有亲密的爱人,像这些目光。
刚刚好擦过,身边的路人。他们拥有永久的生命。可取掉手扣,关闭声音,因为。
他者是地狱。
《反基督者》影评(五):中途退出者的“影评”
在甘斯布用钻子对着达福小腿时,我选择退出了。
中途退出后,为了确认我做的决定是否正确,我在网上搜索,试图填补空白捕捉个电影的大概,好歹也看了1时17分。于是我阅读了之后所有的情节,不能说明白了也能说是大概知道了这部想要说什么。
于是开始考虑电影。如果一部电影,通过情节简介/影评就能知道导演想说什么,那算不算是好电影呢?自然知道提尔是大师,看完《黑暗中的漫舞》之后无法正常面对一顿家庭晚餐。
拿《春光乍泄》做个比方,如果别人问你这部电影讲什么,你说,一对同性恋恋人来到阿根廷,吵架又和好,一个人寻求新鲜与快感,一个人念念不忘,互相伤害。听起来似乎不够有趣,但是电影足够深刻和美。
我阅读完《反基督》的介绍之后,除了感受视觉冲击,不再需要观看从电影中感悟到什么。它很深刻,它的主题很酷。女巫、宗教、人性、男人与女人、生与死⋯⋯我可以写一篇关于它的影评。但是⋯⋯
有时候我同意Greenberg的理论,每个艺术媒介都需要有其独一无二的因素,如果文字就能使我“观看”完一部电影,还要电影干嘛?文字就可以传达作者之所表达。或许我过时了,还活在Greenberg的60年代,但是,谁能回答我的问题呢?
《反基督者》影评(六):《反基督者》
今天午睡后脸上和左手臂上出现了一些过敏形成的荨麻疹,一直闹不清什么原因造成的,早上用的抹脸的?最近扁桃体炎吃的药?中午吃的鱼?还是这几天没抽烟?
但是在看完这部影片后,这些过敏样症状居然消失了。其实我知道这种Ⅰ类变态反应持续时间也就不超过24小时,不过我内心也还挺倾向于可能是观看这部影片,促使身体产生了抗组胺类物质。
而观看这部影片就像抽太多烟,每新点一根烟其实是大脑对尼古丁需求的使然,但是在涉入尼古丁的同时,烟叶的刺激积累却令人越发难受。
“反基督者”这个名字就是个形式而已,这和导演诸多影片所耍的形而上的小聪明一样。而影片中的隐喻与他的演员炼狱般表演结合后形成了强烈的自我内心比对。
这部影片对于我来说是他最“亲切”的一部,他没有完全的将观众当成随意可以驾驭的“白痴”,大多数时候你会觉得没有那么疏远。
《反基督者》影评(七):[Quote] a comment on Antichrist
Okay. I saw Antichrist last night and have taken time to reflect and think about it. The best post on this thread so far is Asnklv’s “all in all, you get what you want from this work.” Heres MY take on Antichrist (I’m breaking it up into multiple parts to make it easier for everyone): Overview: Antichrist is done almost perfectly. It remains ambiguous enough that those of us looking for a deeper message, meaning or symbolism can find it in many diffrent places. It’s scary, disturbing, shocking, disgusting, etc. but its also artistic. The rampant symbolism in Antichrist is so obvious that it blows my mind when people refer to it as “torture porn” or “filthy trash.” The movie is about two people. It gives insight into their supposed “nature” and shows us in great detail what grief, pain and despair can do to them. How far can human beings be pushed by these three feelings? What would it take to make YOU finally break down or crack? Antichrist is, at its core, a portrait of tortured souls. If what happens to them is natural or just plain insanity is up to you. Artistic Merit: Lars uses a lot of techniques we are familiar with in Antichrist. Its very personal and a lot of it is shot with an imperfect hand which makes us feel like we are there. However, there are portions of the movie that step outside of this “documentary” style and presents us with striking (no pun intended) images rarely seen in his work. The editing is kind of unsettling and the overall atmosphere that he created for Antichrist is scary in and of itself. I think he knew exactly what he was doing and I give him a lot of credit for making bold decisions in terms of what he shows and how he shows it. Deeper Meanings: There is no “right answer” to Antichrist. Anyone could form any number of theories about the film. Does it symbolize men’s fear for women’s sexuality? Or the fear of sexuality throughout history? Does it show us that humans are indeed evil by nautre? Or perhaps its trying to show us that human beings are dependant on nature to surrvive? The following are a few of my own ideas (keep in mind that i’ve only seen it once and these are JUST opinions) The movie is split up into 6 sections; The Prolouge, Greif, Pain, Despair, The Three Beggars and The Epilouge. SPOILERS!!!!* Each of the three animals He encounters are symbolic of the chapter its in. The deer is Greif, the fox is Pain, and the crow is Despair. The fact that all three of the animals come together in “The Three Beggars” supports my theory. The deer represents grief because its in the middle of a still birth. Its still attached to it’s dead child; constantly reminded and unnable to seperate itself from the death of its baby. She feels the same way in this chapter. The fox represents pain because its auto-canabalistic. Its hurting itself badly. She is allowing herself to be hurt continuously by what happend. The fox says “chaos regeins” to him. What could be more chaotic than putting yourself through extra pain? In this chapter both He and She are dealing with such a great amount of pain even though they arent directly at fault for what happened. The crow represents despair because it too has lost a child and has no real purpose or reason anymore. It gives away his position and dies alone. By the time we have reached this point She is already in such great despair, pain, and greif that she projects all of her fears of nature and isolation onto HE. In the scene where He tries to help her with the rock game, we see a baby crow being eaten by aunts, then an eagle flies in and takes it up to safety, where it then devours it for itself. He is doing the same thing to her. He tries to help but only makes things worse. Instead of facing the fact that nature is nothing to fear, she views his human nature as the most terrifing thing of all. Her son goes off by himself while she is working on her thesis so she puts his shoes on the wrong feet to keep him from going too far. She feels evil for what she did to her son. She feels evil for letting something as trivial as the pleasure of sex keep her from saving him. She reads books about how evil men are for burning innocent women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we are all evil by nature and need “the three beggars” to function. By the end of the film she has acted on her deleriously evil (yet in her mind natural) impulses. She loses faith in her marraige and in herself. *BIG SPOILER* After he kills her he burns her on top of a giant pyre. He burns her like the witch that he percived her to be. Other moments of intrest would be when he has her imagine that she is becoming one with nature- fusing herself to what she fears most. After a brief time in Eden she realizes that the “outdoors nature” is not the nature she should be scared of. Its her husbands and her own HUMAN nature. Without letting the three beggars (greif, pain, and despair) into herself she could not have handled her sons death. There is a price that has to be paid for being human. We have naturalistic tendencies to feel these emotions after a loss. The three beggars finally came together once she had nothing left. She had lost her son, her marraige, her sex- all the things that kept her going, and then she was surrouned by grief, pain, and despair. Final Thought: The movie was acted superbly. The sound design was very effective and the visuals where quite entrancing. If Lars had the intention to make me think, to make me expireince something new, and to inspire me by showing me a side of people rarely displayed on film, than he succeded admirably. If you hate it, thats fine. At least it gave you strong feelings. If you love it, even better. Be thankful that we still have filimmakers willing to push limits and try risky things. A film like this one makes me excited to see where film can take me in the future. PLEASE ASK ME QUESTIONS!!!!!!!!!!!!!!!!!!!!!!!!!!!!!!!!!!!!!!! Antichrist is something to behold- and its all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the quote from: http://www.theauteurs.com/topics/4889/comments?page=2#comment_149531
《反基督者》影评(八):仅作梳理 关于Antichrist的十三个问题
The Prolouge
1.开头nick手里拿着玩具熊,看到一切后转身微笑然后爬上窗台坠楼,主观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Greif
2.HE说你会从悲伤到一个更好的状态,焦虑,引出了之后的呼吸困难,为什么说是更好的状态(开始思考的象征。
3.HE催眠SHE进入慢帧的森林,路口的枯木的意义。结尾HE也从那里走出过。
The Pain
4.HE手上的虫子代表了什么?
5.SHE从橡子说到eden是丑恶的,橡子的坠落让她听到死亡的哭泣,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6.SHE两次恢复到理性的动机。
The Despair
7.树下的交媾的手臂代表了什么?
8.残害生殖器的意义。
9.树洞里乌鸦的鸣叫昭显了HE的藏身之处,为什么幼崽会在这里出现?
The Three Beggars
10.三个乞丐的原型故事存在吗?
11.HE掐死她时出现了和之前同样的焦虑片段,但是男女调换的意思是?
The Epilouge
12.为什么用跛?
13.为什么Lars说这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希望有一个抛开历史背景和宗教冲突的关于男女关系的纯粹分析回答。
《反基督者》影评(九):认知不协调
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之前已经看过抑郁症 因为这几部没法看在线一直懒得下所以最近才看
首先 导演设置了很多条线 就按二元论分开吧 反正也只有两个角色
男主代表的理性其实很简单 至少是以我男性的角度看 就是女主最后已经被发现有明显的精神分裂了 一会要置男主于死地一会又拼命挖出来要救活 而且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 男主出于自保杀死女主没什么问题 但男主最后露出杀机时的表情又让我觉得一部分是无法接受自己作为专业心理医师治疗彻底失败的现实 这点在抑郁症里拿望远镜看星星的老公相同 就是坚持科学不承认未知的存在 这么说来导演其实是反智的
女主的角度我就很难分析了 但有一点我觉得是确定的就是导演对女性的思考方式研究的很深 比如女主很多行为方式我都能看到和ex争执时的影子 例如把阅读的对象作为了自身的置换而忽略现实(我的认知) 另一方面 女主成为了敌基督/自然的代言 例如聆听到橡子的哭声 是更诗性和异教徒式的 与男主的认知完全相反
最后我想说的是女主陷于疯狂的原因 本身的研究对象陷的太深和强烈占有欲是根源 比如故意穿错鞋和打炮时目睹发生的表情 儿子死亡的打击和丈夫的失败引导是最后人格分裂悲剧的催化剂 除去性器官应该是对另一人格和天性(用性排解恐惧)的反抗 但悲剧显然不是女主一人造成的 男主对自己无能的种种反抗也是成因很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 我能看到的是 女性是矛盾的(男性其实也是 说了要治疗但又打炮 说了不会打脸但还是打了的心态抓得很准) 男性是主导wanna be 互相理解是不可能的 无法调和的矛盾最好不要去碰
另外就是不同角度解读引起的矛盾造成的认知不协调用以引起观众的思考以及拍摄手法制造的催眠效果使得观众更加沉浸其中
最后成群女性的出现 我想只是导演想要吐槽 你们女的都这样没什么本质区别的意思吧
《反基督者》影评(十):《反基督者》影评以及对基督教的观点综述
对反基督者的意义的深度探讨。
对电影的技术,镜头隐喻,请看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764768/。
1,导演
2,电影简介与评价(转)
3,基督教两问
4,基督教与电影的关联
1,拉.冯真是挺厉害的。
个人风格非常强烈,叙事总算扎实吧,思维也非常深入独到,拍电影也有诗意,
不应该忘记 托的一篇中篇 伊凡 伊里奇之死 里头的戏剧性。
某君搬家,装灯貌似,因为腰部轻轻碰了一下,感到有点痛,接下来很快疼痛就消失了
——这个极不起眼的细节,成了全小说最巨大的转折点——这是他的死因。
死因,出现在最无法预料到的小点上,造成了极度的惊诧。
好莱坞的惯例(虽然没见过有人说过这点),就很少给这种惊诧,一切都让你可能猜到,让你把握剧情非常舒畅,就算出现了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像卡夫卡那样的开放性,绝少,都是给足了伏笔,除非特意玩弄高智商——这类电影一般自己也绕进去了。比如《记忆碎片》。
高智商电影的爱好者,总好像科学家一样,把导演和造世主看成完美无缺。造世主可能完美无缺,但是导演一定不能。
拉冯就有这种 突如其来的特点。不过他用蛮力,不写实,太抽象夸张,他确实有点诗人的味道,但是是一个蹩脚的诗人——电影界有几个诗人呢?
他的作品透出一股阴森森的鬼风,思维性很浓重。在家喻户晓的思想性导演里,斯坦利库如果说是神,那么此人就是鬼。
2,简介(转自豆瓣:叶子风)
“拉斯冯提尔垮了,陷入严重的抑郁症。左派情怀将他领到了虚无之中,并没有带给他新生,反而将他推到了地狱的下一层。《反基督者》是他精神康复后的第一部作品,当然其内容毫无悬念,就是他对这次精神崩溃的书写。影片回到了“良心三部曲”的叙事,以一场意外劫难作为起点,将人物推到“极限境遇”当中去。这次是一对夫妇,他们在床上作爱的时候,孩子在自己房间醒来了,独自爬上窗台,结果从楼上摔死了。看起来应该是两个人的哀痛,实际上它与“良心三部曲”一样,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的崩溃和拯救。电影里,孩子的父亲是心理医生,他很快克服了丧子的悲伤,接下来要将妻子从愁苦中解救出来。但这个男人的设计蛮奇怪,他过于冷静,既不像孩子的父亲,也不像女人的丈夫。当这个女人想通过做爱舒缓自己的焦虑,他断然拒绝:不要操你的心理医生。联想到拉斯冯提尔刚刚度过一场抑郁症,可以断定,他借助这对夫妻的故事,讲述他自己和心理医生的故事。在他过去的电影里,女主角是他本人的写照,这次不例外。不过,微妙的变化还是有的,之前他都是讲一个人的自救,这回则有了心理医生。有了专业人士会更好吗?这就是整部电影的悬念。当然,熟悉拉斯冯提尔的人猜得到结局,正如片名“反基督”所暗示的:世上没有救世主。
影片从片名开始,似乎就在暗示某种宗教论辩。整个结构,则让人想起了齐克果的存在哲学,从“审美”被中断,到“伦理”的承担,最后抵达“信仰”之地。但我认为,这些都不重要,不过是些陈腐的修辞,知识分子经常用来装深刻罢了。相反,这些东西成了障碍,影响了作者的自我表达。拉斯冯提尔过度使用它们,反映的是他内心的枯竭,而不是创造力。片中分“悲恸”、“痛苦”、“绝望”三个章节表现心理崩溃的历程,其意图很明确,却缺乏足够的细节去支撑。拉斯冯提尔试图探讨自己的恐惧症,其中有一个段落,女人向丈夫说起自己的神秘体验,有一次仿佛听见了孩子的哭声,就疯了一样冲出来找自己的孩子,结果看见他安然无恙地自己玩耍。丈夫告诉她,这是幻听,但女人拒绝承认,她认为这是命运的征兆。两人的争吵甚至变成了扭斗。从女人这边看过去,心理医生是冷酷的自大狂,对世界的神秘力量缺乏敬畏。这也是拉斯冯提尔的视角,他实际上在用宗教的宿命论,逃避着心理医生对自己的恐惧症的追问。他一直声称自己害怕任何东西,唯独在电影里才勇敢,但他没有勇敢到剖析自己的恐惧症的地步。他的恐惧症背后一定有故事,但他从不提及。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还是放掉了。
结果,这是又一部拉斯冯提尔的常规电影,只是语言更晦涩,场面更惊悚。该片再次探讨了不幸与邪恶,这个话题他始终不肯放下,而这一次似乎有了答案。全片的重头戏是最后一章,名为“三个乞丐”。乞丐,低贱者,即人的动物本能。电影用三种动物表示,鹿、狐狸和鹰,分别是胆怯、狡诈和凶残。在这一章节,男人找女人探讨她的一本书,里面收集了很多屠杀女性的历史资料。女人说,女性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她的身体是由“天性”控制的。男人非常震惊,指责说,你研究的资料都是说邪恶的事物迫害女性,你却解读为女性本身是邪恶的?你不批判邪恶,反而与之为伍?女人没有否认,只是闪烁其词地说,我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后来,男人再次穷追猛打,告诉女人,“邪恶”是你的妄念,而不是现实,焦虑会让你做一些平时你不会做的事情,但是这不是你的本性。女人不置可否,又含混了过去。但从此剧情急转直下,男人发现,这个陷入丧子之痛的母亲,竟有奇怪的虐子行为。然后,像是为了向男人证明自己是邪恶的,这个女人突然爆发了:砸晕了男人,用绞钻钻透他的腿,穿过一个杠铃。到后来还要自残,剪掉了阴蒂。这一章节令电影备受抨击,许多论者认为这是极端男权主义的表现,用血腥残暴的场面来宣扬“女性本恶”论。但就像妮可基德曼一样,这些评论者都被表象蒙蔽了。因为,这个女人就是拉斯冯提尔。这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导演,他像女人一样脆弱和敏感,也有着许多压抑心头的秘密。这一段落,实际上是他第一次非常肯定地表达这个观点:受苦的人是邪恶的。之前在他的作品里,不幸与邪恶总有着某种联系,但从未真正引向过这样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惊世骇俗,注定要遭到反驳,像那位心理医生就反复指出,邪恶造成受苦的人,而不是相反。不过,对此拉斯冯提尔立刻予以回击,他让电影里的女人——他自己的化身——用实际的残暴行为做了更强硬的回答:我知道受苦的人是邪恶的,那是因为我就是受苦的人,我就是邪恶的。
不过,虽然拉斯冯提尔承认自己的邪恶,却并不认为自己是最邪恶的。接下来,在电影里,他让心理医生掐死了自己,并且放上一把火,毁尸灭迹。这是恶毒的讽刺:心理医生没有救人,反而杀了人;他本来不相信世上有邪恶,最后竟然去扑灭邪恶。拉斯冯提尔说,看看吧,这个心理医生才是最邪恶的人。当凶手以胜利者的姿态,一瘸一拐地走出欲望的山谷,又有一个新的讽刺降临到他头上。本来他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一瞬间却凝固了,因为在他面前,一下子出现了无数的“女性”。他刚才杀死了一个,现在却涌现更多。显然,拉斯冯提尔没有死,他有千千万万的化身。这个结尾非常糟糕,除了一个病人对心理治疗的阻抗,它什么也不是。拉斯冯提尔还是不够勇敢,从心理的角度,他不敢面对自己的病态;从伦理的角度,他不敢面对自己的邪恶。为什么受苦的人是邪恶的呢?他始终没有解释,只是用“人性本恶”或“原罪”搪塞了过去。一个人将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看得如此丑恶,一定有经验性的起源,来自某处隐秘的心理创伤。或许,某一天在拉斯冯提尔的传记里,我们能够找到答案。但目前来说,这是我仍然期待他的下一步作品的理由。我太想知道他还能说些什么,在他终于承认自己邪恶之后。 ”
3,《反基督者》
话说,我打字好像弹钢琴。
先转自豆瓣简介下剧情
我对基督教主要有两个比较有趣的问题:
1,既然上帝是纯善的,而他创造了万物,那么恶(撒旦堕落/骄傲)的本源在哪里?
我询问了一个牧师,他表示,这个问题“有意思,也值得探寻”,而圣经中的撒旦更多地在描述一种自我救赎时的阻力和诱惑。我觉得回答得很好——但是恶从哪里来,没有回答。
2,譬如,人在吃“是非善恶果”以前
既然曰:是非善恶果,想当然的,在吃以前是不知道是非善恶的。
那么怎么能说吃是非善恶果这件事是“非”,“善”呢?
显然,在正常人的解毒里,人类犯了错,有了原罪,因为人类不听从上帝的话。上帝说——你们不能吃是非善恶果。
等同于:上帝不允许人类知道善恶。
那么人类在知道善恶以前凭借什么行为处事呢,显然根据神的指令。在吃了果子以后,人拉起了遮羞布,凭借是非的观念来行为了。
此事我想谈几点:
1,客观取代信
在吃完果子之后,人类遮羞了——知道这样做“羞耻”。很古怪,除非他们已经明白了性交——显然,在吃果子以前不知道性交——吃完果子后,知道性交了,并且知道性交是“恶”的,或者性欲是“恶”的(也很古怪,这点一定要仔细参详),于是根据是非善恶的原则避免了性欲,特征就是遮羞。
在做此事以前,是完全的无知的——标准在上帝手里。即,上帝当然知道性欲不好;但是人类还没有“发现”性欲,因此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因此做了这件事属于“无知者无罪”。人们唯一知道的就是,不听从上帝的是不好的;这就是他们的行为标准,他们是没有自由意志的,他们是上帝的奴仆。
在吃完果子后,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标准做事,因而露出马脚,于是被驱出伊甸园。
然而,他们毕竟违反了上帝的命令吃了果子,可见在吃果子以前已经有自由意志了。
由此可见,
自由意志是一直存在的,但是以前只有一个标准——上帝;后来多了一个标准——撒旦(并且立刻听从了撒旦);最后出现了一个新的标准——是非善恶果。
上帝创造了一切,但是撒旦引诱人去食用这个果子。这就是用客观的,既非撒旦又非上帝的一种独立的标准去引导人类行动。这一招以后,撒旦立刻把人类变成了中间的状态,而他和上帝在两端拔河,立时变成平手。
从那么久的以前一直到现在,整个的人类历史当然可以用无数的词语去概括,在宗教史上,就是信和科学的对抗——科学是混沌的,信是有方向的,科学是没有标准的,无所谓善恶的,中性的。
“ 混乱当治 ” (chaos reign)是反基督者中的一章。
2,孩童与性器。
孩童的死出现在第一章。孩童在父母做爱时误坠楼,体现了一种东西的矛盾。做爱和孩童的矛盾。
只有做爱了,才能有孩童,而有孩童是好的——证明方法是,没有孩童很不好——第一章的题目(悲怆)
如果做爱是恶的,那么就不会有孩童——所以在做爱时要有一种觉悟,即吃是非善恶果以前的状态——无知态。
孩童出生,继续做爱,孩童死亡。
基督徒对手淫认为是不好的(某基督徒告诉我的),但是不反对性交。
手淫和性交有什么区别呢?我为手淫者提供了一段辩词(参见我《绝望》一文)。但那毕竟有插科打诨的意思。实际上,手淫是以性交为快感而做的,做爱也可以以生育为目的(如最夸张的1984)
在继续做爱为恶的本源下,孩童在做爱时死亡——此时尝到是非善恶果,认识到了性交是恶的。然而,由于丧婴的极度痛苦,仍旧不能停止做爱、
正如波德莱尔说的,是一种遗忘。、、
显然,用恶来遗忘,让我们想想电影中的一些关键词
1,nature
2,satan
3,"me"
本性,撒旦,我自己。
对于我自己,豆瓣的这篇文章讲的非常好。我想讲本能和撒旦。
继续做爱达到遗忘痛苦的功效,然而这是恶的——尤其当做爱和丧婴联系在一起时,这种原恶不断地重复,罪孽感是深深的——一个沉溺于手淫的人,自然可以理解这意思。一个沉溺于吸毒,游戏的人,也可以理解这个意思。、
欲罢不能
做爱对女主已经是上瘾的一种强迫,接着出现了另一个主题
男性离开(孤独或抛弃);这点,大概还得从忧郁症着手,未解。
无论如何,女主在沉重的痛苦下将男主性器敲掉,接着醒来仍旧 (handjob),射血
射血是我最害怕的事情之一——所有男性都害怕。(伏笔,咬乳头出血),于是相当于被阉割了。可怕的是,女主仍然继续自交(手淫),罪孽极度深重(nature)——
究竟有没有原罪?究竟手淫/淫是不是罪孽。如果不是,而一切是混沌的,这有什么意义?罪孽感来自于主观,不可抹杀。(如丧婴),我们想起男主不断告诫的——这是你自己想的,幻觉——没有意义。在最后一次手淫后,女主拿剪刀剪了自己的阴蒂——血溅。
做爱——孩童——做爱——阉割;达成了血腥的救赎。
3,虐童与罪孽
孩子死,妻子首先自称有罪,比如疏忽大意等等,一切的根由可以说都是帮助走出这种罪孽,男主不断劝说“你没有罪”。然而,转折是,女主似乎总是给男孩穿错鞋,导致脚骨畸形,有可能因此导致孩童死亡。也就是,是否有罪达到了客观上模棱两可的境界。男主对此似乎没有疑心
不,他有疑心。他看了,想了半天,女主康复后,他高兴不起来——从鹿象征的悲伤,到狼象征的痛苦,混乱当治。究竟有没有罪孽?
豆瓣这位仁兄认为,和卡夫卡的《诉讼》一样,K兄莫名其妙被宣判有罪后自我寻找自己的莫须有的罪证,他“回顾了他的一生”,试图“找出什么罪孽”。
穿错鞋让罪孽变得阴暗起来。最终结果,是男主对女主的判断上,认为她最害怕的是她自己。
“我在伊甸园写作的这段时间,这小孩从来不陪着我”。
恩
伊甸园其实分两部分。小孩是男的,和母亲在第一部分,同样是伊甸园一男一女;小孩不陪着母亲,母亲感到一种孤立,于是穿鞋穿错,“锁住”小孩,让他行动不便,这就不难解释了。
女人本来取自于男性的肋骨,自古至今仍旧依附着男人。!!!!!!!!!!!!!!!!!!!!!!!!!!!!!!!!!!!!!!!!!!!!!!!!!!!!!!!!!!!!!!!!!!!!!!!!!!!!!!!!!!!!!!!!!!!!!!!!!!!!!!!!!!!!!!!!!!!!!!!!!!!!!!!!!!!!!!!!!!!!!!!!!!!!
导演对是非果的隐喻,很可能认为,蛇勾引女性后,女性勾引男性的原因是——
她要与他共存亡。
在她首先面对蛇时,男性是不清楚的。很难说女性有没有被说服,无论如何,她将这个信息告诉了男性,将决定权交给男性,正是最妥贴的做法。如果她单独吃了禁果,那很可能她单独被驱逐出伊甸园。
结果就是,她把自己和男性锁住,他们一起被逐出了伊甸园。
这样做究竟是不是罪孽?看上去是的,女主也认为是的,她始终无法逃避,既无法逃避,又不能不做——正如性交一样。就像陀翁笔下的娜斯塔霞,不得不堕落,不得不逃避。
请问娜斯塔霞究竟有没有罪孽,被强奸是不是罪孽呢?她不是变相地被蛇给强奸了么?不惩罚蛇,却惩罚女性和男性,将他们驱逐出伊甸园,正如这个社会没有惩罚强奸者——地主一样。之所以如此,因为撒旦和地主的势力太强了。
她在通衢大道跪下,正如那个抹膏跪在耶稣脚旁的女子。可惜,梅诗金公爵没有耶稣的权柄,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男性怀疑了,女性不能原谅这种怀疑。
4,死亡,与束缚
故事发生在伊甸园。整个故事发生在一片森林之中,一男一女,绝类圣经。
首先出现死亡的主体,橡子掉落,感慨多少生灵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中有一段自白,强悍的思想、
善和一种“无情的机器”的对立。无情的机器就是时间的流逝,无情地绞杀生命,无论是高尚还是丑恶,如同绞肉一般地杀,对此,自白者面对夕阳尝试开枪自杀——真是壮丽无比的想像。
没错,死亡就是伊甸园的原恶。
1)打断性器
女主人公得了忧郁症,男主人公要拯救她。女性是柔弱的,男性是刚强的。孜孜不倦的丈夫始终坚持包容,因为“我爱你”,但是女主仍然无端猜忌,最终误伤其性器——或者有意伤害
误伤性器,大家都知道,雄性生物以广泛授精为繁衍途径。伊甸园中,只有一夫一妻,按理是没有这种猜忌的。不过当然是主观的妄想——同样,性器也是男性的罪孽(性器与孩童一章)
2)穿腿
锁住男主人公的第二步是穿腿,显然是象征意义。穿腿和错鞋一样都是锁住了男主——不得已只能躲进狐狸洞。男女倒转,女性追杀男性,是对其“怀疑”的复仇。然而最终,她又很快跪下来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道歉,他们是双生的
3)割阴蒂
预言:三个乞丐降临时,必有人死。三个乞丐貌似来源于叶芝的诗歌,鹿是悲怆,狼是痛苦,鹰是绝望(不幸,本人最喜欢的动物正是狼和鹰)。接着首先是最后一次手淫和割阴蒂,完成了拯救。
4)被杀
可是她还有另一个罪孽,没有逃开——导演想表达,真正的罪孽不是性交,而是这种锁和束缚——男主试图把腿锁打开,遭到女性的阻止,接着用蛮力打开——他自由了,杀了女人,走出了伊甸园。
5)反基督的原意
我认为,正如上帝锁住了人的意志,不给是非善恶果(也就是不给自由的一条锁);女主也用腿锁锁住了男性的自由。在这里,女性已经成为了上帝;男性敲开了腿锁,正如吃了是非善恶果。他紧接着杀了上帝——今时今日,人类正在不间断地做这件事——接着他逃出了伊甸园,尽管一瘸一拐。
6)尾声
无数的女子走向伊甸园。
很难说是什么意思,女性代表柔弱,总有柔弱的人要找寻一种天国的归宿——只有真正历尽磨难的,从地狱里爬出来的人才自由,才理性——但自由和理性是不是好?眼前又只有一片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