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驯马》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7-15 02: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驯马》经典影评10篇

  《驯马》是一部由古涛执导,冬冬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驯马》影评(一):《驯马》:记录延长青春结束前抵达的旅程

  《驯马》是一部讲述少年回乡之旅的纪录片。

  我没说错。即便主人公冬冬已过而立之年,即便最终抵达的故乡并未在镜头中呈现。

  我的概念里,青春并不仅关乎年龄,对故乡探访的行为远高于目的地本身。这是不是导演古涛想要传达的观念并不重要作为观众,能让我收获极大代入感和共鸣,即为惊喜

  但影片带来的惊喜并没有止步于我的个体感受。如同其他类别的艺术作品判断一部电影是否优秀,有很多客观标准

  关于完整

  所谓完整度,按我的理解,就是导演能把希望传达的观念充分呈现。这并非易事

  观念提炼关乎认知水平,这是文化层面问题,不探讨。怎样保证观念的完整性,是导演能力高低体现剧情片有剧本控制全局,但纪录片被动式的拍摄手法过于依赖主人公,缺少剧本这个先天优势不确定性太强。所以,很多纪录片不要说完整度了,能否完成成问题

  说《驯马》的完整度非常高,是影片从头至尾保证了观念的一致性。这当然和冬冬在拍摄期间的状态保持有莫大关系,但影片突出、忽略、强调、弱化各种因素的控制权在导演,这方面古涛做到位了。

  关于节奏

  《驯马》的节奏控制已经达到剧情片的水准。这样讲没有贬低纪录片的意思。前面说过,剧情片有剧本控制全局,在节奏方面当然也有优势,所有的起承转合都可以通过剧本来完成,导演更多的工作是调动演员达到这个目的。做到极致,就是好莱坞影片用大数据设定高潮泪点

  我看过不少纪录片,它们的共同点是有氛围,有色调,但大多节奏感偏弱。《驯马》从启程前往故乡开始,即通过回溯方式展现冬冬的日常状态,短短几个片段,把冬冬的喜好价值观情爱观,还有生活中喜悦、纠结和对抗呈现出来,顺带还看似漫不经心交代家人与冬冬的关系。

  这些回溯片段并非生硬拼接在旅程中,导演更没有将其与旅程并行,而是让它们生长在一起,看起来就像主人公对过往回忆——我所说的剧情片水准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其中起到核心作用手段剪辑莫属。而本片的剪辑,也是导演古涛。

  结尾则是节奏表现最高潮。目的地海拉尔到了,冬冬却倦怠僵硬地斜躺在招待所床上,对面破旧电视机正在放映一部关于驯马的纪录片,长镜头完毕,电影结束。太棒了!在怅然若失的微微遗憾中,我暗自为导演的克制叫好:如果一味铺陈、描绘旅程终点,看似完满,却会严重伤害影片主题破坏整部作品的节奏。正如冬冬在片中的成长,何必看到结果呢?这种恰如其分的中断,也许就是一部佳作的标准和刻度吧。

  关于表演

  纪录片以记录为标准,表演谈何而来?别误会,我说的不是主人公按剧本演戏,而是想强调冬冬在本片中的重要性相信个人面对镜头时的状态肯定生活常态有不小差距,也许通过导演的努力,演员可能在常态化的拍摄中逐渐回归自然,但如何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自我,除了导演通过增加拍摄强度来增加概率,更多呈现还得看主人公。

  冬冬表现得很到位。他在诉说摇滚乐的热爱时,真能看到伴随热爱的那份喜悦;酒后呢喃,仍然很清楚传达他的观点;至于他在电梯哥哥亲昵打闹追逐的那份朴实,太让人触动……并不是所有纪录片的主人公都能像冬冬一样可以清晰、直接、毫无芥蒂表达自己。从这个角度,我觉得导演应该感到庆幸。

  关于价值

  没有价值传递,再好的技术和手法也不过尔尔。《驯马》的价值观是什么?我想用两个词来概括生命力干净

  冬冬对爱情的追逐和不舍是生命力体现,不假,但仅此显然流于形式。让我真正体会到生命力的是冬冬已而立之年仍洋溢的那种情感思考,满满的青春期荷尔蒙味道,全无同龄人的真城府、伪干练和假充实

  冬冬在片中流露出对工作的倦怠和纠结,但又努力去找寻一份事业。这种“言行不一致”的矛盾也让我看到生命的张力在拉扯主人公,也在拉近我对冬冬的印象

  干净,是冬冬在片中贯穿始终本质体现,无须一一说明,其中他对玉石商贩那种先扬后抑销售手法的鄙视虽然稍显稚气,但恰恰注解般传达了那份简单的干净气质。这一点,其实也可以看作生命力的别样体现。

  生命力、干净当然是冬冬的特质,但在影片中得到一以贯之的强化,我亦可当作这是导演最想传递的价值观。我深爱这种价值观。

  关于缺憾

  《驯马》最大的遗憾是画外音。

  影片(特别是片尾)的画外音处理得很不理想,诗化文字朗诵式的语调略显突兀,剥离了观众的代入感,希望能在之后的版本中稍作调整

  题外话

  对于从事艺术的朋友,我有种很微妙心理:既期望他们能带给我惊喜,又担心作品水准不足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尴尬。其中有一个简单的逻辑:如果因为关系而褒贬,那不成了圈子文化的标配吗?

  所以,对古涛之前的几部实验短片,我没法给予像样的褒奖。直到《驯马》带给我这份意外惊喜。也很高兴这部电影荣获南特电影节最高奖项,希望来自专业人士的肯定能为古涛的电影之路带来另一层面的开阔祝福古涛。

  我和冬冬相识多年,一起喝过酒,聊过摇滚乐,也被他作为模特拍摄过,只言片语间也探讨过生命中感怀的东西,但这些都在时光中渐渐模糊了。是《驯马》给我了观照他内心并印证彼此的机会,没错,我们是同类。想到这里,真开心

  所以,感谢《驯马》,感谢古涛,感谢冬冬。

识别二维码关注 蓝皮火车

  《驯马》影评(二):【采访】古涛:每一个自由灵魂都注定经历“驯”与“被驯”的过程

  看到《驯马》是在林象×词语×SEE影像举办的“叩门,开门”主题展映。当天应导演要求,每位到场观众可以在进场处领取一小杯白酒和少许花生,在微醺的状态下观影。导演说,这是因为主人公冬冬是一个“小酒鬼”,观众或许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更好地理人物

导演说,北京这场的氛围是放映以来最好的

  《驯马》 给我带来的观感是百味杂陈的,它在独特个性中提炼出普遍共性。我们可以感受到导演的野心,他不只想记录朋友的生活,更想探求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电影里的,拍电影的,和看电影的人,都在这段日常生活中动了真感情。我们在一个非典型年轻人迷惘中,看见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我无法不想到王小波的那段经典名句,那是冬冬和我们每一个青年真实写照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前不久《驯马》刚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长片竞赛单元评委会奖,去年更是拿到第39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气球奖”。今年作为FIRST媒介志愿者,我有幸在线上向导演提了几个问题。有理由相信,《驯马》在FIRST也会是一匹强有力的黑马。

  下面是采访内容

  1.古涛导演,您好!首先祝贺《驯马》入围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纪录片单元。对本片在今年FIRST影展上的表现有怎样的期待

《驯马》是我的第一部纪录长片。FIRST FILM FOR FIRST FEST, 很期待与观众和同行的交流

  2.这部片子从拍摄到剪辑花了六年,为什么会花这么长时间?期间经历过哪些困难

拍摄期间经历了手术母亲生病、创作陷入困境等等阶段,我的电影创作是缓慢的,过程中有焦虑沮丧懈怠、思考、探索和打磨,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3.片名《驯马》颇具诗意,但片子本身的气质是相当现实主义乃至粗粝的,为什么最终选择这样一个名字

每一个自由的灵魂都注定经历“驯”与“被驯”的过程;每个人都注定在“野马”和“驯马人”之间转换角色;每一种现实都是“驯马”的道场

  4.马和列车意象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这些重要的元素或者结构是怎么找到的?

这些“元素”是原生的吧。生活中,人物冬冬常常跟我谈论草原和马;而我们早就约定要坐火车回内蒙。影片结构大概是在精简40多版本后才形成的,那是一个漫长的寻找“心脏”的过程。

  5.冬冬是您认识多年的挚友,人物对您的镜头是完全敞开的。那您怎么处理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应该保持亲密还是拉开一定距离?怎样的状态对影像创作最有利

摄影介入朋友的生活中的时候,就是要处理亲密和距离的问题。真诚是最重要的。

  6.周浩导演曾经拒绝在自己的纪录片上署名“导演”,而选择“制作”这个称谓。那您怎么理解纪录片客观性的问题?您觉得纪录片的故事更多是自然生长的,还是导演主观用蒙太奇创造的?

纪录片的拍摄和剪辑都是主观性的,作为一个纪录片作者,你有多种选择去呈现“自然的样态”、“主观的样态”,或者一种混合的样态。近年来,世界上各国的纪录片作者的创作早已打破电影类型的疆界,那是更为开放的一种电影的样态。电影就是电影,电影类型的界限可以是模糊和多义的。

  7.在生活中遭遇失败,但仍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停止做梦,这样的年轻人在当代中国不在少数。通过冬冬的故事,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做梦?看你做的是什么梦?被所谓的“梦想绑架也是一件可怕事情。影片中,人物冬冬并不是一个对生活有所谓“理想”的人,但冬冬在片中为我们展示了他眼中的美和爱是什么。我希望在FIRST听到年轻的观众对冬冬的看法

  8.《驯马》之后,冬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了?未来您有什么拍摄计划

《驯马》拍摄的是冬冬7年前的生活。现在他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他如此敏感精神上所遭遇的问题,我想和我们每一个人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相似的吧。这也是这部影片期望和观众达成的一种交流。

  9. 如果让您用几句话向即将去到FIRST影展的观众、媒体推荐观看这部纪录片,您会怎么推荐?这是一部有观看“难度”、颇具挑战性的纪录片。该片是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特殊切片。在当下逐利的以成功学为价值观的现实中,该片让我们去探查一个中国“波德莱尔”式的人物在现实中的境况和他所投射出的美的价值。同时,在该片的社会和文化议题之外,我也期待和媒体朋友和纪录片同行朋友们交流该片在中国纪录片多样的生态里对纪录片美学追求

  《驯马》影评(三):“你们太在意矛盾冲突,这对我来说就是圆满结局

  放映的地方在朗园VINTAGE一个空荡荡工厂房里,在这个地方还没建成的时候,我和同事中午吃完饭来遛弯,喊一嗓子能听到自己的回声。现在被人包了下来,拉上电闸,放上幕布,一群人坐在垒起来的小台阶上看电影。

  这一场,工作人员在幕布的左前方摆了桌子,放了一排漱口杯装的白酒,进场就有人让你拿一杯,映后交流的时候,有人再递来一杯,喝一口再提问,谁也休想摆出一副“屌毛生的比眉毛晚,长得比眉毛长”的样子,都压压火气控制控制表达欲。

  让喝酒,也是因为纪录片的主角,生在海拉尔,后来随家人去了昆明生活的冬冬爱喝酒,成天到晚醉醺醺的,两个小时的电影,他对着镜头放空自己,说话爱用形容词,提到冬天会说绿叶秋叶之间是霜冻,他踩着吱嘎吱嘎的叶子去打牛奶。流泪,用掐着烟的手再把泪抹干。喜欢性生活,骂女人,当然也爱女人的身体。叹长气,唉——,口无遮拦,极其轻浮

  整个片子和影片名字《驯马》关系也不大,冬冬不像马,像个大鹅,鹅话多,爱支棱着膀子嘎嘎嘎笑,走路一摇一摆,和爱的人亲昵。东东和鹅的特点全部吻合。但是叫“醉鹅”少了点浪漫气质。

  导演试图穿插了几次马,比如冬冬说“我如果留在海拉尔我现在就是牧马人”,他还说,“我希望我哥哥是一匹马。” 影片结尾,冬冬回到了海拉尔,他躺在廉价宾馆里打开电视机,看到中央九台在播放马奔腾的画面

  我问导演,结尾是故意找到的画面,还是浪漫的意外吻合? 导演说:当时拍这场,是冬冬自己拍的,导演住院了,所以让冬冬随便拍点画面。冬冬打开电视机拍下这个画面发来,巧的是导演在医院,看的电视也在放这个画面。

  也有个女孩子问导演,影片中有一段冬冬把暖壶放在水盆里擦拭是什么意思?导演说,这段也是冬冬自己拍的,冬冬是摄影师,那天天太冷了,导演懒得去,所以让冬冬随便拍,就拍了个洗暖壶。一个姐姐这时候举起手来说,冬冬其实是在想象给自己的孩子洗澡,他的女朋友为他堕胎两次,他在用洗水壶的方式洗他没来到这个世上的孩子。答案一出,我觉得异常浪漫。

  轻浮的人浪漫起来挺让人别扭的,如果是和他亲近的人会巴不得他赶快闭上嘴不要献丑,但是局外人盼着他多说。多说不着边际的话,说“我想快点到四十岁,因为四十不惑,我的疑惑太多。” 说,“有两个方法能让女人高潮。”

  但是影片在他絮絮叨叨地讲了自己最爱的女人是谁后,戛然而止了。在人们想再听听不着四六的言论时,插入空境,强行打断人的思路。

  在场的姑娘问冬冬现在过得咋样。谁知道呢,可能冬冬永远都会是这样,一辈子都乐得如此,追求爱,沉迷哀愁,依靠着贫乏的资源过活,没什么不好。

  也有人说,导演要多关注边缘人物。可是谁才是边缘人物呢?人们太在意矛盾冲突,可能对某些人来说,这种俗里俗气的浪漫就是美好结局。

  这是部谈不上好坏的电影。如果没有这场映后谈,没有现场的白酒,没有导演催促着观众快提问,向观众讨批评。可能我会觉得不过如此,到家洗洗睡了。

  可是因为所有人的好奇心,因为在场的冬冬们,和非冬冬们。一切变得奇妙和古怪起来。

  别太多见怪,谁能躲得开。反正无所谓,听从命安排。喝酒吧。

  《驯马》影评(四):曾几何时,我们每个人都是“冬冬”

  每个人都曾像冬冬那样,徘徊在天性与规训之间。很少一部分人顺着天性顽勇生长,要么违逆着整个社会的恶脸,过着边缘人的生活,要么将一技之长发展为创造力,成为了瞩目的艺术家。而大多数人活着,除了接受规训,成为社会“正常”的一份子,还能是什么呢?

  冬冬的抗拒太多漫长了,过了不惑之年仍然在过自己想过的生活。那些想要自由、却又没能力为自己创造自由的人总有一天也回走回“正常”的生活,如果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艺术天赋,来成长为自由职业的人才。但在冬冬身上,体现出天性的强悍,在抗拒社会教条时的所向披靡。

  一个人极度地发展出天性,要么是有意为之:那些艺术家懂得整套社会规则,从而能通过自己的才能抗拒它;要么是无力的:他们虽然也了解社会规则,但理解是浅薄的,因而能一意孤行地选择逃避的方式。相比较,后者便显出了愚钝。他们的抗争永远是失败的。成功不来自于直接的对抗,而是在熟知规则后和它玩游戏。

  冬冬和余秀华难道不是同一类人吗?卸下了一切道德包袱、礼俗教养,想要在这个规训的社会做自己。两个人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建立在自我天性的观众上,而不是深入观察获得的。他们救命的稻草唯有打自出生起就涌流在身上的作为人的天性,而对文化养成那一套具有十足的钝感力。

  这算逃避吗?我觉得不是。逃避是在对对象的真正认知后远离它,保持自己,独享自己的天地。冬冬明显也有向善求好的一面,即便这出于母亲的应求,即便他对商业嗤之以鼻。但他还是去做了,他跑到广州本来是要去采购玉石的。但他一眼就认出了商业的欺诈,这与他的天性是相违背的。

  我们得承认,在知识习得之外,人天生就有认知、辨析事物的能力。我们在冬冬和余秀华身上都看到了那一点,如同被开启的天眼,他们总能在第一瞬间认出事物的真相,然后直接抗拒它。如果他们接受过习俗的洗礼或教育,他们通过经验、而非天性来认知事物,那么抗拒多少会为缓和或伪装的方式进行。

  这就是大多数人都知道并理解的,渺小个人无法与整个社会扛着,于是也就将其当成是“正常”之物接受了下来。抗争不仅无力,而且是注定失败的。在保持良知的同时漠视它,这是一种对策;或者更近一步,在才能的帮助下与它玩游戏。总之,正面交锋只有一个结果:失败。迂回曲折才是胜之法宝。

  在普通人看来,冬冬自然是失败的。这种失败有无奈在里面:接收不到规训,不是规训不够强盛,而是天性过于充足、思维能力过于简单,从而后者束缚不了前者,只能任由天性凌驾于经验。这就是冬冬(或余秀华)作为个体在我们这个社会如此独特,但又让人颇感无奈的原因。

  余秀华如果没有写诗的天赋,她也会像冬冬一样,变成这个社会的边缘人。但因为她有极为过人的写作天赋,她身体和思维上的缺陷反而成为了佐证这种天赋的利器,从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艺术家与那些被抛弃的弱势者同样游动在社会边缘,但艺术家是被高举在社会之上,弱势者遗留在社会底层。

  因为冬冬没有展现出像余秀华那般的天赋,他就成了另一种典型,这是更多人的典型。两人虽然同样都可以被认为是天性胜过规训的代表,但一者有天赋一者没天赋让两人判然有别、天悬地殊。《驯马》的沉痛,显现在此,它为社会上无数“冬冬”树碑立传,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曾几何时,我们每个人都曾冬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驯马》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