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是一部由迈克·李执导,吉姆·布劳德本特 / 莱丝利·曼维尔 / 鲁斯·西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又一年》观后感(一):[翻译] 《又一年》:不公平、英国人及其他
出处:New York Times
原作者:A.O.SCOTT
(http://movies.nytimes.com/2010/12/29/movies/29another.html)
翻译:lesleygreytear
(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5490)
迈克·李(Mike Leigh)的电影中,阶级意识经常占据一席之地——这不仅仅因为作为讲故事的人,他生长于现代英国而无法避免的缘故。当然,如果你足够细心,你就会发现在李的新片《又一年》那美妙、丰富和智慧的叙事之中,在一年四季的变换轮转里,夹杂着一个处于变动中的社会等级制度所投射的阴影。(其中一个角色提醒另外一个说:”我们都是大学毕业生。”言辞中流露出一种带刺的骄傲,独属于在机会扩张的时代里第一批接受大学教育的那辈人。)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迈克·李所描述的依旧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潜在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一向难以言喻,尽管它贯穿了、有时甚至威胁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又一年》用了一个或比《无忧无虑》更大的格局处理了与后者相似的主题:幸福分配之不公平。为什么像Tom和Gerri这一对作为整个四幕剧中心的花甲夫妻仿佛享受着取之不竭的、几近泛滥的幸福?为什么其他人好像连一丁点儿都得不到?幸福能够被出借、盗取或者继承吗?这是靠辛勤劳动挣来的,还是来自某种恩典的施舍?
这些问题听起来可能愚蠢而抽象,但它们是极度严肃与切题的。在美国,追求幸福毕竟是一项基本的权利,它与物质财富的多寡大致一致,虽并不等同。而在英国,在这个(人们的刻板印象中)阴郁的民族性格几乎与难吃的食物、坏天气和阶级差异同样闻名的国度里,言明要追求幸福简直就是一种革命了。
自然,《无忧无虑》中那个古怪的快乐女主角 拥有一个极度自由的灵魂,她在表达高兴的时候甚至到了激烈的程度。而由Jim Broadbent和Ruth Sheen凭借着难以捉摸的微妙和内涵所演绎的Tom和Gerri,尽管平静许多,其快乐的能量却毫不逊色,他们的幸福也是极端的。他们稳定而漫长的婚姻生活仿佛没有遭受任何严重的摩擦和伤害。
Tom是一名地质学家,在伦敦和国外的各种公共项目中贡献专业才智。他的专业热情结合了工匠对于自己的作品的骄傲以及书呆子对于自己智识的欢喜。Gerri是一名在诊所提供心理咨讯的治疗师,她的病患中有一名中低阶层的家庭妇女(由李的影片《维拉德里克》的女主角Imelda Staunton扮演),她无尽的绝望正好与Gerri的成就完全相反。
与人为伴的时候,Tom和Gerri耐心、和善、不主观评价他人,而是给予建议和鼓励,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但是他们的好心肠已经到了可能引起不友善的联想的地步。他们和Mary与Ken的关系是出于真实的感情吗?还是和这样悲惨的人在一起让他们感觉/看起来更好?他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是一种自满吗?因此《又一年》 并非描绘了友爱的、现代的、自由的氛围,而是用安静的笔调写下了对自命不凡、自我陶醉的指控?
以上总结的两种可能都太过简化,一部分是因为导演李非常注重Tom和Gerri的生活节奏和背景的细节——尤其是Tom的。在后半部分的某个章节中(这个四章的故事是随季节铺陈的),家庭成员的死亡把Tom从伦敦召回家乡赫尔城,在那里短暂的停留提醒我们,在如今的英国,阶级分化经常以地域差异的形式出现。
和伦敦的阳光相比,北部的光线阴郁而冷酷。Tom的兄弟Ronnie (David Bradley饰演)一家的生活凄风苦雨、处处受限。你明白Tom想要逃离什么,你也明白他微笑地拥抱和Gerri的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沃尔沃,花园,在爱尔兰的假日——并非洋洋得意的表现,而是感激。
所以Tom和Gerri是幸福的,《又一年》对他们而言也是幸福的。后来对他们的儿子Joe(Oliver Maltman饰演)也是。(Joe是个好小伙子,一直温和地忍受着Mary越来越狂热的嫉妒和关注。)但是影片所呈现的伤痛和其他的一些情绪并不能从叙述这家人的快乐的故事中剔除。Ronnie忧愁、沉默、如同一尊木雕,他代表了旧英国的匮乏与逆来顺受,那时的人们被要求安于自己的位置。
这已经是一个能者得权的世界了。这样的世界也有着它的不满与牢骚。人们能够自由地力争上流,找到自己的方向。但是这种自由需要他们为自己所获得的东西负责,亦会在Ken和Mary这样的或忧愁或折翼的人身上打上失败者的烙印。他们——尤其是电影最后一个让人震惊的镜头中出现的Mary——是穷人,既无休戚相关者给予安慰,也非慈善团体所能救济。引用另一位英国伟大的艺术家、 迈克·李的同龄人Paul McCartney的话:他们从哪里来?他们都属于哪里?
《又一年》观后感(二):又一年
在人生这张布满难题的考卷上,“衰老”是压轴难题。年华老去,曾经拥有的东西纷纷离去,环顾四周,留下来的只有病痛、孤独和巨大的虚空感。大概每个人走到人生的末一段,都会有被生活背叛的感觉吧,像影片一开始的那个女人,内心黯淡,灵魂破碎,更糟的是回望来路,发现自己选择了一条完全错误的路。而我们呢?尚且年轻着的我们,时常勾勒自己的未来,却少有人憧憬老年生活,是恐惧吧?那是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灰扑扑的,了无生气,所有的希望都已经被挥霍,那里接近终点,临近死亡,一切都再也不能重新开始。于是我们在潜意识里回避,告诉自己那里遥不可及,最好永远也不会到来。
迈克—李在这段路上静静地架起了摄影机,以春夏秋冬为章节,探讨关于“衰老”的命题:
Mary,人过中年,美人迟暮,离异独居,想找个男人重新开始,却不是被别人拒绝,就是拒绝别人。春天,她把新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一辆二手小车上,兴奋地憧憬了很久,好容易买了车,却发现一辆车并不能把她从糟糕的生活中解救出来。夏天,她对Gerry的儿子Joe春心大动,暧昧的调情,企图得到这个年轻人的爱情。可到了秋天,Joe交了年轻美丽的女友,Mary无法掩饰自己的失落,言语刻薄,冒犯了Gerry一家。扮演Mary的女演员演得很好,她慌慌张张的神态,喋喋不休的语速,落寞悲伤的眼神,把这个小人物的焦虑和神经质刻画的非常到位,可叹又可爱。其实Mary并非真的爱上Joy,她只是喜欢他所代表的生活状态,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平淡温馨的生活。她和Gerry夫妇是完全不同的人,聊天总是不太投机,甚至有些格格不入,然而她热衷于去做客,我想是一种心理上的取暖。靠近幸福的人,自己也会分享到一些幸福吧。
Ken,过了退休的年龄却迟迟不肯退休,他并非热爱工作,而是无法打发退休之后的时间。人生苦短,于有些人而言却也漫长。夏天,Ken到伦敦做客,饭桌上有这样的对话:
Marry:“what would you do with your time if you retired??”
Ken:“Pub……I don’t know。”
然而,即使是Pub,也让他很难再找到快乐,那里属于年轻人,不再是他的天下。他每次出场,总是不停地吃东西,喝啤酒,像是一种孩子气的赌气,谁能怪他呢?他那样孤单、落寞。
还有Ronnie,Tom的弟弟,妻子离世,儿子终年不肯露面,好容易在葬礼上现身,父子俩却恶语相向,无法相容。最后只有到弟弟家去谋求一点家庭的温暖。
……
他们都是不快乐的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他们被“衰老”困住,孤独、落寞,却无力摆脱,无法和生活和解。我们总有一天都会变老。当我们老了,要怎样去生活?影片里有答案吗?也许有,Tom和Gerry是一对虽然步入老年,却始终相亲相爱携手前行的爱人,他们的生活或许就是迈克李的答案。Gerry夫妇结识于大学,有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喜欢下厨、园艺,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他们在田地里耕种的场景被作为影片春夏秋冬四个篇章的间隔,画面温柔、舒缓,相比整个片子抑郁的基调,这对夫妇的生活是明快温暖的主线。影片里,他们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目光相遇,相视而笑。那笑,让人温暖。他们性情温和,宽厚有爱,乐于包容,对于进入他们世界里的人没有任何偏见和审判。
也许,生活就像Tom和Gerry悉心照料地那块田地,要耕耘,要照料,才会开花结果。可是,这就是答案了吗?如果你耕耘,依然一无所获呢?人生,怎么会有答案?
《又一年》观后感(三):马太效应
For everyone who has will be given more, and he will have an abundance. Whoever does not have, even what he has will be taken from him.——MATTHEW25:29.
感觉是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电影。好的电影,也难得有这么好。
每每看到美人迟暮,就又嫌弃又难过,还有无法抗拒的爱。影片的一切,都很适合这样阴冷的下雨天。我一个人在看,但是都想象得到小胖子若是坐在身边,他会有的种种絮叨和论断。恩,看完我想也许该和小胖子一起看,但或许他的话要是比我的自我嘲讽过头了那么一点的话,我还是会额坚起来不舒服的。呵,这个人还是太过骄傲,只许自己认错不许别人指出错来,还是没有真诚去认罪的,对么?
那种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深刻起来的,你做一件事,看到什么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去想,他会怎么看怎么做呢?并且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把他的认同纳入你的基本认同之中了,虽然表达不同,但其实已经是出自一个人的了。
女主角Mary,可算演技女王,把小人物的可悲可怜和固执,演得让旁人都为之尴尬不已。结束时的晚餐,看得人分外心酸。导演用了全知视角来看每一个人,看那些难以抑制的喜乐和掩饰不住的悲伤,看美满与孤寂,看富足与窘困,看豁达与苦渎,看怜悯和助人的,看不知人也不自知的……生命如水逝去,叙述也像流水一般,镜头想要表达的,并无论断,却令每个人心中不自觉地荡起涟漪。
“人在幼年负轭,这原是好的。”我们都要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最真切感受到要付出代价的时候,生命已很快滑到到某个我们已经承受不起太大代价的阶段。如是,一生远走,青春远走,生命中的一年过去了,一年的喜乐和盼望,一年的忍耐与坚持,一年的美好和不堪,一年的混沌与绝望,都与谁有关?
《又一年》观后感(四):another year for you and me---life is really short
海报和简介就知道这是一部讲中老年人的电影。打分挺高。试试看而已。
可是没想到,这么好看。
莱斯利-曼维尔,第一次知道这个女演员,她饰演的Mary,絮絮叨叨,单身,中年,强装坚强。开始并没有觉得她是片子的主角,看着内心孤独寂寞,却无人诉说,但是又在Tom和Gerry一家面前表现的那么活泼,我突然好可怜她。pathetic woman。她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剩女一个吧!
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想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不受羁绊。Mary年轻的时候应该很漂亮,爱过也被爱过。可是这种跟着感觉走的女人,其实是傻乎乎的,以为爱情就是所有。结果呢,人到中年,只能看着别人幸福,听着别人回忆,空留下自己empty的人生,空壳一具。
这是一个人的命运呢?还是自己的选择呢?是不是跟优柔寡断,不知所措,天真幼稚的性格有关呢?
不是在写Mary了。其实从Mary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直说单身挺好挺好,嘴硬说不孤独,其实是迷茫。我觉得Mary就是一个糊涂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糊糊涂涂的就这么着了半辈子。
it's good to have somebody to talk to。到最后,人生的期待就是能有那么一个人,就像Tom和Gerry一样,互相扶持,老有所依,老有所忆。
结局太惆怅了。那无助的眼神。
《又一年》观后感(五):《又一年》,自己的生活
许久没看过真正喜欢的电影了。说是喜欢,你无论剧本,演员,以及所述事件本身都能于我很有说服力的。颓废的过去半年根本没有找,现在终于发现了一个,够我美大半天的。哦,对了,还要夸一下风行,很给力,资源挺全速度也不错的。
说正题。
都说英国电影就是擅长用合适的演员将生活中的琐碎表现的极到位,那么这个片子就是力证。
汤姆和杰瑞家仿佛是大家这些朋友的避风港,来吃饭喝茶聊生活的无聊无奈聊那些不快。似乎这两个过着平淡普通生活的夫妇也乐于接待这些亲友。影片分为四个段子,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着自己的寄寓,春天万物复苏每人都企翘着希望,夏天朝气蓬勃每人尽力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有人因为满怀希望因为努力而所获颇丰也有人这一季惨淡,冬天冰天雪地似乎有人必须凄凉的面对彻骨的寒冷而有人却可以守在自家的暖炉边。
不再复述剧情了,说说角色。
在整个电影中,玛丽这个角色无疑是成功的。这个已不再年轻但风韵犹存的人显然是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她迷茫无助,每日用烟酒帮助自己度日。她似乎每一刻都是局促不安的,每次忙乱的冲进来,不容分说的讲述着自己的经历,那种急切就好像这一秒不讲出来下一秒就再没有人愿意听了一般。她渴望被别人关注,而当和她同病相怜的肯对她表示好感时,她甚至不敢直视肯就直接将其拒绝。相反却想着法儿的勾引和自己年纪相差巨大迈克。她尽量的让自己表现的很好尽力让别人觉得自己生活在不断的变好,买了一辆二手车也被她认为是自己人生的转变。可是她哪里能够知道,自己生活好不好真的没有几个外人能有资格评判,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也正因为此她的车随即泄了她的气,于是抱怨抱怨抱怨......忘记自己的位置,将自己的假象的依靠也认为是自己的东西,最后横加评判惹怒自己好友。认为最厉害的一场戏还是玛丽和罗尼的那段对手戏,两个失落至极的人都试图在汤姆和杰瑞的家中蹭上一丁点的温暖,玛丽尽力的去寻找话头,罗尼迟钝的回答着“Yeah”。想罗尼曾经是也是狂热的球迷,如今面对另一个人却接不上话头,想玛丽曾经有过漂亮的青春如今却蓬头垢面的躲在朋友的家里寻求自己认为最后的一点温暖。那是充满张力的表演,演员稍微一泄劲就变成了白开水。
最后的时候,汤姆杰瑞和儿子,儿子女友一起畅谈着过去现在将来时,玛丽罗尼两个像是被隔在玻璃窗外面的人,两个世界两个气氛,长长的镜头一直对着玛丽的脸,那个时候玛丽应该想的是什么呢,是否能够想明白,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温暖而精彩的生活,他人的生活也许可是分享但终究不能取暖的。
巴望着别人的幸福并不能把那些幸福搬回自己家,总要证明给别人说自己过的好其实很累很烦很不值得,有时候当觉得自己似乎斗不过岁月时也许可以看看自己曾经的灿烂然后努力为自己再灿烂一次。只要你知道那其实是自己的生活。
这个片子讲述的故事极其简单,却在简单的故事中给人以更多的思考。同时也相信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感想。
《又一年》观后感(六):与其说是生活,不如说是生存
Mary出场的时候就有一种矛盾感存在于她身上,她穿着光鲜亮丽,化妆相得益彰,与Gerri弥漫出来的淡淡的母性光辉不同,她散发着一种成熟女人的性感魅力,但是细细观察下,精心的化妆又遮掩不住岁月的痕迹,两鬓粉底下的老人斑和眼角深深的鱼尾纹泄露了她年龄的秘密,我相信,Mary与所有年轻人一样,她害怕自己老去,即使她将要步入老年阶段。
就如Mary在coffee bar发现自己一见钟情的老年帅哥和一个中年美女kiss的时候,Mary瞬间情绪失落,她可能发现无论自己如何遮掩衰老,都不可能比得上年轻女孩对于一个男人的攻势。
可以想象Mary年轻的时候是一名相貌出众的女孩,她在20岁就坠入爱河,却在之后的相处中发现对方是个十恶不赦的混蛋,当她30岁真正懂得如何爱,怎样爱的时候,那个他所爱的人最后却离她而去,Mary爱情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她的爱情缺乏那一点点的运气,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Mary本身对于喜欢一个人就表现得相当随性,对coffee bar的老年帅哥是如此,对Tom的哥哥Ronnie也是如此,来得相当猛烈,却少了那份感情的沉淀:Gerri和Tom的感情交流很长,长达两年,他们是在彼此深刻了解的情况下才决定相处的,而Mary对于自己另一半的了解却太过稀薄。
Mary在我看来,她是一个缺爱的女人,渴望爱情,然后被爱情的火焰灼伤,继续期许,然后继续被伤害,恶性循环,直到她发现自己悄然老去,自己失去了爱情的资本,只有一个好友Gerri陪伴自己,她渴望能够沾染到Gerri生活的甜蜜,却不知道自己在Gerri她们不经意的“秀幸福”中使得自己变得更为寂寞孤单与无助,而当Gerri因为儿子而不再邀请Mary去共聚午餐的时候,她也就彻底崩溃,原本那些华丽的大衣和长裙变成了寒酸的外套和难看的衬衣,那时她才恢复她那个年纪应该有的打扮,不过讽刺的是,这样的变化只能说明Marry有多么落魄,而她自己的生活却没有丝毫的改变,甚至说是变得更为糟糕,红色的小轿车最终以20英镑贱卖给了别人(Mary曾经以为它可以为她带来新的生活),失去了自己唯一的挚友,需要Gerri的心理疏导......
憧憬幸福,然后被现实的骨感击败,而后继续憧憬,继续被击败,等到衰老来袭,才发现已经没有挥霍的资本,这才是人生最可悲的地方。
不知道等到那时,会不会觉得,人生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死亡才是自己最终的意义。
《又一年》观后感(七):《又一年》小感
“又一年”让我想起前些时候看过的另一部很有滋味的英国电影“塔玛拉.德鲁”;同样依托时间转换 四季变幻,截取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一年光景,寄寓了一些符号式的人生主题,关于家庭与友谊,关于新生与消亡,关于希望与失望,阐释着Mike Leigh自身对生活的明晰态度!
Gerri和Tom这一对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温暖而坚固的家庭与爱,是会让很多观众欣羡与向往的那种平淡的幸福;没有无可救药的浪漫,却是可以清晰记得关于彼此早已远去的日子,恍如就在昨天,时光悄然停驻!
相形之下,Gerri和Tom的好友们Mary与Ken显然有着较为困顿落寞的生活;老友们相处,自然是絮叨抱怨琐碎细微的小事,或慨叹人生的不易,对话却并不无聊乏味,反而随着安静沉郁的原声配乐,毫不自知地陷入他们平凡简单的世界!没有华美隽秀的台词,言语自然亲切,写意动人,可以体味到其中一些深刻的真情,是人们心中的爱与美好!
春天孕育希望,夏日诞下新生,秋天收获爱情,冬日老人逝去;当影片中的老人们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五味杂陈的日子,岁月的重量年年沉淀,细腻沉静的画面里不再有飘摇的未来,只有铅华尽洗后静谧的温柔!
在影片的结尾,也许现实的残酷与颓然,正如湮没Mary的寂静与孤独一样覆水难收,但也让我明白了他人的幸福生活,别人的美丽风景,只能走近却不能走进,自己的破碎与忧伤,只能独自面对~
每一天都是流水,每一天都是旅途,每一天发生的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最终是会成为关于人生的故事,或是改变命运的事故,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路!
《又一年》观后感(八):爱自己 每一天
《又一年》,很好的一部电影。两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它给了我很多美好而又深刻的东西。或者不止深刻和美好,还有感叹,缅怀,沉浸,思考。配乐舒缓隽永,静静流淌在心间,宛若岁月无痕,又好似倏忽光阴。
生活无须深刻,但生活,真的要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你改变自己,还有,问一问陷在窘境中的自己,想不想改变,要不要改变,and如何改变。
朋友是什么?是我们分享快乐,分担忧伤的陪伴者,是我们成长走向年老的见证者。人的本质是孤独的,每一个人,都要认清这个有一点冰冷的现实。所以独处是一个人一生需要面对的问题。深刻的快乐几乎都来自一个人的个人体验,他人无法体会也很难感同身受。这没有什么关系,真的没有什么关系。
另外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关于“我是谁”的追问,同样贯穿在整部影片中。幸福感来自哪里?来自生活中每一个细枝末节,来自个人经历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同时也来自每个人自己的心灵。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逆境中的挣扎,泥潭中的摔打,眼前的失去未必不是某一种获得。不要抱怨生活,不要总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经验需要累积,而心境则应在岁月的流逝中越走越宽。不要自怨自艾、喋喋不休,不要总是和别人比较。哪怕再怀念以前的好时光,也要放眼未来,着手去做。
人啊,你当自救。Ken救不了Mary,何况Mary对他没有好感。Ronnie的儿子Carl是怎么变成今天这番模样,影片没有交代。但我想Ronnie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和丈夫,他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评价的话,或许他的家庭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当然,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责任。若每位成员都能时常反思并做出积极的改进是理想化状态。但保持一些清醒的自省精神,是必须的。
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千差万别。我们的人生机遇,各有各的喜悲。但细想来,上帝对你未必特别不好。羡慕他人家庭和睦幸福,其实你也有可以挖掘的内在潜质。不一定要亦步亦趋他人的脚步和模板,比如不会做饭也不必强求自己,来的路上没有买到花也不必道歉。生活的乐趣靠自己寻觅,如果真的没有业余兴趣,至少也要懂得在去好友家之前打个电话告知。人贵有自知之明,Mary,do you know it? Do you know yourself?
朋友怎会一再给你人生忠告?即使她已明确告知你该怎样、不能怎样,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识别 what to do,how to do.
机遇不会一直垂青于某人,也不会一直绕开某人。对生活、对自我,多一点觉察。机遇就会来敲门。
《又一年》观后感(九):不止是生活
不止是生活
[又一年]Another Year
导演:迈克·李Mike Leigh
主演:吉姆·布劳德本特Jim Broadbent/莱丝利·曼维尔Lesley Manville/鲁斯·西恩Ruth Sheen
类型:剧情/喜剧
出品:美国焦点
片长:129分钟
上映日期:2010年11月5日(英国)
媒体评论:
迈克·李的电影是独一无二的。《滚石》
迈克·李不是每一年都有新片,但有他新片上映的年份,都被他无私的同情、深入的观察和本能的人性幽默所祝福着。《芝加哥太阳时报》
确实,电影中并未有什么事情发生,但是日常的细节、细致入微的表演以及聪明的对白都让人难以忘怀。《今日美国》
迈克·李用最简单的手法,展现了最深的悲悯。《看电影》
看[又一年],最好是在一个懒散的周六下午,泡一杯茶,摒除一切杂念,然后静静地旁观这一场生命的流动。观者跟随着导演迈克·李的镜头,掠过生命中平平淡淡的一年,并随着导演冷静的客观和不由自主的心生悲悯,去感悟生活的真谛。平常而细小的喜怒哀乐,释放出一种触及人内里最脆弱处的力量。这种力量一直暗藏在迈克·李所有的电影之中,此番,在[又一年]里,却藏得最恰到好处。如果说,十八年前他拍摄的[赤裸裸]是采用了一种霸气外露的方式,那到了今天,十八年后的[又一年]里他锋芒尽收,已能在无形中感染沉浸其间的观众。其实细究下去,属于李的无形仍旧贯彻着西方导演惯常严谨笔法,只是一切融入了东方式细水流长的含蓄故事中。化有形为无形,手法与内容的相悖以绝对和谐的方式共处,相信去年戛纳场刊给出的最高分,不仅仅是在惊叹,迈克·李经年不改的人文关怀。
小津式触动
表面上,[又一年]的主角是汤姆和杰瑞一家,这二人是我们最常见到的善良邻居、热心的朋友、有趣的父母。他们是那种只要我们一有困难就会第一个想到的人。但迈克·李绝非热衷讲述好人好事的导演,[维拉·德雷克]的“堕胎天使”牵扯出来的是各种女性困境和女性权益问题,汤姆和杰瑞作为主线的目的,也是引出若干迈克·李真正关心的边缘人。这样的边缘人有春天里在诊所看病的失眠妇人,有远道而来50多岁还工作碌碌无为,感情一片空白的朋友,有妻子去世无法与儿子沟通凡事只会说“好”的亲兄弟。甚至包括那个母亲去世又倒霉错过葬礼的暴怒的儿子。当然,还有那个典型的迈克·李式女性角色玛丽(这个我们后文再谈)。他们虽然在戏份上比不过汤姆和杰瑞一家,甚至在生活上也做不到他们那般的其乐融融,知足常乐,但他们才是迈克·李在温馨的表象下所暗藏的绝望。和模范一家一起,迈克·李由点及面,完成了电影中一年的社会剪影和人生百态。但在事实上,在片中占有绝对篇幅的他们却只是迈克·李切入当代人社会心理的受力点。
这种聚焦家庭、投射社会的手法,很容易让我们东方人想起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而迈克·李电影中的的主题以及具体的细节,的确可以带给我们一种有趣的小津式触动。这样的细节可以是一卷自制的香烟,一块巧克力蛋糕或者一辆即将报废的汽车。正如同[秋刀鱼之味]中,火车、烟囱、酒馆以及美丽嫁衣所展现的典雅东京一样,在[又一年]里,迈克·李也用着无数的小小元素,展现了一个忙碌而又秩序的伦敦浮世绘。这种种事物,虽然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到了迈克·李和小津的手上,却又变成了无比关键的情绪炸弹,带给观众的是关于生命的哲思。
卡萨维茨式剧本
小津所代表的以家庭为重的东方哲学,影响了后续许多导演,除了迈克·李这个欧洲人,还有是枝裕和、侯孝贤这样的亚洲导演。东西方体系的孰优孰劣,暂且不谈,但对相似题材的表现上东西方的差异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欧洲导演因为有着数百年的戏剧基础,在台词上的功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又一年]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然幽默的台词。从父亲和儿子的插科打诨,到全家人坐在一起聚餐时你来我往的一言一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段,是玛丽和罗尼在最后有一茬没一茬却句句深入内心的谈天了。不管聒噪的玛丽如何描述她的痛苦遭遇,罗尼的回答永远只是简单的“是”与“否”。但就在这样的对话之中,角色的孤独和试图进行深层交流的愿望表露无疑。迈克·李表现人物靠着这样非凡的台词设计,使观众轻松走入了人物之间。而相比较而言,亚洲导演却并没有把台词放在同等位置。他们采用的是东方式含蓄,基本抽离对白,靠着人物间简单的动作和眼神交流,传达一些微妙的感性信息。像在[悲情城市]中,梁朝伟的角色之所以最出彩,其实多少也是因为他演了一个哑巴的缘故。而对侯孝贤这样的导演来说,他宁愿多用旁白,让演员对观众说话,也不愿在电影中使用过多的对话。
但对迈克·李这样剧本先行的导演来说,在创作出一部这样的剧本之后,视听语言就只需随着故事的路线走即可。确实,对大多数欧美导演来说,真正好的镜头,需要让观众进入到整个情境中去。正是这种简单流畅,才保证了观众可以在仔细品味精妙台词的同时不会被画面间离出戏外。而亚洲导演多追求一种高风格化,高场面调度的拍摄方式,导演的手法一直存在于整个电影中。简单来说,就是你只需要看五分钟,就可以立即辨识出这是哪位导演的作品。迈克·李并不需要采用这种手法,他所做的是将场面调度隐匿于无形,一切从故事出发。
事实上,迈克·李的剧本看似随意,却是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打造而成的。他采用了约翰·卡萨维茨所开创的体验派剧本创作手法,根据演员的实际情况分配他们的角色,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角色进行长达数个月的彩排,在彩排中,再根据演员的表演确立剧本。这种手法从从他的成名作[秘密与谎言]开始就一直延续至今。虽然编剧的署名只有迈克·李一人,但他的剧本其实是全体演员共同参与创作的结果,演员在电影中所扮演的的角色,早已在长期的排练中,变成了他们自己的一部分,而他们日常所说的每一句话,也就因此成为了导演创作剧本的灵感源泉。
迈克·李式女性关怀
除了对于之前导演的继承和改进以外,迈克·李电影也有着一种只属于他自己的独特关怀,便就是他对于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的关注。
在其电影里,总是要有这么一个疯疯癫癫,不被人接受的女人。如[秘密与谎言]中那个操着一口嗲声嗲气的少女音,天天独自在家的老母亲;[无忧无虑]中穿衣品味糟糕,神经大条,天天乐呵呵的怪姐姐;[维拉·德雷克]中那个不明就里,只因为自己不求回报的堕胎事业而遭社会唾弃的维拉。而在这部[又一年]里,就是莱丝利·曼维尔所扮演的玛丽, 她虽然不是电影的女主角,但却是迈克·李倾注了最多关怀的角色。
玛丽所代表的是这样一类女性,她经常出现在你的身边,把你当做最好的朋友,向你倾诉,利用你的善良,将你当成了吐露不满的垃圾桶。更糟糕的是,她对于别人的讨厌还完全不知。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当你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甚至不会过多地关注她。只知道她是一个招人嫌弃的倒霉鬼,甚至她的这种倒霉都是自找的。她对生活有着奇怪的期待:和有妇之夫谈恋爱,吃差他一辈年轻男孩的醋,还眼高手低地拒绝了和她境遇相似的肯,甚至想着买一辆车就可以改变人生的境遇。但在得罪了她最好的朋友杰瑞之后,她的生活也和那辆老爷车一起成了报废品。
随着我们对于汤姆和杰瑞的模范家庭的认同感步步加深,我们也就更加地厌恶这个一直找不着调的玛丽。这样的情况实在不能让人觉察出[又一年]对于玛丽所投注的关怀。但迈克·李在影片结尾处贡献了一记神来之笔,让本来暧昧不明的一切显得水到渠成。背景的嘈杂突然褪去,主观音乐响起,镜头缓缓移向了之前黯然神伤的玛丽。模范一家的快乐与幸福与她无关,她只能默默地等待不幸的降临。这时,当我们回想起全片的第一场,那个失眠而又脆弱的女人,便会发现,其实被生活摧残的落魄者,远不止玛丽一个。
无论是对玛丽还是之前所提到的所有女性来说,迈克·李对她们的关注都是带着深刻同情的。这些女人们处在社会的边缘,不被人注意,她们可能还有着稳定的收入,足以养活自己,但内心却一直徘徊在一种孤独而又绝望的状态。迈克·李所怀疑的,是社会上的大多数对她们的抛弃和忽视,而当[秘密与谎言]里,被家人遗忘的母亲还能与闯入她生活的私生女互为依靠时,到了[又一年]中的玛丽,拯救不再出现——甚至连观众都加入了将她边缘化的阵营。她成了真正孤独无靠的一人。与汤姆和杰瑞一家的温馨相比,在某个角落的她正处在真正的地狱。但迈克·李终究不会遗弃她,他将全片最重要的收尾镜头给了她。正是这富含了悲悯深思的镜头,使得观众推翻了之前全片的观影感受,重新进行了一番逆向思考。同时给你生活的正面以及反面,迈克·李最终用睿智收服了众人。
★★★★☆
文/西帕克
(原载于《看电影》特别加映)
《又一年》观后感(十):又一年
昨天是2017年的最后一天,豆瓣电影日历上推荐的这部电影,今天终于看完了,琐碎的家庭小事却打动着我的信。影片从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讲述这家中发生的事,每一段故事都会引起的生活上的思考。印象深刻的是汤姆和凯莉的夫妻关系是那么的亲密,临睡前聊天,就体现出两人之间的深深地爱意,一句“我们很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了”,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算算的,人生真的好无奈。好友肯来家里参加聚会,汤姆和肯聊起在一起的欢乐的旧时光,人生遇到知己真是好幸福,见面时肯骑到汤姆的背上,虽然都已经是年近七十岁的人了,但还保留着一颗通信,晚上他们三人坐在院子里聊天,聊着过去的生活,发生的往事,聊到刚刚逝去的妻子的时候,肯激动的痛苦起来,这一幕再次让我瞬间有要泪奔的冲动,第二天相约去打高尔夫,两个人又互相的打赌,好像年轻时候一样,人老了,但心依然年轻。玛丽这个角色是我最不喜欢的,每次听她讲述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毫无乐趣可言,大多时候都是一副伤心憔悴的样子,很少有开心的时候。当乔了交了女朋友,一副羡慕嫉妒恨在她的表情显现无疑,冬天的时候再次来汤姆家的时候,就连知书达理的凯莉都对他产生了几分讨厌,她需要的帮助远超过朋友能够给予的了,最好是能找个专业的咨询师来解决。秋天,菜园里的蔬菜都到了丰收的时候,乔也收获了自己的另一半,当把自己的另一半带到家里和自己的父母见面的时候,一点陌生和尴尬的气氛都没有,就像是老朋友再见面的时候一样。
这是一部治愈的电影,感谢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看了这么一部电影,今年最大的目标就是兴高采烈的生活,生活不易,但容易做好的是该如何去面对生活的态度。汤姆和凯莉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婚姻关系,他们都做到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