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克的近路》是一部由凯莉·雷查德执导,米歇尔·威廉姆斯 / 保罗·达诺 / 布鲁斯·格林伍德主演的一部西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克的近路》观后感(一):近和远~或许这是一场心灵的比较和求索————米克的近路观后感
安安静静的进行·安安静静的涌动·安安静静的改变·安安静静的启示~最近正经看电影很少~我觉得这是一部佳作~
这个西部一点也不狂野~没有漫天飘零的子弹和羽箭~没有牛仔手指间重重的烟草和硝烟味~没有印第安人此起彼伏的呼哨和成群的马队~有的只是一个未尽的目的地~有的只是食物和水~有的只是沉默寡言的男人和织毛衣的女人~有的只是蹒跚孤独的在路上
孩子的心中必然不是父母的说教~一个粗犷的有故事的胡子汉子才是他们心中的标示~女人心目中的世界不愿去理解混乱和毁灭的意义~年轻人的心中危险和未知挡不住一个金光灿灿的未来~续弦的中年人才能体会到生命的重量~这一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者在一个孤独的神祇出现以前各司其职~相安无事~
印第安人的心中孤独早已不存在~天命循环也不过就是一首祖传的歌谣~所谓文明世界中可笑的物质交换丝毫撼动不了他的内心~披衣而起~踯躅独行~没有将来未达到的目的~只有眼下那一罐新鲜的小玩意儿~依然故我的走着~唱着~画着~整个沙漠就像是自家的后院~不接受~不拒绝~不逃跑~不感恩~那些矮灌木仙人掌一样的文明人才会潜移默化的被主人所改变~当那个的本分胆怯的女人在自我怀疑中濒临崩溃~当米克为印第安人拔枪而出~当粗豪汉子发觉到自己的忏悔心以及最后放下了一切经验和骄傲~我脑子里就出现了老聃的所谓夫不争~天下莫与争的那句话~
现实世界中的人~劳碌奔波的生命中或许始终模模糊糊有这样一个影子~不为了任何数字和期望~不属于任何组织和关系~影影绰绰的出现在每一个你疲倦的角落~你抬眼看沙漠~自己只不过是一颗沙粒~你低头看自己~自己就是天地的中心~当你唱~世界的声音也不能覆盖你~当你走~人间也在你身后亦步亦趋~
小时候看崂山道士~都笑话那个不知好歹的学艺人~笑那不可能的穿墙术~长大了明白~世间当然有穿墙术~当你心中没有墙了~什么都阻挡不了你~这个电影中的沙漠就算变成了红海~那个普通的印第安人也可以从容的分海而过~而俘虏他的众生相~文明世界的开拓者们~不过是从这一片沙漠迁徙到另一片沙漠
我愿意把最后的树看成一个十字架~而把同是东方血统的印第安人看做是悠久深邃的传统东方文明~在两者之间~孰胜孰负耐人寻味~
不知道导演心中的CUTOFF是不是真的可以翻译成近路~如果真的这样去理解~那么这部电影就确实不是其他人口中的西部风景片了
《米克的近路》观后感(二):非典型西部片~!
近路不過是一種隱喻,在荒涼的西部,三個不同的家庭必須面臨生存危機,尋找一條捷徑就顯得迫在眉睫,不過這種西部拓荒的精神在導演的鏡頭下顯得殘酷至極,無論電影是從女性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還是光從戰爭這個視點去借古諷今,《米克的近路》都像是一條通往死亡的近路。或許這部電影依舊還有人性在其中,但把自己推入絕境卻是人性無法控制的,這是時代背景下移民者咎由自取的後果。
《米克的近路》算不上是一部典型的西部片,沒有酒館,沒有牛仔也沒有警長,它平淡的連配樂都省去了。電影用女性的視角去探討西部拓荒,通過長途跋涉的遷移展現了男權社會下屬於女性的無奈,並在在適當的時候讓女性變得彪悍而強硬,又不失溫柔和善良,從而讓電影充滿人性的光輝。自然,這是變相的女權主義,同時亦是一種政治的諷刺,這不僅僅是一次拓荒更是一次屠殺,節制了女性的權利又扼殺了印第安人生存的希望。
比起塵土飛揚的一眾西部片,《米克的近路》沒有英雄似的傳奇故事,那些飄揚的灰塵,無數的空鏡頭讓寬廣的莎莫變成了死寂的地獄。我們不再相信那些正義的警長是多麼的英勇善戰,西部就是一片毫無生氣的荒地。拓荒是必然的,但是比起土地,人們似乎更需要開發內心。那些空曠的鏡頭像是在暗喻人類的心靈一般,枯萎而孤獨。
生存是一個不變的話題。比起《大地驚雷》中為了自己而生存的堅強故事,《米克的近路》則在平靜的鏡頭顯現出宏大的生存觀。影片最後,我們看到了一棵樹屹立在戈壁之中,這種象徵著生命的大樹有既是希望也是悲傷。看著遠去的印第安人,導演用這種手法批判了拓荒運動種下的惡果。西部——永遠都不屬於粗魯的入侵者。這些赤裸裸的政治訴求雖然被視覺語言化了不少,但是電影並沒有顯得僵化而刻意,反倒是在故事的進行中變得十分的自然。
女性依然是弱者。《溫蒂和露茜》中的米歇爾·威廉姆斯用堅韌向世界展現了一個女孩的柔弱。《米克的近路》同樣如此,女人們一路上都像是附屬品,她們只能在丈夫的隻言片語中得到此番行動的消息,她們無怨無悔,又相互扶持,在荒無的西部,這些女性微小而偉大,她們就像印第安人一樣的無助,那些男人正是入侵者的象徵。兩種思想的碰撞重新確立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思想,它女權,它政治,但是它卻不那麼的西部,這種不落俗套的故事才是真正最能打動觀眾的一點,這或許才是真正的西部片。
又是米歇爾·威廉姆斯。這女人實在有太多可以挖掘的表演才能了。這部對白不多的電影中,米歇爾·威廉姆斯用眼神和肢體語言撐起了自己表演,或許平實但層次感十足,堅強、彪悍、善良……米歇爾·威廉姆斯自然的演技捍衛了女性的尊嚴,把足夠充分的信息透過鏡頭傳遞給觀眾,毫無疑問,她為自己的演藝生涯又一次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沒有酒館的西部才是真正的西部,《米克的近路》無論是情節還是鏡頭,甚至是起承轉合都平實而樸素,即便是空曠的場景也無法避免這部電影的寡淡的劇情,但是如果你坐下來細細的研究,你會發現這部電影背後所隱藏的深刻含義。正因如此,《米克的近路》才可以算得上是一部佳片。
《米克的近路》观后感(三):反不反西部,who care?
1.海报刚好切题,中心思想都在这了。小米举枪,对准的谁,不是印第安人,是meek。这个没有善恶对立的片硬要扯个“反派”的话,是meek吧;硬要扯个“主角”,应该是印第安人,戏点都在他身上。
2.其实无"戏"可言,像伪纪录片,发散联想的话,一个The Road,黑色末世风格,一个the way back,苦情路线,meek's cutoff不能叫"极简"吧,人物设置是成立的,三组人+米克+印第安人,性格特征都不同,对印第安人态度也不同。女主角虽然嘴里说,我讨厌他,但是我要他欠我的,边说边给印第安人补鞋子,完全是现代意识女性的做法,政治正确程度,那年头简直惊天动地吧。
3.画面都可以做桌面的,全部自然光吧,夜戏全是黑的。硬要安个什么主义的话,自然主义?其实和上面两个“道路”有关的片都不像,倒有点像“冬天的骨头”。
4.反西部片,能反的都反了,主角是女人,印第安人早就不是恐怖分子,没有善恶对立,类型片的要素全部没有,这根本就不是类型片,所以也不存在“反”西部了吧。只有朗霍华德那种发神经的,才会拍missing那种“西部片”。什么年头了还在妖魔化印第安人?
5.结局不突兀,水源出现了,人人面临选择,印第安人都往前了,这段meek的近路到了尽头。
6.个个说闷,怎么gerry倒有7.5分了?这豆瓣的评分总是让人一头雾水。
《米克的近路》观后感(四):米可的近路
不知道说啥了啊,全Brisbane就一家电影院上映啊。 去了发现整个厅就俩人看啊。 欣赏不了啊,太文艺了啊,太独立了啊。 导演就不是拍给俺这种观众看的啊,就没剧情啊。 就是几个人横穿沙漠啊,白天走晚上休息啊。 太冷峻了啊,镜头都静止不带动的啊。 荒漠的摄影是很好,可是晚上就不打光的啊,夜里就靠一篝火,神马都看不见啊。 还有好几个夜晚的戏啊,有木有。。。 各种看不见人啊,只能听声啊,还各种西部口音啊,听不懂很崩溃的啊。。。 还有一印第安人,说土著语啊,神马都听不懂啊,也木有英语字幕啊。 最后到底走没走出沙漠啊,神马都不知道就结束了啊,没有结局啊。 快睡着了啊,跟这比《生命之树》简直太提神了啊。 太小众了啊,奥斯卡应该没戏了啊。 小米虽然演的好,但估计也悲剧了啊。 P.S. 冲着米歇尔威廉姆斯去的,可惜戏份不够多,但表演确实很好。 几乎完全融入角色,灰头土脸的村姑的感觉,很内敛的表演。 感觉是继去年《蓝色情人节》之后又一个“没有表演痕迹的表演”。
《米克的近路》观后感(五):这才是电影,电影不是烟花
是我喜欢的电影。我是不喜欢看电影院电影的人,对阿凡达也是比较烦感,阿片看了半小时就看不下去了。
米克的近路是无意中找到的,总是感觉喜欢的电影越来越难找,这算是个意外的惊喜。感觉导演和演员都很对得起观众的100分钟。
说白了电影就是讲故事,能这样娓娓道来的叙事,比那一惊一咋的,挤眉弄眼的卖弄表演,小丑似的滑集戏,更有味。
路就在脚下,可要怎么走,特别是在荒芜的西部,走错了是要承担承受不起的后果,所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主观想法,导演都通过电影一一呈现给我们看,让我们也随着剧情,越来越想知道路是对了,还是错了。就象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总会遇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选择,有时可以马上知道结果,有些却要一直走下去,无法回头。影片中的人们,面对印帝安人,也有各自不同的态度,他们还做了一次印人的生死选择。表面看是他们决定印人的生死,而实质上却是他们的生死,全托付给了这个印人。让印人活着,他们才有活着的希望。对于印人的看法,也点出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阶级的人们残酷赤裸的本性。
电影是什么,不是烟花,不是DJ,电影要丰富的多。
《米克的近路》观后感(六):其实还好
美国电影中有一类叫做“公路电影”,那么这部电影应该就叫做“荒原电影“吧,当三个家庭从大河中走过,开始走向那一片广漠无垠荒原的时候,他们便开始了寻找”米克的近路"。
漫无边际的黄土,绵延不尽的枯草,还有那些干瘪的灌木,龟裂的大地,还有洗白的天空,皎洁的皓月,一切的一切都告诉着观众这是一部缺水的故事。
对于影片的最多的评价说,是一部女性视角的西部片,其实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跟西部片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冠以西部片的名号,大概也是为了让电影能够吸引一些观众,毕竟这是一部产自美国的电影,而且无论导演还是演员也都算得上是能够进院线的分量。另外一种观点说是极简主义电影,我倒是很认同,影片无论从叙事还是构图,以及镜头的运用和色彩的处理,都保持着一种极尽简单的态度。
100分钟的电影,其实并不算很闷,当然也不至于有多么精致,也标志着这部电影可以赢得一部分人的喜爱(却也仅仅只是喜爱),却可能遭到另外一些人的恶评。
另外觉得影片该出彩的地方并没有多么的出彩,对于这样一部电影肯定是不利的,最起码这种简单而缓慢的叙事,肯定不可能有太多人的给予很高的评价。米歇尔的表现也只能算是一般,反而到觉得Meek的扮演者布鲁斯·格林伍德表演更具有力度一些。
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我猜想可能因为任何一种结尾都会破坏整部电影的格调,所以最后导演才会干脆就没有去设置一个结局。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没有结局却也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结局,因为整部电影的格调的关系,没有结局其实影片可以停止在任何一处,都是一个结局。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整部电影究竟在讲什么?除了他们的寻找,还有什么?如果没有这一层的考量,或者说没有这一层的认识,那么“米克的近路”就很难会有大的作为。起码作为一部电影是这样。
《米克的近路》观后感(七):迷路了
本电影是“西部荒原电影”的代表式作品。影片利用大量长镜头和空镜头表现出了霍雷德式的空想,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真实感。不同于《等待戈多》主人公是消极地等待理想的到来,本片主人公则是主动跨越俄勒冈之路去寻找自己理想的家园。主人公们在荒原的探索、迷失,是对现代人在社会中迷茫心理的影射,印第安人的出现带来了希望,更是绝望。《米克的近路》以为有捷径可走,却往往是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 好吧,以上都是我瞎编的,看了近两个小时,我也不知道自己看了一部什么玩意儿,还我时间!!!!!艺术家和群众的分离呐,我这个大俗人是一点没get到导演到底想表达啥!不管怎么说,导演应该是玩得很开心,荒原景色确实别有一番特色。 PS: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天主教文化奖!!!!!!(专门为获奖而拍的影片吧)
《米克的近路》观后感(八):灵性之作——现代人的迷途与神圣的宇宙
我喜欢这部片子。虽然这部片子可能会被认为是“风景片”或是探索人生道路选择的作品,但实际上我反倒愿意相信这是一部讲述现代人如何“盲目”的作品。
这就好似借古喻今,以迷失在美国荒原的拓荒者为主题,来讲述围绕在神圣世界之外的现代人——盲从于一个自己也并不确定的向导的言语(例如广告的宣传、政党们的许诺)的一帮人,而让自身陷入迷局的过程。
笔者个人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微缩的西部拓荒史,硬要说的话,倒像是一部荒野迷路史——主人公们从头到尾都在迷路,而片中也充斥了他们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失落、以及不正面的隐藏的情绪。在这一片荒原中,他们是一群闯入的陌生人,而那位大胡子的米克,则像是一个无法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好吹嘘者,一个开出无数空头支票的政客,引领着大家盲目的寻找。片中很偶然地透露了这个男人对世界的理解——女性具有混沌的本质,而男性则具有毁灭的本质。
而当剧情发展到他们绑架了这位印第安人后,事情就变得更为有趣。属于这片土地土生土长的印第安人,米克给予他们十足的不正面的评价,于是大家更加不确定未来的情形会如何。乍一看之下,印第安人在前方为他们带路,但实际上笔者觉得——对于言语不通的印第安人而言,这帮异乡来客,正准备让他走在前面,带领他去往一块完全陌生的土地。而恰恰有意思的是,印第安人的自然信仰中,大地即为神圣的母亲,而天空即为神圣的父亲,所以当月亮出来时,印第安人赞美起月亮,并感谢她给予自己的照顾;当他们走到一段陡坡时,印第安人感恩神圣的大地母亲,曾经将无尽的水源提供给我们,并期盼伟大的天空之父给予指引——毕竟他不知道这些异乡的来客要带他去往哪里;再接下来,因为不爱惜自己的父亲为了节省水让自己倒下,印第安人继续为他祈祷,希望隐藏在荒原中的邪灵对这个可怜人手下留情……而这些对于神圣宇宙的敬重,则在我们所谓美国的拓荒者——也就是现代人的眼中,是完全野蛮而不可理解的,只是他们自己并不清楚,他们在看着念诵祈祷的印第安人的表情,完全就像他们在无意识状态下所对此间遭遇中的人的评价吻合——无知,无法真实,像个孩子。当树木出现时,仿佛导演在暗指迷失的现代人依然还有机会,选择跟随一位了解地球的圣者的脚步,还是遵从内心的混乱与无法安宁。如何重新返回美丽的伊甸园,则交给走失的现代人自己去寻找那个答案。
我喜欢这部片子,因为它非常隐晦而密集地表现了现代人在心灵层面的漫无目的以及厚重的失落感,以及可能前往的方向。那些建立在不安、恐惧而非爱之上的美丽话语所许诺的美丽的近路,其实是难以辨别的条条歧路。
《米克的近路》观后感(九):[Last Film I Watched] Meek's Cutoff (2010)
Title: Meek’s Cutoff
Year: 2010
Country: USA
Language: English
Genre: Western, Drama
Director: Kelly Reichardt
creenplay: Jonathan Raymond
Music: Jeff Grace
Cinematography: Christopher Blauvelt
Cast:
Michelle Williams
ruce Greenwood
Rod Rondeaux
Will Patton
Zoe Kazan
aul Dano
hirley Henderson
eal Huff
Tommy Nelson
Rating: 6.6/10
《米克的近路》观后感(十):神秘主义与女性主义立场令影片有别于传统的西部公路题材
有别于传统男性导演拍摄的粗犷西部片,凯莉·雷查德这部反类型的作品采用女性视角表达出对殖民政策和印度安土著的看法。跟她众多作品一样,仍然把目光聚焦在美国俄勒冈州这片广阔无垠的土地上。这次的背景追溯到19世纪的西部大迁徙拓荒时期,影片采用方形画幅还原出一派古典气息。 尽管有一个重要的悬念贯穿始终(众人能否找到水源),前半部分导演还是相当成功地抑制了可能出现的戏剧冲突,取而代之的则是枯燥无味反复出现的的日常生活描述,日出而行,日落而息。静止长镜头捕捉的自然景观,自然光的运用,以及人物孤独状态的展示绝对是导演的拿手戏。 意外的是后半段透过印第安土著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角色,影片的女性主义立场逐渐显露。尤其是女主角两次使用猎枪的场景特别耐人寻味,前面是惧怕印第安人的出现而鸣枪,后面却为捍卫印度安人而把枪头对准象征男性的向导,而开放式的结尾更是将这种义无反顾的女性主义推向顶峰。借助女主角的口吻与视角,导演大胆表露出对殖民主义的看法,美其名曰是以现代文明开化野蛮地区,实则却是以残暴手段毁灭原始文明。能在如此作者风格化的作品里看到如此尖锐的政治观点,实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