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花筐》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7-02 02: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花筐》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花筐》是一部由大林宣彦执导,洼冢俊介 / 满岛真之介 / 长塚圭史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花筐》观后感(一):2017日本映画最佳:斑驳陆离时代回望

  该片获得72届日本每日映画大赏最佳影片,而在北影节近三个小时的放映中,一直陆续有人退场,影片结尾想起短暂掌声。观后很多人一边表示坚持着看完、难以理解,却一边在豆瓣打了高分,这样一部现象作品,让人雾里看花耐人寻味

  1、遗作

  2016年8月影片开机时大林宣彦导演诊断肺癌,只有三个月生命拍摄同时一直接受抗癌治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为“濒死”遗作,必然放任自流,加剧了超现实主义风格抽象意识流呈现贯穿始终。导演采访中坦言“正因如此(罹患癌症),才渴望表现自由珍贵。”

  2、浮世绘

  影片主要讲述战争阴影下的一群少男少女们撕裂的青春年华,并用极度夸张和象征性的表现方式呈现二战时期战场后方各色人等生活状态和整个社会形态。其中刻画一言不发凝视少女军官喋喋不休怨天忧人的妓院老鸨,丧子之痛接近癫狂的疯婆子,看清世事却逃离喧嚣老大夫,与军国主义背道而驰形单影只的左翼共产主义教师;以及街边成群的妓女、酒肆中寻乐忘世的老人们,还有在军国主义宣扬下天真举旗的孩童等群像;构建了一个壮年缺失迷惘纷乱畸形社会

  3、五毛特效还是黑泽明

  在国内各种评论中被诟病最深的是看似预算不够的五毛特效。黑泽明80岁高龄拍摄超现实名作《梦》,大林宣彦78岁拍摄花筐,人生至此,对影片呈现的唯一标准,只有自身的构想和表达方式。大林导演解释“无论CG多发达,也无法再现真实的战争阴影。我反倒希望通过CG营造虚幻,以此影射世间最大的谎言——呼唤和平,却从未实现和平。”虽然技术先锋克里斯托弗诺兰不一定这么想,但用低质的抠图画面来呈现天皇口中的“圣战”以及人们对战争的想象,用如梦境一般顿挫的幻象回望那个扭曲的时代,可谓寓意非凡。比如风雨飘摇的窗外樱花,喻示未来的海中孤山,山野中的皇军稻草人,在孩童夹道欢送中奔赴坟海的军国铁蹄等等,用假象营造虚幻,用梦境描述人心

  4、日本风

  除了诸多CG画面,片中唯一真实的场景就是唐津九日节。若评选年度最具日本风情的影片,花筐当之无愧。影片浓墨重彩的呈现了日本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之一的民俗风情,虎鲸、将军头盔、鲷鱼、飞龙等巨型花车的盛大场面在片中反复出现,鹈饲就是鲷鱼花车的领航。鲷鱼本身就寓意为喜庆,在剧中更是理想愿望化身。导演选地九州岛民俗重镇唐津,用地方文明故乡灵魂的真实,对抗战争笼罩的虚幻。一虚一实,表达了反战的思想和对朴实生活向往

  5、难言的象征

  导演结尾处明示了主角们的象征含义,与其说是代言不同群体我更愿意理解为当时的各种社会思潮或是青年内心主流的几种情绪独来独往少年鹈饲代表激进和自我,用热烈极端的方式面对生活和迎接未来;虚弱的吉良代表厌世和抵抗,以孤立消极姿态成为了鹈饲的对立面;丑态吵闹的阿苏代表自嘲和顺从,他强行的搞笑对于铺天盖地压抑感只是螳臂当车,最终只能随波逐流;刚刚归国的主人公俊彦代表懵懂乐观,他的心态受战争阴影的影响最少,在近乎无知烂漫中成为最后的幸存者。美那代表生命和美不言而喻,纯白无暇的容颜吐出深红的鲜血,极具视觉冲击;圭子以亡夫的形象代表被时代抛弃的爱恋依靠吸舐小姑的血来纪念对亡夫的痴情可爱的亚音不谙世事服务着后方,呆滞的千岁在寒冷不安中忍受着孤寂。这些充满隐喻的象征角色再相互交织互生情愫,确实令观者难以琢磨,一头雾水。也只好这般自圆自画,迷失在大林宣彦编织的这场斑驳破碎的梦中。

  说了这么多,片中仍有诸多难以理解和揣测的情节和表达,也成为赏析影片和领悟导演的巨大障碍,毕竟文化差异鸿沟难以逾越且对二战时期日本的社会生态知之甚少,还望有识之士共同探讨,予以指正。

  《花筐》观后感(二):青春的坟冢

  一部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绮丽又凄恻的青春物语

  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不久,16岁的少年俊彦离开在阿姆斯特丹的父母来到滨海小镇唐津,圭子姑妈生活在那里,照顾亡夫重病妹妹美那。在学校里,俊彦结识了高大英俊的鹈饲,沉默孤僻的吉良,笨拙胆怯的阿苏,以及美那在女子教会学校的两个同学,千岁和亚音。七个年轻人太平洋战争到来前最后的岁月里挥洒着他们的青春,试图理解战争、爱情、死亡、以及这个世界残酷本质

  影片将近三个小时,分成“序”、“破”、“急”三个部分,有着强烈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画面色彩浓烈,像剪贴画一般,跳跃的叙事,时而激昂时而厚重的配乐,加上戏剧化的,夸张的表演方式,很消耗观众的精力,看完感觉仿佛度过了一个辗转难安的长夜疲惫亢奋

  我不太熟悉大林宣彦的作品,只知道这是他“战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78岁高龄,癌症晚期拍下这部作品,想必是抱着对待遗作的心理。站在人生的尽头审视青春,却没有怀念,也没有释然。草坪上的野餐、夜色中在沙滩上骑马、热闹节日游行、音乐舞会,色彩斑澜的背后是一曲挽歌,切肤之痛,依然刻骨铭心

  影片中有很多晦涩的象征和隐喻,但反战意味非常明显。“浪费”是全片贯穿始终的一个关键词。在这副描绘战时后方生活的浮世绘众生相里,每个人都是被浪费了的。

  妓院老鸨在战争中接连失去六个孩子,变得疯疯癫癫的,夜夜买醉;愤世嫉俗的共产主义教师与帝国主义的理念格格不入苦闷无处发泄,只能在大雨中发狂一般拔扯野草;圭子每日守着战死的丈夫的遗像,她想象不出爱拉大提琴的丈夫在战场上的样子,只能想象出他穿着军装荒野中拉琴。她坚信丈夫的死是光荣的,却问美那的医生,怎么样生活才不是浪费?医生洞察世事却无能为力,只能选择逃避喧嚣。

  生命被浪费了,爱情被浪费了,梦想热血被浪费了,忠诚被浪费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春也注定是要被浪费的。七个年轻人中,俊彦是唯一的幸存者,其余的人,晚年时的俊彦坦言,“都是被战争杀死的。”他们身世不同,性格不同,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不同的心态处境,只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都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鹈饲激进又独立,有着强烈的自我和发泄不完的精力,他天性善良,渴望自由,不愿意把自己自己的青春浪费在战争中,最终从山岩上一跃而下,投身大海。吉良是鹈饲的反面,消极厌世,阴郁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靠自虐才能感受存在,他向往鹈饲的活力,却清楚地知道在这个时代活力只会被滥用。阿苏性格懦弱,总是在顺从,试图通过出丑来取悦别人,最终参军上了战场。亚音朴实单纯,一心服务后方,最后却不知所终。千岁是孤儿,她渴望被爱,却不知道如何去爱,总是在寒冷和孤独中煎熬。

  矢作惠香扮演的美那,作为片中最纯洁的角色,最渴望生命,却最终死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向美国宣战的那一天。她口中呕出的鲜血染红纯白色衣裙的画面凄美触目惊心。她不仅代表了生命的美好,也象征着青春本身。至于幸存者俊彦,从国外回来的他看似没有受到战争太大的影响,然而从他与母亲关系中可以看出,他也一直生活在帝国主义的阴影里。他的母亲让他从窗口跳到屋顶上,他不敢,就说他是胆小鬼懦夫,而圭子的丈夫就是因为不想被当成懦夫才参军上战场的。

  关于母亲,片中有个有趣的隐喻,美那窗外的海面上漂浮着一座小岛,名叫“母亲岛”,在影片的最后,麦田中冒出了一个又一个穿着日军军装的稻草人,他们化身成士兵,提着灯笼结队走向陆地与母亲岛之间的大海的坟冢,而母亲岛被军舰和战斗机层层包围。这一幕里母亲岛的象征意义可以说是不言而喻了。

  而在第一幕里,俊彦初遇美那不久,要求美那带他去山上看母亲岛,美那却把他带到了山的另一边。在那里,看着巨大的月亮在美那身后升起,照亮了她的脸庞,俊彦爱上了美那。只有在看不见母亲岛的地方,属于青春的事物才能发生

  与母亲岛永远悬在窗框里的缥缈幻影相对的,是片中另一个重要的象征——红色鲷鱼。这个唐津特色民俗九日节的象征代表着真正的生活,片中也提到,九日节最初是为了展现和庆祝平民百姓力量诞生的。花车游行的那一天,亚音的哥哥从战场上回来拉车,亚音的父亲说:“九日节比战争更值得年轻的孩子们为之而死。”

  影片最后,苍老的俊彦再一次登上山坡,来到美那的墓前,悲恸地哭号“为什么你死了!”画面一转,年轻的俊彦跪在美那墓前,他说:“我的青春就像一场捉迷藏,在意识到之前,天已经黑了,伙伴们都离开了。”

  何其凄凉

  *以上只是一些个人解读,不一定准确。其实电影里还有很多地方没看懂,比如那条灰白色的一看就是特效做的蛇到底什么意思,美那死前的幻觉里看到圭子给她喂蛇鳞粉是怎么回事,圭子跳舞以及把手指咬出血是代表啥,情欲吗?还有吉良说的他母亲以为他是鬼后来发现他会走路不是鬼就自杀了,感觉也值得琢磨琢磨……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光明的夜】(contra_mundum_)。

  《花筐》观后感(三):密集头脑风暴

  IFF6.18ifc百丽宫 与zty看的第二部电影,如果看的时候没有机智的zty在旁边解读,在我的理解范围里只会看得一头雾水,只剩吃爆米花的份了。看完后把男票的脑细胞耗了大半,可把他累坏了,抽了好几支烟才缓过来。 美娜和姑姑其实是同一人,俊彦和亚音是同一类人(傻),美娜(虚幻的美)和傻傻的亚音(真实的美)吉良表妹悲剧的美)是一组对照,美少年和吉良一开始惺惺相惜。吉良的表妹一开始就是吉良的童养媳,这也是她命中注定的悲剧感的来源,从小她的眼里就只有吉良,装不下别人。印象最深的是酒吧里的年老陪酒女,当时她看着一个年轻貌美的陪酒女送别要去打仗的军官,这其实是她在回忆年轻的时候。这部电影里频繁出现真假虚实幻象,是梦境?还是回忆?多组意象形成对照。这也是这部电影难懂,看得累的原因。正因为难懂,所以越喜欢搞清楚的这一刻,虽然是男票解读出来的,但是就是喜欢发现哇他好厉害聪明的那一刻~

  《花筐》观后感(四):一边是死的自由,一边是生的束缚

  如果非要让我用一句话来跟你说说,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我会非常勉强的概括为“一部充满超现实主义的,意识流为主体的战争阴影下的浮世绘影像”。

  在将近三个小时的影片中,我大概用了一个小时去尝试解读这些弗洛伊德式的幻境。剩下的两个小时,当我放弃解读,选择沉浸其中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能量,在影片结束时,我不敢说真的看懂了这部电影,但是一种个人意义的豁然开朗让我从压抑变得舒畅

  总的来说“一边是死的自由,一边是生的束缚”就是我的全部解读。这句话最好用互文去解读,也就是说“一边是生的自由,一边是死的束缚”也依旧成立

  之前谈到过,这部作品蕴含有巨大的能量。而对于人类来说,生死往往是最具冲击力的能量。而作为一个行将死去的创作者,大林宣彦对于死亡一定有了更深的感触,这种感触化为力量,从他的遗作中宣泄而出。

  完美:我把美那解读为“完美”,美那有一种美,这种美令人窒息,以至于所有人都渴望拥有美那。但她的美就和她的生命一样脆弱,永远的告诉你可触不可及的定义。正是可触不可及造就了美那的完美。一如那美丽玫瑰,终将凋零。美那是肺结核,导演也是肺病,这种象征意义已经十分明显。

  束缚:吉原身上处处充满了束缚。吉原本身是基督教徒,但他出生的山脚下却是佛教徒,影片中唯一一次对战争的评价是从吉原口中说出的“艺术不会引起战争,引起战争的是宗教”。吉原身上的矛盾更像是日本文化中的日本人的矛盾。无论是东方的礼教束缚还是西方的制度束缚,都给活在夹缝中的日本岛国带来着巨大的约束,但是他们的骨子里却有着一种对自由无比的向往。当这种矛盾不能统一的时候,就出现了病态的吉原。无论是日本疯狂扩张也好,吉原与表妹的不伦之恋也好,可能都来自于同一种根源

  自由:鹈饲象征着自由,少年的第一根烟来自于鹈饲的最后一根。自由的魅力不亚于完美,以至于所有的人都爱自由的鹈饲。全篇最具冲击力的是马上的那一段不可描述,你可以把他解读为希腊式的少年探索意义上的现实,当然也可以跟我一样解读为超现实手法下的象征,因为鹈饲是自由的化身,一个懦弱的少年是多么渴望靠近他。自由和束缚天生就是一对冤家,但是如阴阳太极一般,他们会惺惺相惜甚至偶尔的角色互换。

  同样的,亚音,千岁,嫂子都可以对应相应的印象,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有人说九日节是比较真实的,我倒觉得最超现实的就是九日节以及妓院。

  九日节出现的年轻男人应该都是幻觉,是人们对于故人思念的一种寄托于节日的美好向往。

  妓院除了两个人老珠黄的老太太应该也都是幻觉,我个人甚至把门口年轻貌美的妓女看做是老妓的年轻回忆,那种定格是一种幻想。

  电影节后个人见解一二,权当抛砖引玉。

  对于一个多灾难的岛国,他们对于死亡以及生命本身的理解确实有一种爆裂性的能量。

  《花筐》观后感(五):大林宣言自己的八部半

  《花筐》是一部过时之作,一部技术上不完美之作,但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大林宣言啊。

  和我喜欢的若松孝二一样,即使经费紧张到整个作品看起来粗糙可笑,但影片本身依然能触动到我,这足够了。《花筐》担得上“耽美”二字。视觉和影片是一体的。大林宣言从来没有生活在当下,而是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次元中。这部应该属于1970s的《花筐》就像是回光返照,是大林宣言自己的八部半。他的影片需要一个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甚至有共同经历体验的观众,有太多会道门。

  大林宣言一辈子都是个二流,看到豆瓣上所有片子评分都没上7.5,我也是挺开心的,这个分数很适合他。他没有寺山修司极端,没有铃木清顺强势,没有伊丹十三的机灵,没有森田芳光的敏感,但他就是有种迷人的诡异感,他们那代日本电影人真是最有趣的啊。

  这样一部小众趣味的艺术片能占据电影旬报、每日映画的大奖,还是让我颇感惊讶。日本大众真的把艺术消费当成了生活常态。

  看电影时,旁边的大哥一直说,不是文艺青年真不应该来看这样奇怪的电影(上海观众与北京观众不同的是,他们对艺术片有种敬畏之心,不喜欢时先会检讨自己)。旁边还有俩小学生一言不发看完全剧(目测不超过10岁),很担心他们因此性心理上有点什么变化。这种氛围下的上海,才会大众艺术市场比北京更活跃。

  ,听说山田洋次给他打气,拍完花筐立马又起了俩新项目。得了癌症治愈之后是不是就可以加入山田洋次癌症亲友团了?之前坂本龙一的了癌症也是被山田洋次激励要活过来大干一场。摩羯座们真是工作到死思方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花筐》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