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盗》是一部由本杰明·海森堡执导,Andreas Lust / Franziska Weisz / Florian Wotruba主演的一部传记 / 犯罪 / 剧情 / 运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强盗》观后感(一):john,你慢些跑,让肺叶呼吸够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名字又叫做John,我看电影看书一向是姓名盲,每次我只能用“某君”或者“john”来称呼故事的主人公,好吧,这个故事里,john跑死了。
这部西欧电影上来就是一脸的青灰色,john哒哒的跑步声,监狱,很少出现的对话交谈,紧凑急迫的鼓点,苍山远黛,写实的风景人物,让我差点睡过去。
john在森林中奔跑的那段镜头,伴随着咚咚的鼓点,被我截了下来用做视频制作的素材——切菜。john这个人,是一个运动天才,这样的人在电影一般都有病态心理,于是在这个故事里,他用肉体来挑战世界,只是为了追寻一种刺激,这在变态心理学中有着详细的案例。
他冷漠,脆弱没有安全感,暴躁难以与人相处,心思缜密,这是一个病态的人,不被人理解。
他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动物即使在监狱里也要不停的奔跑,奔跑成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超过所有的一切,爱人,钱财,未来。假释以后,他的假释官在他刚刚结束了马拉松比赛后对他喋喋不休,结果被john一时冲动用奖杯敲碎了脑袋——这大概是现实主义的约束与自由主义的冲突吧,这只野兽轻盈矫健,充满生命力,反抗世界,宛如上帝的宠儿——只可惜上帝对宠儿都忘记赋予情感了,他就这么一直跑下去,直到死亡降临。
然而跑步确实是件充满力量与美感的运动,每一步迈出去,都是身体协调的结果,用最基本的肌肉群带动全身,充满动感。古时候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奔跑,演化到现在的一种运动,大概人类是没有什么天敌了,却又为了安全互相抱团。
让我想到一句跳出来的话:姑娘呵,你慢些舞,让德加画个够!
《强盗》观后感(二):《强盗》:跑上瘾
这种看似沉闷的叙事构架,
那些画里画外的冲突,
尤其是手持跟踪男主角杀死假释官的那一幕镜头,
此类题材无疑被去类型化,
也许这就是本加明·海森伯格内省进步的体现。
生命不息,自由不止。
个人评分:8.0分
我跑故我在......
《强盗》观后感(三):跑向死亡
男主角的行为强烈的验证了尼采的“强力意志”,他说过他的所作所为跟钱都扯不上关系,我相信他的女朋友后来理解了。我真的很想知道他过去经历了怎样的故事让他变成了这样。但是我明白,他必须跑,一直跑到死绝不会停下来,如果他不跑生活就无法继续。他的生命就是不断地跑不断地将追赶者甩在后面,他清楚自己很快会被抓住,但是这不重要,跑,才重要。
他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他那么冷静。
这部电影还是给我很大的震撼的,不知道评分为什么这么低。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这一点在开篇就吸引了我。影片的配乐我想用宏大来形容,他跑马拉松时冷静的面容配上深情歌剧深深打动了我。男主角对白不多而是用眼神和动作展示了他的思想。
《强盗》观后感(四):这不是漫无目的的奔跑, 是对自由的崇敬。
非常欧洲的一部片子,
独角戏,
但其实什么也没发生。
全片台词很少,
我只深深记得刚刚开始的这句对话。
出狱前假释官问:
--“你有什么期待”
--“不用再绕圈跑”
这不是漫无目的的奔跑,
是对自由的崇敬。
片子看似沉闷其实并不沉闷,
一天都平静的心跳突然有一刻是飙高的,
一开始不知他每天记录自己心电图的目的何在
最后我明白了,
他也在感受,
他会害怕,会紧张,会疲倦
他无比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临死前,这个最没有情感可言的人却哭了。
临死前,这个最没有情感可言的人却拨通了爱人的电话。
临死前,这个最没有情感可言的人却哀求对方不要挂断。
她出卖了他,也理解了他。
渐渐的,他不再动了。
无止尽重复运动的雨刮,
逐渐停止的喘息。
然而他缓缓奔跑的镜头却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强盗》观后感(五):Because we can !
ecause we can !
女主人公penny询问男主人公leonerd及sheldon、raj及howard在干什么事?他们回答,我们在利用家中的计算机发射信号到欧洲的伽利略航天中心,经由此反射到外太空的航天卫星上,由卫星发出指令,再由加拿大的地面接收装置接收,最后信号返回到美国洛杉矶的家中的台灯上,台灯接收到信号后自动关闭灯光。
enny疑问道:“为什么这么干,多费劲,径自走过去关掉等不行?”
他们回答:“Because we can!”
男主人公汉斯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卓尔不群,more than smart.
有人问本片的主题是什么,在下以为就是——孤芳自赏而遗世独立。
汉斯不是普通人,他有无与伦比的能力,如果你是 汉斯,你会怎么做。
现实中有很多的天才,就像《新警察故事》中的吴彦祖,抢银行、杀警察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存在的表现。
他们都有这种能力,不使用不是一种浪费吗?每当看到中国的教育制度把一个个天才儿童毁坏的时候,难道你不痛心?参见阿米尔·汗《地球上的星星》。
汉斯也许只有在被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暴力集团之一——武装警察的压迫下,才能找到生存的意义。
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高手不是任我行+向问天+任盈盈+令狐冲+童百熊的综合体,也不是风清扬或东方不败或独孤求败其中任意人,而是“不败”“求败”隐含的空虚和寂寞。
谁能够资格和我喝一场酒?最起码他行径要和自我放逐苦行流浪的风清扬一样洒脱,和东方不败一样看破世间伦理纲常,和孤独求败一样晓得无欲无刚,孤独是真正的自由。
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
《强盗》观后感(六):举重过轻
Martin Scorsese(马丁思科塞斯)说过,导演的任务,是让观众理解,认同剧中人对某种状态或事情的沉迷和无法自拔。也许,Taxi Driver (的士司机,1976), 正是思科塞斯对这一理念完美的实践。亦或是在Taxi Driver成功后,他总结出的经验。而The Robber, (Der Räuber,强盗,奥地利,2010)在获取观众的理解和认同方面可以说并不成功。几位网友都提出了影片“毫无逻辑”,“闷” 或 “只是情绪的表达”, 从而认为这是一部“文艺片“。我想,并不是因为这是部文艺片,才会使观众觉得缺乏逻辑或者”闷“,而实在是因为这是一部失败的”文艺片“。
故事的主人公Johann形象非常单薄。90分钟下来,我们知道他迷恋于长跑,喜欢“被人追逐,通过抢劫寻求满足感”。仅此而已。导演没有说服观众去理解并关心这个人物的一切。拿Taxi Driver来比较,我们通过很多小细节就对主人公Travis的价值观,家庭,过去,现状,有了很多认识。比如他在影片最后给父母写贺卡,劝Iris回到父母身边,大谈纽约的市政建设,带初识的女友看情色电影,甚至包括他的举手投足,着衣风格,走路姿态,都不停地告诉我们关于他的一切。所以Travis最后的拯救行动可谓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让人产生深深地认同感。而在The Robber里,导演笨拙地用一张旧照片为道具,试图朦朦胧胧地告诉我们一些他的过去,但实在是老套而又缺乏力度。他将心理医师殴打致死就更观众觉得莫名其妙。从迷恋抢劫到“杀人不眨眼”,这并非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导演能够深刻地描绘这个人物,观众自会了解事态发展的动力和原因,而不是感到“毫无逻辑”。
导演把握人物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如何掌控影片的节奏。Johann和Erika旧友重逢,产生了爱情的火花。影片毫无新意地向我们展示了两人从重逢,到成为室友,到发生性关系….这一老掉牙过程,每一个镜头,都是平铺直叙,匆匆忙忙地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而没有花心思,花时间营造气氛或刻画人物。即便是两人终于发生性关系这一场景,也是潦草的三段式——Erika走进Johann卧室;Johann迟疑退缩;终于进入状态。 而对于Johann 奔跑的场景,导演则是想尽办法,使之在视觉和听觉上有震撼力,不惜用大段的时间来让我们体会“逃跑”的兴奋。问题是,“兴奋”之外呢?我们对Johann,对电影的主题,好像并没有什么更进一步的认识。理性思维层面,观众不难意识到“孤独”“缺失”“情欲”或其它任何心理因素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但电影在视觉上的苍白无力,让人怀疑导演是否有能力掌控这个题材。用Antonioni(安东尼奥尼)的L’Avventura(奇遇,意大利/法国,1960)来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发现,L’Avventura的情节其实也并不复杂,影片的大多数镜头也不过是主人公在走,在想,在看。但是每一个镜头,场景,片段的长度,都经过深思熟虑。没有一个镜头是仅仅为了推进故事,也没有一个镜头,不是在推进故事的进展。看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也许很闷,也许理性上有些迷惑,但是总是在感受着生活的本质和真相。
无休止的逃跑状态确实是一种冥想,无需过多的逻辑性和戏剧性,便可能成就一部伟大的电影,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导演冷冷地把这种状态呈现出来,电影就变得“文艺”或者“伟大”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