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公主》是一部由鈴木雅之执导,绫濑遥 / 岡田将生 / 堤真一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丰臣公主》观后感(一):如果以《达芬奇密码》来期待和衡量这部片,可能会有些失望,左右和影响对片子的认识。
一座城市,17世纪至今,数百万大阪人默默守护着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400年来代代相承。如果故事写在德川幕府时期,这一定是达芬奇密码式的剧情。但是作者把故事背景放到了现代,甚至是明治维新100多年后的今天,写的则是亲情和传承。如果以《达芬奇密码》来期待和衡量这部片,可能会有些失望,左右和影响对片子的认识。
也许了解一点日本战国史的观众,会期待丰臣和德川后裔们的对决,诸如真田、鸟居、蜂须贺、长曾我部这些走过历史腥风血雨的姓氏并没有在现代重现刀光血影,秉承着这些姓氏的后人,双方在无意中,回到了历史曾经的轨迹中摸索和徘徊,在立场和观念上冲突,影片在真田和松平两个人的对话中走向高潮,也可以说是最后的交锋,仅此而已,整部片子温情平实,在真田的微言大义中揭开所有谜团和意义。
“父亲只有在确定自己不久人世前才把真相告诉儿子,这份沉重,儿子会记住一辈子” “这份嘱咐,一辈子不会有第二次”
有些影评称无法理解故事上的荒诞,首先这不是一部推理片也不是一部纪录片更不是穿越剧。以为恐怖惊悚,其实文艺。很多日本电影故事就是这样,情节的建立在一些看似不会发生在中国人身上的事情,在这种类型电影里面寻找逻辑本身就很荒诞。日本电影擅长的就是表达的以小见大,看似司空见惯,看似不起眼的,放到架空的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提升高度,让观众去体会的,也就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
打了这么多年,沧海桑田,莫说德川幕府,就是明治政府也已经不在了,时间淘尽了阴谋、世人早已不为功名和仇恨而活,剩下的就是一纸协议、一份亲情,和一种信念的传承,你相信就是真的。你真正视如珍贵的东西,即使旁人不屑一顾也可以不为所动。这些都是说不清楚的东西,尤其在当下社会现实中,不能完全用逻辑去理解的。不要因为一时的羁绊,而造成了终身的悔憾,故事能够引起观众思考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在现代的价值,可能就够了。
《丰臣公主》观后感(二):丰臣公主
作品内容令人乍舌,就算是我已经知道大阪和东京是日本的双城记,两地似有水火不容的味道,可是也没想过可以表现为这样。人类的想像力真是无法形容,只可惜许多都被后天束缚了。
片中竟然出现了“大阪国”的内容,在我们看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可是仔细一想却又是有一定的合理性。日本本来就是封建制度,就算是德川幕府时期也只是控制了最大的一片领土,其他的各大名依旧可以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这也就会使得当地民众只忠于本地领主和武士阶层,其实演绎到现代日本包括议员都可以世袭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也正是有了这种观念为基础,片中才具有合理性,大阪就可以与明治政府谈判并在精神上成立“大阪国”。而所谓的丰臣公主不过是个象征性的东西(这倒与如今的天皇类似),事实上影片所传达是正是日本文化中根深蒂固“守护”与“传承”的理念,当看到“葫芦”(丰臣的马标)出现时万人齐集的场景,真是令人震撼。父子相承守护着传统。这确实令人感动,不过很可惜,我个人认为守护本身意味着放弃前进。
片中真是大牌云集,一眼看去都是熟面孔,也不知为什么这些人哪怕露个脸也要参与其中,非常有感觉和想像力的作品。
《丰臣公主》观后感(三):传承啊!
说得是传承啊。
丰臣家德川家的史实我很熟悉,影武者颇有耳闻;明治时期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也偶尔涉猎。胡说八道的穿越剧,架空历史的OJO公主什么的,在那些史实面前,ばか!完全无法接受。这部片子,更是天马行空到了国中之国的地步,看起来却是很舒服。
丹布朗的几部原著和电影都看过,包括天使与魔鬼、失落的秘符。达芬奇在阅读中,去推理、探索很有趣味,结局也耳目一新。然而布朗与万城,却是不可比的。
也许在脚本结构上,二者相似,也都用了同样的本格手法。但是,布朗的小说,只是很精密的解谜过程,从头而至尾。万城的小说,在解谜之后,是浓浓的人性与亲情。
传统的亲情,西方小说喜欢解构为俄狄浦斯情结。文艺复兴虽然号称复兴,回归希腊。实际上是对传统的再解释。在过去的历史上,背叛过去并再创新。
日本大和民族,却完全不一样。许是接受了当年遣唐使的经验。日本文化,从来都是外来文化与本地文明并存。当年的神道教和佛教并存,明治时期的洋化服装与和服并存,甚至二战后,现代大厦与传统的和式民居也都在最为现代化的东京共存。让人深叹,日本对于历史的完美传承和现代化的一并接受,相当不可思议。
这大概是在精神上,日本人的历史传承,依然存在的缘故。茶道、花道、武士道、甚至枯山水,珍贵的文化因素,一样也没有少。甚至于日本的AV,都可以从古代找到线索。AV在外人认为甚为不雅,但在日本创世神话中,天照大神隐藏在洞穴中,便是另一个女神天宇受卖命,以脱衣舞的方式,来让天照回到尘世。而这一不雅的脱衣表演,在后来演变为“神乐”和“祭”。色情和高雅都没有被隐晦,而是同样被承认,公诸于众。这也是很多AV女演员能登上主流媒体的原因,主流演员如綾瀬,也可以拍类似“奶子排球“而毫无愧色的缘故吧。
反之,在中国创世神话中,虽然伏羲兄妹是通婚造人,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也是兄妹统治天庭,然而中国人一向是巧妙隐去表面上的不雅元素,视之无睹。不仅在神话中,在政治上,也是传统的阳儒阴法。在精神继承方面,则有君子远庖厨,然而君子照旧吃庖厨血腥屠宰出的肉,并不以为耻,实用主义永远是最好的,从古便是如此。
只是实用主义终于害了中国人的传承。自五四以来,国家的衰落,让国人开始深思过往,要求自由和解放成为了新的实用。从胡适和陈独秀都认为得西方更强,到毛式的打倒孔家店,现进一步深化了对传承的唾弃。 不仅如此,当年日本学唐风是学一半留一半,现在对马家大胡子和约瑟夫朱加施维里的盲目效仿,使得中国完完全全与过往割裂,崖山以后无中国成了真正的事实。
而在朱加施维里失败后,往前走和往后返,前面是死亡,后退没有路,令学生左右为难。实用主义又一次救了急。效仿胜利者西方成了风尚。然而学西方也只能效仿皮表,难至骨。正是由于香蕉缺少白肤白心的历史基因。而这个元素,只能如同电影中,由父亲亲口传给儿子。别人家的传承,学来也不是自己的。
背叛和唾弃过去,信任更是无从谈起。也就没有了可以传承的理念。至于财宝,丰田家的无敌大阪城,二天间被毁去。德川家的金阁寺,也曾被大火烧去。实而有形的黄金,无法刻下的自己名字,没法有所属。则是最不重要的,更是无法接续财宝。人人皆可为主,人人亦可失去。
传说中的大阪国,并不是土木建筑,更非真金实银堆积。只是信念。看不着也摸不见,甚至于被守护的公主,是否真有其人也不得而知。只因为,那是父亲的嘱托。诚实和郑重加重了嘱托的重量。而这一切又都来自于对父亲和祖辈的信任。信任!
在电影中。堤真一找到了自己的传承。当他沿着甬道走向议政厅。他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同想象着的父亲在一起,同父亲讲了和,同历史讲了和。走向口声相传的承续。
顾炎武有言语如今很知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该句出自于日知录,原文:“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
认真考究起来,顾氏将爱国分为二段式。亡国与亡天下。前者只是改朝换代,张三的天下,换作了李四坐,其他并无区别,称为亡国。
亡天下,则不单是换了君主,连带着人食人,民不聊生,从上层建筑到下层百姓,一概倾覆,号为天下亡。
说实在话,虽然日本这个国家,虽小而险恶,火山地震层出不穷。我倒是以为,日本是亡不了的。因为有着对历史的承继。就象犹太人一样,坚守着塔木德和托拉,服饰、言语完全不改,拒绝被同化。国土可以被侵占,民族可以被打散,然而自己的传统,丢不了也不能丢失。犹太终久在一千年之后复了国。同样,居安思危的日本人,也很难消亡。不仅如此,它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良之处,将幤端陋习摆在台面上,成了文化也相当可贵。
反过来,日本从前的老师,无视缺点甚至加以美化,私下里大行其道则不够磊落了。而用顾氏的二段论来判识,文化传承的消亡,与亡天下有甚么区别。在这一点上,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是相当出名的典范。很少有普通人知道,现代埃及人,与建起金字塔,写出莎纸书的古埃及人,二者甚至不是同一人种。(难怪他们根本不认得古埃及字!)而我们,虽然识得象形字,背得论语,却根本不相信这些传承,在文化上,与埃及人又有多少区别。严格得说,现在的普通话,是元代官语的声调。跟汉唐完全不一样。
不磊落始终是我们的大毛病,甚至这一点,也被美化为实用主义。而这就变得更糟。因为实用主义重视得是实用,而实用,在多数情况下,是唯物质。当唯物主义成了唯物质,这一切的一切,让传承更无从谈起,
因为财宝的缺点,正是财宝本身;唯物的异化,便是终成物件。"随露珠凋零,随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往事,宛如梦中之梦。"----丰臣秀吉。
《丰臣公主》观后感(四):传承
好吧,我没有读过原著,完全是冲着日本版达芬奇密码来的
大阪国,明目张胆搞分裂么
埋藏地下的国家,可以说有,可以说无,我没有看到文献或者建筑物中的蛛丝马迹(请原谅我中丹布朗毒已深)
末尾处还出现了刺杀,十分混搭,让我感觉神秘的大阪国民并非特别也是同样的激进嘛
我个人认为公主不知道自己身份那就没意义了
这里面表达的历史虚无观念也不是我赞同的
相反,我觉得这是部绝妙的美食介绍片啊,尤其是街巷场景格外细腻,可见花了一番心思
与其说是秘密守护着不为外人道也的大阪
不如说是传承民族遗失的信仰
里面感觉有一丝丝政治意味(哈哈当然有可能是我联想过头了)
如今,审计师同样默认了大阪国的存在
最后吼一声:所谓脑补伟大啊!
《丰臣公主》观后感(五):傳承
看完以後我心裏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那便是:傳承。
日本大和民族,许是接受了当年遣唐使的经验。日本文化,从来都是外来文化与本地文明并存。当年的神道教和佛教并存,明治时期的洋化服装与和服并存,甚至二战后,现代大厦与传统的和式民居也都在最为现代化的东京共存。让人深叹,日本对于历史的完美传承和现代化的一并接受,相当不可思议。
歷史蘊含的情感,便是傳承。一代一代人將歷史用紙,用口耳相傳。
面對歷史,我們應該全盤吸取,並全部繼承下去,而不是將自認爲不好的部分去除。可是实用主义终于害了中国人的传承。自五四以来,国家的衰落,让国人开始深思过往,要求自由和解放成为了新的实用。从胡适和陈独秀都认为得西方更强,到毛式的打倒孔家店,现进一步深化了对传承的唾弃。 不仅如此,当年日本学唐风是学一半留一半,现在对马家大胡子和约瑟夫朱加施维里的盲目效仿,使得中国完完全全与过往割裂,崖山以后无中国成了真正的事实。
歷史保存的是人類前進的動力,人類經常要通過飽讀歷才會明白以後要怎麼去做。
但背叛和唾弃过去,歷史是无从谈起的。也就没有了可以传承的理念。至于财宝,丰田家的无敌大阪城,二天间被毁去。德川家的金阁寺,也曾被大火烧去。实而有形的黄金,无法刻下的自己名字,没法有所属。则是最不重要的,更是无法接续财宝。人人皆可为主,人人亦可失去。 传说中的大阪国,并不是土木建筑,更非真金实银堆积。只是信念。看不着也摸不见,甚至于被守护的公主,是否真有其人也不得而知。只因为,那是父亲的嘱托。诚实和郑重加重了嘱托的重量。而这一切又都来自于对父亲和祖辈的信任。信任!
在电影中。堤真一找到了自己的传承。当他沿着甬道走向议政厅。他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同想象着的父亲在一起,同父亲讲了和,同历史讲了和。走向口声相传的承续。
顾炎武有言语如今很知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该句出自于日知录,原文:“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
因为财宝的缺点,正是财宝本身;唯物的异化,便是终成物件。"随露珠凋零,随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往事,宛如梦中之梦。"----丰臣秀吉。
《丰臣公主》观后感(六):門後的世界 - 從稽核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架空歷史電影,從顧人怨的稽核說起,在稽核的過程中 (也影射了日本關東與關西間長期以來的對立地域情節) ,藉由門後的世界道出當年豐臣滅族的內幕。這部電影一開始鋪陳還不錯,只可惜到了中間越扯越遠,原本應該是部懸疑推理劇,卻又想塞入青春喜劇的橋段,最後成為失去戲劇張力的大雜燴,草草收場,相當可惜。
既然是架空小說,歷史就隨便扯吧,不過既然要以稽核當作劇情發展主軸,那好歹也要考究一下真實世界的稽核吧,實際上這部電影對於稽核的描述遠不如山崎豐子的華麗一族考究。稽核固然權力很大,但稽核不是神,絕對不可能想查甚麼就查什麼,查核範圍跟內容都要事先規劃的,任何與查核範圍無關的事情是不能強行調查 (壓根想不透那扇門跟財務能扯上什麼關係?!?!) ,更要事前以書面方式通知對方。被稽核的部門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雙方的進退應對往往包含了許多”語言的藝術”,被稽核的部門更會使出很多奇怪招式應付稽核,雖不至於像OJO這麼高段,但也絕對不會像大阪市政府那般”溫文恭儉讓”。
當然,稽核也是人,如果進度超前,往往也會趁著出差的空檔趁機吃吃喝喝,但實際上大部分的稽核是要在短短的有限時間之內完成實地審查,之後還要在很短時間內完成書面工作底稿,這些報告幾乎都是晚上回到飯店房間後熬夜加班完成的,時間壓力絕對不小,絕對不可能花一整天時間坐在OJO對面來個大阪燒吃到飽的好事。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如期完成報告就應該偷笑了,還有誰有力氣想要一探門後的世界?
《丰臣公主》观后感(七):丰臣公主
就有这样一种电影,打开播放器第一个画面出来就喜欢的不行,甭管后面演成啥样,都会先入为主坚定的一路欣赏下去。 复古色调的大阪城怪诞神秘,掩盖在一片熙攘街巷烟火之下的传说和历史忽隐忽现,过去和现在在悬疑中交织,天方夜谭般奇特的一段野史戏说,最后竟透出了悲壮。 “世上可以避开世人眼目而存在的历史多到不得了。” 一股怆然憋在心里,好想哭。 关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因为前二者被灭亡国,往往容易徒增眼泪与伤悲,加上不久前看过的《本能寺酒店》http://t.cn/RERfV6t,失败者的坊间逸事就更加具有话题性和悲剧色彩。 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有点独树一帜,霓虹国居然允许这样的主题出现,尽管它是一部童话式的荒诞玄幻类电影,还是很惊讶于尺度的开放,只能说真是有趣惊奇的俩小时了。 古老城市的传说湮没在现代都市的日常当中,有人带着小悲伤,也有人揣着大幸福,而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延续并守护着几百年的城市历史,这巨大的使命感,令人感动。 堤真一和绫濑遥好有cp感,可惜本片里二人没啥有价值的交流和瓜葛。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热热闹闹的大阪城和空无一人的大阪城拍的真是蜜汁心动,都是真人调动拍摄非后期处理。如果说本能寺酒店是京都宣传片,那《丰臣公主》就是不折不扣的大阪城市旅游宣传片了。 豆瓣6.6,可我喜欢
《丰臣公主》观后感(八):MIX悬疑&奇幻的亲情大片
以德川家康血洗丰臣家族的大坂之战为背景,明线围绕保护丰臣家族后裔,进而探讨守护自己重要的东西;暗线刻画两对父与子之间的羁绊,从而把本片上升到亲情的高度,两条线最终交织于富士山下“白色十字架”从而升华整部电影。LZ按编剧及监督的大致意图,写下了以上言论。
在我看来,这片完全就是糅合悬疑与奇幻,但是又把悬疑玩糟糕的典型。背景设定宏大,这个可以有,但最后生拉硬扯上亲情与守护,那就是最大的败笔。电影最开始设下一个最大的谜题,大阪于7月X日全面停止,最后揭晓答案时居然是全部市民跑去支持“阪独”去了......
另外,不得不提配乐师——佐桥俊彦,首次认识他于99版《全职猎人》,充满异域风的配乐,让动画锦上添花,后来的《机动战士高达seed》及续篇destiny,《全金属狂潮》等等的配乐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直至最近这部《丰臣公主》,边写这篇评论时,顺带把OST也下了,准备在把ED在播放器里循环个N遍再睡。(N>10) XD
最后,2星全给配乐-----佐桥俊彦。
此致
敬礼!
《丰臣公主》观后感(九):物似人非
相比起原著,虽然在剧情方面没什么出入,但是人物方面,进行了很大的变动。
首先是其貌不扬窝囊懦弱的鸟居变成了傻乎乎的美女,其次是体胖人丑的大辅变成了帅哥,最后是高美富的大美女旭直接变性成高帅富。
虽然这种美化可能是为了使得电影的视觉效果和戏剧性更突出一些,但是总感觉原著的精髓也因此丧失了。
在原著中,鸟居和大辅是最受喜爱和让人感动的两个角色,在电影中则彻底沦为符号式的角色了。
,在看小说时,我就想旭这个角色如果让绫濑遥来演应该不错,没想到电影版真的梦想成真了,只不过角色从旭变成了鸟居。而且因为性格使然,也让小遥遥一下从高美富变成了傻大姐,实在是太打击我了。
《丰臣公主》观后感(十):用历史解释父子间的羁绊
说实话,对电影本身,还是比较失望。
题目太大,预告片太豪华,连故事的起源也搞得太大。
结果呢,结果,只是用了那一著名的历史事件来解释一个大阪人种流传的笑话,来诠释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羁绊而已。
豆瓣的影片介绍上,类型写着喜剧。可是全片都用了暗色调,紧张的背景音乐,一直板着脸的主角们,是喜剧么?将大阪这个特殊的城市说成是日本内阁承认的地下王国,光是这一点,就已经是喜剧了吧。
有时候,我真的不懂日本人的幽默啊,当然也更不懂日本的幽默集中城市大阪了。这算是自嘲么?大阪国什么的
但是故事起了这么大一个头,甚至连日本都分裂了,为了什么,为了仅仅是表现父亲与儿子的生死羁绊,我就更没办法接受了。关于父子传承信仰能够起这么大的作用,我并不怀疑,但是,有必要扯这么远么。
然后,我找BUG的习惯又开始了。大阪国以葫芦为信号集结了全城所有的男子是没错。万人空巷的局面太难解释了吧。女人呢?孩子呢?那些不知道真相的人们不疑惑么?全在同时躲哪里去了?
再说主角们,实在是这片子卡司强大到无法忽视。小遥依然演着傻大姐的角色,我都不想说了。冈田将生整个怪怪的,虽然努力演的很严肃带着谜团,却怎么看都是眼带笑意。堤叔。。。。演技我不否认,但这片子总有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况且,依然演着严肃不苟言笑的类型就有点看腻。反而是中井叔我真佩服,什么样的角色到他那里都很合适的感觉。至于那个打酱油的玉木,我一直在想,为啥就让他去打了那么个酱油呢?章鱼丸子小哥什么的,扑哧。
感想以上,个人感受而已。总之失望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