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梦想家》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5-28 20: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梦想家》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大梦想家》是一部由约翰·李·汉考克执导,艾玛·汤普森 / 汤姆·汉克斯 / 保罗·吉亚玛提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梦想家》观后感(一):「Quotes」

  「Winds in the east, mist coming in, like something is brewing, about to begin. Can't put my finger, on what lies in store, but I feel what's to happen all happened before.」

  「The rain bring life. → So does the sun.」

  「This world, it's just an illusion, Ginty old girl. As long as we hold that thought dear, they can't break us. They can't make us endure their reality. Bleak and bloody as it is. Money. Money, money. Don't you buy into it, Ginty. It'll bite you on the bottom.」

  「Serves me right. Money, money, money. It bit me on the butt.」

  「Disappointments are to the soul what the thunderstorm is to the air.」

  「♫Let's go fly a kite. Up to the highest height. Let's go fly a kite. And send it soaring. Up through the atmosphere. Up where the air is clear. Oh, let's go fly a kite.♫

  He... he fixes the kite. Oh, I love it.」

  「You expected me to disappoint you, and so you made sure I did. Well, I think life disappoints you, Mrs. Travers. I think it's done that a lot, and I think Mary Poppins is the only person in your life who hasn't.」

  「I'm tired of remembering it that way. Aren't you tired too, Mrs. Travers? Now we all have our sad tales, but don't you want to finish the story? Let it all go and have a life that isn't dictated by the past? It's not the children she comes to save. It's their father. It's your father.」

  「Forgiveness Mrs. Travers. It's what I learned from your books.

  ↓

  I don't have to forgive my father. He was a wonderful man.

  ↓

  o, no. You need to forgive Helen Goff. Life is a harsh sentence to lay down for yourself.」

  「George Banks and all he stands for will be saved. Now, maybe not in life, but in imagination. Because that's what we storytellers do. We restore order with imagination. We instill hope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Aren't you going to pour it for us?

  ↓

  You're perfectly capable of pouring it yourself.

  ↓

  he's quite the worst maid I've ever had.(So why do you keep her?)

  I don't know. She reminds me of me.」

  「This is your night. None of this would be possible without you.」

  「Don't leave me. → Never. I promise. I will never leave you.」

  「Winds in the east, mist coming in, like something is brewing, about to begin. Can't put my finger, on what lies in store, but I feel what's to happen all happened before.」

  《大梦想家》观后感(二):爱你的另一种方式:以你为名写一则童话

  观看这部影片纯属偶然,只是想要看一部电影,恰巧看到了它,仅此而已。习惯于观看影片之前搜索影评择优而看的我,此次当了回老实人,在毫无剧透的情况欣赏电影。

  《大梦想家》,这个片名让我不由自主的将它和励志对号入座,为是成功学的电影之一。(PS:甚至还联想过这个片名和《大魔术师》是否存在着什么奥妙关系。囧……)事实证明,没有搜索就没有发言权,它不是励志系,而是另类的治愈系。

  艾玛.汤普森饰演的P.L.特拉弗斯从一开始,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油盐不进的原作者老太太说实话,她不是个讨喜的老太太,与慈祥和蔼豪不沾边。影片开始,出了机场抱怨天气,一进酒店就将梨子扔出窗外,将所有可爱的玩偶收到杂物柜,看不上迪士尼卡通电影,实在娇气……在与沃特.迪斯尼及其他三人的交锋中寸土不让,固执偏执,甚至不让电影中有任何红色挑剔到令人忍不住想要吐槽。

  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此不讨喜的老太养成这样的习惯,也可以追溯其源。往日的回忆不断穿插,于是,我开始理解,也开始心疼,心疼儿时那个她。

  亲情一向是我的死穴,将一切的冷漠瓦解,这一部也不例外。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特拉弗斯先生女儿从一开始的互动,就是温情满满。故作不知自己女儿的名字随意出口混乱的名字,直到眼前的亲生女儿自动报出名头,他才恍然大悟一般,叫一声宝贝公主,将她欢乐地背起,笑声落满地。父女二人如出一辙的卷发,更是令人莞尔。

  随着影片的递进,我开始思考,究竟那个男子算是怎样的一个人。实在很难定义他的标签,他过于理想主义,被斥责不负责任被多数银行辞退,甚至最后酗酒而死。在扮演不了社会上的职员角色作为丈夫也无法承担起家庭重担意志力薄弱关键时刻还去饮酒,这样看,是个不折不扣的“looser”。但是,无论他多么狼狈,无论生活如何将他摧垮,就算他不是好职员,好丈夫,但不可否认,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好父亲。单凭这点,我对他的好感就无法刷下。

  如同《大鱼》中的父亲一般,他也爱将童话,尽管童话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童话同样源于对人生善意的修饰,根植于爱的土壤

  他会将老马说成是被巫婆诅咒的王子需要快乐才能治愈,尽管那是一匹老马;他会为你约定美好冰淇淋日,尽管不记得日子;他会为每日你剃胡须,只是为了给你一个温柔的亲吻;他还会告诉你,一定要好守护你的梦想,无论你多大,都要坚持,不要向这个世界妥协,尽管他自己已经开始自暴自弃;他会与你承诺,和你永远在一起,尽管最后信守诺言,等不到你的梨子就离开人世……于是你说,我答应你,会让你活着,则是爱你的另一种方式,以你为名写一则童话。

  《大梦想家》观后感(三):《大梦想家》:不让爱你的人失望

  【电影往事

  1964年12月23日,迪士尼出品的经典歌舞片《欢乐满人间》在英国上映。这部电影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美妙音乐传递给观众快乐的感觉同时本片也是朱莉·安德鲁斯的银幕处女作。近半个世纪后,《大梦想家》将这部影片的幕后故事娓娓道来

  “Mary Poppins”,这是女作家P.L.特拉弗斯创作的同名小说里女主人公的名字。Mary这个人物带有作者的自传色彩,特拉弗斯将自己的童年经历改编进了这本书里。她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很可能不会想到沃尔特·迪士尼有一天会将它搬到银幕上。《大梦想家》无意要记录片般地细致还原《欢乐满人间》的幕后制作刻画特拉弗斯这位充满个性的女作家才是影片的重点,她是影片的绝对中心人物。从成果上来看,主创们已做得足够好,这是一部笑中带泪的年度佳作

  【个性作家】

  .L.特拉弗斯,1906年生于澳大利亚的北昆士兰,20年代做过秘书记者演员舞蹈家,丰富的社会经历给她之后从事创作提供了素材基础。她以“Mary Poppins”为主人公创作了一系列儿童文学

  其实儿童文学就像歌舞片,里面总会涉及到人性“真善美”这样的主题,不管你是通过“读”还是“看”,都能被传递正能量。而对于特拉弗斯来说,创作这些小说却不总是轻松快乐的——沉重的童年经历被改编成了这些文字。父亲的英年早逝给她留下了阴影,这是她最爱的人,同时也是影响一生的人。特拉弗斯的父亲很疼爱她,经常带她去玩,还教育她要去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父亲去世后,可以想象得到特拉弗斯会变得更加独立坚强。小说出名后沃尔特·迪士尼找上门来,希望能改编她的作品......

  让沃尔特头疼的是,特拉弗斯是个太有个性的人。她高傲冷漠,死板守旧,对自己对他人要求非常严格——显然不是会讨人喜欢的那类人。影片花大量篇幅讲述《欢乐满人间》幕后特拉弗斯与三个编剧联合创作剧本过程,从最初的冷眼相待,到创作中一步步的相互妥协,再到最后达成了美妙的创作融合。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部分是他们共同创作影片歌舞桥段,特拉弗斯的严谨苛刻不仅没让这三个年轻人退缩,还激发出了他们的创作才能。一架钢琴,三个年轻小伙,一段美妙的合唱和舞蹈,这一幕慢慢地让高冷的特拉弗斯被感染到。她加入了这次歌舞彩排,电影里首次出现发自内心笑容,这也是影片中最温馨感人的一幕。

  可以肯定的是,特拉弗斯就是个外冷内热的人,艾玛·汤普森成功演绎了这个充满个性的角色。一开始她的百般刁难会不讨观众喜欢,但编剧为故事设了一条副线,即特拉弗斯的童年回忆。影片的目的就是让这个女作家角色更加立体丰满,同时感动观众。

  【父女情深

  梦想之所以是梦想,是因为它难以实现,充满乌托邦的色彩,但梦想作为一种人生信念,却支撑了一个个追梦人走过艰难的现实道路,到达幸福彼岸。没有梦想,谈何奇迹

  影片中,电影创作过程和特拉弗斯的回忆交叉呈现。感人的往事被一点点回忆出来:那是阳光普照的澳洲,充满生活气息农场,由科林·法瑞尔扮演的父亲一角戏份吃重,进一步表明了父亲对小特拉维斯的深刻影响。小特拉弗斯与父亲的互动戏拍得很好,人世间细小坚实的亲情触碰观者心灵,电影不需要梦幻画面或感人的对白,仅凭法瑞尔和小演员的优秀演出便可触及泪点。梦想可以是未知事物带来的那种神秘感,可以是一种从不止步的信念,也可以如特拉弗斯这般,做一个人间真情的守护者。她守护的是对父亲的那份承诺,即追求梦想,放下过去。

  【欢乐光影】

  从观影感受上看,《大梦想家》很像11年的《雨果》,同样有着充满童趣的桥段和动听的配乐,传递给观众的是满满的正能量,不是矫揉造作的讲述,而是一次充满诚意的光影洗礼。

  影片的成功除了故事主题,还有这些演员们的优秀表演。艾玛·汤普森,作为这世上最会演戏的英国女演员之一,在本片里完全化身为女作家P.L.特拉弗斯。特拉弗斯特别爱喝茶、刻薄却幽默的讲话方式和独自一人时的孤独等细节都被汤普森自然而然的表演拿捏得恰到好处。不过最好的演绎出现在她与扮演沃尔特·迪士尼的汤姆·汉克斯的对戏中,后者虽不是绝对主角,却没有让这片“绿叶”黯淡无光。首先从形象上,汉克斯就给人一种暖暖的和蔼可亲感(不知现实中的沃尔特·迪士尼是不是如此)。他登门拜访特拉弗斯的那场戏给予了汉克斯演技的小爆发:为了让电影能够顺利拍摄出来,沃尔特拿出了诚意,并对特拉弗斯讲述了自己感人的童年故事,语气温柔,表情诚恳,相信没有观众会不动心的,而这也打动了特拉弗斯,也是击破特拉弗斯内心防线的最后一击。汉克斯拿出他最擅长的亲民表演模式,和汤普森一道演绎出全片最深刻动人的一场戏。

  配角方面出演联合编剧的三位男演员是影片的笑料制造者,许多有趣的桥段都来自于他们,和同样作为配角身份的科林·法瑞尔给出的伤感戏形成了对比。

  另外,本片也是托马斯·纽曼(《瓦力》《海底总动员》)首次为迪士尼出品的真人电影做配乐,影片温馨、复古的气质离不开他的出色表现。

  很高兴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看了这部质量上佳的电影,并被影片传递出的希望与梦想打动到了。这好似一个愉快的年终收尾。2014年,相信一切会更好。同时,就像影片告诉我们的一个最浅显的道理: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

  《大梦想家》观后感(四):我爱这个老太太

  一间被精心装饰成迪士尼风格、公仔满屋的房子本该令人惊喜,却让Mrs.Tavers徒生厌恶,她把娃娃们塞进衣橱把床上的Mickey移到墙角面壁。一个人童年究竟承受了多大的苦痛才对本属于孩子的童真乐趣如此抗拒。

  问题的根源在她父亲,Banks的原型。父亲给她的感受是复杂的,父亲和她玩游戏、带着她天马行空地想象,可是她又目睹父亲在银行抓狂、在众人面前出丑摔倒骨折、卧病在床奄奄一息,可是她爱她的父亲,很爱,所以对父亲的离去如此自责难以释怀,连父亲想吃的梨都恨。

  我喜欢这个古怪挑剔老太太,其实她不过是个小女孩。在排演最后放风筝的结局时,你看她一开始严肃、然后放松了些、嘴角有了微笑、一只脚轻轻点地打节拍、两只脚跃跃欲试、最后受邀随音乐尽情舞蹈歌唱,仿佛回到了父亲相陪的快乐日子;首映会上,mickey挽着她入场,你看她对故事结局感慨流泪,可还嘴硬说是因为受不了被改成动画片。

  迪士尼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让小孩快乐、给大人安慰 heal adults。

  《大梦想家》观后感(五):请给别人多一点宽容

  影片开头我看到了一个很难缠的作家Mrs. Traverse。人家把行李架的位置让给他,她却嘲笑人家抱着婴儿坐飞机,她不满意迪斯尼公司给她配的司机,把迪斯尼公司摆在她旅馆房间的娃娃都塞到柜子里,甚至把水果篮里面的梨扔到了楼下泳池里。

  等到她去到公司,见到了迪斯尼先生,她说:Mary Poppins 和Mr. Banks就像她的家人一样。跟迪斯尼公司的人合作开始共同改编她的故事,她的性格依然让人难以接近。用秘书的话说“她很有想法”,讨论部分要录音,编剧不过说了一句“那又怎样”就被她撵出了办公室,电影中不能使用动画角色,甚至,不能使用红色。

  电影的三个编剧非常努力的想谱出令她满意的曲子,最后他们终于做到了,但就在她终于随着曲子起舞说出了满意的话时,又因为电影中可能用到企鹅动画这件事愤然离去,直接坐飞机回到英国。

  迪斯尼先生才发现,她一直装在包里的合同从没签过字。

  至此,插叙的部分也完成的差不多了。

  观影人也能了解到Mrs. Traverse小时候有一个很疼爱她但却戒不掉酒的酒鬼老爸。Mr.Traverse也曾经是一家银行的行长,但是因为嗜酒,他曾在办公室里跟同事吵架,在演讲中丑态百出,忘记自己女儿的年龄。

  后来他终于病倒,我们也猜到,Mrs.Traverse讨厌红色也许是因为父亲病后常常吐血。她忍受不了梨子是因为,等她终于攒够钱给父亲买梨吃,回来却发现父亲已经死了,而不是像他承诺过那样,会一直在。

  迪斯尼先生跟到了Mrs.Traverse英国的家,他终于明白Mr.Banks其实就是她的父亲。影片最后,在《Mary Poppins》上映的时候,Mrs.Traverse终于忍不住热泪盈眶,这是她用来纪念她的父亲的故事,虽然糟糕,但是深爱的父亲。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被我们定义为莫名其妙的性格,也许再多点宽容,多了解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性格背后的故事,也许无奈,也许悲伤。

  《大梦想家》观后感(六):戏中戏中戏

  很久没看电影,晚上又找不到别的事情。电脑里的电影,没看过的,就这一部了。之前下载过,给别人看了一点,别人说看不下去,没有再看。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打开了这部电影。结果被惊艳了。

  Thread 1 第一条线

  开头的小诗很美。呼应结尾的小诗,同样的旋律。

  对于特拉弗斯来说,父亲离开之前和电影版权卖出去之后,人生是轻盈的,充满欢笑的。

  前后对比的情节有很多。一开始请她去,她不愿去;后来沃特不知是否邀请她来,女士自己坐着飞机赶来。影片开始和最后,整个人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

  害怕看到梨(因为是父亲临终前为父亲买的),害怕看到红色(血),不愿出售版权(父亲告诉她别为钱纠缠),对于自己书中主人公Mary Poppins的性格描写(不是永远欢乐积极昂扬,而是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忧思愁苦),对于Mr.Banks的性格描写(不是冷酷无情,而是对儿女充满关爱)。

  种种种种,都说明,她始终放不下父亲的离去。心底深深的爱着父亲,却又埋怨为什么父亲那么早离去。因为爱,她甚至用父亲的名字当作自己的名字,因为放不下,她不和任何人提起这些东西,也不愿这段最深藏的东西被掀起,被当作沃特迪士尼帝国的一块垫脚石。

  其实,她的小说是有映射的。Mr.Banks影射的是她的父亲,而Mary Poppins影射的是她自己(个人感觉)。父亲死后,她需要承担很多,需要为家庭带来欢乐,为家庭承担责任。她必定有愁苦和担当。

  最爱的是这一场戏:她的母亲想不开,向着湖中心走去,小特拉弗斯在雾气弥漫中骑着白马去寻找母亲,在母亲的快要完全浸入水中的最后一刻,拽住了母亲的裙子。

  这个小姑娘,很了不起。

  因为童年的缘故,她成为了现在的特拉弗斯。父亲的早夭,让她感受不到除了父亲以外更多的爱,所以她一直选择单身。也一直想要找到父亲一样的人。父亲告诉她,要特立独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她成为了今天这个别人看起来偏执的老太婆。

  ......

  家庭教育太重要了。

  影片末尾,沃特来到特拉弗斯的住所,那一段独白,实在是靠演技来刷观众眼泪啊。

  将故事搬上银幕,而且将故事改成欢喜的结局,乃是让所有人都知道,Mr.Banks一直爱着她的女儿。对于特拉弗斯来说,这也是她的心结,父亲一直是爱着她的啊。虽然人已经离去,但父亲的教导和爱,一直都在她的心间。把这个故事放在荧幕上,是对特拉弗斯父亲的纪念。

  所以,最后特拉弗斯看着电影,脸哭皱成了一团。

  放下父亲离去的郁结。爱才是心底最温暖的宝藏。

  Thread 2 特拉弗斯的父亲

  银行家,却愤世嫉俗。

  爱家人,却没有好的身体,没有好的经济实力。

  妻子是爱她的,不然不会追随他离开繁华的都市,来到偏僻的郊外过上安静的生活。

  还记得他们第一次来到新居时候的样子,除了特拉弗斯的母亲,其他人欢喜的向前跑去。

  科林·法瑞尔饰演的父亲,从一开始的表演,就震撼到我了。对于女儿来说,他简直是一位完美的父亲。对于妻子来说,他也可以带来足够的浪漫。

  Charming。

  如果故事可以一直这样下去,该有多好。如果可以把好父亲,好丈夫的角色一直扮演下去,该有多好。

  可以他的生命短暂,而且酗酒。愤世嫉俗加速了他的陨落。

  再好又有什么用,如果只能陪伴孩子十年。承担责任,终归要用时间去兑现。

  当一名丈夫和父亲不易,工作和家庭会耗尽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要平衡好,需要付出太多。这是对圣人的要求。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好的身体。

  我再能体会不过。

  相比之下,沃特为了兑现给孩子的诺言,和特拉弗斯“纠缠”了二十年。

  昨天看完电影,找影评,在mtime上看到一个关于这部电影影评的标题,就泪流不止。标题是,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

  总体观感。

  这部电影本来就是讲述过去的事情。而这过去的事情中,又插叙了一段更早的故事。2小时的片长并不长,里面渗透的信息量太大。说看不下去的人,也许没有仔细看呢。

  电影的点都恰到好处,特别是结尾,没有处理的过度煽情。而最后,电影放出了特拉弗斯和当时工作人员的工作对话,不禁让人唏嘘。过去的时光,不过是梦一场,他们已经离去,而这些东西,又让他们都历历在目。

  这部电影太用心了。每个细节都看的出来处理的那么好。剧情拼接的恰到好处,两位主演的演技不用过多赞叹,几位配角的演出,也是那么恰到好处。

  最后,也许特定的电影可以吸引特定的人。有过相似经历的人看了类似的电影触动会大一些。于我就是如此。这部电影于我有着双重意义。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同时,放下过去的执念,拾起过去一代给你的爱。

  《大梦想家》观后感(七):我很喜欢这个电影

  Emma表演的太好了,掩盖了Tom Hanks 的光芒,把主角特拉弗斯表现的生动深刻,真心觉得是超高水平的表演。

  故事表面上有几条线同时叙述,似乎出入平淡,其实主线只有一条,就是特拉弗斯的内心,电影就是在慢慢把她的内里感受剖出来慢慢展现给大家,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她无比美好,脆弱,浪漫的心灵。至于她的回忆,电影的创作过程,都是体现她心灵的途径而已。

  Disney最终说服了特拉弗斯解脱自己,把她的作品搬上了银幕,最终的结局是那么的凄苦。她满怀期待,没有接到邀请亲自去了美国首映式,没有看到自己的解脱,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人变得面目全非,我想她最后对Disney说的那句话是真心的:我只是讨厌卡通片。

  她不讨厌卡通片,她只是讨厌她把自己的家人出卖了。

  《大梦想家》观后感(八):没什么了不起,故事自生出结局自我治愈。

  没什么了不起,故事自生出结局自我治愈

  东风吹,迷雾起,好像有事即将要发生

  我不清楚 将要发生什么 但我感觉

  这一切都发生过

  很久以前囤的电影单上就有它了。但由于上新电影和在更美剧总是很难便把它一推再推。再加上它真的有个很low的片名便就那么不咸不淡的晾着。(已自我反省)今儿结束了一本看了很长时间的大块头小说,一种耗费很长时间与心力终于抵达终点的如释负重与习惯书里构造的世界生了感情不舍刹然结束的双重心情。需要一部轻松不费脑仁只需要咧嘴的轻松片儿时便想到了它。果然成功让我落了尘的心吹进风明亮起来,妥帖安静。只能说是惊喜。一种你宽容期待他交六十分的卷而他甩给你满分卷波澜不惊。让人后怕差点埋没它。整部片很轻柔但又有很厚重的底托着。并不露怯垮台,让人满足。悲哀,深情,情感潺潺流动,Walt Disney, Colin Farrell演技出彩,更不用说主演艾玛婶,让你看到Mrs. Traverse,从里到外,像已认识她太久,所有的别扭古怪性格都化为对她一腔心疼。

  故事好像也不复杂,不就是Mr迪斯尼千方百计买怪脾气女人版权的故事嘛。但世间万物动动嘴皮子自顾自指手画脚的时候一切都好像那么简单:生活也不过是一场搏斗厮杀,自己过起来才往往觉得力不从心。回忆与现实的线穿插着,一生的斗争心结让你有恍若感同身受的理解。从开始到结束。最后同她一起泪流满面,当然泪不知是因着对一切out control的泱泱愤怒还是最终自我的妥协和解。但其实也知道改编整个现实事件的过程是悲哀委曲求全让人叹气,所以宁愿不提及只专注电影里的一方。这一方的《欢乐满人间》。

  澳大利亚马尔堡与60年代的伦敦和洛杉矶,两条线穿插进行着。从回忆跳入,跳出,有时突然平行,重合。女主从端庄优雅的中年妇人变一副小女儿态式,鼻头轻皱眼皮翻起以嫌弃的姿态扔掉熊,又在半夜赤着涂满鲜红指甲的脚捡回它,把头埋在熊温暖身躯里面对面睡。不是飞机上说着刻薄话的女人,不是迫于经济压力被助理劝说洽谈合作版权事宜的不自由作者,不是孤独心要坚硬的成年人。

  金发碧眼蕾丝白裙,风轻轻吹,草地没边没际,小女孩眼神纯净的躺着,是一朵嫩嫩的山茶花摇曳。英俊的男人—是她的父亲,走过来,头发在风里飘,浪漫自由又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形象,无边宠爱女孩的对话,甜的女孩的笑都只能平分秋色。有这样的父亲,是幸运也是不幸。你让我觉得我是你的全世界让我在整个世界里只爱你然后因为对世界有怨气又自顾自不负责任的离开我。拦腰抱着她骑马的回忆一直在女孩心里颠啊颠珍重了很多年。女人充满想象力的童心因了父亲,他毕竟在还是一个好父亲的时候尽了全力,教她永远保持童心,晾满衣服的阳光下和她追逐,认真告诉她怎么孵好一个鸡蛋,带她坐在黄昏光影下垂的天色里双脚荡在河中吮着冰欺凌吃。生活失意,染上酒瘾,多么俗套又平常。在现实生活里失意就去买醉呀。不对自己负责也不对家人负责的男人。但就是因为他曾那么对你好而更恨他。感情浅淡便没有惊喜和冷落之意。感情太满然后冷不丁一滴不剩的泼掉则让人想不受伤害也已难以抽身。“一个父亲怎么可以这样?”将回忆和现实混到一起时她终于在失态双眼发红,是在质问谁呢?是改编的书中的Mr.抑或是她心中一直难以原谅的父亲。将自己的名字以父亲名字命名,她还是一直爱他。毕竟他视她为自己独一无二的little princess.

  剧本审核过程中的两个作曲家,是弹琴唱歌的年轻小伙,长手指在琴键上滑动按压,高音,低音,欢快,低沉,但愿生活也像手里满把握的音符这么容易操纵。一个受过伤瘸着腿也没有咒骂而是更大声歌唱。音乐一响小房间就是熠熠生辉的整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成为优秀的音乐家吧,那种对自己所深爱事物的专注和轴劲儿真是动人。夜深一个累睡倒在沙发上,一个还在琢磨着入神弹唱。

  女主挑剔,发脾气,但男主也不着急,耐心等她把所有心头刺叉出去定到灰色的回忆里去。毕竟已经等了二十多年,耐心点总没错。后来还是崩了。所幸发现了她名字的玄机,马上坐下班飞机追过去 。已经知道在她咖啡里要加一满勺奶 ,然后轻握着着她的手诚恳的说:“这是一名父亲对女儿的承诺”。 她终于松口签了字,也许是被打动,也许只是因为需要这笔money房子才会不被收走。

  虽然一直没有点透,但胡子的执念绝对是 Walt disney 自己有两撇胡子。

  二十多年执意不卖是因为“They are family。”她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被改编成傻逼迪斯尼动画剧。所以卖出去都成了一种自我惩罚,夜里做噩梦,不断想起一拨拨以为已经忘掉很久的旧事儿。

  “哦~两便士,两便士,两便士。”情不自禁就会跟唱起来的歌。残酷的银行家啊。但最终改编的结局总算让她脚尖轻点没有再像前台女人抱怨的“总在发脾气”。在房间和大家大笑着起舞,伴着“丈夫修好了风筝,妻子把自己女权主义的绶带加上去作风筝垂着的尾巴。”剧本结局。惊的胖鹅女人扭着屁股飞奔办公室汇报:“She is laughing!”

  全片英音美音交织。女主的声音太有特点,英音的那种优雅劲儿体现得通透,又是刻薄别扭傲娇敏感的性格,时不时一句挖苦妙词但又不失柔软。让人绝对讨厌不起来,淡淡的心疼。男主口音也太有特色,绝不sexy但越听越舒服。那种音节半黏半吞有紧有慢的调把一个上层成功商人的派头衬得十足,是拿捏到好处的自信但又绝不是自负的傻瓜。

  台词文艺,傲娇,英式幽默,毒舌,又温情脉脉。

  现代社会毒舌成了一种趋势,这反而让我嗤之以鼻,沦为刻意过分得讨乖卖喜。司机也是一副绅士派头,西服领带口袋方巾雕花皮鞋,有一个残疾女儿也未露出应付生活很吃力又窘迫的样子。和女主对话的一来一往让人会心而笑。毕竟他是女主唯一喜欢的一个英国人。

  拍摄的很美,荒野,房间,城市,布景,细节,光线,服装。随便截一个画面都可以舒服的凝视好久。台词也是。一句又一句的对白都值得咀嚼,音乐剧里的句句音乐更是有随时忍不跟着哼唱的魅力。

  耐心看到这儿的都夹块肉给你。听我唠唠叨叨鸡汤耳光都不给。

  片已缓存,人已血胀,夜深洗洗起。起。起。

  《大梦想家》观后感(九):面对懒惰的善良不值得称颂

  不知道编剧在整个片子的表达,我是否还有很多细节没有看到。但这是很多年来,极少看完后让我气愤的一部作品。

  被伟大的爱所拯救的Mr.Banks,是一个始终怀有童心和“梦想”的父亲。但面对生活的困苦,他除了用言辞和亲昵的行为表现出对女儿爱意之外。又真正做了些什么呢?不认真工作(因为让他喜欢的好天气,就带着一个梨子回家和妻女共度天伦,银行的工作被他抛到脑后),抱怨和颓废(整日酗酒,还有在银行被女儿无意看到的那个片段。在节日舞台上,醉醺醺的行使了他经理的责任。),最终怀抱着他躲避困难的美梦升上了天国(也不知道,最终天堂是否让他进了门)。

  随后,可以想见妻女在他亡故后生活的艰辛。而作为一个“有爱”的父亲,他给女儿童年留下的心理阴影几近毁掉了Travers 小姐的一生。这种父爱是什么,我看到的是自私、懦弱、抛弃责任而毁倒家庭的自私。作为一个中年男人,我甚至愤怒的暴斥,Banks根本不配拥有家庭,养育孩子。

  被父亲童年的阴影所遮蔽的Travers 小姐,一生伴随的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基本上表现的就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导致的极度自私。充斥在全片中的女主人公,只有一个人生信条就是我喜欢或我不喜欢(整天介穷横穷横的,简直不可理喻)。可能是我的人生观过于低俗,始终认为获得就必须要付出。可Travers 小姐的人生,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便在西方经济最为充盛的时代,Travers 小姐的财务问题始终困扰着她。而她对此唯一的态度就是“我想继续拥有我的房子”,而不肯为他人做出任何改变。即便是沃尔特几近固执的坚持促成影片的制作和公映后,(相信Travers小姐的财务状况会因此改善相当长一段时间。 )也没有从她的心理看到任何感恩的影子。

  就此,我都在怀疑《欢乐满人间》这部迪斯尼大作的成功,和原著作者Travers 小姐有多少关系。一个终日延续着对身边环境充满质疑,心中无爱的作家。用自己的作品只是将自己继续包裹起来,不肯反思检讨和改变。人生对Travers 来说是灰色的,可谁也没有锁上通向阳光的那扇窗户,这个悲剧又能感染谁呢?

  真的不知道泪奔的观众,是这种自私的哪一面打动了你。但我想说,面对懒惰和懦弱的善良不值得称颂。

  【当然,真实的Travers 父女是否如影片中所表现的形象般不堪,我没有考证。所以,这些批评仅是针对剧本中的角色本身和本剧的编剧先生。希望以后不要以爱的名义随便挥洒,更不要在名作之下随意续貂】

  《大梦想家》观后感(十):思念如风

  感受过美国文化的随意,也体验过英国文化的严谨。当这两种文化碰撞在一起时会产生出怎样的作品?

  ——me

  当Mary Poppins阿姨带着鸟嘴柄的雨伞和黑色的公文包从天而降时,惊喜与欢乐随着浓雾,慢慢散开在1910年的伦敦。那时尚小,却也记得《欢乐满人间》给童年带来的点滴感动。而《Saving Mr. Banks》作为电影背后的电影,给我们讲了一个父亲和女儿间的故事,少了些童话里的欢乐,多了些现实中的温情。

  20年来的坚持,出于作为父亲的华特迪斯尼(Tom Hanks)对女儿的承诺,而Pamela Lyndon Travers若不是资金上出了问题,大概也没有20年后办公室里的第一次谈判。不知是父亲的身份还是对作品的承诺让这个固执的英国老太太最终松了口,开始了一场跨越海峡的合作。嗯,不太顺利。

  Emma Thompson演绎的Mrs Travers,眉头一直紧锁,在举手投足间展现了满满的挑剔和不满。这个浑身上下充满挑剔的老奶奶刚到达洛杉矶机场,就充分展示出英国人的傲慢与偏见。天气,太热不行;称谓,太随意不行;开空调,什么东西?而这种挑剔随后也全然展现在和工作人员剧本的讨论过程中:卡通不行,音乐剧不行,Mr.Banks有胡子不行,电影里出现红色也不行。她对剧本的坚持和场景形象的设计达到一种偏执的境界。对她来说,Mary Poppins和Banks一家是她几十年来的家人,岂能被迪斯尼随意“糟蹋”。

  如果这些冲突还算可以接受,对原作的误读大概是作者无法解释的一个失望:Mary Poppins 的出现是为了解救孩子们?“Oh,dear”,说完这句话,Mrs Travers佛手而去。

  回到片头的诗朗诵,East wind readed by Colin Farrell,伴随着那首有名的Chim Chim Cher-ee。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的Mrs Travers那时还只是个可爱的小女孩,有个美丽的妈妈甜美的妹妹和一条可爱的小狗,而她最爱的是那个无条件支持自己做梦的银行家父亲。Mrs Travers回忆起那个阳光满满,如平常般普通的一天。当草地上洒满阳光,油亮得宛若新生。微笑着的两父女围坐着,伴随着笑声,如银铃一般响亮。时间如果可以停止在此刻,或者从现世中回归那段甜美,都曾是她一段无法实现的愿望。

  但现实的残酷在于给了你个美好的开头,却不一定有美好的结局。不小心撞见心中完美的父亲在工作中与人争吵,在演讲台上因醉酒而胡乱发言,以及母亲的悲伤都慢慢带走了她的微笑,而父亲身体的每况愈下更是成了Mrs Travers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突然的离世,也是给了小小的她沉重的打击。而以上的这些,都成了她心中无法触碰的伤痕,转换为对剧本的偏执。

  故事的正反面在剧情的穿插中被年幼的记忆补完,Mrs Travers写出Mary Poppins的小说的真实原因其实是为了填补自己痛苦的童年。随着剧本的不断讨论,Mrs Travers内心的伤口也随之被撕裂开。失眠的夜晚和后视镜中紧皱的眉头,合着都是对父亲无尽的思念。直到一首关于两便士的歌出现时,暗自悲伤的她想起了父亲的倒下,思念终于从内心深处溢出,击垮一直强忍着的Mrs Travers,“大概我又让他失望了”,留下的是一头雾水的其他工作人员。

  我喜欢的这个世界的好,在于快乐会传递快乐。音乐的欢快慢慢打动了老奶奶固执冰封的内心,然而接受了音乐剧的设定,却因卡通形象的使用,愤怒再次被触动。Mrs Travers甚至决定放弃合约回到英国,好在后面跟着通过名字洞悉一切的华特迪斯尼。

  第二次的说服发生在老奶奶在英国的家,华特迪斯尼给Mrs Travers讲了自己的童年,又谈到了老奶奶的童年。到底对一个人多么思念才会将对方的名字作为笔名,去延续那段未完成的思念。交谈中,Mrs Travers慢慢释放了自己的思念:当过去的事已经发生,结局又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何不将这段思念,换上欢乐的结局,给其他人带来愉悦与欢乐呢?

  不想深究电影的首映为何华特迪斯尼没有邀请Mrs Travers参加,但没有邀请函又怎么能阻止一个固执的老奶奶做她想做的事情。首映上的放声痛哭谁又会明白她内心真正的想法,是思念,是感动,还是其他?

  Winds in the east

  mist coming in

  like something is brewing

  about to begin

  can't put my finger

  on what lies in store

  ut I feel what's to happen all happened before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梦想家》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