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由萧寒执导,王津 / 亓昊楠 / 屈峰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之前的短评是:
很难得的纪录片能上大荧幕,看的人也有点少。八十多分钟着实有点短,内容重点偏人文,对修物的拍摄有点少。有很多情空镜头,感觉画幅有点窄,可能是比例的关系,不如电影的宽。让我感动的是工匠们的专业和对旧物的尊重和态度的严谨。以物传情,物中的人文情怀寄托,让这些旧物不是死物,而有生命。
其实也没什好评论的,短评理就是最直观的感受了。可惜短评字数有限制,没有表达完整。
短。
跟三集纪录片比,电影的时长有点短,就导致能呈现的东西就少了很多。记录片分集讲述不同修复组的工作内容,呈现的内容更偏向修复这个工作本身。电影只有86分钟,就我这个外行感觉,内容挺散的,没重点。内容上也偏重修复工作的“人”。
情。
电影偏重在“人”上。修改每种的文物是什么样的人,使用什么的工具,工作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事、师徒。工匠们对修物的态度。相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修复文物就给会人这种温暖的感觉。老照片中年轻的笑颜和如今布满皱纹的笑颜,褶子里藏着时间,藏着平平淡淡的感动。
景。
看的时候就在想,摄制组太会挑时间了,全是看得见蓝天白云的好天气,让我不禁怀疑北京是不是如传说中的那样天天雾霾弥漫了。最羡慕的果然还是院子里的猫,能自由出入满是文物的紫荆城,还有一帮温暖的铲屎官伺候着。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二):与这世界交手多年,你是否光彩依旧,兴致盎然?
在北京的王府井,有时候你从上一条大路走过来的还是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就可能是吊嗓子的老大爷、开做茶馆的四合院、蹲着吃东西的大妈、在路边摆棋的老人。我觉得这样的地方有趣极了,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拐的下一个弯会有什么。
没准你一转身,就走进了一座六百年的奇迹。
这也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带给我的惊喜。场灯一关,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是半年前在朋友圈被人安利的一部纪录片。如今,这部豆瓣评分9.4的“神剧”终于走上了大银幕。我开始认识这样一群人,开始试着透过屏幕去感受他们的生活。这才知道,原来我如此渴切却又放弃了的,就是这些人的全部世界。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三):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作为一个历史系学生,我一直都知道我们学的不是一个能为我们带来功利的学科,它是一门沉淀人内心的学科。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更加坚定了这个认识。说真的,即使作为我一个历史系的来看,这种平铺直叙的剪辑方式也有点无聊。四分全打给辛苦的故宫文物修复工作人员。你知道即使是物欲横流的社会,也永远有人愿意守着他们珍视的一切,不为所动。他们日复一日的做着相似的工作,却能发展不一样的美,我最感动的是他们说的一些话,比如老师傅谈到收徒弟,教徒弟不仅是教修复文物的技巧,也要交流做人的道理。还有执着玉器的那个师傅说,玉有四德,如人一般,君子如玉。在他们心目中,文物不是埋了很久的死物,而是融入了创作者思想,有着中华精神的,是鲜活的。他们让我想起了我那些骑着旧自行车在校园里穿梭,活的像上个世纪教书先生,一心钻研他们研究领域的我的老师们。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四):冲着那些匠人们,可以去电影院燃一把
今天通过观影团提前看了这部由纪录片再剪辑的电影,其实大部分都是纪录片原有的镜头,但是依旧能够带给观众一些共鸣和感概。
我是一个爱逛博物馆,爱看纪录片的人,这个算是全部都满足了我的爱好,看完影片之后,还是会觉得自己比较浅薄。每每去博物馆,都会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手艺,看完电影,我被里面屈师傅的“格物”感动到了。
博物馆里的文物能够熠熠生辉,不仅仅是得益于古人的巧手,更多的是这些文物保护者的耐心和细致。
将这四分送给所有影片中的人,包括背后的团队和导演,将这么好的一部记录电影推给我们。
但是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生活镜头,将文物修复镜头连接穿插起来,让人觉得有一点乱。影片穿插了很多件文物的修复工作,以最后的文物展览为终点,本身的意图很好,但是电影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将多件文物及工匠的镜头进行了一个等分(当然钟表王师傅的镜头仍然是比较多的....),感觉镜头下的文物缺少了被完成的庄严感,这个是比较遗憾的,可能更着重一个重点,会对电影的效果更好吧。
当然,没看过纪录片的,我觉得可以去电影院看一下,为影片背后的“匠人”们。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五):他死在了北京,我早就死了
下午考完六级,回宿舍扔下书包换了件厚厚的外套就匆匆赶车去看电影。
中午在大太阳下的寒风里复习了三小时六级。接着又考试,好像坐在电影院的那会儿才开始安定下来,休息。
都是大人带着孩子,或者一对对情侣,我一个人大晚上看电影似乎显得有些突兀。
镜头闪过的太和殿我们一起走过,那条偏道我们也一起走过。
第一次去故宫,因为有他,来不及细细看几眼就出去了。一抬头,他说,看,那是景山,崇祯皇帝自杀的地方。
糯米藕甜到齁,我还是忍住了没有哭。像一个没有礼貌的观影者,瘫坐着,咀嚼着食物。我尽力避免开有关北京的一切,却屡屡自虐式的沾染着与北京有关的一切。太甜了,总得指甲掐着掌心才不难过。
他死在了北京。我再找不到他。我的手机里有他留给我为数不多的东西。于是丢了手机之后偏执的买一个一模一样的手机,可是,再也不见他的指纹。
命运多巧合,刚从影院出来就是一架飞的低低的飞机,好像伸手就能够得到,好像他送我回来的那架。一张机票,这辈子我再也见不到他了。大概起飞的时候我就知道,所以才哭完了所有我身体里属于他的眼泪。再后来,回到学校,像魔怔了一样,每天躺在草坪上看小红点点的飞机,我问赵海芳,你说,哪天哪一架才能把他带来呢。
走到大街上,看在晚上的红灯绿灯,恍然有一种身在北京的感觉。我就站在那里,拍一张照片就好,然后等着他来接我。可是风冷啊,就把我吹醒了,站在马路牙子上打车,眼神却直勾勾盯着前面,也不招手,直到一辆出租车停在面前问我去哪里,我才回过神来,哦,应该回学校了。
路上师傅不停的问,大概每一个土著都想听到外地人对于自己的家乡的肯定的评价,我说我喜欢这里。心里却默默翻白眼,才怪。
赵海芳酝酿着捉贼,不让我回宿舍。无地可去的我就去吃了个饭。饭桌上碰到室友,风风火火的跟我说老乡学妹如何被男朋友各种威逼不分手。恹恹应答几句,心里在想,最可悲的是一个人清醒,一个人疯魔。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臭毛病,吃外面的饭大多时候会吃完恶心。不管好的坏的。那会儿在安贞吃完五百块钱的鸭子趴在马桶上干呕,今天吃完黄焖鸡一个劲儿的恶心。还是家里的饭好,怎么吃都不会难受,只可惜我没福气,再不能吃更多了。不过讲真,鸭子比我都贵,真吐出来多可惜。
冬天的时候越来越爱涂辣椒膏,倒不为减肥,热热的睡觉才舒服。我太冷了。
愿王曼懿所爱之人离王曼懿十万八千里远,生生世世,不复相见。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六):故宫……
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怎地,也开始容易煽煽情,写写诗。故宫,一个估计除了中国之外第二个在我记忆中出现的名词了。看这部电影的契机始于对纪录片的喜爱,偶有一日听闻电影上映,就立马买了为数不多的场次,冲向了电影院。影院设在郊区,新修的,人很少,虽是周末,却也只有三三两两的人,还有十分钟开场了,人们稀稀拉拉的走进了影院,我在八号厅,厅很小,人也很少。一开场,“故宫博物院”黑底白字,投资方哔哩哔哩(非我族类,禁入)……
前半部分,很乱。没有主线,没有剧情,开门,关门,工作,悟道……有剧情吗?看不出来。有演技吗?看不出来。有技巧吗?看不出来。剪辑,粗糙而又无章法。剧情,没有一丝丝关联性……我为什么要来看,真的很失望……嗯……是的……
后半部分,依旧如此,简单,平常,一日日,一天天,一样的节奏,一样的编排,这样,除了在卖情怀,又有何意思?……
看不懂,看不出,是为了圈钱吗?真想给12315打电话举报啊。出了影院,拼命的检索我的记忆,我看了一部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主角是谁?故宫文物修复所的工作人员。剧情什么?一群高级工程师,蜗居故宫,工作,研究,打杏,喂猫……想告诉我们什么?传统中的坚守和传承……嗯哼,就是这样……仅此而已……那我为什么要去看呢?因为纪录片,因为好奇,因为情怀……所以,值了,我就是奔着这样的目的去的,所以,这部片子做到了,满足了我的需求……嗯,所以,我还能再去要求和指责它什么呢?
现在留在脑子里的除了清晨吱吱呀呀的开门声,黄昏热热闹闹的打趣声,织布机上咯登咯登的踩踏声,钟表链条咯咯吱吱的跳动声,还有就是那一张宣传画——“执一事,终一生”。从年轻到暮年,流转了多少岁月,又途径过多少诱惑……所以,我们感谢并感恩的活着,工作着,成长着,磨练了技艺,更修养了人性……这是一句很有力量的话,加之出于故宫之中……物是死的,人是活的。从明朱棣迁都北京,到清入主中原,从英法入京,到共和国的建立。这座古城变换了多少的主人,经历了多少的沧桑,时常喜欢坐在故宫东北角的长椅上,就那样静静的看着,静静的倾听……
是有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坚守住自己的内心,风动,幡动,皆为心动……“执一事,终一生。”(越来越觉得对每一部电影都应该怀着宽容来看待,唯有如此,为满足的而满足,为值得的而值得……这世界本来就是多元且冲突的,何必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呢?又何必成为上帝来做出评价呢?因为狭隘,所以,才会明辨是非,所以,才会针锋相对,凡事目的性太强,又怎能抵得住诱惑,坚守着一生呢……)
执一事,终一生……格物致知真的很有道理啊,是啊,是的。活着不就是为了活明白自己,然后勇敢的去和死亡对抗吗?所以,那些外部的手段又有什么重要呢?
故宫是个好地方,和文物打交道是个好职业,因为,唯有不断修炼,才能在风雨中,在雷电中,始终屹立不倒……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七):有一群人很厉害
以前学校上课的时候看过,粗略地一遍,和同学嬉戏打闹也就过去了。虽然因为修复文物那些精巧的艺术惊叹,却也错过了很多东西,此次重温,拾起颇多。一群老艺术家带着一群高文化的学生,在“天子脚下”对着一群死的东西,试图把它们看“活”。
一.恢复机能
文物修复其实就四个字,恢复机能。概括起来简单易懂,不就是让坏了的钟表继续走,给掉了漆的文物重新上色,断了手指的菩萨接个手指......但如果只是那么简单的事,有什么资格拍个记录片,来个电影呢。恢复机能后面所包涵的有很多。
87分钟的电影,考虑到受众的问题,并没有具体介绍文物修复的分工,我也只是从片中的人物介绍中略知一二,金石钟表、木器、书画复制、书画装裱、综合工艺,每个组里又有很多很多的成员,不难看出文物修复有着完整的专门的分工与合作。这也是恢复机能所必需的,一个文物上所蕴含的艺术不止一种,它的修复也不是一个小组所能完成。
二.继承与发展
这个部分好像很适合我说,作为一个高中生,作为一个选了政治的高中生,作为一个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的高中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脱口而出,毕竟是考试重点嘛!故宫的那群人有从老师傅那里传承来的艺术,在电脑喷绘和手工临摹中抉择,同时提到了不能全部继承会导致传承越来越少,这完全符合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继承了老师傅的艺术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技令其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不依赖现代技术,坚持老艺术,所以我才说这群故宫里的顽童是老艺术家。外国人不弄文物修复有可能并不是尊重原件,也有可能是弄不好怕被别人看出来;故宫里那群人之所以敢去进行文物修复,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在撑腰。
yeah!大中国万岁!
还有一个值得陈赞的就是故宫文物修复的师徒制了,一个在高级企业里面不会出现的制度,一个极具人情味的制度,“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找到工作的同时多了一个身为老艺术家的爸爸,太好了;员工健步走活动的时候,师傅等徒弟时的开完笑也好可爱,徒弟和镜头说的感谢师傅的说辞也好感动。
一个制度赋予了人情味,推动了文化的传承,这是最好的工作模式。
三.现实与想象的极度反差
先是接触了纪录片,然后接触了电影,完全颠覆了我对于文物修复的认知。文物是什么,那可是在拍卖会上动辄百万千万的东西,不说先进仪器守着护着,黑衣壮汉日夜看守,起码也戴个白手套,穿个白大褂啊!故宫这群人直接动手摸,直接动嘴吹的行为真把我惊到了。脑子里突然冒出一句话“人们所能看到的世界都是经过美化的”。确实,苍蝇绕着飞的猪血点石灰却是修复良物,如果闻到的都是这个味道,谁还要去看故宫展览啊。
确实啊,现实往往和想象相差甚远,但美好的想象能够催人前进。
四.特别的摄影
就算前三个部分再怎么夸赞这部电影,也不能改变这部电影是一部迎合观众的电影,虽然从我的角度来看,镜头的使用很到位,无论是工作时的大特写还是运动时的跟镜头,但跟镜头具有重要的纪实性意义这一点几乎已经沦为常识,所以跟镜头的使用不需称赞,但是大特写还是需要提一提的,一个让故宫的这群人更可爱的一个手法,工作时永远皱起的眉头,逐渐蔓延的老年斑,眉毛上滴落的汗水,一群为了工作奉献年华的形象就那么印在了所有人的心中,而那对于故宫的远景拍摄还有工作人员立于朱门之中的全景拍摄,平凡又恰当。但是那种人体走动而造成的晃动我也确实没在电影里看到过,人体走动造成的拍摄画面局限也是第一次看到,但是又没有不协调感,故宫里这群随意的艺术家使得一切的出现都成为了可能。
摄影再特别我也不能认同这部电影的剪辑,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神通广大。
五.结语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是部怎么样的电影呢!观众电影?虽然这是导演所说,但作为导演口中的观众我觉得并不是。他还不够有趣到成为我们眼中的观众电影,虽然b站有很多人在吐槽,恰恰相反,这是一部老北京的电影,这几间故宫里的平房透着浓浓的老北京味儿,很遗憾,片尾提到文保科技部新址即将落成,现在应该已经落成,有些味儿可能就那么没了,新址里可能没有祖辈种下的植物,没有结满果实的树木,没有成群结队只吃酱的猫儿。但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外边东西好多故宫都没有“的谦虚和”当年皇家收藏的“的自豪,“会回来继续这项工作”的坚定,精神的传承永远不息。
以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八):我在浙图修古籍
刚刚看完了这部电影。感触颇多。 自己是古籍修复师。对故宫也算了解,里面徐建华老师等都接触过。里面有个细节,有个老师傅在弄不来相机需徒弟来教时,想到自己师傅QQ弄不来,也需要我来帮她。虽然年纪大了,但她一直在学习,关于修复的技术、材料她也一直与时代在接触。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的大门,在孤山路上是最隐避的。在楼外楼和中山公园之间。 一道绿色铁门,造就了这个与当代脱节的地方。师傅29岁走进这里并成为馆内古籍修复中心的主管,35年来专注琢磨一件事——修缮古书。
《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后。师傅,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师傅说,热潮过了,一切又会归于平静。甘于寂寞,守住时光,才能闷下头来做一辈子的古籍修复师。 “当年师父就告诫我,没耐心就不要来做古籍修复了。”师傅是浙江图书馆老一辈中仅存的、靠师傅手把手带出来的古籍修复师。她的师傅,是最早接受过国家图书馆培训的古籍修复师钱蟾影。 上世纪60年代,文化部召集了一批老师傅,修复一本很珍贵的古籍《赵城金藏》,钱蟾影就是其中之一。这项国内第一个大型文物修复工程前后用时16年,就这样,一边修复,一边教学,走出了中国第一批正式的古籍修复师。 2009年,文化部公布首批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就是其中之一。如今,馆内存有古籍80多万册,有近一半是需要修缮的,而整个修复中心共有8名古籍修复师。“ “一本破损的古籍,你可能要花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时间去修复它。很多时候一天下来,就是补了几个蛀洞而已。所以从事这份工作,不允许情绪有大喜大悲,得真真正正沉下心来。”做了三十多年之后,师傅已经修炼到一坐下来,心绪就安宁的境界。 古书多磨难,虫蛀、霉烂、水浸、酸化、絮化……古籍修复师要面对的,是层出不穷的破损状况。有些是人为破坏,有些是自然灾害,有些是纸张天然的变化。 一部古籍的修复至少要经历存档、揭页、补书、压平等三十多道工序,整个周期漫长而复杂。“所以修复古籍是项大工程,也是个精细活。”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向来是修复行业的准则。老一辈修复师传承下来的四大原则是,“整旧如旧”、“抢救为主,修复为辅”、“少干预”、“不轻易改变古籍装饰”。 “根据破损面积、酸化程度、修复难度等多个评判标准,古籍修复被分为1-5个等级,还有最高难度的特级。像存量少、版本好的善本,或者难度极大的‘书砖’,都是馆长钦点古籍修复师来完成的。” 古籍修复如同医生诊疗,每一种破损情况都需要不同的修复方案,如果修补方案不科学,就会对文献造成二次破坏。“比如遇到霉烂古籍,絮化得像蛋皮一样,就要先用同色纸将破损处补齐,然后用毛笔在书页背后刷上糨糊,再粘上一层薄皮纸加固,拂拭平整。再比如受潮古籍,极为脆弱,哪怕轻轻呼一口气纸张都会碎开,这时候可能要戴上口罩,不能喘气,旁边还不能有人走动。” 2015年7月,地县级图书馆送来了一册亟须抢救的古籍:明末洪承畴的家谱。古籍本身是一本严重霉烂的“书砖”,雪上加霜的是又遭遇台风浸了水。等送到修复中心的时候,整本书用塑料袋兜着,还滴着水。 这是阎静书入行三十多年遇到损坏最严重、修复难度最高的一册书。 “为了把书页揭开,师傅和另一老师分工。先把家谱放进冰箱里,把水分吸到半干,再一叠一叠地打开;接着还要放到蒸笼里去蒸,才能用镊子把纸页分成一张张。湿揭、蒸揭、夹揭……光是揭法,就用了不下五种。“遇到这种情况,修复师只能在每页的上下两面各粘上一层纸,利用纸的粘力把原本黏在一起的纸页带下来。” 洪承畴家谱的修复工作,前后耗时整整一年。“有的时候,我们甚至一天都揭不开一页。难度更大的是,有些字已经絮化成一个个小毛球,我们得一点点展开,然后把笔画一点点推上去,重新拼成原来的样子。不过,如有残缺部分,我们绝不会给它加字、补栏。” “常年埋头修古籍,最伤的就是眼睛和颈椎。还有面对古籍的粉尘、霉菌,容易患上鼻炎。”在同龄人之中,师傅眼睛的老花程度是最严重的。“他们差不多150度,我已经达到300度了。戴着眼镜修书已经有些吃力了,到了晚上就脑袋发胀,看不了书报,只能早点休息。”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九):在平实之中摩挲灿烂
大家都爱中国风,在这个科技发达文化匮乏的时代里,中国风可以提升品味和境界,国产片有中国风,国外电影也玩中国风,然而这里面大多数都是应合奉予之作,真正会用中国风,拍出文化含量的电影很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是说浮皮潦草的置入几个符号和元素就能体现的,不客气的说,每年真正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神韵的电影绝对不超过十部,都得是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诱惑的情怀之作,这部《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一部。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十):修文物,修躁心
没有看三集的纪录片,直接看的电影。
看完电影来看影评,却发现有很多批判的声音。
我看完之后只有一种感觉,安宁。
故宫里面的一个小院儿,在里面坐着安安静静的事情。从开篇,里面的师傅就一直在讲的一句话就是“磨性子”。里面每一个师傅说话,都不急不缓,平平淡淡的讲述,沉稳的做事。他们的语言是有魅力的,没有多深刻的道理,却听得让人安心。我平时太急躁,心火烧,像一壶一直沸腾的热水。而在听师傅们讲话的时候,心宁了。
这个小院里与小院外,是两个节奏。小院里,强调慢。慢工出细活。几间平房,外面是几代人种的郁郁葱葱的树,有趴在太阳底下睡觉的几只猫咪,挂在树荫下的色彩斑斓的鹦鹉。闲暇时打树上的枣子,骑着单车上下班。这是21世纪的工作吗?仿佛回到了八十年代的情谊,让人羡慕。
小院外的高速发展,快速运行,被一道露着缝的红门隔断了。我们只负责与过去的东西交流。
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修补了时间流逝的痕迹,修补了社会急躁的破洞。安安静静做事,安安心心生活,安安宁宁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