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伊卡洛斯》的影评10篇
日期:2022-04-20 03: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伊卡洛斯》的影评10篇

  《伊卡洛斯》是一部由Bryan Fogel执导,Bryan Fogel / Grigory Rodchenkov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卡洛斯》影评(一):我们都是傻瓜

  伊卡洛斯之翼代表虚妄的寄托,或许还有一层含义,失控是一切法宝的终极宿命。

  在这里,它代表的是,人们对奥运金牌给予的国家民族自豪感狂热追求的虚妄,代表,技术-“药物提升竞技力”这个法宝的失控…

  一部纪录片却有着浓浓的反恐电影既视感,除了揭露一场骇人听闻的国家级犯罪,更大部分是它题材敏感,参杂着浓浓的政治博弈。

  看一半拍案叫绝,纪录片就该这样拍!不止导演以身试法,更重要的是它的拍摄过程完全无法预知记录的走向,拍到崩溃……真实、刺激、触目惊心。

  只是看到最后,却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另一场阴谋?尤其是对1984的巧妙运用。

  During times of universal deceit, telling the truth becomes a revolutionary act.

  There are there steps in your reintegration, there is learning, there is understanding, there is acceptance.

  纪录片把Gregory这位前俄罗斯反禁药实验室主任塑造成了一位正义的揭露者,他的逃亡也让我们印证了一切体制的既得利益者,都会在体制崩溃时被吞噬。在一个极权世界,制度的合谋形成利益共同体这个体系里充满了谎言,而且很难攻破。这些伪装者拥有double-think,同时拥有两种矛盾的思想,且相信两种思想都是正确的。即使明知是谎言,也会去相信。这也是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的重要观点之一。

  我不得不怀疑为什么这个纪录片的走向是这样的,它的矛头越来越直指俄罗斯,虽然抱着与我何干看热闹的态度,但还是忍不住多想一步,如果再深入调查,恐怕没有一个没有说过谎。

  存在没有使用过禁药的国家吗?都有哪些使用过禁药?国际监察体系里没有蛀虫?为什么看似严密的瑞士小瓶会独独被俄罗斯破解?……如果继续把整个链条延伸下去……恐怕奥运会,这个崇尚着公平竞争、互相理解、友谊团结的美好愿景的最高级别人类体育盛将是一场不堪入目面目全非的人类闹剧……

  如果这部片子原本就是一个阴谋,是美国和俄罗斯的博弈,它想告诉我们1984是多么令人恐惧的存在,它的目的达到了,因为早在五年前我政治启蒙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1984离我不远。

  但是美丽新世界?

  真相?

  还是装傻比较好啊。

  而我们又在什么样的历史拐点,大概只有千年之后的人才有资格评判吧。

  《伊卡洛斯》影评(二):Truth真相is成the了New新Banned禁Substance药

  不管谁是谁非,很多事情一摆到桌面上,大家就明白也成不了是非了。看完《伊卡洛斯》(Icarus,2017)这部指向体育界禁药丑闻的新鲜热辣的纪录片,不知为何就想到《道德经》的这段: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这经文我没用心学过也不懂,但知道我菩提祖师有此简释:弃“尚”消争,轻“贵”灭盗,此消彼灭,无不治矣……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f367410100l8xg.html

  2017.8.9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10dbf17a

  《伊卡洛斯》影评(三):尊敬且感动

  这片子太值得尊敬了。

  1.矛盾与对立总是最迷人的主题,曾经的国家功臣,掌握着最高的机密,但终究只是祖国的一颗棋子,说弃就弃,但依然有着四两拨千斤的能量,他的standout可以顷刻颠覆整个国家。自身却是个科技天才+充满charisma+爱drama的逗逼老头,可以说他自导自演的drama撑起了这部纪录片80%的亮点。

  2.有几个瞬间甚至为普京感动,这不就是我们的曾经吗?无论用什么手段,我们必须用一切手段,来让这个国家重新强大起来,至少要让自己的人民感到强大、感到来自我们身体的自身的力量,如此我们才可以继续与这个世界对抗。而体育就是最好的表达,最原始、最纯粹,有关力量和速度,这些都是决定胜利的最关键要素。也许在他们的概念里,只有战斗才是最有价值的、只有战斗的胜利才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耀。

  3.也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信念感,以及要去改善世界不公和邪恶的使命感,这也许是美国人身上很值得全世界学习的一个点吧。当然这一次的行动也让美帝人民品尝到一些作为世界政治格局核心的美苏角力中胜利的光荣感,由FBI出面,去调查另外一个国家的政府计划,还是他们最有征服欲的对手老俄,世界警察的自我定位昭然若揭。

  4.片子讲述的是全球性全体性事件,以中国人的智商,其实可以想象中国体育界内幕的种种黑暗吧。但我觉得很幸运的一点是,可以时时看到这么一部在俄罗斯百分百被禁播的片子。

  5.每个当事人的初衷不得而知,但每个人的努力却最终促成了这一件事件真相的揭露,不论后续影响的大小,但有关真相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被人知晓。这就够了。为证人和制片人的勇气点赞。和海豚湾、象牙行动一样,美国人再次行使了一次正义,每天前进这么一小步,就已是不易。

  《伊卡洛斯》影评(四):这片子的素材简直丰富到让人震惊

  素材实在太丰富了,感慨这都能搞到也是太幸运了…

  看的时候就整个被带着走了,从一开始导演自己想在镜头下搞个惊天大新闻,到最后真的搞了个惊宇宙大新闻,观众没想到,导演自己应该更没想到。

  用1984这个文本来做结构、表达观点,很棒,搞得我都想去看一遍原版书了。是不是喜欢1984的人都有一颗孤注一掷、躁动的心?

  一直都知道当下体育竞技,特别是以国家名义的体育竞技,离不开政治,没想到竟然能那么大程度的左右普京的支持率…我真是tooyoungtoonaive…但我还是相信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为了喜欢自己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极限努力着…无所谓掺杂了各种东西,名、利种种,只要不触碰那些会污染那种喜欢的就好…

  某类固醇制造大国在强大了之后才不需要体育给自己挣面子了…当然全世界那么多国家哪个又干净呢…弱小到无法顾及体育的?

  所以,以后看体育就多看看技术型、技巧型、表现型为主的项目好了…那个吃药效果不大呵呵呵呵呵呵

  敬佩所有以身涉险揭发黑暗的人,无论初衷是什么。

  《伊卡洛斯》影评(五):每个人都献上了演技

  看完本片,突然有好多思绪涌来,谈谈我的感受和疑问:

  1、绝对不是偶然。拍着拍着扯出惊天阴谋?你欺负我读书少?这个实验室主任得缺心眼到什么程度才会手把手指导一位素昧平生的美国业余运动员注射违禁药物?如同美国国防部官员在线开直播指导伊朗业余军事爱好者提炼浓缩铀。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操作。

  2、谈谈违禁药物与体育精神。首先,证据应该是真的,因为俄方除了矢口否认,好像也无力自证清白。其次,这种行为令人不齿,破坏了体育精神,违背了比赛初衷,即便人类文明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我们DNA里依然埋藏着古希腊人那种原始的甚至略带蛮荒的对力量和速度的渴望,那种不经修饰的生命力才是历史的星星之火。再次,我大胆臆测,这恐怕是这个圈子的潜规则,类似于谁不服药谁傻,谁被抓谁倒霉的逻辑。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奥委会那帮圣母一边宣称俄罗斯举国嗑药,一边又没有禁止俄罗斯参加里约奥运会。大家都明白尺度,恶心你一下就好,再深挖伤到自己怎么办?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圣母最终还是跟独裁恶魔半推半就地同床共枕了,永远都是。

  3、谈谈露骨的政治指向。首先,如果俄罗斯真的那么白色恐怖,敢问这个实验室主任如何跑出来的?如他所言,有安全人员跟踪他,敢问他是如何甩掉克格勃,然后一路到达机场并且顺利通过边检的?其次,《1984》这个梗没用自然。57:39和01:35:28两次出镜的不是一个版本,有一定摆拍嫌疑,导演细节疏忽了,你得找本特别旧的,感觉快翻烂的,才能显现出实验室主任对自由的热爱,对正义的坚持。这点诺兰是高手。当然要是出于热爱收集了10个版本还都是英文版而不是自己的母语俄文版,连逃命的时候也一定要带上时刻守护,那我佩服。

  4、谈谈正义与立场。这也是我最大的疑惑,如电影全篇描述那般,这个实验室主任在俄罗斯犯下了违反体育精神、违反职业道德、背叛科学的不堪之事,也充当了独裁体制的马前卒,他也并不是自由的斗士、道德的楷模啊,敢问你为何要收留他、保护他?美国也不是奥委会,不需要他的进一步证词吧!应该是斯诺登的一箭之仇太疼了,疼到忘记自己偶像包袱、圣母人设了。只要是你做的,我都要指责,但凡你反对的,我全都同意。

  5、谈谈文化输出和宣传战。美国赢得很彻底,几代人的努力之下,美国成了民主自由的斗士,其他人往往被扣上了独裁铁腕血腥暴君的标签,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阳谋,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是很成功的。但是,现实往往是尘土飞扬的,比如中东的阿拉伯兄弟,不少伊拉克人,在十几年后,突然怀念起了萨达姆,美国人终究不是好莱坞电影里的美国人,不是真的care你,但是宣传战的力量是强大的。

  6、谈谈影片本身。剪得略糙、内核太浅。好电影可以照亮观众灵魂深处那个已经落灰的角落,即便是战争灾难题材,在死亡杀戮和鲜血背后,你仍会被某种莫名的情绪深深打动,想花几分钟,思考世界的真相、人性的本质,想停下脚步,感恩山川河流,伟大的电影,能唤醒你的脉搏。然而,这也是最让我失望的地方,本片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骨子里的敌意,是负能量。也造成很多观众在影评里表达出的愤怒,伟大的电影,会让你思考而不是抱怨。

  7、一个个人观点。我不赞同举国嗑药系统性作弊的二等操作,但我也不赞同一言不合就叛国的行为。背叛者,永远得不到尊重,即使你有一万个恰当的理由。

  说到底本片也就是《焦点访谈》级别的,略胜于《走近科学》而已,真.政治宣传。感慨于黑人、同性恋、反俄等政治正确主题已经阻碍了艺术本身的发展,逐渐将奥斯卡请下神坛。

  一个政治宣传把我这个不关心政治的人也扰得谈起政治了,主要是因为那么多不合理之处,看的我难受。无法享受到我期待的那种大脑被烧坏,智商被碾压或灵魂被撞击的快感,最大的失望就在这。

  .S.两件事要点赞:

  1.《第四公民》也得过奥斯卡,反映美国政治文化的理智、包容和动态平衡。

  2.导演不惜以身试药,敬业精神值得钦佩。

  《伊卡洛斯》影评(六):恩,体育口的Citizen Four

  我去制片怎么拿到那么多permission的简直厉害,就像Grigory后来自己说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一个参与使用兴奋剂的高层变成了揭示这一切的人,不管他自己基于什么目的,保全自己还是良心发现,这个斯诺登式的做法至少至少让这部纪录片的观众目瞪口呆了。

  无论是Citizen Four还是Icarus,能跟被拍摄者,尤其是一经曝光就会严重牵扯个人名誉甚至安全的被拍摄者保持如此亲密的关系,能够一直跟拍,都感觉很不容易。虽然的确可能有互相帮助的因素在,一方帮助成功拍摄纪录片,另一方帮忙协助其安全及其他行动。不知道Grigory在决定帮助Fogel自行车赛作弊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切。导演以自己的行动来开始整个故事,一些personal diary的镜头感觉比客观拍摄更有说服力,Skype录屏和摄像机的结合效果很棒(。。。Iphone现在也能录屏了吧),好奇除了Interview之外用了多少摄像机。

  感受到了空镜和情绪性镜头的重要性,可以很好地对音轨的narration起到额外的支撑,后期Title对于整个事件的连接与描述也很赞。

  很喜欢之后的分段,以及每段对1984的运用。

  还有Grigory对狗的喜爱,这两条线对于故事的整体性感觉是加分的。

  跟Citizen Four相比,摄像好了好几个level,应该这个形势更宽松一些吧也没有那么紧张。

  严重好奇有些镜头用的shotgun还是藏了lav……

  《伊卡洛斯》影评(七):把纪录片拍的比悬疑片还精彩,拿下奥斯卡理所应当

  不散作者 | noodles

  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还历历在目——斯诺登曝光了美国一个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一年后,美国纪录片制片人劳拉·珀特阿斯拍摄的关于棱镜门的纪录片《第四公民》拿到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而今年拿到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电影,则是一部关于“俄罗斯斯诺登”的电影——《伊卡洛斯》。

  《伊卡洛斯》讲述的是2014年爆发的俄罗斯禁药丑闻——俄罗斯官方协助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作弊。

  作为一部纪录片,《伊卡洛斯》有很强的戏剧性,后半段甚至拍出了谍战片的感觉。而且导演剥丝抽茧般的还原了事件,让不关注体育新闻的观众也能在看完电影之后,对整个事件有清晰的认知。

  电影从导演布莱恩·佛格尔试图挑衅药检系统开始。

  佛格尔发现目前的药检系统对精心算计的禁药使用程序基本无效,为了证明现行药检系统的无效性,他请来了俄罗斯反兴奋剂实验室的主任格里戈里·罗琴科夫为他设计禁药使用计划,让他在业余自行车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佛格尔是在2014年初开始接触格里戈里的,电影是2017年上映的。当你花好几年时间去纪录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人时,经常会有意外发生,在《伊卡洛斯》中,意外就是格里戈里。

  由于某些原因,佛格尔最终的成绩很不理想,甚至比去年的成绩还低。而在佛格尔的挑战以失败告终的同时,体育界发生了一件大新闻——俄罗斯禁药丑闻。

  戏剧性的是,最开始帮助导演作弊的那位俄罗斯专家格里戈里,恰好卷入了这场丑闻之中。

  丑闻的爆发源于2014年德国电视台ARD拍的一个名叫《禁药密档:俄罗斯如何制造出它的冠军们》的纪录片,随后WADA(世界反禁药组织)组建了三人独立调查委员会对此展开调查。格里戈里是帮俄罗斯官方作弊的主要人员之一,也是WADA调出的主要对象之一。

  然而就像斯诺登一样,格里戈里也变节了。

  格里戈里带着证据、资料逃到了美国,并详细叙述了在索契冬奥会上,俄罗斯是如何将运动员有问题的尿液偷偷调包成干净的尿液的。深夜行动、KGB的协助、通过墙上的洞倒出有问题的尿液,整个过程堪比《天才枪手》。

  “我们是顶尖的作弊高手。”格里戈里说。

  尽管格里戈里提供了俄罗斯官方作弊的证据,其证据和证词后来也被WADA证实是真实的,但是俄罗斯政府却不承认其协助运动员作弊。

  电影一开头,就是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的一段话,“在充满谎言的世界里,说真话变成了革命性的行为。”

  导演从来就没有掩盖他的目的,从海报到素材的选择,再到《1984》文本的使用,他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普金领导下的俄罗斯政府。

  《伊卡洛斯》的海报很有意思。红色的背景,上方是一只巨大的手,每只手指上都系着一根不同颜色的线,五种颜色正好是奥运五环的颜色。这只手操控着的是一个运动员,就像傀儡师操控傀儡一样。

  在素材的选择与组织上,导演试图将普金与禁药计划紧密联系起来。电影中出现了大量普金的镜头,他冬奥会上的演讲,时不时插入的他的照片,格里戈里甚至承认使用禁药是来自普金的指令。

  导演还插入了一些看似与禁药事件无关的信息,也是为了将普金和禁药事件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比如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俄罗斯是奖牌榜上的第一名——33枚奖牌,13枚金牌。而就在索契冬奥会后,普金的民众支持率大幅上升。

  为了强化其目的,导演还直接使用了《1984》的文本,让其与电影形成互文,比如直接让格里戈里读《1984》,比如电影中大量出现的来自《1984》的名言。

  《1984》是个悲剧,《伊卡洛斯》也是。

  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里的人物,他有翅膀,用羽毛和蜡做成的翅膀。他在逃离克里特岛时,因为飞得太高、距离太阳太近,双翼上的蜡被太阳融化跌落水中丧生。

  格里戈里就像那个距离太阳太近的伊卡洛斯,导演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的悲剧英雄形象。

  格里戈里是矛盾的,就像他在电影最后朗读的那段关于“双重思想”的话一样,“双重思想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中同时保持并接受两种相互矛盾的认识的能力。”,“禁药与反禁药,这正是纯粹的双重思想。”

  格里戈里是一个很聪明的科学家,他创造的药检系统让检测期从几个星期延长到六个月,很多运动员用他的系统检测时,结果呈现了阳性。但同时,他在索契冬奥会上的行为,却是避免让运动员的检测结果呈阳性。

  格里戈里与狗玩耍的镜头、和导演的聊天,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幽默、乐观与温暖。但同时,他在索契运动会上的作弊行为,偷走了其他公平竞争者的荣誉和奖牌,令人不齿。

开玩笑的格里戈里

  格里戈里也是悲剧的。他就像那个距离太阳太近的伊卡洛斯,他对禁药事件的揭露,导致了他现在危险的处境,不得不加入证人保护计划。

  电影中出现多次的一句话是,“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

  这是《1984》里的一句话。讽刺的是,在《1984》中,说这句话的奥勃良,其实恰好站在了温斯顿的对立面;而认为奥勃良会和他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的温斯顿,最终被驯化成功了。

  在整个俄罗斯禁药风波中,尽管WADA证实俄罗斯的确存在官方协助的使用禁药行为,但是俄罗斯官方却依旧不承认;尽管WADA建议取消俄罗斯参加里约奥运会的资格,但是奥委会还是让大部分俄罗斯运动员参加了里约奥运会。而揭露真相的格里戈里,却要接受证人保护计划,远离家人。

  在奥斯卡颁奖礼前,最火的,也是最受影迷喜爱的纪录片是瓦尔达奶奶的《脸庞,村庄》,但是奥斯卡把奖颁给了这部《伊卡洛斯》。

  如果说《脸庞,村庄》讲的是世界美好的一面的话,那么《伊卡洛斯》展示的,就是世界黑暗的一面。

  尽管《伊卡洛斯》带着导演很强的目的性,尽管《伊卡洛斯》不如《脸庞,村庄》可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需要这样的纪录片。

  导演在奥斯卡领奖时说,“我们把这个奖献给格里戈里,一位无所畏惧的揭发者,现在却生活在危险之中。我们希望《伊卡洛斯》是一个警钟,对俄罗斯,也是对追寻真相的重要性。”奥斯卡后的采访中,导演也强调了追寻真相的重要性,“真相就是真相就是真相就是真相。”

  真相就是真相,过去不会被抹掉,真相永远不会被遗忘,谎言永远也不会成为真话。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 585 期 文章,下一次相遇,希望是在光明的地方。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 不散(busan-movie)原创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伊卡洛斯》影评(八):解读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伊卡洛斯」,直面体育界重磅风波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已出,《伊卡洛斯》荣摘“最佳纪录长片”桂冠。

  (更多入围优秀纪录片介绍请戳链接:第90届奥斯卡入围最佳纪录长片&短片介绍+资源,都在这里了!)

  这是一部有关2015年俄罗斯禁药丑闻的纪录片。

  导演布莱恩·佛格尔以参与者的身份,用第一视角向观众讲述这场体育界的“盛大”风波。

  ▲ 导演布莱恩·佛格尔在《伊卡洛斯》中出镜

  布莱恩是一位业余的美国单车运动员,骑了28年自行车后,他打算挑战世界上最难的业余自行车比赛——环法自行车赛。

  这场比赛有多难?

  用布莱恩的话说,这基本就是给疯子举办的比赛,而参赛的资格就是:

你要足够愚蠢。

  虽然听起来像是开玩笑,但也足够说明环法自行车赛对人类身体极限的挑战性。

  “师傅领进门”,对于布莱恩来说,让他喜欢上自行车运动的这位师傅,就是兰斯·阿姆斯特朗。

  ▲ 兰斯·阿姆斯特朗

  兰斯·阿姆斯特朗,体育界偶像级人物,曾经战胜了癌症、连续7次获得环法赛冠军头衔。

  然而,2012年,兰斯·阿姆斯特朗使用禁药一事被曝光。

  人们不敢相信,他在职业生涯中大约经历了500次药检,而每一次的检测结果都是阴性。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药物检测系统是不是根本就没用?

  随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奥运实验室创办人唐恩·卡特林在采访中给出了一个爆炸性的回答:

他们全使用禁药,每一个都有。 用药很有效,有一定的知识你就能逃过每一次药检,很容易的事。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奥运实验室创办人唐恩·卡特林

  就是这样形同虚设的药检系统,向世界证明着“公平”。

  由此,布莱恩萌生了一个想法,他要服用禁药参加自行车赛。

  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想测试服药后参赛自己能拿到的成绩; 二是想证明药检系统存在着巨大漏洞。

  几经周折下,布莱恩联系到了俄罗斯反禁药实验室主任。

  他同时也是索契冬奥会主持所有药检的人——格里戈里·罗琴科夫。

  ▲ 左为格里戈里·罗琴科夫

  格里戈里可以说是一位“社会人”了,他同意了布莱恩的请求,并且通过视频向布莱恩传授禁药使用法则。

  于是,布莱恩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注射和服用禁药过程,各种粗细的针头和各种浓稠程度的药物一起往身上招呼。

  服药让他感觉到身体越来越强壮,体能也在不断上升。

  然而最终,布莱恩的参赛名次停留在27名。

  虽然没有夺冠,但是他证明了卡特林的那句话:

想要逃过药检,是很容易的事。

  如果这部纪录片止步于此,那它或许无法成为本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

  《伊卡洛斯》的劲爆点,开始于格里戈里对布莱恩的一句发问:

你看过我的电影吗?

  此处的电影,就是德国电视台的那部揭露禁药事件的纪录片——《俄罗斯如何成为大赢家》。

  该片提到,格里戈里熟知药检流程,他是整个禁药丑闻的幕后管理者。

  这部纪录片,成为俄罗斯“禁药门”的导火线。

  一时间,格里戈里成为禁药丑闻的罪魁祸首。

  他的实验室被关停,自己被迫辞职,一举一动随时都有人监视着,最终他决定逃往美国。

  同时,他将俄罗斯举国使用兴奋剂一事公布给了媒体,从此走上了揭发检举之路。

  纪录片《伊卡洛斯》里呈现了这么一段对话:

-普京是否知道俄罗斯有一个禁药体系? -是,他知道我的名字。

  这么一来,这部纪录片就有点意思了。

  主人公身上处处都是矛盾点:

布莱恩,使用禁药的运动员,成为揭露禁药丑闻的记录者; 格里戈里,反禁药实验室主任,成为使用禁药的幕后推手; 而这个禁药推手,最后竟然成为禁药丑闻的揭发者。

  而人物的这些矛盾,让人无法用绝对的、非黑即白的标准去评价。

  究竟谁对谁错呢?

  我们无法给出答案。

  就像格里戈里的老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奥运实验室创办人唐恩·卡特林说得一样:

我无法批评格里戈里。

  本片中,导演有意无意引用着《一九八四》里的部分内容,片头即用了乔治·奥威尔的一句话:

在充满谎言的世界中,说实话变成革命性的行动。

  格里戈里成为那个说真话的人,成为《第四公民》里的爱德华·斯诺登。

  以一己之力揭开不为人知的阴谋,然后在争议中变得“无家可归”。

  国家的荣誉、奥林匹克的真实性、东西方政治博弈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都隐藏在“禁药门”之中。

  在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用蜡与羽毛造了一双翅膀。

  当他逃离克里特岛时,却因为飞得太高,双翼上的蜡被太阳融化后,最终落水身亡。

  禁药,就像是运动员的伊卡洛斯之翼,一时翱翔天际,到头来终究黄粱一梦。

  点击观看《伊卡洛斯》全片

  最后,介绍一下第90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天堂堵塞》。

  Mindy Alper是一位饱受折磨却成就辉煌的56岁艺术家,她代表了洛杉矶最顶级的画作水平。

  囿于焦虑、精神紊乱和严重的抑郁症,她不得不接受精神医疗机构的电击治疗并度过了十年失语时光。

  她超强的自我解读能力又使得她创作出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内心状态的、数量等身的艺术作品。

  本片通过访谈、搬演重现等方式,呈现了她所爱的心理医生的8.5英尺半身像的诞生过程,同时也回溯了她童年时期的绘画作品。

  这些都让我们了解到她挣扎着从多年黑暗孤独的世界中走出,并重新塑造出充满爱与信任的世界的故事。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DOCO热纪录 | ID: docochina

  知乎 | 豆瓣 | 爱奇艺 | Bilibili 平台均已入驻!

  官方APP:DOCO热纪录

  《伊卡洛斯》影评(九):这大概是普京最不想看到的电影,但有戏入围奥斯卡

  如果让普京来评2018年的奥斯卡,《伊卡洛斯》一定会落选,这部揭露俄罗斯体育史上最大的丑闻(举国体制使用禁药)的电影,是普京抹不去的“黑历史”。

  这绝对称得上敏感题材,因此也成为今年Netflix推向奥斯卡的“头号”热门。坚持线上发行的Netflix,其实一直不招奥斯卡喜欢,但自从去年《白头盔》摘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后,Netflix摸出了门道,今年花了不少心思在敏感题材的外语片和纪录片上,比如安吉丽娜·朱莉导演的战争电影《他们首先杀了我父亲》,以及讲述全球变暖问题的纪录片《追逐珊瑚》,都多少带了一些奥斯卡的品相。

  《伊卡洛斯》从题材看,难免不让人想到讲述斯诺登、拿到第8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第四公民》,只不过《伊卡洛斯》讲的是俄罗斯版的“棱镜门”,不知道能否复制《第四公民》的成功。但不管拿不拿奖,这都是一部快速认识俄罗斯、普京,理解多重权力关系的片子。

  不过有点遗憾,到这篇文章发出前,豆瓣只有380人给它打过分,这也是为什么要写这篇影评的原因(全文介绍多过评论,不爱看剧透的可以先去看电影)。

  影片的第一视角讲述者,也是影片的导演——Bryan Fogel,是一位业余的美国单车运动员。故事从他想要注射兴奋剂,提高环法自行车赛名次讲起……

  ryan是这样形容环法赛的——世界上最难的业余自行车赛,基本就是给疯子办的比赛,参赛资格是——“足够愚蠢”。虽然这是个玩笑话,但也足够说明环法自行车赛的难度,对人类极限的挑战性,这为Bryan使用兴奋剂埋下了“合理性”的伏笔。

  而另外一个刺激Bryan使用禁药的原因,大概是赢得环法自行车赛一直是Bryan的梦想,尽管他第一次参赛就拿下了14名的成绩,但他知道前十名对于他来说已经是另外一个境界,不是靠努力能够达成的境界。

  而他的“Hero”,曾经战胜癌症、连获7个环法赛冠军头衔的Lance Armstrong,为他开启了另一扇大门——Armstrong最大的丑闻便是使用禁药,但他作弊并没有被直接抓到(500次药检均未查出问题),而是被队友举报。于是Bryan认为可以突破药检,打算博一把。

  电影用了三条叙事线来讲述俄罗斯禁药丑闻的揭露过程,其中两条看上去和丑闻没有直接关系,但导演似乎想从三重视角去看待这件事,作为违禁运动员的Bryan,作为违规奥运实验室主任的Grigory,还有作为揭露者的Bryan和Gigory:

  【1】Bryan用药,完整记录了一个运动员使用禁药的过程

  以前以为兴奋剂就是比赛前注射一次就能“元气大发”,现在想想真是太!天!真!

  使用兴奋剂是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长达近一年,各种粗细大小的针头,配合各种浓稠程度的药物,注射或服用到体内,还要加上各种突破极限的训练。虽然人看起来没什么变化,Bryan自称体能表现越来越好,但他每扎下去一针都触目惊心。

  这让人不得不对违禁者心存怜悯之心,因为他们看上去并没有因用药变得“轻而易举”掌控比赛,而是要花费更大的勇气,同时忍受超乎常人耐受力的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或许也因为Bryan是导演的关系,不想把自己拍的太可恨)。

  【2】Bryan逃检,莫斯科反禁药实验室主任帮其突破药检

  为了能顺利通过药检,Bryan被介绍认识了Grigory(莫斯科反禁药实验室主任)。其实Bryan和Grigory的相遇非常蹊跷,如果从美俄国家政治层面去推敲,很难不猜想是早有预谋,事实上俄罗斯也是抓住了美国的动机不纯,始终不承认丑闻,而是栽赃说美国是恶意操纵叛逃者。

  回来说,影片最重要的悬念在此时已经埋了下来,为什么莫斯科反禁药实验室主任会帮助Bryan违规?带着这个问题,《伊卡洛斯》从一部个人冒险小电影,变成了揭露国家“黑历史”的“大制作”。

  出人意料的是,Grigory帮助Bryan顺利逃过了药检,但Bryan的比赛却没有那么顺利,成绩比之前落后了十几位,虽然有变速器中途损坏的客观原因,但Bryan也明白,他这个年纪的选手,用了兴奋剂都无法进入前20位,小时候的梦想可能不会实现了。

  不过在Grigory与Bryan相处的过程中,Grigory讲述了自己曾是运动员的经历,当时为了能在俄罗斯田径国家队生存下去,长期注射药物,因此非常了解使用违禁药物会对身体、尿液产生的影响。

  而他述说自己的用药经历,似乎在暗示着“这在俄罗斯并不罕见”,事实上他曾在的田径队,便是俄罗斯禁药丑闻的引爆点。导演的表现手法一点都没有纪录片的克制,每一条线索都在紧张地推动着丑闻的曝光。

  【3】Grigory揭发,Bryan帮其逃离俄罗斯、曝光丑闻

  在指导Bryan通过药检的过程中,Grigory透露了他正在接受WADA(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调查,而他最终被判定为兴奋剂丑闻的罪魁祸首,一时间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他。可事实上,罪魁祸首另有其人,是普京,甚至是俄罗斯国家政治的需要。

  Grigory的实验室被关停,被迫辞职被报道成引咎辞职,被囚禁在家里,并随时被人监视,性格刚烈、追求自由的他决定逃去美国。

  但就在他到达美国不久,他的朋友、俄罗斯反禁药协会前任主任,被报道因心脏病突然身亡(但Grigory称他并没有心脏病史),这让Grigory认定要被赶尽杀绝,于是他将普京鼓励使用兴奋剂的事实(由国安部支持,以反禁药实验室为主要作弊地点,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并且涉及使用禁药的运动员规模吓人)公布给了美国媒体,从此走上了揭发之路。

  看到后半段,一方面为俄罗斯举国使用禁药机制所震惊(这里一定要看,周密的机制不比《天才枪手》逊色),另一方面会因Grigory的处境、情绪,影片灰暗的色调、压抑的音乐,产生强烈的无力感——一个人在一些绝对利益面前,显得那么脆弱和渺小。

  而电影最有趣的是,他可以任由你有多种理解,不仅限于一个主题。影片的名字“伊卡洛斯”(Icarus)似乎透露了导演的多重主题设置。

  伊卡洛斯源自希腊文Ίκαρος,指的是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的儿子,为了逃离被囚禁的克里特岛,父亲为其用羽毛和蜡制造了翅膀,但他因飞得太高,双翼上的蜡遭太阳融化跌落水中丧生,最终被埋葬在一个海岛上。

  影片开头安排了羽毛与太阳的画面,而片尾则展示了大量融化的镜头,看得出导演有意要让观众将电影和神话联系起来,而这样似乎能猜到导演的几处小心思:

  【1】矛盾是永恒的命题,只有平衡是答案

  为了逃离被囚禁的克里特岛,伊卡洛斯的父亲用羽毛和蜡为他制作了翅膀,但因为飞得太高,蜡被太阳融化,伊卡洛斯跌落水中丧生,被埋葬在一个海岛上,最终也没逃出象征着桎梏的“岛”。太阳在这里象征着岛外的自由,伊卡洛斯的遭遇隐喻着自由与桎梏之间永恒矛盾的状态,人永远矛盾地生存着,一边是一生追求却不可绝对拥有的自由,一边是一生逃离却不可真正摆脱的桎梏,生命就是在二者之间平衡……而矛盾也是这部电影的形态,从开始到结束,影片充满着矛盾:

  一部严肃主题的纪录片,竟用大量剧情/悬疑片的手法

  一个用违禁药的运动员,竟成揭露禁药丑闻的记录者

  一个反禁药实验室的主任,竟然成了使用禁药的推手

  一个禁药推手,竟然变成曝光举国禁药丑闻的揭发者

  矛盾,真的无所不在,这样的设置,也让人无法用绝对的标准去评判,因为没有绝对。

  影片中用奥威尔的“双重思想”(Double Think)来应对矛盾,但正如Grigory所说,理解“双重思想”也要运用“双重思想”,这似乎像一个悖论,但实质是要学着接受矛盾。

  【2】伊卡洛斯是父亲错误的承担/牺牲者,Grigory亦然

  伊卡洛斯为什么会被禁锢在小岛上?这要追溯到他的父亲——代达罗斯,代达罗斯因爱慕虚荣和心生嫉妒,杀死了自己的侄子,因此他和儿子都被关在四面环海,与世隔绝的克里特岛上。可以说,伊卡洛斯被囚禁在岛上,就是在承担父亲犯下的错误,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电影中,俄罗斯/普京就是父亲“代达罗斯”,Grigory便是“伊卡洛斯”。看到最后,没有人会认为Grigory是因为个人意志才去帮助30多个运动员在索契奥运会作弊,没有俄罗斯体育部的默许、国安部的协助、甚至是国际禁药组织的打通,怎么可能成功骗过全世界。这背后,是国家的力量,非一己之力。使用兴奋剂是俄罗斯国家意志,是普京重振政治形象、聚拢民心的手段,Grigory只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但最终他和他的朋友成了“罪魁祸首”,他为此逃离俄罗斯,揭发丑闻后的未来去向未卜,他成为俄罗斯版的斯诺登,而他的朋友已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部片给人最大的无力感,不是Grigory东躲西藏和无人理解,而是你发现,人不止在时空之间渺小无力,在某些绝对权力面前,亦是别无选择。奥林匹克精神在今天像一个神话,人们为这个赛事制定了所谓的公平、平等的制度,但在利益面前,公平和平等如草芥。也许在第一次有人使用兴奋剂时,奥林匹克精神就已经不存在了,奥运会也已经变质了,它成为国家之间的较量,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

  也许正是奥威尔太早看透这层关系,他的文章太能代表这种无力感,所以影片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在奥威尔的文字中,最后干脆用他重返社会的三个阶段“认识-理解-接受”,来为Grigory揭露真相的篇章命名。但看过之后,你到底认识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又接受了什么呢?

  《伊卡洛斯》影评(十):"全员嗑药",这可能是普京最想销毁的片子

  奥斯卡已经过去一周,大部分获奖影片小鱼前前后后都推荐过。

  剩下的影片里,还有一部必须推荐下!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伊卡洛斯》Icarus

  必须推荐的原因,不简单。

  一来,和普京有关!

  普京啊?

  俄罗斯总统。一个走路带风的男子。人人遗憾他是位被总统耽误的超级网红。

  他能害怕什么样的片子?

  结果这片子不光上映,居然还获奖了!

  几大电影网站评分也都很高。

  豆瓣8.2。

  烂番茄新鲜度92%。所有评分的人里,94%的人明确表示喜欢它。

  二来,事关俄罗斯禁药丑闻!

  这里的禁药,指兴奋剂。

  事件回到2014年,德国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纪录片《禁药密档:俄罗斯如何制造出它的冠军们》,成为俄罗斯禁药事件的导火索。

  最直接的后果,国际奥委会差点禁止俄罗斯参与2016年里约奥运会。

  也因为这次事件,完全改变了这部旨为记录以身试药,挑战权威的纪录片走向。

  成为一部揭露俄罗斯举国体制使用禁药的片子。

  纪录片长达2小时,可以分作两个部分来看。

  第一部分丨以身试药,挑战权威

  布莱恩·佛格尔,一位业余自行车赛手。

  也是本片的导演。

  他曾心怀伟大梦想,获得环法自行车比赛冠军。

  他称这是世界上最难的业余自行车比赛,只有疯子才会参加。

  他自己就是其中一名疯子。

  这源于他心里根植很久的一个梦,他把战胜癌症,连续七次获得环法自行车赛冠军的兰斯·阿姆斯壮视作偶像。

  但有一天,阿姆斯壮被爆出使用禁药,并且承认了“有”这回事。

  阿姆斯壮七个环法自行车赛冠军被收回,布莱恩难以接受这个结果。

  为此,他专门对话奥运实验室创办人唐恩卡特林。

  唐恩替阿姆斯壮做过50次药检,但都没发现阿姆斯壮使用了禁药。

  唐恩甚至认为所有人都在使用禁药,只是他们够聪明,没有被抓到。

  第一次参加环法自行车比赛获得第14名的布莱恩决定以身试药,挑战禁药监测系统。

  以往,你也许以为运动员只用在赛前注射一种禁药,就可以提高自身机能,轻轻松松获得冠军。

  实际上,那是一种长期的、遭受心理压力、身体疼痛双重折磨的经历。

  布莱恩通过唐恩这条线认识了格里戈里·罗琴科夫,俄罗斯反禁药中心的主任。

  左为格里戈里·罗琴科夫,右为唐恩卡特林。

  双方经过一次网络视频通话后,布莱恩开始了漫长的、精密计算的注射禁药计划。

  每隔一天注射一次,需要维持数月,同时进行大量运动。

  很快,布莱恩整个大腿淤青,注射部位改为屁股。

  不过遗憾的是,环法自行车赛前本该有的药检,因为反禁药组织没来,所以没有进行。

  也就是说,布莱恩本来想通过使用禁药挑战奥运实验室的权威,当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的时候,他就可以公布自己使用禁药的纪录片。

  但,人家根本没给他这个机会。

  而更遗憾的是,没使用禁药之前,布莱恩是环法自行车赛的第14名。

  使用禁药五个月后,他的名次没升反降,反倒落后了13名。

  原来,禁药也没有我们想象中厉害。

  好在布莱恩保留了自己的尿液样本,并转交给了格里戈里。

  格里戈里可以在他的反禁药实验室里进行检测。

  几个月的付出努力不至于付诸东水。

  纪录片从这里进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丨惊天骗局,“全员嗑药”

  布莱恩找格里戈里催要检测结果,但反禁药委员会正在调查俄罗斯运动员在国家赞助下使用了禁药。

  作为反禁药中心的主任,格里戈里是被严密调查的对象之一。

  布莱恩的检测结果一拖再拖,格里戈里那边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外界传他引咎辞职,实际上他是被迫成为牺牲的对象。

  可以想象你在玩植物大战僵尸,坚果被拿出来当作堡垒,成为被僵尸吃掉的对象。

  直到有一天,格里戈里寻求布莱恩的帮助,从俄罗斯逃往美国。

  而真正让格里戈里成为俄罗斯叛徒的最直接原因,是格里戈里看到老朋友,反禁药协会的前任主席心脏病发死亡的新闻。

  格里戈里知道,他的老朋友并没有心脏病史。

  这就说明,老朋友是被暗杀的。

  而他,也随时随地处在危险之中。

  终于,俄罗斯举国体制使用禁药的丑闻,在格里戈里的爆料下,公之于众。

  仅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俄罗斯获得的73块奖牌之中,就有30人使用了禁药。

  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这一数字可能更多。

  和布莱恩的对话中,格里戈里也亲口承认,普京知道俄罗斯有这样一个禁药体系。

  在整个禁药系统里,格里戈里负责执行,他向体育副部长报备,体育副部长再向体育部长汇报,体育部长再直接向普京汇报。

  而且普京不仅知道,还曾特别允许格里戈里出狱,让他将功赎罪。

  关于“出狱”,说来话长。

  差点让格里戈里踏入鬼门关。

  也和他如何卷入禁药体系有关。

  作为反禁药研究室的主任,是怎么改变立场?最后成了使用禁药运动员的“护身符”?

  格里戈里自己也不清楚,他本来只是防止国家队购买不纯的类固醇,却因此得罪了人。

  就这样,警察第一次通缉他,他试图自杀。

  没死,但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很快,伦敦奥运会开幕在即,奥运会邀请格里戈里去伦敦,并且除他不要俄罗斯其他人。

  但俄罗斯需要了解伦敦那边的内幕,否则,俄罗斯使用禁药就有暴露的危险。

  所以,格里戈里被特准放出来了,还去了伦敦。

  后来的索契奥运会,格里戈里更是披露他们给数十位运动员提供混合了禁药的饮料,然后用干净的尿液秘密替换掉有问题的尿液。

  他深知违法,却不得不做。

  而且,每一个俄罗斯运动员都接受政府资助的用药计划。

  震撼吗?政府帮助运动员作弊!

  当然,这些言论究竟是否属实,我们无从查证,它只是格里戈里的一家之言。

  俄罗斯那边更是从头否定到底。

  这场全球体育史上爆出的特大丑闻,最终也以没有证据彻底终结。

  俄罗斯最后也参与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只有部分运动员被禁止参赛。

  至于格里戈里,请求了美国证人保护计划,从此隐姓埋名。

  这是他最惨的归宿,不能回国,不能回家,也不能与家人联系。

  却也是他目前最好的归宿。

  假如这要是一部谍战电影,小鱼会说看得过瘾。

  然而,这是现实,就不得不提“沉重”二字。

  正如纪录片开头所说:在充满谎言的世界中,说实话变成一种革命。

  和斯诺登一样,只不过斯诺登是自发行为,格里戈里是走投无路下的反扑。

  让人感叹的是,无论是谁,个体在其中,轻若鸿毛。

  片名“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代达罗斯的儿子。

  代达罗斯用蜡和羽毛做成翅膀,帮助伊卡洛斯逃跑,但伊卡洛斯飞的太高,太阳融化了翅膀上的蜡,伊卡洛斯掉入水中淹死。

  纪录片首尾对这一神话皆有体现。

  寓意谎言能瞒过一时,终究会有露馅的那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伊卡洛斯》的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