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空而来》是一部由法提赫·阿金执导,黛安·克鲁格 / 丹尼斯·莫斯奇托 / 纽曼·阿卡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凭空而来》观后感(一):她从黑暗中走来
导演法提阿金,有着土耳其血统的德国人,把摄像头聚焦到这类‘’危险‘’的题材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这里指的危险是可能一不小心就被扣上政治正确的标签)
这部电影一月十七日在法国上映,我看的是提前两天放映的试映场。打完分之后我看友邻们的打分基本都是三星,是的,光看题材、剧本、剪辑我可能会给三颗,然后因为结尾和最后大海的空镜再加半颗星,但是黛安克鲁格的表演是值得再加一颗星的。
黛安克鲁格,一个法国出道、非常适合欧洲电影气质的德国女演员,在好莱坞浮浮沉沉,去年在坎城摘取后冠。听到阿莫多瓦用带口音的法语读出黛安的名字后,她从索伦蒂诺手中接过,站在台上平静地说,我想起那些被恐怖行动迫害过的人们,那些努力走出来并努力生存的人们,我们不能忘记。
阿金手下大部分镜头都是冷峻的,他的叙事在开头爆炸事件之后将我的心牢牢抓紧。丈夫和儿子死后,是绵绵无绝期的雨天,与黛安所呈现出来的悲痛实在相得益彰。海报里的Katja,缩在外套里,戴上帽子走在雨中,像一个无助的孤独的斗士。
阿金最厉害的一点是能让人感觉到从里到外渗出的寒意。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是在法庭上,当Katja神情复杂地盯着被告席,那两个‘’新纳粹‘簇拥者眼神空洞,甚至不愿流露出任何表情或悔意。在输掉官司之后,这两个政治主张极端的年轻人开心地蹦起来拥抱在一起,法庭上发生的这一幕是多么的讽刺。她不再依赖法律,她独自来到希腊寻找该组织的蛛丝马迹,想试图凭自己的力量复仇,她跟踪了为他们说话的一位出庭证人,最终在海边找到了他们和一辆房车。Katja再次回到海滩的时候背上背着一包炸弹,她趁俩人清晨锻炼的时候将包塞在车底下,打算等他们回来就引爆。在等待的时候,她看着大海,看着鸟儿,那些生命,她犹豫了。
这是非常让我感到难过的场景,Katja完成了一次心灵净化,而施害者呢,清晨跑跑步,以前的事情被甩在脑后。
这时律师告诉Katja,我们不能放弃,战斗还没结束。她背着炸弹第三次来到海边,这时两位青年刚晨练好回到车中。一个长镜头,Katja从远处只有一个黑点一直走到我们面前,一个一往无前的女斗士,步伐坚决,她深吸一口气,打开门上了车。
可能这部电影如今的社会价值已经高于了艺术价值,但我们不能忽视凭此在2017年七十周年戛纳颁奖典礼上斩获影后的黛安克鲁格在这部电影中的精彩表现。
我爱她。
oundtrack中有两首歌非常喜欢,一首是The Blues,收录自2015年Hindi Zahra的专辑Homeland。另外一首是来自Lykke Li的I Know Places。
The Blues-Hindi Zahra
最后向今天骤然离世的小红莓乐队主唱致敬。
R.I.P
What a black Tuesday (for me).
在电影中, 用个人暴力甚至自我牺牲复仇通过法律等现代社会规定的文明手段无法解决的伤痛并不新奇。 不论是2005年揭开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残酷肮脏交易的《不朽的园丁》,还是在2012年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上夺得一种关注大奖的《露西亚之后》,都以渺茫的个人力量去对抗法律允许存在的恶势力。或惨烈或扼腕的结局让不少观众难以接受,但随着戏剧冲突累积的仇恨通过角色的死亡渲泄而出,影片的讽刺效果和批判力度都上升到一个新的层级。就其希望达到的目的来说,本片的结尾无疑是成功的。
阿金此次在其个人风格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德国传统表现主义的影子。从片名张牙舞爪的哥特字体到“家庭”章节整体的冷色调低光处理到女主企图自杀时扣拍的宗教仪式感(个人认为此镜头进影史最美TOP50没问题)到法庭戏压抑的布景再到酒吧里黑金属摇滚氛围都是典型的新型表现主义。阿金依然注重社会批评和政治平等,但可喜的是他也在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凭空而来》观后感(三):哀莫大于心死
最后的同归于尽不是一种绝望之举,反而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求仁得仁,因为她早在失去爱人的那一刻绝望地死了。得而复失的幸福最是磨人,当心已经死了,她又该如何、又怎么可能活下去呢。这种自我毁灭性人格从一开始就有了昭示,不管是那个浪人武士的纹身,还是强迫自己去听法医事无巨细的尸检报告,比起自杀未遂更加隐晦。 不知道是导演的个人风格,还是德国人作风如此,画面冷酷严谨,登场人物非常有限,故事的绝对主角就是女主,一众人等都是形象明确、严守人设,让人一目了然各人的立场。比如说辩方律师是一个面目可憎的白人中年男子,辩论时咄咄逼人可;控方则是一个地中海裔的年青男人,激动、正派;审判员则是面目模糊的中年人,不苟言笑。 沉重的社会性话题被导演局限在了一个能让人感同身受的个人复仇故事里,立场非常鲜明,不容反驳。最后的自我和解是影片的高潮,那种平静实在是太难得了,再也没有愤怒和自责,只有接受命运的平和。
《凭空而来》观后感(四):《凭空而来》:以暴制暴直面欧洲的新纳粹主义
作为土耳其移民后代的德国导演法提赫·阿金在今年戛纳电影节正式展映的最后一天大放异彩,影片聚焦于土耳其移民后代和近年来欧洲新纳粹主义的复兴,而国外媒体也将在这部电影视为本届戛纳电影节的最大黑马。
Katja一家居住在汉堡的土耳其移民社区,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夺去了Katja丈夫和她女儿的生命。随着调查的展开,调查人员慢慢发现,这场爆炸是一对持极端民族主义立场的德国年轻情侣所为。法庭戏是影片最大的亮点,然而得益于证据不足,这对年轻情侣被无罪释放,Katja也从此走上了一条报仇之路。
从《人生的另一边》开始,法提赫·阿金就开始关注于移民题材的创作,《凭空而来》更是结合了近些年来欧洲极右势力的复兴,通过两次爆炸案来反制将移民和恐怖分子混淆的刻板印象。
影片首先质疑了极右派组织利用合法的外壳来掩盖自己新纳粹主义的实质。实施爆炸的年轻情侣曾经加入的极右派组织如今已经成为了合法的政党,法提赫·阿金的电影对这一类政党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近些年来,极右势力在欧洲兴起,这其中的绝大多数政党是合法的,比如德国的国家民主党和法国的国民阵线。影片以这对年轻情侣实施的恐怖爆炸来比喻极右翼组织合法的存在如同一枚定时炸弹,展现了这种绥靖政策所带来的危害。在接下来的法庭戏中,Katja夫妇曾经参与贩毒的过往让他们成为了年轻情侣律师手中的杀手锏。警察曾在Katja家中搜出毒品,而Katja也承认了自己曾吸食毒品的事实。也正是Katja吸毒的经历成为了法庭戏中辩论的焦点,才使得年轻情侣被无罪释放。在这里,可以引起我们反思的是作为弱势一方的移民群体在司法面前所遭遇的不平等待遇。而最后一幕则展现了Katja报仇的过程,在希腊的沙滩上,她独身一人背着炸弹走向年轻情侣的房车,并将其引爆。前两幕的压力最终也在这里爆发。
Katja的反击其实是面对仇恨和暴力的以暴制暴,而僵化的司法体制和传媒的刻板印象则是压倒Katja理智的最后稻草。在影片的最开始,Katja家的爆炸一度被解读为是移民身份的恐怖分子所制造的恐怖袭击,而这样的电视画面无疑又是对已经失去家庭的Katja的二次伤害。电影中的两次爆炸说明了“仇恨”的恐怖,第一次爆炸是因为极右派对于移民群体的仇恨,而第二次爆炸则是积蓄已久的仇恨的反击。电影中没有恐怖分子,两次爆炸都是因为仇恨,而制造这种仇恨和族群之间的撕裂恰巧是恐怖集团的目的。影片所展现的是一个陷入族群仇恨的社会将会遭受的结果,两次爆炸是对于当下欧洲社会的警示。相比于恐怖分子本身,更加恐怖的是“仇恨”,这是导演对于当下欧洲的担忧,同时也是欧洲民众需要面对的抉择。
《凭空而来》将“人道主义”放在了最高的位置,它直面于移民群体本身去反思正面临难民危机和恐怖威胁的欧洲。
原载凤凰网娱乐 http://ent.ifeng.com/a/20170528/42944692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