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后一次驱魔》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2-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最后一次驱魔》经典观后感10篇

  《最后一次驱魔》是一部由Daniel Stamm执导,帕特里克·法比安 / 路易斯·赫特哈姆 / Iris Bahr主演的一部恐怖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一):《最后一次驱魔》:讨巧狡黠的伪记录包装

  《最后一次驱魔》从动机明显就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73版的《驱魔人》的确是难得一见的传世经典,就现在拿出来细细品味,不论是叙事手法,还是气氛营造,甚至是特效处理都是首屈一指可圈可点的。今年的这部《最后一次驱魔》,制片方显然熟谙生存营销之道,把一个事实上不怎么靠谱,也不怎么跌宕起伏故事,穿上一件“伪纪录片”的外衣。如此一来,无形中就将影片提升了一个观影档次,增加了影片身临其境神秘色彩。恐怖不及《死亡录像》,悬疑稍逊《科洛佛档案》,《最后一次驱魔》上交了一份中规中矩的答卷。

  伪记录片最有力的杀伤性武器,就是能够将整部影片笼罩在一种极具真实感的氛围内。追溯到伪纪录片的鼻祖《女巫布莱尔》,公映之后一度爆棚,不少人就针对故事的真实性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时至今日,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钻,没诚意的影片大多数都聪明反被聪明误,但伪纪录片的市场空间依然前景一片光明。只不过,想达到《鬼影实录》系列高度,还是得再潜心拓展研究一下。毕竟经典总是被模仿,难以被超越。《最后一次驱魔》诚意十足,手法也极为老道,导演对伪纪录片的风格驾驭得张弛有度。开篇同《驱魔人》一样,旧瓶装新酒,现代人已经逐渐不那么虔诚相信神灵,而是把祷告弥撒当成一种自我约束良好生活态度人们教堂,不再是为了寻求宽恕,祈祷上帝,而似乎演变成了集体聚会,共享天伦之乐的另类Party。更为颠覆的是,影片中出现的牧师科顿,实际上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选择的一份工作而已。当连牧师都不再信奉上帝的时候魔鬼貌似应该露一露脸了,否则也太不像话了。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与之相对应上帝、魔鬼就没有探讨其是否存在价值性了。如此狡黠地切入了正题,逢场作戏地披露所谓的“驱魔”的真实内幕,先入为主地将观众的心拉拢到了影片当中。很显然,绝大多数观众觉得“驱魔”实际上就是装神弄鬼,想着法子捞钱,纯粹心理作用。然而,影片突然峰回路转,恰恰也是迎合了观众这种不信神明的心态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采用了反转式的“双结局”手法——“伪真相”与“真结局”。颇为调侃的“Blow Job”,一语道破天机,心悬到最后一刻原来魔鬼果真是不存在的。相信不注意影片进度条的观众,也觉得倘若是这样的结尾也挺凑合,还不至于到滥俗的境地。但最后一场惊心动魄黑暗祭祀,让我们意识到导演依旧在耍宝。开放式的结局,似乎也是好莱坞一贯的套路合情合理。在此,不妨来将结局单独提取出来,结合先前的剧情剖析一下。个人将结局理解成两种——“魔鬼存在论”和“一切都是迷信论”。

  其一,“魔鬼存在论”。那么很显然,我们就应该理解成奈尔的确是被魔鬼附身了。最终说自己怀孕,那是撒谎,找理由事情了结。魔鬼当时是附身于咖啡馆男孩罗根,与奈尔发生的性关系。这也能解释罗根虽然是个GAY,但也能成为孩子父亲。而奈尔肚子里的孩子,就真的是魔鬼之子了。她的弟弟小镇上的那些牧师,都是信奉邪教的魔鬼。从一开始想方设法保护的是奈尔肚子里的孩子,拒绝驱魔,而不是奈尔本身。最后杀了记者摄影师,必然也是大势所趋。而牧师科顿命运何去何从,能否战胜魔鬼,就留给续集阐述了。

  其二,“一切都是迷信论”。既然站在这个角度,那么至始至终,都要相信魔鬼是不存在的。奈尔肚子里的孩子,也是罗根的,但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孩子而已。至于罗根为什么是GAY,他完全可以撒谎,这没理可寻。而奈尔的弟弟跟小镇的牧师都是信奉魔鬼的邪教徒,孩子出生后丢进火里,产生的好似魔鬼的巨大火焰,其实是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这也没有任何操作难度。但是有些人会问,为什么奈尔整个人变得就像魔鬼附身一般,还有种强大力量。这只能说是电影本身的艺术包装修饰。我们可以理解成,奈尔被当地的邪教洗脑,灌输了魔鬼存在论,由此产生了心理上的魔鬼。她的那些怪异举动动作难度实际上并不大,也不夸张。不像《驱魔人》中,真的被魔鬼附身之后,头转向180度就是小菜一碟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最后一次驱魔》固然不能跟《驱魔人》相提并论,但它在不到90分钟中片长里包涵的悬疑惊悚片所必备的元素,都一应俱全关键在于对大众信仰心理的把握,不论是否信奉上帝,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看点。一切所谓的魔鬼都是纸老虎,因为魔鬼要是真的,那么上帝也将是真的。而这,M•奈特•沙马兰早就告诉我们了。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二):信仰应虔诚,但虔诚非盲目

  宗教政治、性,应该是中国普遍不敢随便发表言论话题吧,毕竟所谓的言论自由也没有多高度,再加上无论现代的年轻人如何想把自己标上无比开放的标签,中国人体传统血液决定保守的大环境。于是,有时候,在某些场合内本来毫无恶意所表现出来的开放反而成为较为保守传统的人群认为自己标新立异、脱离大众的理由。

  对宗教一直都有很大的兴趣,但却从来没有故意去找相关的书籍去读,不是不想,只是觉得自己的思想深度文化层次实在还没有到能消化这些精髓的地步,总觉得,这类书籍是应该被花好长一段时间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研读的,而现在的自己即使再好奇再感兴趣亦无法保证看过后是否就如同过眼云烟,那对它可着实不公平

  西方基督教中上帝与撒旦(魔鬼)这两个对立面经常被用作电影题材,而且所拍出来的作品往往由于浓厚的宗教氛围所带来的若隐若现的真实感和既刺激又神秘的灵异气氛并存而获得观众称赞,较早的如1973年的《驱魔人》和1976年的《魔女嘉莉》,在恐怖程度上,我认为前者还是更胜一筹

  回归到《最后一次驱魔》本身,导演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拍摄更加重其给予观众真实性感观的感受。若然完全不知道电影背景而是突然在电视转台偶遇,观众绝对无法把前部分轻松的talk show和后面诡异恐怖的情节联想到一起。

  电影情节我认为并不拖沓,前十分钟用访问的形式清楚交待了身为传教士的男主角Cotton对上帝、魔鬼、驱魔的看法。Cotton的父亲是个传统的传教士,由于父亲的关系,从小他便学习传道,长大后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传教士。但他并不是一个虔诚的传教士,而是一个置身于信仰外、对自己的信仰并不坚定,却依然因为掌握信徒心理而做得非常优秀的传教士。传教士于他只是谋生必须扮演的角色

  由于深知驱魔背后到底存在什么欺人手段,无法忍受许多孩子因被驱魔而死去于是想要向世人揭发真相的他找到两个摄影师为其拍摄纪录片。这便是电影的开篇。

  在故事正式开始之前,在短短的10分钟开篇里,除了Cotton自身职业与信仰的矛盾成为贯穿整个电影的一个看点,教徒们的反应也非常引人深思。一个与上帝无关的香蕉面包食谱只不过是在那个激情四射的传教氛围中道出并在后面加上“阿门”与“阿里路亚”竟然也能够让他们无比崇敬。他们对所信仰的宗教的虔诚到底只是停留在盲目阶段以慰藉自己无所依托的心灵还是真的就虔诚到一切冠以上帝名义东西都值得其盲目尊崇?

  Cotton的话也似是而非的给了一个令观众更加疑惑答案

  ——撒旦本来是天使,有人说他是天堂唱诗班的指挥,为上帝谱写赞美诗,但他决定赞美自己,于是被上帝赶出天堂。他带走了天堂三分之一的圣体,然后就出现了存在至今的魔鬼,然后就存在了圣经的基本架构。他们在争夺人类灵魂,上帝想开导你,撒旦想夺走你的灵魂,因为撒旦肯定想打败上帝,于是就发生冲突

  ——整部圣经充满着魔鬼,如果相信上帝的存在,就要相信魔鬼的存在,耶稣本人是个驱魔师,因此,如果你是基督徒,相信圣经,相信耶稣基督的话,你就要相信魔鬼。

  这段话是电影里我比较喜欢的一段话。

  我将其归纳为Cotton的“相对必信论”。

  Cotton不相信魔鬼的存在,同时也在怀疑自己是否如想象中那么坚信上帝。

  Cotton以及摄影师千里迢迢来到一个郊外的农场,农场主Louis有两个孩子,大儿子Caleb,和小女儿,而他认为Nell被魔鬼附身导致其每晚均杀死农场里的牲畜,遂叫Cotton来驱魔。但Cotton的“无魔鬼论”加上Nell天真烂漫小女孩模样更让他坚信这又是一场无知人类因无法解释和解决困境只好拿出魔鬼作为挡箭牌的闹剧。

  第一次驱魔,Cotton用他一贯的夸张伎俩让Louis以及Nell都相信,魔鬼已被驱逐,但是正当一行人回到旅馆的当晚,Nell竟然毫无指引自行出现在旅馆…..

  诡异事件接踵而至

  与Cotton正好相反,由于妻子的死亡,Louis极度不信任医生并且极度依赖上帝,相对的,他也相信一切灾祸源于魔鬼。于是乎,在Nell突然被检验出怀孕时,他毫不犹豫相信是魔鬼玷污了Nell.此时,已不仅是魔鬼与上帝争夺灵魂的斗争,也是Cotton与Louis之间信仰与科学之间的斗争。Cotton始终相信,世上无魔鬼。

  魔鬼阿巴伦看似终于出现,利用Nell的躯壳与Cotton一行人以及Louis第一次正面交锋,但固执的Cotton依然相信这只是Nell的精神问题,最后状况又平息下来。这里我用了“看似”是因为Nell的家庭背景以及Cotton的坚信让我确实对魔鬼出现的念头产生动摇。我觉得这也是电影留给观众自行思考与想象的一个巨大课题,这不仅仅关于这个场景,纵观整部电影,信仰与科学、上帝与魔鬼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

  结局之处,疑点无数。带领邪教的当地牧师与修女?生出怪物的Nell?火光中嚎叫的魔鬼?杀掉摄影师的Caleb?被绑的Louis?

  还有最后,为了救Nell虔诚捧起十字架祈祷并在熊熊火焰中死去的Cotton.我们都知道,他终究回归信仰。

  这一切都归咎于魔鬼吗?难道导演就是为了纠正那些不坚定的基督徒才拍这部电影以为他们指明方向?若肤浅一点用所占电影比例来区分的话,整部电影80%或者以上都是以Cotton的无魔鬼论为基底的,影片既然采取的是伪纪录片的方式,导演必定是有某些非常重要观念想要传递给观众。而比较反映真实的部分我认为是开篇里男主角面对镜头时所吐的一字一句。那些看似讽刺阔达的话语,其实字字珠玑

  ——折磨人的是自己内心想法

  信仰应虔诚,但虔诚非盲目。

  .今年有《最后一次驱魔2》了,网上能看了,而且看完2估计还有3……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三):魔不是鬼

  昨天碰到一个自称八大处的第五代主持的尼姑,情节无非是先送你一张结缘卡,之后再掏出一个本子来让你留下大名捐香火钱。遗憾的是没等她掏出本子,她就跑了。其实我只问她何门何派,念什么经而已。结果她念叨着我们尼姑无门无派就匆忙离去

  记起佛陀曾问魔王,“我在世你破不了法;我死后你会怎么做?”魔王一笑:“嘿嘿,那时我将化成你的摸样乱你的佛法。”末法时代,果真如此。

  话说回来,《最后一次驱魔》里上帝与魔之战也不外乎表达这个观点。请注意,魔不是鬼,魔的能力远远在鬼之上。也就是说与之相比贞子之类的都是小儿科。附身是最低级的把戏,此外他还能随机化相,让你崇拜、让你疯狂。关键你还不觉得他是魔,反而你会认为他是佛、是上帝、是天使。这就是魔的厉害

  都说《最后一次驱魔》是像《驱魔人》致敬,而除了扭曲的肢体外,情节和结构已经脱胎换骨,比我想象的有意思多。我倒认为这片子有些类似《凶兆》(建议看三部曲,比重拍的那部电影好看),同样包括一个即将降临的魔王,同样有一个(一群)贴身的信徒来保护魔的肉身。

  《最后一次驱魔》明显弱化了上帝的力量,甚至通过主角神父表达出人们对自己信仰的迷惘,和魔的一方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想这留出的这个明显的弱点以及片尾神父的生死等都是为了续集做铺垫。上帝不是不疯狂,他是要等真正的对手出来后才能登场。这个逻辑就好像《圣斗士》开头是青铜和黑暗斗士,而一定不能是黄金十二宫,你够级别才跟你玩啊!

  不恐怖,其实要给3星。多出的一星是冲着续集。

  耶稣基督的生日居然看了这么一部片子,够意思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四):女孩怀孕,为什么大家要说是伦理问题?明明是宗教

  不知道我女孩的可爱还是纯真,反正女孩给我的印象永远不会被恶魔侵蚀的身体。在她身上不会让恶魔利用。反而小镇里的所有人都有问题。从她哥哥那奇怪的现象,给人指路后砸人家车玻璃。不是神经病是什么?

  女孩突然间就提到怀孕,让我第一印象想到圣母玛利亚,怀孕,是天使给她的,我以为下一个天主诞生了。当我满怀希望的期盼天主子的降临时,最后却被真正的恶魔给葬于火中。

  我是天主教的,看了很难受,让人颠倒黑白,谁是恶魔,谁是天主。天主再一次被我们钉到十字架上。我们怀着纯真的心理来到世界上,却被社会改造了。天主创造了人类,恶魔改变了人,改不了的那个女孩,也要被当成恶魔被驱魔。看看女孩的眼神,很无邪。我要是牧师,我一定带她走。

  确实现在拍宗教的片子结局都很惨,让人看了,找不到希望。这也是反映社会的黑暗,反映着人的末日该到来了。坏着恶魔的心在世间作恶,别说你没有,我也有。如果当末日降临我会欣然接受,因为我也曾经做过错事。但是我要经历这事情,我会用生命来保护主,保护信仰。

  刚刚看完片子,感慨很深,流着泪写些感想,剧情没怎么说,但是大家看女孩之前图画的时候,都是很美好的,都是天主正面的东西,笑容多甜美。之后就是血腥,杀猫,预言。为什么要这样!剧情最后的那些符号什么意思?天主教里没有那些符号啊,那是恶魔的符号。是那些驱魔的人画的,最后其实就是结局,告诉大家了,不是恶魔被驱走了。而是恶魔把天主带走了。我们期待天主的复活,但却再一次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了。阿门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五):If the Devil is real, then God must be real too.

  它带给很多人不同的感觉

  选择此片只因对海报很有感

  驱魔、魔鬼、召唤、仪式

  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

  观赏的过程中确实被吓到了

  女孩的演技相当不错 眼神 支体语言运用的维妙维肖

  好多的疑问

  女孩泡脚的时候水为什么会冒泡

  投入火中的婴孩为什么会冒起大火

  最初的牧师也一直在玩着魔术的把戏

  他简单得只是想帮助人们感到快乐一些

  他认真的一次次的思索反回现场

  结尾是按照最初四幅画上的内容走的

  这让我会怀疑其它人做案(虔诚的异教徒)

  也许这就是悬念 恐怖片的经典于此

  似乎又合情合理 但又充满悬念

  我的感觉是女孩严重的打击下患有分裂人格

  “dad shoot me!” 她并不是因为恐惧恶魔 而是感到罪恶

  她因为感到罪恶而把自己分裂出另一个人并定义为恶魔

  她觉得如果这种事情是恶魔做的那便是合理的 so“魔鬼”便出现了

  这是一个案情

  .或许强暴或许另其服从 女孩怀孕

  而女孩在不能接受的状态下使其意识将事实隐藏

  柔弱的女孩是没有办法保护自己并且反抗的

  O 她分裂出另一个强大并具有破坏攻击性的自己

  并且间断性的用暴力事件来排泄自己内心深处想要抗拒的强大力量

  不解的家人为了女儿而引来了牧师驱魔(但却没有选择本地牧师 很有意思)

  第一次驱魔 牧师是要驱除家人心理的情节

  家里女主人的离开以后 全家人的沉痛打击

  牧师更多的运用了心理上 暗示其 拥有爱 接受爱

  但牧师这一次失败了 他并没有意识到这女孩是精神分裂

  一直以为所有事情是其爸爸或是哥哥做的

  牧师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一个小女孩会有这样大的破坏力

  之后女孩半夜的突然暗访

  对抱住她的女人开始亲吻 无意思的操控 也说明曾被性侵犯的一种

  开始呕吐 躯体上的发展

  送去医院治疗后牧师与其父协商做精神方面的检查

  但奇怪的是她的父亲否定了医院 (为什么?他似乎是知道什么 有所隐瞒 这也很有意思)

  女孩的“恐怖”“威胁”与“残暴”是有原因的

  哥哥脸上的一刀可能是女孩划伤也可能是其自己划伤的事

  结尾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男孩用刀伤害摄影师

  他穿着正装 严肃的表情也证明是一位“虔诚的异教徒”

  女孩的第二次驱魔 牧师灵敏的反应一再的追问 否定恶魔的可能

  让女孩发泄出愤怒的情绪 说出事情的真像

  并告知其父 但父亲却一再说是女儿是被强破的(这一块也很有意思)

  女儿承认让他无奈的接受

  说明父亲并不能够接受这个事实并且还是知道什么的

  他两年前突然让女儿回家自学 不允许女儿再与教会的人有来往 不去医院治疗等等

  既然他也是虔诚的教徒为什么不去教会

  我曾怀疑女孩的孩子可能是其哥哥的也可能是本地牧师的

  “那为什么当地牧师要举办一场专门请年轻人的宴会呢?”这是引起注意的一句话

  也是因为这个疑问 一行三人又返回女孩的家

  家里到处的五芒星 这是冥界子宫的符号

  它孕育着恶魔也封印着恶魔

  最后的仪式

  其父被蒙上双眼也是有特别的意义在里面

  以胖牧师为首组成的异教驱魔仪式(不知是将其魔鬼诞生还是驱除)

  投入火焰的那一幕 常规来讲那是一个生命的毁灭 也是证据的灰飞烟灭

  大火的雄起 因为之前魔术的把戏很难让人去考虑真假

  巫女都是被烧死的 恶魔又都是从火焰中诞生的

  一切全凭想像 就像《电梯里的恶魔》中的一句话

  If the Devil is real, then God must be real too.

  如果你相信恶魔是存在的,上帝也是。反之一样

  它存在不存在 你说得算

  感到惋惜

  牧师很无辜 他只是真心的想帮助女孩和她的家人

  他本可以有很多逃跑的机会

  却选择主动送上门去 并且外加记者两人的性命

  再一次想起了凯奇的《异教徒》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六):罕见的恐怖片

  当男猪脚敲门声响起,我扣扣上也应景的响起了“笃笃”声,我和小杨杨一阵大笑。严肃点,这是恐怖片——《最后一次驱魔》。话说我是很久没有看恐怖片了。昨天看这个之前,做了半天心理准备。剧情介绍啊、电影海报啊什么的。多么希望预见每一个惊悚的画面,然后做好准备的我不至于被吓得一激灵。可是,在影片刚开始十分钟的时候,小杨杨说她困了,我瞪了她一眼,说虽然我也困了,但是我们要相信亮点在后面,后来证明我错了,无亮点。。。除了结果能让我猜测一番。到底是恶魔的孩子还是牧师的孩子。

  这个低成本的电影,全片就用了一部摄像机。用的是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不相信上帝的牧师对一个农场女孩实施驱魔,却遭遇了奇特的经历的故事。看完我发现,要觉得这个电影恐怖或是惊悚,首先要相信万能的上帝的存在,其次要相信邪恶的恶魔的存在。很不幸,我都不信,于是乎,杯具了。其实说句实话,海报都比电影看着恐怖。三个版本我都找到了。

  后来看网上点评,一个人说,不如叫《最后一次摄影》。哈哈哈。

  《旧金山纪事报》评论说:一部罕见的恐怖电影。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七):《最后一次驱魔》:集大成之作的困惑

  12年前的《女巫布莱尔》为恐怖片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用伪纪录片的模式拍恐怖片不得不说是一个创举,而创举之后,必然少不了跟风,这群后来的作品,一些沦为炮灰,一些成为经典,而这部《最后一次驱魔》当属炮灰之列,此片并无甚大的缺陷,沦为炮灰应该怪它生不逢时。

  仔细的分析此片,可以发现此片在很多地方还是非常讨巧的,比如暗线的掩埋和对经典的戏谑,戏谑归戏谑,影片还是杂糅了不少经典恐怖电影元素的,而其设定也颇为有趣:一个失去对上帝信 仰的牧师的最后一次驱魔。全片开始以一种戏虐、调侃的态度来对待驱魔这件事,逐渐进入状态以后开始发力,营造恐怖氛围,然后又一次一次的否定驱魔,到了最后几分钟才露出其驱魔电影的本质,纵观诸多的伪记录-恐怖片,一贯的结尾就是鸡飞蛋打,该死的死,不该死的也死了,什么活口都不留,恐怖片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装神弄鬼,而《最后一次驱魔》似乎装神弄鬼过头了,观众的马屁没拍成,还被观众们喷了不少口水。其实平心而论,此片不仅不烂,而且还是一部集大成之作。

  驱魔电影最有名的当属1973年的《驱魔人》,此片带有非常浓厚的宗 教情结,剧情和节奏的处理非常出色,可以把它意*淫的归为经典“艺术恐怖片”,《最后一次驱魔》借鉴了《驱魔人》的经典元素,包括一些人物造型和驱魔情节,然而不一样的是《最后一次驱魔》没有秉承浓厚的宗 教情结,它所持的是一种对上帝信仰的怀疑态度,而对于当今时代而言,这种设定是非常切合当今人类信 仰实际的,而这种游离状态最后还是被恐怖片一贯结尾所打破了,纵观全片,这个设定私认为是此片最高明的地方。第二点就是伪纪录片的拍摄模式,它没有拘泥于一镜到底,剪辑和音效的处理都很到位,既不生涩也不过头,不得不说是个很大的进步,一方面其秉承了伪记录片的纪实风格,一方面又很讨巧的选择了电影的摄制和制作模式,减轻了观众对伪记录片的观影不适。这点既是此片精明的地方,也不幸成为了恐怖片影迷们诟病之处。要是硬要把《最后一次驱魔》和《驱魔人》相比,《最后一次驱魔》和《驱魔人》真不是在同一个层次,《驱魔人》完胜。但是要把《最后一次驱魔》和《女巫布莱尔》等一干电影相比,《最后一次驱魔》略胜一筹,而且可以称为此类伪记录恐怖片的集大成之作,《女巫布莱尔》只是在开创价值和营销价值上有可取之处而已,而其余的跟风之作也仅仅停留在跟风上,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而此片之所以被恐怖片影迷诟病,归结起来可以分为这几点,第一,经典恐怖片元素的过度重复利用,炒旧饭当然不会有人爱吃,特别是吃了一次又一次以后。第二,此片在伪记录片和常规剧情电影的权衡让一些影迷感到不适,这种变化一方面是有新意的,一方面也并不是对所有人的胃口,这是基于形成一定的观影惯性以后。第三,剧情的处理,这点纯属个人的感觉,由于信 仰危机的铺垫过多,导致本片的恐怖氛围营造变的较弱,剧力不够,节奏的处理也有些不足,一顿一顿的恐怖节奏,一会儿玩玩家庭伦理,一会儿玩玩鬼上身,观众们暴涨的膀 胱一次又一次的被玩弄,其实这个缺点从另外的方面来分析,也可以成为影片的亮点。第四,结尾,《最后一次驱魔》的收尾略有意犹未尽之感,总之不够过瘾,不够满足观众们的惊悚需求。

  《最后一次驱魔人》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主角的信 仰危机。牧师的信 仰危 机,不得不说是现代社 会物质与信 仰两者矛盾升级的一个绝佳讽刺,现代物质、信息的冲击使得一个原本热情虔诚的牧师开始怀疑自己原本坚定的信 仰,连上帝都不信了,更何况这驱魔,“驱魔”这种中世纪唬人的愚 民招术在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不得不说是个笑话,电影中的马科斯牧师虽然有信 仰危 机,但是其身上却仍保存有很厚重的人文关怀精神。马科斯牧师的信 仰危 机处于一种很分裂的状态,他身上仍旧有很强的基丆督教普世精神,但是在情感上又刻意的和基 督划清界限,于是电影之中,不管妮尔身上发生任何不可思议的灵异现象,马科斯牧师总是可以一厢情愿的用“符合科学常理”的态度去处理,到了最后阿巴伦现身,马科斯牧师才终于毅然回到上帝信 仰的怀抱,而代价是死亡。

  最后,应该说,《最后一次驱魔》是个“好同志”,它只是生不逢时而已。我相信伪记录-恐怖片不可能像此片的片名一样,成为最后一次,我满怀希望期待更好的、更有创意的、更精良的伪记录-恐怖片问世,恐怖电影市场,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而恐怖电影中的伪记录风格分类不会终结,它还有大有可为之天地,而此种类型片毫无疑问会成为经典的一种类型片,永载电影史册。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八):High过就够了

  1973年的[驱魔人],噱头是源于1949年的真实驱魔事件。2005年,[驱魔人前传]欲借经典题材重掀恐怖狂潮,却遭到堆砌血浆的骂名。现今,[最后一次驱魔]虽披了一副“烂大街”的伪纪录片皮囊,但它绝不只是用形式让观者步入圈套,其迷惑性在于它建构了现实,又还你一个有关撒旦的结局。

  影片有三大现实点。首先牧师卡顿·马库斯不信上帝,也不信魔鬼,这便与[驱魔人]等同类影片开场的超现实背景区分开来。再有,马库斯“大逆不道”地将驱魔的各种骗人伎俩公布于众:藏在袖子里录有800种恶魔声音的录音机、装有粉尘一按开关就冒烟的十字架,以及在水盆里悄悄丢撒使水沸腾的化学物——关键是伪纪录风格,电影仿佛一集破除封建迷信的《探索发现》,极具说服力。而女孩内尔的怪异行为,导演则故意将观众引入伦理道德区——是父亲路易的施暴致使其行为失常,并以路易与当地牧师发声冲突、其子请求马库斯保护内尔、内尔被铁链拴在床上等等加以佐证。这些“合理”解释之所以给力,是因为不断有超现实现象穿插将其搅乱。内尔在被驱魔后,神秘出现在马库斯住的旅馆,警醒了观者这仍是一部恐怖片;众人发现内尔颇有祭祀意味的杀戮绘画,放大了影片的宗教神秘色彩;内尔以[驱魔人]经典的“蜘蛛爬”和“折腰”造型示人,表明恶魔附身,直到最后生出魔鬼。[最后一次驱魔]复制[女巫布莱尔]——恶魔并未显形(只在结局以幼体闪现),但电影不断在现实与超现实间反转,催生了观影快感。

  原文本应刊载于2011年某期《看电影》,几月号不记得了,哈哈。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九):我来分析一下后半段剧情~~~!

  第二次驱魔后,女孩说出了“真相”:

  她肚子里的孩子是咖啡店男的。

  牧师由此推断,她被魔鬼附体是假的,一切是自己所为。

  然后请来了当地牧师对其父女进行安抚。

  同时,当地牧师也证明了咖啡店男确实存在。

  在回去的路上,他细心的去咖啡店询问那个男孩。

  得到的结果是,女孩在骗人,

  他俩确实是有在当地牧师举办的宴会上见过一面,

  但是那个男孩是同性恋,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发生关系。

  为什么这个女孩要骗人呢?

  那为什么当地牧师要举办一场专门请年轻人的宴会呢?

  带着这些疑问,牧师带着记者又赶回女孩家。

  结果发现了真相:

  原来当地的牧师是邪教徒,

  那天晚上组织的宴会,

  他让女孩怀上了恶魔,或者是恶魔的孩子,

  而女孩的父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从他结尾被绑的情况看,他是对此一无所知的,

  从女孩一系列古怪举动来看

  女孩是真的被恶魔附身,她也是受害者。

  为什么这个女孩要骗人呢?

  有两个答案:

  1,当时她仍然被恶魔附身,是恶魔在骗人。

  2,恶魔那晚化身成为咖啡店男孩,和她发生关系。所以女孩误以为孩子是咖啡店男孩的。

  我更相信第2个答案。

  哥哥脸上的伤是谁造成的?

  根据前后情节分析,应该是女孩划的。

  最后的结尾哥哥杀了摄影师,

  正说明哥哥是邪教的,

  他是潜伏在家里的恶魔孩子看护者,

  从他一开始抵触驱魔,留纸条给牧师,

  一度让人以为他是在保护妹妹,

  其实他是在保护妹妹肚子里的孩子。

  因为他是邪教徒,而妹妹肚子里的孩子是恶魔的。

  最后结尾,牧师,女孩,女孩的父亲,生死未知,至少没有出现他们死亡的镜头。估计是为第二部埋下情节线索。

  《最后一次驱魔》观后感(十):随便说说

  这片子虽然是个烂片,但我不得不说,在折磨我这么久之后,我没有说对它有多少厌烦之情,简而言之,就是这片子,不好看,但是很耐看。

  片中有很多有趣的情节和小细节,我就不剧透了,剧情要是说复杂的话,其实也可以揪出来一些阴谋什么的,但是促使我写推荐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片中主要刻画的是牧师心中的矛盾,说白了,这片子其实是一个男人的中年危机,科顿要负担起有病的儿子,还有自己的梦想,旅馆里打电话时那个女人的名字暗示他或许也有些七年之痒一类的。

  信仰危机,这是本片最大的戏剧性。

  科顿有信仰,他一直都没有发现,虽然他不相信神力,但是他拯救别人的心是坚定的。他一直错误的将信仰和对传说的相信划等号,最后时刻,我们也很难知道他是否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信仰。

  还有就是没有太多的怪力乱神,直到最后一刻,才出现恶魔。

  第二,校对这个片子,我又把圣经啊赞美诗什么的翻了一翻,补充了一些知识,又查了很多资料。。。这个是不是比较无厘头

  总而言之,这中伪纪录片,挺适合没事无聊的时候打发时光的。而且,导演拍摄手法也很不错。

  另:大家有兴趣的话去查查驱魔,挺好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后一次驱魔》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