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秋》是一部由小津安二郎执导,原节子 / 笠智众 / 淡岛千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秋》观后感(一):小津叙事下的被动女结婚员
秋天了,麦子成熟了,就得收割……女人成熟了,就要嫁人……这便是电影名字与尾声镜头的暗喻……小津的电影很有意思,不是单身的爸爸或者妈妈要嫁人,就是老姑娘要找夫婿,加上总是原节子、笠智众这一播人,一样的风格化叙事语言,看几部受众就会换乱,电影串到了一起,仿佛成了连续剧一般……这部电影属于风格定型后,小津后期的作品,空镜头、长镜头、精致镜头自然不用说,榻榻米拍摄也是同样的,还有精彩却冗赘的台词,正面会话,小浮动动作,还有一点有意思的是,似乎类似的电影,都会有两名主角在美景的景深下谈心,这部电影便是原节子和嫂子,这便构成了小津的电影美学……电影有意思的是几个女孩间的刻画,未婚已婚划分成两个派别,热闹且生活……该时期出于与野田高梧在编剧上的合作,我们发现,小津的视角下,关注的家庭都是中产家庭,这一方面出于他们二人的出身,也符合战后观影人群的口味,影片中的原节子的角色设置其实并不丰富,从不结婚,到突然想结婚,这个转变的内心刻画并不鲜明,当然,这或许更多的是出于对社会的压力,而与女伴间的嬉戏也许是她想进入家庭的成因,更有意味的是,因为她的出嫁,三代人面临分离,这是非常日本味道的家庭结构,小津要呈现的是日本的文化,特别是传统,在这个大的结构下,每个人都别无选择,要完成自己的规范动作,只是小津并不批判,他只是呈现,因为他的理念中,家庭是一切的根源,规范动作是日本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就像原节子说的,这边是日本家庭能给予人的,所谓的幸福……
《麦秋》观后感(二):关于麦秋的一些闲话
关于麦秋的一些闲话
麦秋,关于这部电影我应该怎么开始说。
先说一句,这部电影我还没有看完。原因其一是没有安静的2个小时慢慢欣赏,其二是心境浮躁,看一段想半天,摸下手机听个音乐。我想自己到底不是纯粹的人,前天倾心伍迪艾伦油腔滑调的小智慧,而昨天认为把类型片拍出文艺味道的才是好电影,到了今日,内心觉得像《麦秋》一样品质的电影才叫艺术。尽管可以理解成口味广泛,但我内心始终有个疙瘩:我是墙头草,审美极易受影响,说俗一句,就是附庸风雅,见风使舵。
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我应该反思自己。为何我内心如此摇摆,可能是急功近利症候群。
先把这个放到一边,就我浅薄粗糙的见识谈一下《麦秋》。
《麦秋》是小津安二郎1951年的作品,电影讲述了28岁的单身女性纪子的家庭以及出嫁。电影在日本拥有很高的艺术地位,稍有了解日本的朋友都该会知道。
有一类电影会让你思考电影的本质:电影到底是什么?《麦秋》就是这样的片子,与其说从该片感受日本的家庭亲情,不如说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当然,电影这词已经很泛文化了,好莱坞奥斯卡式的影片都称不上独立的艺术,他们始终是音乐摄影和表演的综合体。有时候,喜乐见闻的文化形态是会让赫胥黎的预言成真:娱乐至死。我想,小津拍那些电影的时候也没考虑“反主流”“反娱乐”这么艰难的使命,更多是思考着如何用最日本的方式拍自认为最日本的生活和思想。当然,他的电影非常地片面,他只拍和睦温情的家庭,干净工整的地方和豁达开朗的人儿。当年日本另一电影巨匠今村昌平师从小津,但却非常反感小津的电影观,自己整出了肮脏粗粝的《猪和舰队》,小津讥笑:你干嘛要拍这样的电影?这是骨子里对电影的认识论不同,这两个人是不能在一起聊电影的。说了这么多,无非只想强调一点,小津是大师风范,他拍自己中意的电影,选自己的艺术道路。
谈《麦秋》里我喜欢的几个片段。
家里来了耳背的叔父,两个孩子捉弄他。在他耳边喊着巴嘎路,屡试不爽。我想叔父该是听到了,但他没有勃然大怒,而是会心一笑。
纪子和嫂子几个人在吃蛋糕,但大儿子醒来走到客厅,几个大人赶忙将蛋糕藏了起来,故作聊天。
还有那些吃饭的镜头。日本人同用筷子,同吃米饭,吃起来却和我们有些不同。我们是把碗对在唇边,筷子把米饭扒进嘴里。而日本韩国是用筷子挑起一团饭然后送进嘴巴里咀嚼。
小津的镜头美学固然风骚,但说起长镜头,空镜头或者静仰镜头,给我最直接冲击的却是华语导演里的侯孝贤和贾樟柯。唔,听说这3人有些渊源呢。
《麦秋》观后感(三):流动的金
小津的电影有种日式的禅意
低矮的镜头 静默的风景
看这部的时候 心里积压着很多事
有些秘不可宣 也有些不足为道
但真的很难受
原节子越看越舒服 穿着毛织花朵的小衫 羊毛长裙 笑容明媚却端庄
本以为会像晚春一样 因为有着一个难以述说的挂念 她才会把自己留到这么大仍未出阁
没想到她却在一个瞬间 “草率”地把自己嫁了出去
可能嘴上说着想要单身 其实内心也很期待属于两个人的幸福吧
看过的几部小津的有声片 情节都是这么简单 疏淡
表面上 电影只是叙述了一个以女儿待嫁为主线的故事 稀松平常 味道寡淡
可如果你细细品 小津其实告诉了我们家庭和生命的本质——相遇繁衍、成长离散
知道女儿要嫁给一个有儿子的鳏夫的时候 纪子的父母只随着儿子问了几个问题 便不再追究了 而说着 “是时候睡觉了”的他们 却坐在榻榻米上不住低声地叹息
相较于笠智众扮演的严厉长兄 纪子的父母更加深沉隐忍 对于纪子 他们没有挽留什么 既然选择了 就随孩子去吧
影片的最后 这个大家庭 纪子远嫁 老二仍旧不知所踪 老大一家则留在原来的大屋里继续生活 而作为父母的二人 带着永远抿着皱皱的嘴微笑着的大伯 搬到了乡村
夫妇两个人像往常一样缓慢地交谈着 父亲举着烟袋不知看向哪里 母亲嘴角下垂 眼睛里含着些亮晶晶的东西
他们真的感到欣慰吗
唯有被孩子喊成笨蛋的大伯 自始至终一直微笑着 笑得真正满足 真正欢喜
也许只有他才真的看透了这人吧 相聚离散 一生本就如浮萍
接受就好 接受就好
嗯 到麦秋了 窗外一片流动的金黄
《麦秋》观后感(四):战后日本,一个大龄剩女的婚嫁
这部电影讲的依旧是嫁女儿,但比之我在此之前看过的一团和气、平衡和谐的《秋刀鱼之味》《晚春》《秋日和》,这部电影难得地有了鲜明的冲突。小津似乎也更为关切地去探讨一些问题,例如战后女性的独立气质与传统的文化产生什么样的碰撞,例如婚恋对女性意味着什么。
纪子和绫子,是电影中很独特的战后日本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女主角年龄被设定为28岁,比之其他电影中二十四五岁在灿烂年华和美出嫁的女主角们,纪子显得有些暗淡了,一如当下中国的大龄剩女。独立于向往婚姻生活、已为人妇的几个女伴,她们在各种场合中,着装从来都是西式的,没有过和服。就连小津最爱展现的出嫁场景,在这部电影中也被暗场处理了,于是我们也看不到身着和服的新嫁娘形象。绫子面对已走进恩爱夫妻关系的女伴时,更多的是表示自己对自主生活的喜爱和对婚姻的不屑。纪子对各类刁难笑脸以对,但心中却很明白自己想要找个合适的人选。婚姻对于她们,也是一件如同吃饭一样自然的事,不同的只是,她们依据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进行选择,在这过程中更多地将婚姻看成个人的事,纪子在没与家人进行商讨便答应婚事可见一斑。
这样的女性,与传统的观念会起一定的冲突。如笠智众饰演的哥哥公然讽刺妹妹嫁不出去,并对年长妹妹12岁却颇有身家的真锅十分中意,意图以自己的意志加之于纪子,让她和自己中意的人选结合。嫂嫂、父母更多是出于对纪子的关爱,但是也认为婚姻并非一个人可以做主,应该征得家庭的同意。然而这些障碍最终还是和风细雨地被克服了,家人们也从愁云惨淡慢慢地走向了平静和乐。
女儿的出嫁对家庭意味着什么呢?父母兄长虽一直操心纪子的婚事,希望她能早日有自己的家庭。然而在接受了纪子将要嫁给矢部这个事实之后,家里似乎并没增添一丝喜悦,反而是纪子在要告别家人时难过地哭泣。纪子出嫁之后,父母不再与兄长同住,搬去大田同年老的伯父一起,有点晚景凄然的意味。女儿的出嫁,意味着一个原生家庭的割裂,一个家庭成员的离去,意味着此前一大家人和美生活的场景将不再现。可虽则如此,适龄女子的“嫁人”却如同天道不可逆一般,从没有人去怀疑过。
女子的出嫁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呢?纪子作为一个身着西服的女性,也在无心仪对象的情况下积极地物色人选,到最终“发现”身边的矢部,成功将自己送进了婚姻。但是,婚姻于她而言,却是生活质量的下降——“再也不买贵的蛋糕了”。比之于经济上的拮据,她还将面对后妈这个角色的难题。其实片子中的女子们清楚地意识到,婚姻对自己其实有着剥夺的。然而,没有人选择其他方式,因为她们没有过怀疑。
这部片子中很可爱地出现了孩子的形象。大人们的真实世界,是清晰地要与小孩划开界限的。蛋糕要悄悄地吃,谈论儿女婚事时不许阿勇在场,一切似乎都属于大人们的秘密,是小孩们不能涉及的禁忌世界。这对兄弟形象异常成功,弟弟永远听哥哥的指挥,甚至傻到听从哥哥的话去骂祖伯父“笨蛋”。这部片子也很可爱地出现了祖伯父这个极老的老人形象,平常看似耳聋眼花,其实心底清澈似镜。祖伯父和爷爷,父亲和战死中国的叔父,哥哥和阿勇,兄弟的情缘因为出生在不同的年代,而有了不同的结局。
小津的电影总是表现着他对家庭的温暖阐释,以及对生活的一丝不苟的尊重,还有人们对命运和现状的安然。
《麦秋》观后感(五):前半部分过于繁琐,后面情节一下子就加速了
当然,我一直都觉得
原节子饰演的角色,就是有这样的本领让大家信服她的决定。
不过结局明明是非常皆大欢喜的,不知道为什么导演一定要弄出点伤春悲秋、妻离子散一样的感觉..
甚是不解啊...
--
那两个淘气包出走又是想说什么呢?我还以为会死了,那样就比较狗血。
不过这个哥哥真是有点霸道了,父母背后默默交流实际上就是转交权力给哥哥的意思,,最初看到故事简介我还以为真的是分崩离析的悲惨故事..
这里面原节子和她的单身朋友,都很漂亮。
而且,她们单身,并不是拒婚
而是真的没有碰到那个对的人而已。这样才是理性的。
从电影里可以看到,她的朋友,似乎喜欢那个上司^^
--
的确,四十多岁还单身的男人,当然不比有孩子的男人强啦。
以及,女演员,还是凯瑟琳赫本啊~虽然我没怎么看过她,应该是个演技派
《麦秋》观后感(六):所谓的“幸福大团圆”,只不过是一个未知故事的开始。
小时候,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故事的结局“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长大后,才明白,
所谓的幸福大团圆,
只不过是一个故事的结尾,
以及另一个未知故事的开始。
看完小津安二郎的《麦秋》,
种种忧思涌上心来。
28岁独身未嫁的女儿终于要嫁人了,
但是一家人却高兴不起来。
对方是一个鳏夫,带着一个八岁的女儿,家中还有老母。
任凭女儿再喜欢对方,
任凭对方是一个多么可靠的男人,
就像纪子的闺蜜讲的一样,没想到你会嫁到秋田县去。
我以为你会生活在东京,住在有庭院的房子里,
听着萧邦的音乐,穿着白色的裙子,在庭院里逗狗。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未知吧。
结婚前,纪子和大嫂去海边,
面对辽阔的大海,两人倾心促谈。
大嫂说,以后你可要节俭了。不要再吃贵的蛋糕。
纪子说,我一家会节约的,除非有人送蛋糕给我。
大嫂说,我很佩服你,当初我也是什么也没考虑就嫁过来了。
这就是婚姻。
婚姻,或者上升到“人生”这个角度吧,有什么不是赌博呢?
赌对了,是幸福,
赌错了,是人生。
影片最后,嫁女后的老父母从长子家搬出去单住,
看到窗外有送亲的队伍经过,
父亲说,会是嫁到哪里去呢,
母亲说,不知道纪子过得怎么样。
一段沉默之后,
那个表情,直叫人心碎。
《麦秋》观后感(七):麦秋
这是一部1951年的老电影。 结尾处,独处一室,精致的和服衬托着孤寂惆怅,落手处,嘎然而止。 每到一个冗长的情节,画面突然急下,只在一人或多人相谈的话语,便把情节推向高潮。影片隐隐触碰到某处,抓到一些东西,却又刻意的隐瞒,使影片具体发展的故事情节,与观众保持一种恰当的距离。从而,留给我们更广的视野,多种多样的想象空间。 影片的情节,简单的说到生活。这种事,发生我们身边。每个人的人生,都将经历。对于那个时代的婚姻,以及各个年龄段的思想,在影片真实的存在,透过极其繁琐的家庭小事,对照各种人的生活态度看法的各异。对于小津的电影,真的是享受感悟。每每在黑白的画面,上映某种情节都能带给人回到过去,每个细节都处理的很细腻感伤。 而麦秋,静止的飘动,忽然觉得时间滴滴答答的起伏,即使是黑白片,我也感受到意境之美。 人生在世,总会走过每一段旅程,而会遇到许多痛苦不能抉择的事。
《麦秋》观后感(八):细腻而幸福
小津安二郎的好几部影片都发生在“北镰仓”,网上查了查,原来北镰仓是小津的故居啊,可见这个地方对于他的非凡意义。全片围绕纪子的婚事展开,这个七口之家、三代人的故事,在小津的镜头下娓娓道来,就象在品一壶淡淡的香茶。小津的镜头下总是以很多生活的细节来慢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印象比较深的是四个闺中密友的相聚,已结婚与未结婚很自然地分成两派,已结婚的坐一边,未结婚又坐另一边,两边针锋相对,已结婚的说未结婚的不懂什么是幸福,未结婚的反击说已结婚的天天吵架,没有自由身等。小津的电影总是由一些生活中的琐碎的小事构成,从这些细微琐碎的小事中体会幸福,看小津的电影真是一种享受。
《麦秋》观后感(九):《麦秋》有几个镜头特别难忘:
《麦秋》有几个镜头特别难忘:
1、
大和来的爷爷耳朵聋了,孩子叫他笨蛋笨蛋,他听不见,就转过来笑,笑得很开心。
去看大佛的时候,孩子们给他糖。他还是笑,放糖进嘴里,孩子们说:“他竟然把糖纸吃了。”
小小的残忍和温情,小津的这件法宝,能让我在平静处听到惊雷。
2、
爷爷去给金丝雀买鸟粮,火车通过,爷爷坐下来,静静地等候。一个人看天。天上层层的白云。
小津的电影多神来之笔。担心女儿的婚事,却一言不发的爷爷,这时坐下来,微仰着脸看天,一个空镜头,把人生弄得淡远了,烦恼不如静观呢~~
3、
走在沙滩上的两个背影。一直在猜:一个是绫子,一个是纪子吧。镜头好长,真美,等镜头转过来,才知道高个子的是史子,矮一点的是纪子。这姑嫂两个,一起偷吃蛋糕的那个情节也挺逗人,小津的平淡里有幽默,残忍里有笑声。
4、
这里的笠智众,虽比不上《东京物语》的和煦暖人,但他还是有魔力的,像是能把目光安放在我的心头。他“嗯——”的一声答话,拖长了音儿,应和里带着倔强,可爱极了。
5、
(背景里大和的爷爷一个人在抽烟。远方结婚的队伍安静地走过麦田)
欧吉桑欧巴桑的一段对话:
“虽然大家都分散,但我们是幸福的一家。”
“嗯,经过了很多事,很长的一段日子……”
“不断地过着平淡的生活……”
“但是过得却很幸福……”
“嗯……”
流动的麦田,流动的镜头,成熟里的死亡,圆满中的离散,自然而然的、让人悲欣交集的一生。
《麦秋》观后感(十):麥秋
承袭自《晚春》的又一个发生在北镰仓的嫁女故事,笠智众与原节子的父女搭档再现,《东京物语》中的大女儿与大儿子客串为医院大夫与邻居婆婆,这些似是而非的巧妙联系,这些似曾相识的镜头与叙事,这些屡次重现的熟悉面庞,各中原因,也许正如小津自己所说,“我总说,因为我是个豆腐匠,所以我只做豆腐。一个人没法儿拍太多种类的片子。即使我的影片看起来似乎都一样,我其实总是在试图在每一部电影中表达一些新的东西。我就好似一个画家,总是不断的画着同样一朵玫瑰。“所以看似一样的玫瑰,《麦秋》也自有其值得玩味之处,从主题上看,由父女之间的小世界进入大家庭关系的处理,作为《晚秋》的承袭之作,《麦秋》更进一步进行了对于人生历程与生命轮回的深入探讨,从而传达了一种更增余韵的生活况味; 场景转换与空镜头的运用,静美至极致的取景,颇多可欣赏之处。在大麦成熟的麦秋之时,欣赏一部臻于成熟之作,也是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