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四十四》是一部由伍仕贤执导,龚蓓苾 / 吴超 / 李易祥主演的一部短片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键词:法律意识与见义勇为 尽管像许多其他像我一样无知的95后一样,我对相关的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但我还是想就法律意识谈谈我对这部短片的感想。
这部短片看完,首先映入我脑海的一个问题就是,见义勇为真的该一味褒扬吗?还有就是,为什么众人在看到歹徒拦车抢劫,和暴力强奸等违法行为时,第一反应不是打电话报警?(鉴于时代因素,当时大家可能都没手机?)即使在歹徒在场的情况下不敢报警,那么当歹徒在远处的草丛中对女司机实施暴行的时候,人们真的就该坐以待毙?我并不觉得乘客不亲自出手相救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他们应该受到的谴责的原因是:面对违法行为,根本就没有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的意识。何况我们还是一个法制的现代民主社会。养活警察队伍的国家公务人员花费算是工农群众呕心沥血之后还要上交的各种税款。可是,当应该召唤警察行使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的时刻到来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反应为什么还是要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进行所谓的见义勇为?展示被誉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的侠客精神?或者只能坐以待毙?这不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应有的思考方式。
或者,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普通民众对于警察在内的政府公务人员的不信任。就像被狼来了的故事中牧童欺骗了太多次的农夫们,下意识地已经不会再选择信任欺骗自己的人。警察尤其是众多的基层民警的不作为已经太多次地伤害了民众,所以他们在大多数自己遇到麻烦的时候只能选择单打独斗,用暴力解决所有本可以用法律手段解决的问题。一种对于合法权利的不信任,除了自己,谁也不能信任的社会意识就是这么形成的。所以大家一直在感叹的世风日下,社会淡漠,不是没有原因的。罪魁祸首究竟是什么,也是不可言说的。只希望在以后的学校教育中能更好地普及法律意识而不是守法教育,普通公民已经如此噤若寒蝉,无需再进行守法教育了,他们需要的是合理利用法律手段保卫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与此同时,更需要的是每一个个体对于法律的尊重和自身职责的重视。
唯此,这样的悲剧可不再或者尽量少地发生在我们这个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特色法制国家。
《车四十四》观后感(二):关于片末那一笑
男青年在得知女司机行动真相后,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后,才又流露出一丝笑。我总感觉他的笑里更多的是一份自喜。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这笑很怪,跟他的行为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芒很不协调,似乎他也是在庆幸,庆幸自己成为了那个可以说侥幸活下来的人,庆幸自己在一念之间还是做出了让自己最终活命的决定,但这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毕竟男青年在全片里是作为唯一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形象出现的。但是又看了一遍,才顿觉只有一笑才是合情合理的。男青年是个很平凡的人,他有对生的渴望,他也会因为女司机的美貌而搭讪她,他也会在女司机把他赶下车的时候,不顾女司机刚被强暴的伤痛而直言点破那残酷的真相,他没有责任照顾他人的感受,他却有理由为自己的“幸存”而窃喜。
这原本就是小人物的心态,面对生死的考验,面对陌生人生命的悲喜,我们最先考虑的必定是自己,在这一笑之后,有理由相信男青年是会难受的,会为女司机的遭遇而痛苦。但是自己的生命,是我们所本能想到的第一件事,绝不会有例外。
所以这个结尾,我妄自猜想导演的意图,是否是想突出男青年的平凡?想展示出普通人在对自己生命珍惜的基础上,也可以有所作为,也可以迈出那善的一步?之前看到不知道哪里有影评说结尾是最黑暗的一笔,是人性的嘲笑(?)实在不敢苟同。当听到一个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惊天噩耗的时候,一个普通人会有这么深入的思考?他怕是只会先想到自己的处境而余惊未了。
最后一幕,必有深意,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是想得过分黑暗,难受了自己实在无益。让人接受到积极的信息才是每个制片人员最想做到的吧。
《车四十四》观后感(三):最后的一笑
吴超最后那隐隐的一笑不禁与女司机最后关门那一个动作联系起来,也许当女司机在返回车上,回头看了看车上剩余的乘客,那一霎也许就已经决定好了…
趴在驾驶盘上的哭泣,是在倾诉着些什么…
吴超那带有质疑的口气问“我是唯一下来救你的人哎”女司机听到这句话,她犹豫了……关上门,驾车走了!
被遗弃的吴超走在荒凉的道路上,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他也许在讥笑女司机的不管不顾,说她的决绝,质疑她的不知回报,当有过路警车途中捎上他的时候,他是不是还应该感谢上帝的顾及呢?!
当听到44路公交车上的人,全部遇难的时候,不知道有何感想,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那富有深意的一笑,也许是一种讥笑,讥笑自己逃脱了一命,也许是在苦笑,那样的一群人,就这样的死去。留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的想象……
如果当时,有人能站出来带领大家反抗,一车的乘客还会制服不了仅仅的两个劫匪?!
记得那对中年夫妇,男人本打算站出来,可是女人却拉住了他,是在示意不要去多管闲事嚒?!
如果有人站出来了,结局就不是这样……
《车四十四》观后感(四):假如车上有聪明人。
如果我在车上,我首先会说这么一段话:“兄弟,我也在监狱呆过,你抢这点钱根本不会立案,但如果涉及强奸杀人就完全不同了,少说10年以上,即使跑掉也是全国通缉,你一辈子就完了,你的家人一辈子也完了。你完全可以拿抢来的钱招妓,服务好的多,何必呢。”
这样有70%的几率可以防止悲剧的发生,毕竟罪犯在实施犯罪前,也曾有过犹豫。即使罪犯仍然继续实施犯罪,这时候上前阻止下来的几率也要大得多。
再有,车上其实有人想反抗的,这时如果少年大喊一声:“大家拿起武器!”然后再加以鼓动,配合上面的内容,此消彼长,我觉得阻止这次犯罪的机会至少90%。
《车四十四》观后感(五):车四十四,你是不是也该死
大家好,欢迎点开帖子。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触动了我的某根神经,带着这种感觉,我来为大家介绍一部14年前的短片——《车四十四》。
过于庞大的社会必然会导致人与人的疏离,人们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良知蜷缩在角落,任由冷漠肆行,再无一腔热血冲破一己之私时的澎湃。
这是一部反映人性复杂与冷漠,社会丧失凝聚力的短片。想把这个主题反映在11分钟的短片中,那就需要在观众注意集中于故事。所以影片初看朴实无华,画质一般,拍摄角度基本全是人视角,光影效果也以纪实风为主,剪辑更是无转场无特效,朴实到只剩下简单的剪切。但就是因为这种朴实风格,自然的景别过渡,让人忽略了导演的痕迹,将全部精力集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所面临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凸显了主题。
短片里没有十全十美的英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人物,而正是这些小人物让我们有足够的相似点去代入自己。
你可能做过女司机,做过男青年,做过其他乘客中的A或B,甚至强盗。
今天,在河南安阳一所小学门口,一辆小轿车连撞数人后,该男子继续疯狂行驶直至被另一辆私家车逼停。
肇事司机自然被骂,英雄也是一片掌声。但是试想,如果当时现场有你,在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危及自身时怕自己受伤甚至死亡,所以罔顾正义,而在不危及自身情况下甚至期盼事情闹大。别笑,也别生气,这就是社会。
在短片结尾处,主人公一个出人意料的微笑,像刀锋一样在观众眼前闪过——但绝对锐利,笑什么呢?也许是在这荒唐无序的世界里找到一点公义,快意的笑;也许是血腥惨象冲破心中压抑时的宣泄;也许是对自己在世界中无能为力的自嘲——我要说,都有可能。
我们评价短片里的人的死都是自找的,但你敢不敢像片中青年一样,在别人遇到危险时上前帮助?我敢。自诩成熟的人会笑话我一腔热血,我只庆幸,幸好,人性良知还在,一腔热血未冷。
《车四十四》观后感(六):善报与恶报
第一次写影评,文笔不好,大家见谅。1.关于男青年最后的笑,刚看可能觉得有点毁片子.本来营造好的氛围,让这一笑给破坏了.但是这部电影并不是讲个人英雄主义的,男青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物,他在劫后余生而感到高兴,我想这一笑也包含对女司机救命的感激吧.2.片子虽然是一个外国人拍的,但是确实是中国人社会现状,过去三十年,未来三十年可能都是这样。片子的每个人物,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应该能找到对应吧.每个人都想做男青年,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只能是做冷漠的乘客.或许我们有一颗打抱不平的心,但是可能会像是片子中间站起来过却又被老婆拉下来的乘客一样。3.女司机最后的转折,或许在她不让男青年上车时大家就已经猜到了结局.没错,这是女司机的报复,不光是用生命的报复,更是对人性的报复。应对那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车四十四》观后感(七):如果我在其中我会怎么做?
这个片子我以前在中央电视台看过,现在又看了这部片子。我在深思如果我在其中我会怎么做?我犹豫了,我好像没有那个勇气,但置身其中情况都不好说。
但是,我们能纯用道德来衡量这些没有伸出援手的人吗?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男人为了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拼命的干活,后来也有了自己的事业,很富有,家人都依附这个顶梁柱,过的很幸福,男人的父母也为有这样一个儿子感到自豪,但男人由于长时间拼命干活积劳成疾,最后死了, 但死了后却下了地狱,于是他去找上帝问为什么,上帝带他看了一下他的家人在他死后现在的生活,儿子因为他死了,没钱上贵族学校,在那种普通学校里面经常被一些小混混欺负;妻子也因生活到处找工作,双手也由白皙变的粗糙;老父母也是艰难度日。我知道这只是个故事,不怎么实际,但却很具警示作用。
我们不能那么盲目的去逞英雄,不能为了他人的幸福或者性命而让自己陷入深渊,我们也有家人,我这倒不是去反驳那些舍己为人的事,只是想说任何事要力所能及,与其一命换一命,干嘛让自己陷入深渊呢?自己不救是自私,但自己死了,对于自己家人来说不是一样自私嘛!
《车四十四》观后感(八):无意看的短片
这个故事确实有点熟悉,杂志里面看到过另一个版本,是女司机载着乘客和几名歹徒冲下山崖。
这个其实是偶然事件。遇到歹徒,是一个偶然;车上的乘客有多少人会站起来反抗,又是一个偶然。
众人都站起来,就可以打败黑暗。只有一两个,就肯定敌不过。
为什么说团结就是力量,不是瞎掰的。
大家都不站起来反抗,虽罪不至死,但是短片以及短文的核心不是女司机的行为。
所以就引出问题:为什么没有人/只有极少人反抗。
当反抗的人只有一个,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带动众人的反抗情绪的。
如果有更多人站起来,就会是另一个结果了。群体积极可以促进群体积极。情绪是可以互相感染的。
所有人冲下车吼一声都可以把歹徒吼走,避免女司机受到侵害;所有人都愿意站起来吼一声,歹徒恐怕也不敢抢钱。
但是为什么不敢吼不敢出声?因为要自保。因为怕自己受到伤害,只好委曲求全。
自保本身没有错,自保本身不是麻木不仁。
可能,选择自保的人也有过犹豫,但是看见大家都安静坐着,有谁敢站起来。
《车四十四》观后感(九):有一种可怕的沉默
5月20日,浙江温州鹿城区的一名出租车司机因“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原因是他漠视车内的另一名乘客当着他的面强暴一位15岁的少女。暴徒在他车上对女子侵犯的过程中,他仅仅开始时劝了几句,之后便沉默着再无阻止,且按其要求绕道行驶足足开了30分钟。这让人想到武仕贤2001年的小电影《车四十四》,(其实这个电影的故事我们是耳熟能详的,我就记得在几年前还在《读者》上看到过)。四十四路巴士上开车的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司机,途中遇到劫匪,车上乘客被洗劫一空后,劫匪还把女司机拉下了车拖进草丛。在此过程中,除了一个小伙子试图阻止带徒却被刺伤之外,全车乘客集体保持沉默……女司机走回车上后把小伙子赶了下去,女司机则开车冲下山谷,全车人无一生还。
电影里的那个小伙子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上车时看女司机漂亮,便赶忙搭讪,并在车厢内抽烟。劫匪侵犯女司机时,他也是犹豫再三后才决定去试图阻止。最后他得知正是自己的“找死”才恰好躲过了死亡时,他还忍不住庆幸地笑了一笑……电影的种种细节都似乎在告诉人们:这个小伙子并非完美的英雄人物,他只是一个良知未泯的凡人——至于车上的其他乘客呢?他们大概不是凡人,而是更普遍、更常见的“沉默”的中国人。
以前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尚年轻,经过这许多年的所见所闻之后,我越来越相信这种事情是真可能发生于现实之中的。前几年就在新闻上看到武汉的公交车上,几人暴打司机,全车二十多人无一阻止、也无一报警,只是集体沉默地看完司机挨打之后鱼贯下车;这一次看到的新闻终于轮到了司机对乘客沉默了,任由其被侵犯,既不阻止,更不报警……在几十年前鲁迅在文中里就愤怒地写下:“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多数中国人还是宁愿选择“在沉默中死亡”,顺便还把这种懦弱的沉默粉饰成“民族性的隐忍”。所以,当龙应台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时,反倒被认为有些天真了。
马丁·路德·金曾说:“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这种沉默是可怕的,甚至让人不禁产生疑问:“在这种沉默之下,好人还可以被看做好人吗?”大概要更认可圣经里的话了:“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马书3:10)
《车四十四》观后感(十):看似含混,其实不然
在我看来,一部起名为《车四十四》的电影,大约一定有些文艺,也就是说不能用纯粹纪录片的视角(虽然拍摄和表演都像业余写实短片)去看,同时,又很难是一部直来直去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这当然有些先入为主了,但是对影片解读到何种程度,必须依赖解读者对这部影片的心理定位,想必各位都能理解吧。
所以,对待片子中的种种含混之处,首先要以宽容的态度思考导演的意图,站在他的位置上想想看。最后男青年的一笑,引起了论坛上很多争议。我们先假设这是导演想要获得的效果——一种含混的笑,包含了多种解读可能,不要轻易枪毙任何一种理解。
我们也要理清分析的另一个前提:人在面对灾难的时候,会轻易露出笑容吗?而且根据演员的表演,怎么看都不是苦笑,也不是冷笑,而是一种真正的笑,一种含着快意的笑。也就是说,男青年真的笑了,他真的在开心。因此这个笑容,不会是“嘲讽乘客冷漠”;而若感激或庆幸,此刻是笑不出的。(当然,不排除导演想表达这几种意思;只是如此一来本片就烂了。)
下面切入情节。观众透过点头的玩具狗,可以领会导演的暗示:女司机想到了自杀。她撵男青年下车的表情,也流露出她的感激之情。但是男青年不明白。截止影片结尾,他并不知道公交车为何遭遇事故。于是这里分岔,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他认为是意外车祸。那么下面的解释是合理的:
豆油“爱戴普的猴纸”在另一帖子中回复:在中传上课的时候,某老师说,此片之所以获得了大奖,就因为那最后的笑。最后的笑,是说,女司机,让你丫的不让我上车!我救了你,你还不让我上,这回你们都死了,好!“报复的快感”应该可以明确说明吧。
只有这一种笑包含着快意,而且这个解释相比冷静而日常的镜头感,足够残酷和震撼。影片因此有了一个深刻的反转之反转,获奖(本片其实暗含了一种能否私刑惩罚不义之人的欧洲主题)也是有说服力的。
第二种,他猜到了女司机自杀。很难成立,他并没有一个恍然大悟的过程,排除之。
于是,看似有很多解读的影片,细看之下只有一个可能。网络影评虽然可以挖掘新鲜视角,但更多时候是以片面的洞见混淆了创作者的意图。佩服搞电影专业的师生们,拉片子不是白拉的。
后记:
我不喜欢开放的阐释空间,用含混来争取更多观众是投机取巧的行为。即便一部影片有多种阐释角度,它们所包含的思想也不应该是相互冲突的。
此片和木心先生的短篇小说《一车十八人》有雷同的情节,当然,最后的意图是不同的,木心先生的小说中有一种禅意,没有此片中的激愤。惊悉木心先生昨日驾鹤西去,才知晓此片,算是孤陋寡闻了。初看此片,脑中全是木心先生小说中的句子和味道,因此觉得此片完全失掉了韵味,看了影评之后又拉了一遍片子,才晓得片子并不是木心先生的故事。有力而不含混。
2011-12-22